今天跟大家介紹一部得到很多好評、也很難得的紀錄片:BBC 《邏輯的樂趣》- The Joy of Logic ...
頭一次,我感覺,邏輯到底是什麼,邏輯的樂趣在哪裡,終於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方式 ——看紀錄片,給孩子講清楚了。
邏輯,指的是思維的規律和規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它列為7門基礎學科中的第二門,僅次於數學,《大英百科全書》把它列為五門基礎學科之一。
今天就跟大家簡單安利一下這部片子。紀錄片的講解方式簡單生動、深入淺出,幽默感十足,介紹了邏輯學的重要概念,以及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有趣有價值。
此外,關於中國社會中 「邏輯訓練缺乏」 帶來的問題,也順便和大家分享學者宋懷常的一篇文章,結合看紀錄片,藉此也許能和孩子展開一些有深度的討論。
我們的行為方式,我們做出的選擇,甚至是哪條路離家最近,這些事的背後都蘊含著邏輯學的原理。
BBC 的紀錄片《邏輯的樂趣》(The Joy of Logic)用生活中的例子,把邏輯的概念帶到了我們的面前。
邏輯是什麼?這部紀錄片沒有用枯燥的術語去講解,相反,它講了一個故事...
三個邏輯學家走進一個酒館,侍者問:
三個邏輯學家是這般回答的:
第一個邏輯學家一臉懵,咕噥到:「我不知道。」
第二個邏輯學家也說:「我不知道。」
第三個邏輯學家卻笑著回答:「我們三個人都要喝酒。」
為什麼第三個人會做出這樣的回答?我們的主持人,計算機科學家 Dave Cliff 教授做出了解讀:
侍者是問 「你們仨都需要啤酒嗎(Would all three of you like a beer)?」,關鍵詞在於 all three(三個人都)。
若是第一個和第二個人不想喝酒,輪到他的時候,只需要說 「我不想喝酒」 就可以了。然而,前兩個人都沒有給出否定性的回答,只回答了「我不知道(I don't know)」。這就意味著前面兩個人都想喝酒,在依次回答侍者問題時,被問到的他們不知道後面的人是否想喝。
於是,他們只能回答 「我不知道」 了。
而這個回答有兩層寓意:
輪到我了,我想喝酒。所以,我不能說 「我不想喝酒」;
我不知道後面的人是否想喝酒。所以,我不能說「我們三個人都(all three)想喝酒」;
輪到第三個人的時候,他明白了前面兩人的意思,而他也正好想要喝酒,便做出了肯定的回覆——
就這樣,紀錄片告訴給了我們邏輯的概念:
邏輯不是知識,邏輯不生產知識,它所做的事提供我們一套嚴謹的規則,用來組織和運用知識。
紀錄片將深奧的概念融進了生動的故事中,這樣的講解易於孩子理解,也能夠讓小朋友迅速破冰,喜歡上這門新的知識。
雖然是給孩子看的紀錄片,對邏輯學的討論並沒有浮於表面。實際上它對這門學科的討論挺深入:三段論(Syllogism)、布爾運算(Boolean operation)、悖論(Antinomy)、不確定性(Uncertainty)、不完全性(Incompleteness)…… 這些至為重要的邏輯概念,在短短的紀錄片中都得到了講解。
大前提:人終有一死(All men are mortal)
小前提:蘇格拉底是一個人(Socrates is a man)
結論:蘇格拉底終有一死(Therefore, Socrates is mortal)
而為了講解現代計算機科學的核心概念 「布爾運算」,主持人 Dave Cliff 教授讓孩子們集體「變成一臺計算機」:
並完成了 3 + 2 的運算 ...
全片對邏輯學中知識點的講解是由一個又一個遊戲構成的,爸爸媽媽們可以在觀看的過程中把這些遊戲的玩法記錄下來,在親子遊戲中進行孩子的邏輯學啟蒙,有愛又溫馨。
此外,全片沿著歷史的脈絡,對邏輯學發展進行了梳理。
從亞里斯多德到《愛麗絲漫遊仙境》的作者查爾斯 · 道奇森(Charles Dodgson)
再到現代計算機的理論先驅,《邏輯的數學分析》的作者喬治 · 布爾(George Boole)
從德國數學家和邏輯學家弗雷格(Friedrich Ludwig Gottlob Frege)和英國哲學家伯特蘭 · 羅素(Bertrand Russell),再到計算機之父阿蘭 · 圖靈(Alan Turing)
全片關於邏輯學發展史的論述,系統,簡明又不失趣味。在講到三段論時,知道自己「終有一死」的蘇格拉底發出了富有幽默感的哀嘆。
尤為可貴的是,主持人 Dave Cliff 教授是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家,在他和眾多專家學者的帶領下,小觀眾們會愛上這門學科,也會願意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邏輯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
本文章著作權屬於逸家心理,轉載請聯繫後臺,歡迎轉發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