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近,中其計也。」一一《三國演義·空城計篇》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在三國所處的年代,群雄並起,戰亂不斷,處處充滿了懷疑。但懷疑是一把雙刃劍,可能保護自己,也可能傷到自己。
官渡之戰是三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戰役,也是《三國演義》中濃墨重彩的一個篇章,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了曹操雄霸北方的基礎,也讓承襲四世三公的袁紹從此一撅不振。以「疑」為重要內容的江湖規則在這場戰役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官渡之戰時,袁紹的謀臣許枚來投。剛一坐下,許枚開口便問:「請問貴軍還有多少糧草?」曹操碎不及防,隨口答道「起碼還能支撐一年」。許枚毫不客氣的說「不對!重講!」曹操改口說「還可以支撐半年」。許枚冷笑一聲:老朋友大概是不想打敗袁紹吧,怎麼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講實情。曹操是聰明人,便將自己的分析和解決辦法和盤託出,最後一仗打敗了袁紹。「疑」的背後是兵不厭詐的前提和基礎。決戰前夕,適當的懷疑,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正如曹操所言「豈不聞兵不厭詐」,許枚雖是曹操故友,但兩軍對壘,謀臣各為其主,作為一方統帥的曹操,出於審慎的態度對於許枚來投一事保持應有的懷疑,這也是在軍事上防止詐降的權謀之術。
反觀袁紹陣營中,對於自己江湖陣營的過度懷疑導致了袁紹失去人心,眾叛親離。袁紹興兵進發官渡之前,謀士田豐從獄中上書「今且宜靜守,以待天時;不可妄興大兵,恐有不利」。袁紹卻聽信讒言,疑其有異心,欲治其罪。行軍到陽午,謀士沮授提出敵軍無糧,我方糧足,應該緩守、打持久戰的策略。袁紹又疑心沮授故意延慢軍心,要斬沮授,剛惶自用,一意孤行地盲目進軍。後來謀臣許枚搜到曹操催糧書信建議袁紹兵分兩路,一路夜襲許昌斷糧,一路攻擊曹操大營。袁紹卻因收到審配書信而懷疑許枚為曹操奸細把他趕出帳外。這個決策直接導致了許枚轉投曹操,成為了整個官渡之戰的轉折點。袁紹因為其太過多疑,不懂得把握江湖疑規則的分寸和要求,導致了其兵敗而亡的下場。
蜀軍大將馬謾痛失街亭之後,諸葛亮傳令大軍收拾行裝準備撤軍。各將軍兵馬都領命督辦去了,忽然探馬來報,司馬懿率十五萬大軍蜂擁而來,當事諸葛亮身邊無大將,只有文官若干,城中的五千軍士己有大半搬運糧草去了。在這個緊急關頭上,諸葛亮傳令將族旗隱匿,各守城鋪,打開四方城門,用軍士扮作百姓,沿街掃地。自己則「披鶴擎,戴綸巾」,帶著兩個書童,坐在城樓上,焚香撫琴。
司馬懿大軍到城下之時,見到這番景象都不敢輕易進軍。司馬懿親自到城前遠望,大疑,想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這樣布陣肯定有埋伏。於是命令領路兵馬都往北山而退。司馬懿因此錯失了一次活捉孔明的良機。
三國演義中司馬懿也是多疑謹慎的代表,一生用兵謹慎,處處設疑的同時又善曉兵機,「武侯彈琴退仲達」一回,諸葛亮正是料到司馬懿必懷疑一生謹慎的自己不會弄險,故設下「空城計」,使其錯失了良機,而諸葛亮正是巧妙地利用了「疑」字,利用司馬懿的「疑心」取勝。
曹操患有頭疾,發作時頭痛難忍。找了很多名醫問診都不見好轉,於是經人推薦曹操找到了當時的神醫華佗診治。華佗查看曹操病情並初步診治,曹操病情好轉,後來曹操又發作,華佗認為曹操的病根在於頭中風誕所致,醫治的辦法就是讓他先喝下麻肺湯,之後用利斧劈開腦部,將風誕拿出。曹操大怒,疑心華佗加害於他,對其嚴刑拷打,致使華佗死於獄中。
曹操為何要至華佗於死地呢?古代以忠義為核心的,曹操明知把華佗打入大牢是不義的,為何還要為之?僅僅是因為華佗曾給關羽刮骨療毒就遷怒於他嗎?
顯然不是這麼簡單的。首先,在東漢末年,醫療技術和醫療條件並不是很發達的情況下,華佗作為一個外科醫生對於刀傷箭創等外科疾病應該是十分擅長的。但是曹操的頑疾在於腦中風誕,是一個內科手術。而華佗用醫治外科疾病的手段顯然是存在風險的。其次,當時的醫療條件有限,用利斧劈開頭顱更是在今天看來危險之極。再次,華佗曾治好過關羽的箭傷,對關羽有過救命之恩,在曹操看來這就是舊情,如若不加以懷疑和拷問有可能搭上自己的性命。對於華佗是敵是友的身份持有一種懷疑的態度。對於華佗的醫術及醫療條件秉承一種審慎的預判,其實是在情理之中的,只是華佗當時己是百歲高齡的老人了,那經得起這番折騰,於是一代神醫被迫冤死獄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