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八王寺」原為「大法寺」,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清崇德三年(1638年)努爾哈赤第十二子英王阿濟格來到大法寺,見到當時的寺院已破舊不堪,發心重修廟宇,塑佛金身。當時住寺僧十分感激,於是在寺內建起了八王祠以表其功,從此大法寺變成了八王阿濟格的家廟,後來人們習慣將大法寺稱之為八王寺,而大法寺的名稱漸漸被人所淡忘。清乾隆五十四年(1787年)、同治十一年(1872年)兩度重修,其規模更加宏偉壯觀,大殿高聳巍峨,雕梁畫棟,窮極壯麗。在清代興盛時期,僧侶雲集,寺有僧眾百餘 ,是當時瀋陽佛教界的重要禪林之一。時至光緒甲辰年(1904年),國衰外侵,日俄開戰,古寺部分被毀。民國十七年(1928年),由張作霖捐助重建。後寺院傾塌,毀寺逐僧,不勝悽涼,昔日古寺不現,古井湮沒,寺院內僅存殿堂兩座,為工廠所用。命運多舛的大法寺好似一部中華民族的近代國運史。
大法寺並不是很大,繞著寺院轉上一圈也不過十幾分鐘罷了。在瀋陽 一提到八王寺,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汽水,就像老北京都知道的北冰洋汽水一樣。但要是提到大法寺,還真沒太多人知道。也許是因為這個緣故吧,寺裡面卻是格外的清靜。
院裡兩側配殿建有地藏殿、普賢殿、八王祠、達摩殿、阿離殿、伽藍殿、文姝殿、觀音殿八王祠。據傳說,1638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英王阿濟格有一次路過此地,見到當時的大法寺已破舊不堪,發心重修廟宇,塑佛金身。因為被封為「多羅武英郡王」的阿濟格在諸王中排序第八,後來民間改稱大法寺為八王寺。重建後因當時住寺僧人十分感激,在廟內建起了八王祠以表功,給這位「八王爺」留了一間配殿享受祭祀,他身著清代將領鎧甲、手持弓箭,樣子威風。清史研究人員呂霽虹指出,阿濟格是清初一位重要的開國功臣,能徵善戰,建功無數,後來因為恃功自傲,舉動悖亂,竟被順治皇帝「命其自盡」。
八王井寺院東南50米處有清泉一眼,俗名八王寺井,清冽甘芳,為邑泉冠。據《瀋陽縣誌》載:「康熙東巡,率以明駝載運京師玉泉水,日久沉澱,必以此井水洗之,合注兩井之水人甕刻痕以記,用竹竿攪之如撈水法,少時則玉泉水浮於上,澄清如故。以釣勺平挹取之,至刻痕而止,甕半以下則為寺前井泉,不復進御矣」。此後清帝東巡時皆飲用八王寺清泉水,故稱之為御用之水。當時盛京做豆腐、烹茶無不在門前掛上「八王寺好甜水」的招牌。在1921年,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等人就租用八王寺前52畝土地,創建了八王寺汽水公司,年產「金鐸」牌汽水3萬瓶。由於用八王寺井水製成的汽水清澈透明,芬芳清洌,很快暢銷各地。
「九一八事變」後,八王寺汽水公司被日本侵略者霸佔,改為「奉天八王寺釀造株式會社」。 瀋陽解放後,八王寺汽水廠才回到人民手中。所以,大家如果來瀋陽 ,一定要試一試八王寺汽水哦!大法寺的重建工程於2006年5月14日奠基開工,歷經三年竣工完成。重建後的大法寺按改建要求東移80米,由坐北朝南改坐西向東。寺內啟建萬佛寶殿,萬尊釋迦如來佑我沈城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經濟發展、人民安樂,並恢復了原有的八王祠、八王井以續寫八王寺的歷史。大法寺現已成為東北地區的重要尼眾叢林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