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胡同的一家人
有人靠臉活著,有人為臉活著。
老邱不知道自己屬於哪一種,他只知道,如果他停下來,他的家庭就破了。
妻子走的早,老邱自己帶著兩個兒子,生活拮据。
家裡沒有太大的地方,無法騰出一個臥室的空間。老邱只好買了一個上下鋪鐵皮床,讓親生兒子和繼子湊合睡。
沒有多餘的錢可以拿來享受,買罐頭只敢買超市做活動的臨期罐頭。
全家人都指望著老邱吃飯,而老邱指望著他的那臺計程車。當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時候,老邱就會將車推到路邊,仔細清理一遍。
日子雖苦,但心裡總要有點什麼念想,承載了家庭重負的計程車,老邱總是把它清理得乾乾淨淨,這是清苦人的自尊。
其實老邱還挺滿足,工作賺錢,養活孩子,好像日子過得還可以。
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小說,在以往的案例中,都是儘可能的將目光集中在北京輝煌大氣的表現上,為大眾們傳遞出一種只要是北京人就會很有錢的錯覺。
其實,像老邱這樣的北京人多得數不勝數。
他們雖然出身在北京,住在北京,過著北京的生活,但卻沒有大眾心裡想得那麼有錢。
老邱是北京胡同的一家人,是千萬個普通家庭的縮影。
他們是平凡人家,在精打細算中過平凡的日子。
2、老邱留下的擔憂
人們總說,平平淡淡才是真。
平淡好像是最樸素,最基本的幸福,人們總是有著這樣一種誤解,認為只要自己想,隨時都可以回歸到平淡之中去,自然而然的,平淡好像就沒有那麼的珍貴了。
直到有一天,失去了這份平淡,人們才會察覺到它的真諦。
這天,老邱病了,一病不起。
他的計程車被停在原地,上面落下了灰層,他再也沒有力氣去清理了,他的力氣都用到了擔憂上。
他不擔心自己的身體,他的擔憂來自於他的兩個兒子。
大兒子邱磊是個無所事事的清閒人。沒有人生目標,也沒有積極進取的心態,過一天是一天,拿著幾千塊錢的工資,月月花個乾淨。
二兒子邱碩是個不好好讀書的準高考生。他不愛念書,生活裡最大的樂趣就是和一群朋友逃課出去玩。
早些時候,老邱就在心裡發愁,「如果哪天我不在了,這兩個孩子該怎麼辦呢?」
或許他想到了一些辦法,比如偷偷攢下一筆錢,比如邱碩送去技校學門手藝,比如早日為邱磊找到個老婆。。。。。。當然,這些辦法都是建立在他還能夠正常工作的基礎之上。
不幸來得如此突然,還沒有來得及反抗,他就被迫躺在了那張病床上,之後,他就再也沒有起來過。
老邱走後,邱磊還是那副樣子,每日嘻嘻哈哈,好像也沒有哭過,只是對錢變得執著起來。
邱碩倒是變了一些,好像不是那麼貪玩了,但總歸也還是個孩子。
生活和意外,總是相伴相生,人們只望得見過去,看不清現在,瞅不到未來。
後來,邱磊遇見一個人,他是代駕,老闆看他幸苦,請他吃了一頓路邊攤。
有啤酒,有燒烤。老邱走後,他每天都想著賺錢,沒吃這麼痛快過。
也許是夜市上的人太吵鬧,也許是就太濃,邱磊突然就對著這個老闆感慨了起來。
他說:「這人要是真的苦啊,就哭不出來了。」
人苦起來啊,反倒是哭不出來了,滿腦子都想著怎麼活下去。
老闆仔細聽著,他拿著酒瓶,依舊笑嘻嘻。
3、隨處可見的生活原型
這個故事其實很簡單:生活在北京胡同裡的一家人,因為一家之主老邱的去世,他的兩個孩子突然撐起了生活的重任。
看上去好像平平無奇,沒有什麼大的看點,但這部電影好就好在,這些地方。
有時候,太過於真實的東西,比虛幻的東西能夠讓人有更深的震撼。遠的,大的,虛構的東西人們觸碰不到,身邊的種種小事,才更抓人心。
電影越是將老邱一家為生計奔波的狀態不加修飾的,如實地展現出來,就越是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
在影視中,導演喜歡用「改編自真實案例」一句話來加深人們對於作品的情感體驗。這部電影也不例外。
不同的是,大部分的影視作品中的真實案例都是個別人物或是個別現象,或是小概率事件,或是加雜了一些奇幻的色彩。而這部電影的原型,卻是一大群流離在城市生活邊緣的人們。
文學上,稱這種為藝術的典型——用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來表現普遍的社會現象。
這部電影最成功的地方便在於它提煉了千千萬萬個社會中最普遍的生活原型,塑造了老邱這一家的典型人物,並不加修飾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老大不小》這部電影單就故事而言,劇情平平淡淡,沒有傳統故事情節上的起伏,甚至會覺得有些無聊。但是如果能夠耐心地看下去,就會感到這其中的精彩,畢竟,真實的生活,永遠都需要自己靜靜地去感受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