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狗十三》是被禁五年後才上映的。
挺有意思的。好像青春期時那種不可言說的情緒,在我們在心裡被禁了五年之後終於可以坦然地和朋友說出。
和前幾年風頭正盛的青春題材電影不一樣。這部電影一點也不狗血,但卻是我們中大多數人經歷過的青春——平平淡淡卻別彆扭扭,堅持真理卻把自己變成了一個矯情的傻子,也曾反抗,但終究不被認真對待。
狗十三讓我感受到了那種「被自願」的妥協式成長。
班主任和父親商量著為你選擇英語班,為英語是你的短板,而你快要參加中考了,即使你喜歡的是天文。——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好。
丟了的愛因斯坦可以用另一隻新買愛因斯坦來代替。——反正都是狗,長得差不多就行了,搞得全家人都圍著你轉,你還想怎麼樣?
父親第一次搞錯了天文展的展出時間,下一次卻為了應酬領導而再次錯過了天文展。——人的事情都沒搞清楚,還管什麼天上的事?
同父異母的弟弟突然出現在眼前,下一秒你卻必須配合一大家子人為弟弟慶生,即使是走過場。——最終,你實在無法融入這種無處安身的、集體的熱鬧,只有退到一角。
家長們似乎總是和孩子有不同的邏輯。
他們無視子女的邏輯,然後用他們的邏輯對子女進行猛烈的攻擊,只因為他們自以為收穫了更多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經驗,而在子女眼中無比重要的堅持與執念,在他們眼裡卻是鑽牛角尖的矯情。
他們想讓我們按照他們的思路去成長,卻還要我們心甘情願地接受這安排。終究,我們都沒有構造出我們最初幻想中的世界,而淪落到了他們的世界。
也許他們是對的,我們不具備與這個世界對抗的力量。他們或許也嘗試過,想傳授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成功的捷徑,而避免不必要的耽誤和浪費。他們終究是為我們好的,就像他們辯駁的那樣。
但,他們也許錯就錯在——「只想把最好的給我們」。
變得「懂事」後的我們得到了家長和老師們的接納。
表面上風平浪靜,一切都是那麼順利。可我們漸漸開始麻木的內心卻還在經歷著不甘和茫然,我們也只敢在無人的角落裡哭一哭,暗暗告別。
這一切都是為了我們好,我們終於活成了他們。
最終。
李玩不再從物理和天文裡獲得的樂趣。
當她重新遇見了當初發了瘋一般想要找回的愛因斯坦,卻慶幸他沒有認出自己。仿佛是在固執地同之前的自己告別,又好像害怕現在的自己不再配擁有代表著青春執念的愛因斯坦,因為自己背叛了原來的自己。
她變得更加懂事,懂事到不再給自己的孤獨留下任何空間。
懂事了,從另一方面看,也是麻木了。
這世界一直都是這樣啊,我們不過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我們這樣告訴自己。
可是,當你走在路上看見中學生在討論著他們你追我趕或者討論著學習生活的煩惱,你會不會感覺內心某處又生出了溫柔的觸角。也許無關年齡,只是惘然,自己離開這種與青春有關的日子,竟然這麼久了。
電影中有一幕,李玩問爸爸,當初是如何和媽媽在一起的。
一直扮演家庭頂梁柱角色的爸爸突然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淚。但他卻用手遮擋住女兒的眼睛,不想被看見,仿佛成年人沒有脆弱的權利。
成年人的世界有成年人的無奈和不易。而,這終將是我們的世界。
青春是第一次妥協,而以後這樣的事還多著呢。青春啊,始於孤獨,終於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