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之間有很多歷史、很傷痛的歷史。當我想到要拍一部相關歷史背景的題材,我從一開始就決定了,要拍一部表達反戰、展現人性光輝的電影。查了很多資料後,決定拍中國養母與日本遺孤的故事。」青年導演鵬飛如是說。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大量日本遺孤被中國東北家庭收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兩國邦交正常化,許多遺孤歸國……
由賈樟柯與河瀨直美共同監製、鵬飛執導、吳彥姝等出演影片《又見奈良》即以此為背景。該片入圍了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官方入選名單。昨天,《又見奈良》在上影節全球首映。
與親情有關,更是正視歷史的反戰電影
《又見奈良》講述了在2005年,年近八十的陳奶奶(吳彥姝 飾)久久沒有收到當時收養的戰後遺孤養女麗華的回信後,忍不住思念,遠赴日本奈良,在二代遺孤小澤(英澤 飾)和退休警察一雄(國村隼 飾)的幫助下踏上漫漫尋人之旅。在異國他鄉,他們邂逅了許多歸國遺孤,他們的生活展現了戰爭創傷的另一個側剖面,文化差異與衝突下,尋人旅程變得波折不斷,養女身在何處成為所有人心中最大的謎團……
作為金爵獎入圍影片,影片展映前夕便獲得了高度關注,首輪放映結束時獲得掌聲不斷。
在現場,導演鵬飛真誠地感謝大家的喜愛並分享了創作初衷:一開始就決定拍反戰題材來展現人性的光輝,了解到很多遺孤母親生前願望就是去日本再見見孩子,看一眼他們的故鄉,想以電影的形式幫她們「圓夢」。到背後的沉重。」在他看來,「沉重的題材拍得煽情或悲痛也許比較簡單,但我希望能輕盈一些表達,讓觀眾看時沒有負擔,但同時又能體會到背後的沉重。」
從觀眾反響來看,影片應該是回應了導演的期待。有第一批觀影的網友這樣寫道:「非常喜歡,數代遺孤的身份錯亂,語言的隔閡,又在鐘聲、照片、手勢間建構出新的平衡,尋親的情緒被淡淡藏匿於奈良的自然和人文背後……」
82歲的奶奶吳彥姝收穫了最多的掌聲,談及觀影感受時她一度哽咽,表示自己是第一次看到成片,再看還是像當時看劇本時那樣被深深感動。英澤談起為角色專門學習日語,吳彥姝、國村隼等前輩們對戲讓她入戲很快,收穫良多。
跨界當演員的歌手張巍,亦在電影裡有不俗的表現。
未能前來的河瀨直美和賈樟柯分別錄製了VCR,為影片首映送上祝福。河瀨直美首先對因為疫情最終沒能成行表示遺憾。談到影片的主旨時她說:「人類本身沒有國界,這部作品凝視了過去的歷史,也希望能點亮共同的未來。我想與大家分享它,並感受它帶來的感動。」為表喜愛和支持,河瀨直美還特意為片名《又見奈良》題字。
與河瀨直美導演首度合作的賈樟柯說,第一次看到劇本便深受觸動,「事實證明超越國界,也超越了歷史文化,我想大家都會深深地被這個故事所感染」。正如兩位監製所說,日本和中國有良好的歷史淵源,用膠片搭建中日的友誼橋梁,兩國電影人精誠合作才有了《又見奈良》這部電影。
電影《又見奈良》是青年鵬飛繼《米花之味》之後的又一作品,由中日兩國頂級班底打造。
除了賈樟柯與河瀨直美兩位重磅監製,影片還邀請了中國臺灣資深攝影師廖本榕擔任攝影指導,曾與北野武、巖井俊二合作的日本音樂人鈴木慶一負責電影的原創配樂。該片全程在日本取景拍攝,得到河瀨直美團隊的大力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賈樟柯特地將《又見奈良》送到上海國際電影節舉辦全球首映。「作為中國的創作者,有責任和義務支持上海國際電影節,最大的支持就是把全球首映送到上海。」
據悉,電影有望在中日兩國公映,正如河瀨直美所說,「希望影片能為中日兩國未來的交流和友誼助力,這是我、賈樟柯導演以及鵬飛導演創作這部片子最大的初衷。」
電影《又見奈良》由福建恆業影業有限公司、奈良國際電影節和北京西河星匯影業有限公司出品,克諾影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聯合出品。
疫情會過去,戰爭會結束,但愛不會。
作者:王彥
編輯:王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