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母題「蒙娜麗莎」現當代衍生作品賞析

2021-01-18 人民網
馬歇爾·杜尚(法國) L.H.O.O.Q.21×13cm 現成品 1964年

原標題:經典母題「蒙娜麗莎」現當代衍生作品賞析

  達達主義者杜尚向

  《蒙娜麗莎》「開槍」

  在俄羅斯建築師馬列維奇創作了《遮蓋下的蒙娜麗莎》之後,達達主義的代表人物、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馬歇爾·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提出了概念性的挑戰,從1919年他已經預先開啟了(帶鬍鬚和籤名「L.H.O.O.Q.」)《蒙娜麗莎》肖像的無限重複創作。

  對於充滿幽默感與創造力的藝術家來說,欲拒還迎、似有所指的「致敬」經典藝術顯然不夠,他們需要直接向經典作品開戰,反抗和嘲笑藝術本身。達達主義在深陷一戰中的歐洲活躍、繁榮起來,既然世界已經大亂了,藝術界也不能不大亂。

  1919年,達達主義者馬歇爾·杜尚的《L.H.O.O.Q.》(又名《有鬍子的蒙娜麗莎》)開啟了對《蒙娜麗莎》「創造性叛逆」或「惡搞」的時代。

  馬歇爾·杜尚購買了一幅《蒙娜麗莎》的印刷品並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勾上了一縷土耳其式的小鬍子,這幅戲謔之作被命名為《L.H.O.O.Q.》(又名《有鬍子的蒙娜麗莎》),「L.H.O.O.Q.」 用法語念來是一句粗俗無比的下流話,意為「她的屁股熱烘烘」。這讓蒙娜麗莎的神秘與高貴蕩然無存,把熱愛高雅藝術的資產階級嚇得不輕,然而,杜尚越玩越開心,持續創作了一系列蒙娜麗莎與不同小鬍子的肖像,有一次他乾脆把蒙娜麗莎列印在一張卡片上,並且管它叫「颳了鬍子的L.H.O.O.Q.」;達達主義攻城略地,古典藝術看起來都成為了達達主義者的戲仿對象。杜尚將達·文西的經典名作當作公然嘲諷的對象,展示了他對傳統的反叛觀念,他把反藝術推向了極致,給後繼的藝術運動以新的啟迪。

  並且,這一改造成為了現代藝術史上的標誌性事件,杜尚也成了「惡搞」《蒙娜麗莎》的「始作俑者」。此後,《蒙娜麗莎》的衍生作品層出不窮,甚至從繪畫領域擴展到了商業品牌的符號領域。

  1919年,杜尚對原有作品的修改突破了《蒙娜麗莎》原作,他沿著開啟達達主義、貫穿超現實主義的路線,成就了歷史先鋒主義天才的聲名。1964年杜尚對1919年的原有作品進行了一系列的複雜再創作,以突顯出他的作品在時間輪迴中的現實意義,並有意識地貶低了學術道德主義和《帶鬍鬚的蒙娜麗莎》蘊涵的神聖性。更值得一提的是在1965年,他在作品《拉西》中去掉了蒙娜麗莎的小鬍子,以這種方式宣稱「蒙娜麗莎」是達·文西和杜尚跨越文藝復興和20世紀兩個時期,在新藝術史中共同創作的作品。

  超現實主義者達利

  帶有鬍鬚的自畫像

  超現實主義大師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1904-1989)向杜尚招手,也畫了一幅《蒙娜麗莎》。它在杜尚的「蒙娜麗莎」母題創作的基礎上變化而來,然而自戀的達利顯然更願意讓自己的臉成為古典主義人物美的代表。

  達利花了十幾年才完成的巨作《達利的蒙娜麗莎自畫像》,讓公眾在咋舌的同時,也不得不佩服達利的才氣。鬍子是達利的一個行為藝術,他眼中的完美「女神」被達利瞬間就變成了「邪惡大叔」,但不得不說這就是達利的魅力。達利把《蒙娜麗莎》變成了一個男人,手裡抓滿了銀幣,這樣的一種惡搞方式,包括對《蒙娜麗莎》眼神描繪的改變,使得古典主義審美理想的一位女神變成了一個具有達利想表述的一種思想的存在。

  1954年,美國肖像攝影師菲利普·哈爾斯曼(Philippe Halsman)將達利雙目瞪圓、鬍子翹起的怪異面孔挪用到了蒙娜麗莎的臉上,並在她青筋凸起的手中塞滿錢幣,用以諷刺達利晚年欺騙式的賺錢方式。這幅著名的攝影作品不僅向我們呈現了達利的偏執肖像,並且呈現了當時商業化的追逐幾乎狂熱到了著魔的地步。

  安迪·沃霍爾的

  波普藝術肖像再創作

  在上世紀50年代的巴黎,通過讓·馬格特和「怪異」的專題性歷史數據(「反蒙娜麗莎」作品被匯集到一起),「反蒙娜麗莎」思潮開始逐步理論化,並啟迪了亨利·格魯埃和讓·貝耶的電影《蒙娜麗莎》。該電影榮獲了1959年坎城電影節的金棕櫚獎。

  20世紀60年代,尤其是通過對美國流行藝術以及安迪·沃霍爾重複《蒙娜麗莎》肖像理念的運用,記錄了新媒體在「反蒙娜麗莎」主義國際流行前線和新先鋒再創作中的急速發展。在對個體表現和其它趨勢的無限研究中它不斷擴散:從傳統技法到創新技術。另外的一些藝術家幾乎數十年如一日地從事著「反蒙娜麗莎」的工作,使得《蒙娜麗莎》成為一種生命和藝術的來由。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8-1987)運用他波普藝術肖像的重複法使「蒙娜麗莎」愈加著名:從《金寶湯罐頭》到《電動椅》,從《毛主席》到《瑪麗蓮·夢露》。在美國波普藝術中,最重要的角色被稱為「第一藝術明星」。憑藉圖形廣告和背景導演,安迪·沃霍爾成為了博物館和拍賣場中的藝術家。通過對1962年的空難的描繪,他的策略最終建構在一種對特殊絹網印刷和攝影印刷技術的認可之上。他也曾在達·文西的其它作品上進行再創作,從《天使報喜》到《最後的晚餐》。1986年,他在很長一個時間周期內都在從事色彩多變性的工作,包括軍裝的迷彩效果。他重複「蒙娜麗莎」的最初作品可以追溯到1963年——《30比1好》。這裡展示的是四幅「蒙娜麗莎」的一個重複。

  其他「致敬」

  《蒙娜麗莎》的經典演繹

  1965年,巴黎舉行了一次「《蒙娜麗莎》藝術節」,29位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家帶著標新立異的《蒙娜麗莎》齊聚於此。

  從1972年,弗蘭克·福斯運用主導性的主體矩陣,開始沿著歷史當代性的軌道從事當前的工作:「蒙娜麗莎」的再創作。以其作為標誌和技術參照,他完成了數以百計的繪畫、設計和雕塑,但始終都保持一種「隱秘性」,罕見公開展示。《蒙娜麗莎的可視基因》是一種原生、創新和超前的視覺效果。因此,該作品也被認為是最具辨識性的標記,對一個「可視基因」的研究就像富於表現力和衍生力的草圖一樣重要,因為它可以在一種習慣的、創造的和抽象的延續中,轉化成僅存在於神秘「模塊、細胞核和原子」序列中的蒙娜麗莎的典型肖像,直到在形態變化中完成複製。

  此外,哥倫比亞畫家博特羅創作了肥胖版的蒙娜麗莎,巨大的面龐和小得幾乎看不見的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日本藝術家森村泰昌以自己為模特創作了《開始的蒙娜麗莎》。2009年,法籍華人畫家嚴培明在羅浮宮展出了巨幅油畫《蒙娜麗莎的葬禮》,畫面中的蒙娜麗莎眼裡含著淚水。值得玩味的是,在展廳裡,嚴培明的《蒙娜麗莎的葬禮》與達·文西的原作僅相隔30米。

  達米是一位跨學科的藝術家,尤其以他表現民間記憶的建築和聲波雕塑作品聞名於世:後者在達·文西《最後的晚餐》中被理解為一種大型的打擊樂器。在達·文西博物館,他完成了眾多不同的作品,從「達·文西花園」系列到那些帶著蝴蝶般詩意的其它各式作品。

  無論藝術中「戲仿」如何轟轟烈烈、槍聲四起,都是建立在古典藝術形象屹立不搖的前提上,與其說將它們徹底打倒,更不如說通過「戲仿」,把後來者也擺上神壇,而原來的藝術形象,也變得更為豐滿。

  隨著人類進入信息社會,電腦和網際網路技術門檻日益降低,操作愈加簡便,成為普通大眾日常消遣的手段。《蒙娜麗莎》也從之前少數精英戲謔的對象,變成了普通大眾的消遣品,網絡上各式各樣的、各種版本的《蒙娜麗莎》衍生作品幾近泛濫。於是,我們看見了明星頭像版的「蒙娜麗莎」,私人頭像版的「蒙娜麗莎」,動物頭像版的「蒙娜麗莎」,還有各種表情的「蒙娜麗莎」,更有甚者為「蒙娜麗莎」加上了四肢或是讓她動了起來。不僅如此,「蒙娜麗莎」還跨界進入了商業領域,成了一種獨特的價值符號,諸如皮具、瓷磚、十字繡等產品因蒙娜麗莎之名被大眾所熟知。

  現代藝術經過百年的努力,將曾經只屬於少數人的藝術題材,拉到了日常生活的圖景當中,再將僅供貴族階層賞玩的古典藝術作品,與日常用具相結合,把藝術重新帶給了普羅大眾。

 

馬歇爾·杜尚(法國) L.H.O.O.Q.薩爾瓦多·達利(西班牙) 達利的鬍鬚 17.7×14cm

(責編:赫英海、魯婧)

相關焦點

  • 預告|中國現當代女作家作品賞析分享·見證丁玲的起伏人生
    預告|中國現當代女作家作品賞析分享·見證丁玲的起伏人生 2020-10-19 0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到底有多少幅《蒙娜麗莎》?
    《麗莎·格拉迪尼肖像》2004年,法國藝術分析專家Pascal Cotte應羅浮宮邀請,用機器高度掃描蒙娜麗莎。他的工作就是像剝洋蔥一般,一層層地將蒙娜麗莎的各個油畫層剝開。就這樣,隱藏在《蒙娜麗莎》背後的畫像《麗莎·格拉迪尼肖像》問世了。在《蒙娜麗莎》為世人感嘆為「畫中之畫、首屈一指」的作品後,又有新的藝術家們對這幅作品前赴後繼地進行了衍生創作。
  • 賞析羅浮宮畫作《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又名,喬孔多夫人,1503至1506年。蒙娜麗莎不僅是達文西的代表作。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女性形象。資本是以來引發了各個時代的學者文人。和詩人的廣泛評論。畫上這位年輕女子,通常被認為是1479年出生。1495年嫁給弗朗西斯科.戴爾.喬孔多為妻子的麗莎.凱拉爾蒂尼。
  • 《蒙娜麗莎——關於微笑的設計》生命的微笑——冷軍作品解讀
    《蒙娜麗莎——關於微笑的設計》   《蒙娜麗莎——關於微笑的設計》生命的微笑  ——冷軍作品解讀  ⊙見習記者 李虎 ○編輯 陳羽  在看似漫無邊際的美學世界中,雖然對於「美
  • 蒙娜麗莎:不朽的作品藏著哪些秘密
    他們發現,在創作這幅作品時,達·文西採用的是他獨創的「暈塗法」技巧,也叫「層次渲染」。這是一種通過細緻地把一個色調調和到另一個色調,使油畫中生硬的輪廓變得模糊或柔和的繪畫技巧。運用這一技法的畫作給人一種朦朦朧朧似真似幻的感覺,使視覺上產生的微妙錯覺效果達到極致,給觀賞者留下無限的想像空間。
  • 大衛講藝術:西方美術作品賞析:世界名畫《抱銀貂的女子》
    大衛講藝術:西方美術作品賞析  九:世界名畫:《抱銀貂的女子》
  • Taipei Connections | 作品賞析
    今日帶來德克斯特·達伍德,漢斯·哈同與克萊爾·伍茲的作品賞析。伍茲自2011年起從山水畫中汲取靈感,她的實踐越來越趨向關注人類形態,常取材廣泛的原始資料:藝術歷史經典、媒體圖像和醫學教科書等。Someone else someone good這件作品靈感源自於一幅女人屈膝臥在波斯地毯上的黑白照片,這同時讓伍茲聯想到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理論。
  • 簡談現當代文學代表人物及作品
    一、現當代文學的含義 中國現當代文學源於五四運動,它的產生它的發生和發展與近、現代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休戚相關。包括詩歌、小說、戲劇、散文、影視等文學藝術樣式的理論批評和研究等,包括流派和作家作品和文學風格。
  • 《2020我最滿意的一張照片》獲獎作品賞析
    《2020我最滿意的一張照片》獲獎作品賞析 2021-01-18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達文西名畫賞析,包含《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等等
    蒙娜麗莎我給小學階段的學生上畫畫課,問他們所知道的畫家有哪些時,回答的第一個畫家肯定是達文西。再問他們達文西畫過哪些畫,回答的肯定是《蒙娜麗莎》。每年到羅浮宮鑑賞《蒙娜麗莎》作品的人數,大約有600萬左右。它是羅浮宮永恆的鎮館之寶。該畫作主要表現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靜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該作品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於女性美的審美理念和審美追求。
  • 2020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美術招聘筆試-作品賞析題答題詳解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20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美術招聘筆試-作品賞析題答題詳解,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19寧夏教師招聘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教師微信公眾號(ningxiajsht),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在美術招聘筆試中,作品賞析題作為其中一類題型,考察的是我們對中外美術史中的經典作品了解。
  • 情歌王子林志炫經典《蒙娜麗莎的眼淚》:愛她就不要讓她流眼淚
    而《蒙娜麗莎的眼淚》則是唱片的主打歌曲,由臺灣著名音樂才女鄭華娟寫下,華語音樂著名製作人韓賢光、姚謙、鄭華娟、姚若龍、鍾興民、謝宇威傾力打造的夢幻經典。《蒙娜麗莎》專輯林志炫的音樂價值觀裡,一張專輯賣出並不是這張商品銷售的終點,恰恰相反,那是一個起點。他希望他的作品值得聆聽10年,20年,甚至更久。
  • ♬ 最後的晚餐:達文西傳世作品欣賞
    現代學者稱他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繪畫,他的傑作《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巖間聖母》等作品,體現了他精湛的藝術造詣。他認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對象是人體,人體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畫家應以人為繪畫對象的核心。
  • 工業設計作品集排版賞析
    >內容:作品集內容包括封面、個人簡介、技能、作品、封底。展示設計流程(調研,產品定位,手繪,外觀設計,裝飾設計,結構設計,效果圖,模型製作等),雖然不需要每一個項目都包括全部內容,但在作品集需要反映各方面的認識和技能。具有均衡,連貫性的特徵。數量:作品和項目最好在五個左右,十個以內。理念:設計項目從不同方面反映設計理念,理念要鮮明並貫穿整個設計。
  • 名畫《蒙娜麗莎》放大3.14倍後,發現微笑之謎
    ——列夫·託爾斯泰人類漫長的發展中衍生出許多文化,在這之中,藝術文化是一顆璀璨的明星。人類在藝術方面的創作是獨樹一幟的,無論是繪畫還是書法,又或者雕塑等等。各個方面都有著藝術別具一格的美,藝術作品吸引著人們,給予人們美的享受。我們也會對一些藝術作品非常了解,比如說大家一定聽過這幅畫的名字——《蒙娜麗莎》。
  • 經典英文老歌《蒙娜麗莎》,爵士歌王抒情演繹
    《Mona Lisa》(蒙娜麗莎)是 Ray Evans 和 Jay Livingston 為1950年美國電影《古堡殲仇記》(Captain Carey, U.S.A.)創作的一首主題曲
  • 《蒙娜麗莎》放大3.14倍後,暗藏另外一張臉?專家:笑容消失了
    在這個過程中,反對「天主教」的呼聲越演越烈,文化分子和藝術家們,也紛紛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現自己的反抗意思。隨後,在14世紀~16世紀,在歐洲正式興起了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在這個過程中,衍生出了許許多多的文化藝術巨作,其中,在繪畫界,則是以達.芬奇所畫的《蒙娜麗莎》最為經典,在這幅畫上所展現出的女性美,驚豔了許許多多的人。
  • 諾蘭的處女作《追隨》,如何成為他所有作品的源頭與母題?
    他在1998創作的《追隨(Following)》雖只是一部低成本黑白影片,卻映射出他餘下多部作品的內核與母題。管中窺豹,通過《追隨》透視諾蘭作品的母題「你在仔細看嗎?(Areyou watching closely?)」,諾蘭在《致命魔術》中這樣問。這句話也可以適用到他的每一部電影中。《追隨》將時間打亂,以多維的方式呈現了一個黑色故事。許多人懷疑,這是否只是一種廉價的製造懸疑的手段。
  • 名畫《蒙娜麗莎》放大3.14倍後,專家:終於發現微笑之謎
    ——列夫·託爾斯泰 人類漫長的發展中衍生出許多文化,在這之中,藝術文化是一顆璀璨的明星。人類在藝術方面的創作是獨樹一幟的,無論是繪畫還是書法,又或者雕塑等等。各個方面都有著藝術別具一格的美,藝術作品吸引著人們,給予人們美的享受。我們也會對一些藝術作品非常了解,比如說大家一定聽過這幅畫的名字——《蒙娜麗莎》。而這幅畫除了它的美之外,還有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
  • 懷舊金曲之「譚軒」經典作品賞析
    懷舊金曲之「譚軒」經典作品賞析沒有聽過的人,聽一下我下面要推薦的譚軒經典,也絕不後悔。閒話少敘,書歸正傳。以下是我從譚軒眾多經典作品中精選出來的二十首歌曲(本想只選十首,但譚軒作品實在質量太高,難以割捨,只好放鬆到二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