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麼歲月安好,只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執筆:明珠
定稿:蘇子後
結婚生子本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可是近年來興起的「丁克家庭」,讓不少夫妻選擇不生育子女,有人說,女人不一定要結婚,但一定要生孩子,有了孩子的人生才算完整。那麼,對於丁克女而言,一輩子不當媽媽是種什麼感受呢?晚年光景又是如何呢?
什麼是「丁克」?
丁克指的是具備生育能力而主動放棄生育的人群,丁克家庭指的是接受無子女、獨享二人世界的夫妻組建的家庭,這一文明源於西方,於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悄然傳入我國,第一批丁克家庭於此悄然誕生。

儘管距離現在已有30多年的歷史,可是在我國的接受度和認同度並不高,或許是受中華文明幾千年傳統的影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成為多數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思想。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新知識的認同度越來越高,女性的獨立性越來越強,她們的思想開始發生轉變,不想像傳統女性一樣結婚生子、相夫教子,而是通過工作來實現自我價值,或者享受沒有孩子的自由。那麼,一輩子不當媽媽是種什麼感受呢?
案例
鄰居張奶奶就是典型的「丁克一族」,當年的她是一名文藝工作者,丈夫是國外留學回來的老師,兩人一見鍾情,開始一段簡單又純粹的愛情,他們都十分崇尚羅曼蒂克式的浪漫,一直沉浸在愛情的甜蜜裡,正值「丁克文明」湧入,兩人便相約過一輩子的二人世界。

那個時候的人們思想都比較傳統,由於結婚後一直沒要孩子,難免遭受周圍人的閒言碎語,可是兩人並不在乎,日子過得十分幸福,不管家裡人如何勸說、催促,都絲毫改變不了他們的決心和勇氣,後來父母們便接受現實不再勸說。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兩人相依相伴二十年,步入中年時,兩人堅持養生,早睡早起鍛鍊身體,業餘時間就到全國各地遊山玩水,過得是讓人心神嚮往的「神仙伴侶」生活。
一直奉行「丁克」的張奶奶,卻因一件事產生了動搖的念頭。
當看到年邁病重、臥床不起的母親需要自己全天照顧時,張奶奶的內心好像突然被觸動了一樣,如果將來她和老伴病了,沒有孩子陪伴左右,將是多麼的孤獨無依,甚至都沒兒女送終,那一刻,她動了要孩子的念頭,可是一切都遲了。
說好相守一輩子,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在張奶奶即將步入古稀之年時,老伴因病先行離世,這無疑給了她內心最沉重的打擊。
年紀越大,越渴望熱鬧,可是現在卻孤身一人,尤其是晚上看著別人熱熱鬧鬧、有煙火氣息,而自己獨守空蕩蕩的屋子,張奶奶的內心倍感落寞悽楚,平時沒事兒可以和鄰居老人們聊聊天、跳跳舞、下下棋,倒也算不孤單,可是逢年過節時,看著別人家裡子孫滿堂、歡聲笑語時,張奶奶只有傷感和寂寞。
其實,丁克家庭可能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輕鬆,也許早年生活多姿多彩、無憂無慮,可是一旦步入晚年,就會顯得相對落寞、孤獨,尤其是另一半的離去,對內心的打擊很大,就女性而言,一輩子不當媽媽是種什麼感覺呢?
1、年輕時沒有生娃、育兒壓力
生孩子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一旦當了媽,就是受罪的開始,養孩子、帶孩子、教育孩子是一項漫長且繁瑣的工作,甚至為了柴米油鹽、育兒矛盾整日吵架,可是對於丁克女而言,沒有子女,無牽無掛,經濟富足,可以盡享二人世界的甜蜜,不用為子女買房買車、嫁娶、準備嫁妝、彩禮發愁,只需過好自己的生活即可。
2、容易遭受惡意評論
傳統觀念認為孩子是香火的延續、家族血脈的傳承,而不生孩子的女性難免遭人非議,尤其是一些經濟落後、思想封閉的農村地區,容易被人說三道四,指手畫腳,要面對親戚朋友的怪異目光和嘲諷話語,在與大環境逆道而行,社會輿論的「洗腦」下,丁克女甚至會產生自我懷疑。
3、日後可能後悔當初的選擇
俗話說:「養兒防老」,多數人生孩子是為了年老時有子孫繞膝的幸福,看著鄰居家兒孫滿堂的幸福生活時,丁克女的內心難免羨慕,可由於已經錯過生育年齡,甚至步入絕經期,想要個孩子幾乎不可能,多半可能會後悔自己當初的選擇。
4、晚年生活孤獨無依
丁克族的晚年沒有兒女陪伴在身邊,只能夫妻彼此相互扶持過日子,生活略顯得單一,如果生病了,沒有兒女照顧,會有種力不從心的感覺;如果另一半先自己離世,一個人完全是孤獨無依,甚至沒有養老送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