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德之子龐會復仇,滅絕關羽後裔的說法為什麼不可信?

2021-02-13 關公文化彭允好


 

東漢名將關羽有沒有後裔?網上及民間一直都有爭論。認同並篤信關羽有後裔者自不必說,質疑者則往往拿出《三國志關羽傳》的裴松之注引《蜀記》曰:「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作為主要依據。

 

這個依據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是否能表明關羽就此斷了後裔呢?我今天試著為之作一剖析:

 

首先根據目前所知的古代文獻,「龐會復仇,殺盡關羽後人全家,且不論是關羽之孫關彝全家,還是關彝之某個後人全家」,這段記述只記載於王隱所書的《蜀記》中,陳壽的《三國志》中沒有記載,被稱為「蜀記之可觀,未有過於此者」,成書於公元355年之前的《華陽國志》沒有記載,其他的史書也均無記載。

 

中國史學傳統上有「孤證不引」的規範,所謂「孤證不立,偏難概全」,孤證立論乃史家之大忌,郭沫若《史學論集》中說:「孤證單行,難以置信」。此為其一。

 

其二《蜀記》的作者是東晉史學家王隱。《晉書王隱傳》中曾這樣評價王隱:「王隱雖好著述,而文辭鄙拙,蕪舛不倫。其書次第可觀者,皆其父所撰;文體混漫義不可解者,王隱之作也。」

 

與之前注引相呼應的,是《三國志龐德傳》:「(龐德)遂為羽所殺。太祖聞而悲之,為之流涕,封其二子為列侯。文帝即王位,乃遣使就德墓賜諡……又賜子會等四人爵關內侯,邑各百戶。會勇烈有父風,官至中尉將軍,封列侯」的篇末,裴松之注引王隱《蜀記》曰:「鍾會平蜀,前後鼓吹,迎德屍喪還葬鄴,冢中身首如生。臣松之案德死於樊城,文帝即位,又遣使至德墓所,則其屍喪不應在蜀。此王隱之虛說也。

 

在這裡,裴松之對王隱關於龐會「迎德屍喪還葬鄴,冢中身首如生」的記載進行了駁斥,認為「此王隱之虛說也。」虛說就是毫無根據的謊言。《蜀記》作者王隱是否「古之良史」?兩段記述是否都可信?由此可見一斑。

 

其三、為何裴松之沒有對龐會「盡滅關氏家」提出質疑或辨析?是不是就代表裴松之認同這段記載呢?

 

這恰恰反映了裴松之作為一名良史的嚴謹認真和責任心。裴松之在《上三國志注表》中稱:「其壽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畢取以補其闕。或同說一事,而辭有乖雜,或出事本異,疑不能判,並皆鈔內以備異聞。若乃紕繆顯然,言不附理,則隨違矯正,以懲其妄,其時事當否及壽之小失,頗以愚意有所論辯。」

 

這是裴松之為《三國志》作補註的基本原則:補缺、備異、懲妄、論辯。裴松之為了注釋《三國志》,收集了三國時期的原始材料達一百五十多種,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數約超過原文的三倍。裴松之廣採博引,豐富原書的內容,只是為了增廣事實,其中許多不能判斷為事實的素材,也一併收錄進來,為讀者做參考。

 

所以裴松之沒有對龐會「盡滅關氏家」提出質疑或辨析,不代表就是認同這段記載的真實性,只是「罔不畢取以補其闕,並皆鈔內以備異聞」而已。

 

其四、中國古代修史最講究嚴謹細緻認真,無論是官史還是私史,史書上的每一個字都有著特定的意義。《蜀記》中所言「盡滅關氏家」,這個「家」字覆蓋面有多大,便值得商榷。

 

「家」是會意字,本義為居所。《說文》云:「家,居也。」《正志通》云:「居其地曰家。」《詩·周南·桃夭》注云:「室為夫婦所居,家謂一門之內。」

 

「家」是社會最小的單元。《孟子·梁惠王上》云:「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周禮·小司徒》云:「上地家七人。」並有注云:「有夫有婦,然後為家。」所以「家」往往是指以夫婦為中心,大小若干口人。

 

「家」與「戶」的覆蓋面是差不多的,一戶人家往往就代指一個家庭,如一家一戶,家喻戶曉等。

 

「門」比「家」、「戶」的覆蓋面要廣些,「門」指的是一座宅院,一片區域。《字書》云:「一扇曰戶,兩扇曰門;又在堂室曰戶,在區域曰門。」

 

「族」比「門」、比「家」的覆蓋面更要廣些。「族」是諸多家庭聚居在一起,組成一個大的單位。

 

由此可見,《蜀記》所言「盡滅關氏家」,而沒有言「盡滅關氏門」,更沒有言「盡滅關氏族」,已經表明傷害最多也只是限定於某個「關氏家」之內,又何談逃離荊州避居鄉下的關平族裔,耳口相傳於民間享譽西南的關索族裔,甚或遷居別處,恰巧避了此禍的關彝某些後代的族裔呢?

 

何況以當時文明程度的屠戮現象來看,「滅族」事例不必再表,因為「族」與「家」覆蓋面的差距太過明顯,即便「滅門」的事例也有不少可做比照。

 

以同時期的史書為例。《後漢書·申屠鮑郅列傳》有記載:「霍光秉政,輔翼少主,修善進士,名為忠直,而尊崇其宗黨,摧抑外戚,結貴據權,至堅至固,終沒之後,受禍滅門。」

 

《晉書·列傳第十八》有云:「自晉興已來,用法太嚴,遲速之間,輒加誅斬。一身伏法,猶可強為,今世之誅,動輒滅門。」

 

所以,以《蜀記》作者王隱的寫史習慣及筆法,倘若關羽後裔當真有「滅門」,甚至「滅族」之禍,《蜀記》作者也必然不會有所隱諱,或者刻意縮減覆蓋用詞的。

 

更何況,按照前文所言,裴松之注引《蜀記》之時,對鍾會平蜀之後,龐會某些行動的真實性都存有疑問,龐會滅絕關羽後裔的說法還能剩下多少可信度?

 

至於「關羽沒有後裔」論調的甚囂塵上,不理也罷,多數都只是無聊者的茶餘飯後談資罷了。謠言止於智者,僅此而已,無須再做理會。

 

作者:關公文化彭允好

相關焦點

  • 蜀漢滅亡後,關羽後人真的被龐德之子龐會滅門了麼?
    另據《蜀記》記載,一個名叫龐會之人隨軍參加了曹魏滅蜀之戰,並在蜀漢滅亡後,將關羽後人滅門。這個龐會和關羽有何深仇大恨呢?原來龐會是龐德之子,龐德在襄樊之戰中隨于禁救援曹仁,卻被關羽「水淹七軍」,于禁投降,被俘的龐德寧死不降,被關羽下令斬首。如此看來,龐會將關羽後人滅門是為父報仇之舉。不過關於龐會復仇之說,歷史上卻有很大爭議。那麼此事到底是真是假呢?
  • 山西挖出一墓,關羽身世浮現,龐會滅關羽滿門是真是假?
    魏軍鄧艾攻蜀奪下成都,魏將龐德的兒子龐會盡滅關羽滿門。南朝劉宋裴松之引用《蜀記》:「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龐德的兒子龐會為什麼要滅關羽滿門,有什麼深仇大恨?原來是關羽曾經斬殺了龐會的父親——龐德。《三國演義》中關羽水淹七軍讓關羽威名遠揚,但演義和歷史出處卻很大。
  • 關羽姓氏之謎,山西古墓揭開秘密!龐會滅關羽滿門是真是假?
    史書對關羽的記載,主要從劉關張相識開始,三人結下深厚友誼,一生至死不渝。 《三國志》: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鄉裡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 龐德後人追殺關羽後人,是不是不仗義?關氏一族真的被滅了嗎?
    龐德之子龐會,隨鍾會、鄧艾伐蜀,蜀破後盡滅關氏一族。 王隱的《蜀記》記載,龐德之子龐會隨鍾會,鄧艾伐蜀,滅蜀之後,龐會殺光了關氏一族。 古代打仗,打了勝仗的屠城都是稀鬆平常的事。
  • 蜀國滅亡的時候,關羽家族被龐會滅門,張飛家族為何無人敢動
    而關羽家族遭到滅門,則是因為關羽殺害了魏將龐德,引起了龐德後人龐會的仇視。龐會在魏國滅亡蜀國後,將關羽的後人全部殺害。張飛家族的強大背景雖然張飛和關羽都出身於平民階級,但是張飛和關羽對待士族的態度卻截然相反。關羽對待普通人十分的友好,對待士族卻非常的傲慢。
  • 龐會真的殺了關羽全家?裴松之說有這事,陳壽說沒這事,信誰的?
    對此,裴松之在《三國志》中寫了一句註解:"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這句話是說在襄樊之戰中被關羽殺死的龐德,其子龐會為了替父報仇,在滅蜀後直接屠殺了關羽滿門!這個歷史事件後來也被羅貫中寫進演義中,為廣大世人所知。
  • 玩《三國志11》戰報143,關羽後人VS龐德後人,蜀軍關彝出奇制勝
    玩《三國志11》戰報143,關羽後人VS龐德後人,關彝出奇制勝各位讀者好,我是慕橙歷史,讓我們一起去還原回顧那一段熱血的三國劇情,此劇情劇本是開始於公元225年7月的南蠻徵伐,諸葛亮南徵孟獲,上一篇戰報的遊戲暫停時間點停留在公元
  • 因擒殺龐德,關二爺的後人被報復殺盡,但是真的被滅了族嗎?
    了解三國的朋友都知道龐德。龐德西涼人,原本在馬騰帳下效力,因在徵伐中屢立戰功。後來跟隨馬超徵戰,在戰場上龐德勇猛異常,衝鋒陷陣,勇冠三軍。他和馬岱合稱馬超的左手右臂,而且龐德還是馬超的智囊。後來因為種種原因,跟隨了張魯投靠了曹操。但是因舊主馬超投靠了劉備,一直不被曹操重用。
  • 此人被關羽所殺,40年後兒子為報殺父之仇,將關羽後代滅門
    沒錯關羽所殺的就是龐德,龐德的兒子四十年後,並沒有忘記殺父之仇,將關羽後代滅門。本文依據《三國志》,還原一個真實的歷史,重要環節會拿出史料來證明。 襄樊之戰,龐德對曹操表忠心 襄樊之戰時,龐德跟隨曹仁屯兵樊城,討伐關羽。
  • 父子二人射中關羽頭顱,將關羽家族滅門
    眾所周知,關羽是當時首屈一指的蓋世猛將,他曾在白馬之戰衝陣擊殺袁紹大將顏良,名震天下。面對關羽,曹軍眾將大多心裡沒底。但是,龐德不怕,他主動請纓要與關羽決鬥。戰鬥中,龐德一箭射中關羽額頭,三軍盡驚。由於龐德每次出戰都是騎著一匹白馬,往來馳騁,威風凜凜,因此關羽軍中將校皆稱龐德為「白馬將軍」!
  • 龐德被關羽俘虜後,為何不投降劉備?這個原因讓他無法背叛曹操!
    結果,關羽借漢水暴溢之際,大破于禁,龐德與于禁盡被關羽俘獲。然而,面對關羽的威勢,跟隨曹操30年的于禁選擇了投降,在曹魏根基不深的龐德卻寧死不降,不願歸順劉備與舊主馬超團聚。這其中是否有什麼隱情呢?既然馬超龐德關係還過得去,龐德被關羽俘虜後,為何不投降呢?很多人認為是氣節的問題,但是,在那個諸侯紛爭的年代,所謂的氣節並沒有被看的那麼重。大多數三國名將都有投降的歷史。當然,如果肯為主公死節,肯定也是被稱頌的好漢。
  • 蜀漢滅亡時,劉禪安然無恙,為何關羽家族會被滅門?
    儘管劉備出身草莽但很重視教育,特意請諸葛亮做劉禪的老師,希望他學習帝王之學以後好繼承衣缽。但劉禪生性頑劣,哪怕有諸葛亮這樣的逆天人物都教不了他,等諸葛亮撒手沒多久後蜀漢就滅亡了。劉禪、張飛的兒子等等蜀漢高官全部被遷到洛陽定居,還產生了樂不思蜀的笑料,可關羽的後人卻沒那麼好運了。
  • 關羽的後人,真的被龐會全滅門了嗎?
    《三國志》引《蜀記》中記載,在北伐中被關羽斬殺的龐德,其子龐會在蜀漢投降之日「盡滅關氏家」。《蜀書•;關羽傳》在文末對關羽後世略有交代:「(關羽死)子(關)興嗣。興字安國,少有令聞,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歲卒。子(關)統嗣,尚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以興庶子(關)彝續封」。
  • 關羽殺了此人,導致全族被滅,真是因果嗎?
    而且關羽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死後,幾十年後自己的家族也被人屠戮一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說到這我們不得不提一個人——龐德。龐德,字令明,東漢末年雍州人,他先是效力於馬騰,屢立戰功。建安年間,龐德跟隨馬超徵戰四方。後來馬超被曹操打敗,幾經輾轉投靠曹操麾下,被授官立義將軍,封關內亭侯,食邑三百戶。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操召曹仁為徵南將軍,討伐關羽。
  • 蜀漢滅亡後,劉禪做了安樂公,那麼關羽、張飛的後人下場如何?
    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十二月(公曆的220年1月中下旬和2月上旬),因為在襄樊之戰中遭遇了曹操、孫權兩大勢力的夾擊,關羽敗走麥城。為了突出重圍,關羽率十餘騎出逃,一路突圍至距益州不過一二十裡的臨沮,遇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被擒,和長子關平於臨沮被害。對於關羽來說,除了關平這個兒子,還有關興、關氏這一兒一女。其中,關興,關羽之子,字安國。
  • 關羽生平義薄雲天,為何最終滿門被屠,而張飛全家卻無人敢動?
    獨獨關羽被滅門然而當鄧艾大軍進入成都,蜀國正式發表投降宣言後,劉備、張飛家族得以保全,還被給以優待。而一向義薄雲天的關羽家族,卻慘遭滅門。如果說劉備家族能保全是因為劉禪的主動投降。那張飛這裡明顯說不過去,張飛在世時,二人地位相當,而他更是脾性如火行事莽撞。為何張家全部倖存,但關家卻未能倖免呢?
  • 蜀國滅亡後,劉禪做了安樂公,張飛後人被封侯,關羽後人卻最慘!
    劉禪亡國被封了個安樂公,天天「樂不思蜀」,那麼關羽、張飛的後人又是什麼下場呢?首先,我們來看看關羽的後代,關羽有兩子一女(傳聞裡還有個三子關索,但是無歷史相關記載,應為虛構人物),長子關平當年一直跟在關羽身邊,樊城一戰之後,隨著吳國反水偷襲荊州,關二爺敗走麥城,關平也跟著被俘慘遭殺害,關平正史無子女記載。
  • 關羽被殺後,他的後人都是什麼結局?有一人英年早逝
    關氏(關羽之女)關氏,關羽之女,民間有說法此人名為關銀屏,又稱關三小姐,孫權曾為子求婚,遭關羽所拒,並辱罵來使。後嫁李恢之子李遺。關統關統,三國時期蜀漢將領,《三國志》記載中字號和生卒年均未提及,是關羽之孫,關興之嫡子,關彝之兄(或弟),娶公主,是蜀漢後主劉禪之女婿。值得注意的是,就諸葛亮之子諸葛瞻,也娶了蜀漢後主劉禪的公主。
  • 蜀漢滅亡時為何張飛子孫被善待,關羽後人被殺害,其實關羽有後人
    關氏就一定是關羽後人嗎?要知道龐會是龐德的兒子,龐德在公元219年被關羽所殺,關羽要求龐德投降,龐德不願意,所以關羽殺了龐德,這是戰爭行為,而不是私人仇恨,龐德不願意,關羽殺了龐德這是戰爭慣例,無可厚非。
  • 三國「復仇者」,為報父仇,和關羽有世仇!
    三國是個複雜的亂世,人與人之間的愛恨就如交織的網一樣,誰都可能深陷其中,誰也掙脫不了,今天你殺了他的父親,明日他兒子就能殺你滿門,天理循環,報應不爽,而今天的主角是滅關羽滿門的龐會。這個龐會到底是個怎樣的人,與關羽又有怎樣的仇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