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名將關羽有沒有後裔?網上及民間一直都有爭論。認同並篤信關羽有後裔者自不必說,質疑者則往往拿出《三國志關羽傳》的裴松之注引《蜀記》曰:「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作為主要依據。
這個依據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是否能表明關羽就此斷了後裔呢?我今天試著為之作一剖析:
首先、根據目前所知的古代文獻,「龐會復仇,殺盡關羽後人全家,且不論是關羽之孫關彝全家,還是關彝之某個後人全家」,這段記述只記載於王隱所書的《蜀記》中,陳壽的《三國志》中沒有記載,被稱為「蜀記之可觀,未有過於此者」,成書於公元355年之前的《華陽國志》沒有記載,其他的史書也均無記載。
中國史學傳統上有「孤證不引」的規範,所謂「孤證不立,偏難概全」,孤證立論乃史家之大忌,郭沫若《史學論集》中說:「孤證單行,難以置信」。此為其一。
其二、《蜀記》的作者是東晉史學家王隱。《晉書王隱傳》中曾這樣評價王隱:「王隱雖好著述,而文辭鄙拙,蕪舛不倫。其書次第可觀者,皆其父所撰;文體混漫義不可解者,王隱之作也。」
與之前注引相呼應的,是《三國志龐德傳》:「(龐德)遂為羽所殺。太祖聞而悲之,為之流涕,封其二子為列侯。文帝即王位,乃遣使就德墓賜諡……又賜子會等四人爵關內侯,邑各百戶。會勇烈有父風,官至中尉將軍,封列侯」的篇末,裴松之注引王隱《蜀記》曰:「鍾會平蜀,前後鼓吹,迎德屍喪還葬鄴,冢中身首如生。臣松之案德死於樊城,文帝即位,又遣使至德墓所,則其屍喪不應在蜀。此王隱之虛說也。」
在這裡,裴松之對王隱關於龐會「迎德屍喪還葬鄴,冢中身首如生」的記載進行了駁斥,認為「此王隱之虛說也。」虛說就是毫無根據的謊言。《蜀記》作者王隱是否「古之良史」?兩段記述是否都可信?由此可見一斑。
其三、為何裴松之沒有對龐會「盡滅關氏家」提出質疑或辨析?是不是就代表裴松之認同這段記載呢?
這恰恰反映了裴松之作為一名良史的嚴謹認真和責任心。裴松之在《上三國志注表》中稱:「其壽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畢取以補其闕。或同說一事,而辭有乖雜,或出事本異,疑不能判,並皆鈔內以備異聞。若乃紕繆顯然,言不附理,則隨違矯正,以懲其妄,其時事當否及壽之小失,頗以愚意有所論辯。」
這是裴松之為《三國志》作補註的基本原則:補缺、備異、懲妄、論辯。裴松之為了注釋《三國志》,收集了三國時期的原始材料達一百五十多種,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數約超過原文的三倍。裴松之廣採博引,豐富原書的內容,只是為了增廣事實,其中許多不能判斷為事實的素材,也一併收錄進來,為讀者做參考。
所以裴松之沒有對龐會「盡滅關氏家」提出質疑或辨析,不代表就是認同這段記載的真實性,只是「罔不畢取以補其闕,並皆鈔內以備異聞」而已。
其四、中國古代修史最講究嚴謹細緻認真,無論是官史還是私史,史書上的每一個字都有著特定的意義。《蜀記》中所言「盡滅關氏家」,這個「家」字覆蓋面有多大,便值得商榷。
「家」是會意字,本義為居所。《說文》云:「家,居也。」《正志通》云:「居其地曰家。」《詩·周南·桃夭》注云:「室為夫婦所居,家謂一門之內。」
「家」是社會最小的單元。《孟子·梁惠王上》云:「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周禮·小司徒》云:「上地家七人。」並有注云:「有夫有婦,然後為家。」所以「家」往往是指以夫婦為中心,大小若干口人。
「家」與「戶」的覆蓋面是差不多的,一戶人家往往就代指一個家庭,如一家一戶,家喻戶曉等。
「門」比「家」、「戶」的覆蓋面要廣些,「門」指的是一座宅院,一片區域。《字書》云:「一扇曰戶,兩扇曰門;又在堂室曰戶,在區域曰門。」
「族」比「門」、比「家」的覆蓋面更要廣些。「族」是諸多家庭聚居在一起,組成一個大的單位。
由此可見,《蜀記》所言「盡滅關氏家」,而沒有言「盡滅關氏門」,更沒有言「盡滅關氏族」,已經表明傷害最多也只是限定於某個「關氏家」之內,又何談逃離荊州避居鄉下的關平族裔,耳口相傳於民間享譽西南的關索族裔,甚或遷居別處,恰巧避了此禍的關彝某些後代的族裔呢?
何況以當時文明程度的屠戮現象來看,「滅族」事例不必再表,因為「族」與「家」覆蓋面的差距太過明顯,即便「滅門」的事例也有不少可做比照。
以同時期的史書為例。《後漢書·申屠鮑郅列傳》有記載:「霍光秉政,輔翼少主,修善進士,名為忠直,而尊崇其宗黨,摧抑外戚,結貴據權,至堅至固,終沒之後,受禍滅門。」
《晉書·列傳第十八》有云:「自晉興已來,用法太嚴,遲速之間,輒加誅斬。一身伏法,猶可強為,今世之誅,動輒滅門。」
所以,以《蜀記》作者王隱的寫史習慣及筆法,倘若關羽後裔當真有「滅門」,甚至「滅族」之禍,《蜀記》作者也必然不會有所隱諱,或者刻意縮減覆蓋用詞的。
更何況,按照前文所言,裴松之注引《蜀記》之時,對鍾會平蜀之後,龐會某些行動的真實性都存有疑問,龐會滅絕關羽後裔的說法還能剩下多少可信度?
至於「關羽沒有後裔」論調的甚囂塵上,不理也罷,多數都只是無聊者的茶餘飯後談資罷了。謠言止於智者,僅此而已,無須再做理會。
作者:關公文化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