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美的繪畫藝術海洋——生命裡傳來的聲音(散文詩)

2021-01-09 生命裡傳來的聲音

徜徉在美的繪畫藝術海洋——生命裡傳來的聲音

作者:劉麗(琉璃)

走進中國美術館,徜徉在美的繪畫藝術海洋,撲面而來的是濃鬱的文化氣息。漫步在美術館繪畫展廳,邊觀賞一幅幅美的藝術繪畫作品,邊感受藝術帶來的心靈愉悅。那畫面、色彩、線條交織的繪畫詩章,呈現出真善美的境界,讓讀者看到畫家對藝術的領悟,對大自然和生活的感受,對美的不懈追求和探索精神。

第一篇章:經典的繪畫作品就是美味

徜徉在中國美術館的繪畫藝術海洋,中國書畫研究會、海峽兩岸書畫家聯誼會畫家鄧秋輝,向記者談起了自己對繪畫藝術的感受,以及讀者如何提升個人藝術修養。他說:「作為一名畫家,一個老北京人,我經常到中國美術館來參觀,品位繪畫藝術的美。因為這裡匯集的是中國乃至世界的藝術精品,帶給人們的是一種精神愉悅和享受。經典的繪畫作品就是美味,讀者在品位她。這就像一個廚師做的美餐一樣,你吃完以後還想吃,還想品其味道。」

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扶犁回望——楊立舟·王迎春藝術回顧展」,帶給人的是一種心靈震撼。鄧秋輝老師說:「《黃河在咆哮》、《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太行浩氣傳千古》《農樂圖》等經典名作,雄渾厚重,氣勢磅礴,反映的都是重大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畫作即生動樸素,又能聞到泥土的清香。這就是繪畫藝術的力量,讓我們看到老畫家的藝術創作理念,感受到藝術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真正的畫家總是把美的東西奉獻給社會。」

徜徉在中國美術館的繪畫藝術海洋,一幅幅美的藝術作品,讓人凝神關注,久久沉思。畫家鄧秋輝老師不僅熱愛藝術,也研究藝術。他說:「我有自己欣賞美的標準。外表花裡胡哨的作品,實際是在刺激人的感官,放在嘴裡一吃,沒什麼味道。我們學東西是有選擇的,就像交朋友一樣,一接觸,很談的上來,就會自然的交流下去。我曾經看過一個外國藝術家辦的展覽,很大的一塊畫布,塗的全是黑色的,像一塊黑板,沒有任何筆觸,這位藝術家還給這幅畫起了個名字。他說,自己心裡就這麼想的,就表達出來。他到底在表達什麼,讀者不懂。他把藝術搞到頭了,給頹廢了,自己還覺得自豪。人家越看不懂,他越自豪,覺得自己水平高啊。有的人就這麼怪,老是強調自己的個人感受,不去想別人的感受。那麼多的文字,那麼多的理由,那麼多玄妙的理論,讓你看不懂,這是藝術嗎?過去的一些大藝術家、大畫家,講不出更多的道理來,可他創作的東西,百看不厭,是樸素自然的東西。藝術講究手底的工夫,光有理論不行,還要有實踐。這就像老師講課,有的老師講課有滋有味,特別生動,他是雜家、學問家,海闊天空什麼都懂。所以,我認為,畫家的繪畫技法不是主要的,更主要的是心裡有東西,能出新東西。」

第二篇章:生活是畫家創作的源泉

徜徉在中國美術館的繪畫藝術海洋,觀賞一幅幅宏大的繪畫作品,我們發現真正的畫家總是從生活中提煉素材,生活是畫家創作的源泉,是創作的根基。作品裡面蘊涵著深厚的底蘊和情感。鄧秋輝老師說:「藝術家總是創作自己熟悉的東西,對他感受最深的東西。然後,再現生活、呈現生活、反映生活,這樣創作出來的東西就格外生動感人。巍巍太行山,滾滾黃河水是楊立舟、王迎春兩位畫家永不枯竭的創作源泉,他們有自己的創作主題,他們曾經多年在西北生活,很熟悉那裡的土地和生活。繪畫本來就是生活的真實寫照,繪畫作品賦予了畫家豐富的情感,那觸動心靈的東西,畫家感受到了,自然就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色彩,當呈現到畫面時,就顯得特別生動。」

生動感人的畫作,不僅感動自己,也會感動別人。「藝術作品要感人,畫家必須自己先感動。」鄧秋輝老師告訴記者:「如果畫家脫離自然,脫離生活,你反映的是什麼呢?總不能整天畫奇異的夢境,畫誰也看不懂的東西,哪一個觀眾願意接受自己看不懂的東西?我們欣賞藝術大師黃胄先生的作品,發現他的作品畫的都是大西北,因為他一直在那裡搞創作,非常熟悉那裡的一草一木。黃胄先生認為生活是多彩的,生活中有那麼多善良的人們,美好的事物,你畫也畫不完,寫也寫不完。」

生活是畫家創作的源泉,即使從生活中提煉素材,也需要畫家重新感受和創作。畫家鄧秋輝老師說:「誰都喜歡美的東西。到大自然裡去,你看到山有山的美,水有水的美,萬物有萬物的美。即使是一匹野馬也有自己獨特的形體線條美。畫家徐悲鴻為了畫奔跑的馬,常常跟在馬車後面,觀察馬是怎麼跑動的。他畫的《奔馬圖》,氣勢雄壯,催人奮進。畫家齊白石擅長畫蝦,他的蝦是活的、動的、透明的。他畫花鳥、蟲魚、山水,都是他熟悉的鄉間生活。在他那裡,哪怕一把鋤頭,一棵白菜,樹上的果子,小蝦、小青蛙、小蝌蚪、小雞,都能出神入畫。齊白石說,沒見過的東西,沒有仔細研究過的東西,他不畫。生活在於觀察,繪畫需要基本功,但不是死的,更不能照搬模仿。」

第三篇章:繪畫作品隨時代創新

徜徉在中國美術館的繪畫藝術海洋,我們發現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家們的繪畫作品也在不斷地創新,譜寫時代的新篇章。鄧秋輝老師說:「筆墨當隨時代!這是我們自古的繪畫訓條。繼承傳統和發展創新並不矛盾。流傳下來的繪畫精品,是那個時代的創新產物,今天的畫家如何創新呢?即使是簡單的線條也能表達生活的本質,」

徜徉在中國美術館的繪畫藝術海洋,讀者欣賞到畫家楊立舟的「草原賽馬和陝北牧歌」系列繪畫作品,這些作品凝聚著畫家豐富的想像和情感。畫家楊立舟說,拿出作品說話,才能算數。不是嘴上功夫,理論家把人說糊塗了。草原賽馬熱烈歡騰,一匹匹馬從畫家眼前飛馳而過。當有人問楊立舟,你畫的馬為什麼沒有眼睛?楊立舟回答:「草原萬馬奔騰,無數匹馬從我的眼前瞬間流過,我的心也隨著馬飛奔,進入那種狀態,畫的馬全都沒有眼睛,我表達的是速度、是時間、是動感、是轉瞬即逝。」他告訴正在學畫的朋友,一定要看畫家的原著作品,少走彎路,那樣才知道什麼是真東西。

畫家進入人我兩忘的境界,周圍的一切仿佛都凝固了。藝術不可重複,就像畢卡索只有一個,不可能有第二個。

鄧秋輝老師說:「筆墨當隨時代!這是我們自古的繪畫訓條。繼承傳統和發展創新並不矛盾。流傳下來的繪畫精品,是那個時代的創新產物,今天的畫家如何創新呢?開合、轉承、起收,是相互聯繫的。古人講究留白,疏密有致,這就如同一個放風箏的人,手裡的線在於自己調整,不能太緊,也不能太松。一個畫家必須得耐得住寂寞,真正去研究藝術。如果整天想著出人頭地,譁眾取寵,投其所好,是搞不出真正作品的。一個畫家下筆之前,先想自己的畫能值多少錢,有了目的性,他能畫出好作品嗎?畫家一定要畫自己的東西,最起碼畫面要美,即使普通人也能欣賞。」

第四篇章:震撼人心的作品和讀者產生共鳴

徜徉在中國美術館的繪畫藝術海洋,我們聞到了濃厚的時代氣息,美的作品之所以能和讀者產生相互共鳴,是因為裡面有豐富的內涵。謳歌勞動美,暢想中國夢。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鐵建與大路文化」為主題的大路畫展,反映的是當代建築工人的情懷和奉獻精神,作品有對祖國建設者的歌頌,有對勞動美的禮讚,有對壯麗山川的描繪。讀者看到的是實實在在的感人場景,是親切地、樸素地、真實地工作寫照。「大路畫展」的畫家們始終把藝術創作聚焦在普通的勞動者身上,謳歌時代建設者的默默奉獻精神。鐵路畫家董吉祥,曾參與青藏鐵路一期工程建設,他的《天路——青藏鐵路圖卷》表現的是青藏鐵路及沿線豐富多彩的生活,他把對青藏鐵路的情思和建設工地的體驗,濃縮到這幅史詩般的長卷裡。他創作的國畫《下工》,親切自然,反映的是建築工人下班的那一刻。工人們樸實厚道,相互打著招呼,提著水瓶的工人獨自走路,好像在想什麼;一位工人老大姐,站在工地喊夥伴收工。畫面場景簡單,人物平凡,讓讀者仿佛看到自己的家人,可敬可愛的勞動者形象注入心中。

「我曾參與建設了中國第一條地鐵,我曾參與建設了第一條磁懸浮,我曾參與建設了第一條高鐵,我曾參與建設了第一條海底隧道。」大路畫家們足跡踏遍了名山大川,雪域高原,荒山野嶺,他們既是建設工地的直接感受者,又是繪畫藝術的美的傳遞者。大路畫家張衍海創作的版畫作品《頂天立地》,給人一種心靈震撼。茫茫雪域高原,幾位工人在海拔幾千米的山頂上架電纜線,領隊拿著報話機正在和山下聯繫。工人們頭頂藍天,仿佛能和白雲握手;遠處雪山連綿不斷,讓讀者想到電纜不知還要鋪設多長。油然產生對數勞動者的尊敬,感受到他們為現代化建設所做的艱苦的默默的奉獻。

鄧秋輝老師在觀看大路畫展時,感慨地說:「真正的藝術繪畫作品是有生命力的,大路畫展反映了時代精神,謳歌了時代精神,這一點很重要。一個真正的畫家總是深入到火熱的生活當中,他不是整天坐在畫室裡,憑空想像,杜撰一個什麼,游離現實生活。只有震撼人心的作品才能和讀者產生相互共鳴,這樣的作品不是偶然的,不是趕時髦,是時代的產物。凡是氣勢磅礴的繪畫作品,都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我們看畫家陳逸飛創作的油畫作品《佔領總統府》,整幅畫中那位胸掛衝鋒鎗的升旗戰士,那面在半空冉冉上升的飄蕩的紅旗,給人印象太深刻了,整個畫面充滿一種氣勢,一種動感,預示著一個新時代到來。戰士升旗的姿勢,是模仿不出來的,即使是拍照能有這樣的效果嗎?」

作為一個北京人,鄧秋輝老師熱愛北京,感受著北京悠久的濃厚的文化。一次,他到國家圖書館看到遼寧省書畫展覽裡,一幅唐代書法家懷素的字,覺得太好了。第二天,他又去看,告訴工作人員自己想把這幅字拍下來,回去品讀。按規定禁止拍照,可人家看到他那麼真誠,那麼熱愛藝術,就破例讓他拍了下來。因為那幅字早已印在鄧老師心裡了。

因為常看書畫展,所以鄧秋輝有自己的欣賞水準。他說,搞畫展、出畫冊,不要是為了出名,宣傳推銷自己。繪畫作品要經得住考驗,不能違反繪畫規律,自己感覺自由了,放開了,無章無法,畫的臉變形了,扭曲了,不講比例了。這是真正美的作品嗎?有些所謂畫家、書法家,字畫一點都不美,也敢辦展覽,不管美還是不美,圈子裡的人互相吹捧。忘了讀者是在欣賞藝術。有的人希望別人認可自己的畫,畫的每個紋理都那樣逼真。這是畫的嗎?如果我畫的和你的一樣,你照相得了。

第五篇章:畫外之畫畫外工夫

徜徉在中國美術館的繪畫藝術海洋,你會被濃厚的藝術氛圍薰陶、感染。畫外之畫,畫外工夫。看名畫家的作品,看的是意境,是無聲語言。鄧秋輝老師認為,繪畫就是美感。繪畫內容要豐富,不能一張紙一個線條一個點,你要表達什麼?中國繪畫講究意境,外國人看中國文化有深厚淵源,我們是有根基的。晚清畫家吳昌碩擅長寫意,他把金石篆書融入繪畫中,完全做到了書畫同源。他的畫富有韻律感,即使是一朵花,一棵草,一個樹枝,都顯得那麼有力,富有生機,這就是他的風格。他的寫意畫梅,畫的是梅花的靈性,梅花早已在心中湧現,靈感來了,隨即抓住。歷代畫家都主張師造化,師造化就是以自然為師,畫家筆下畫的是凝固的、精練的對大自然的表達,所以,比自然界的東西更美,更令人賞心悅目。

看名畫家的作品,看的是畫外的畫。畫家李可染作畫時,善於發揮自己的想像,追求畫面意境的表達。他還善於用黑墨襯託白、襯託亮,畫面渾厚,富有生活氣息。

畫外之畫,畫外工夫。許多大畫家一生專注繪畫,遠離世俗,不求功利。他們生前寂寞,身後名揚天下。畫家陳子莊認為能啟發人的藝術品是好東西,因其能啟發人之本心。他在《石壺論畫語要》一書中說,和者,活也,是充滿生命力。如果人的思想境界高了,筆墨不變可自變。

鄧秋輝老師說:「陳子莊筆名石壺,人們稱他是中國的凡高,他的畫筆到心到,隨機成畫,天然純樸。他那時候,紙張雖便宜,也仔細用,就連包點心的紙,都捨不得扔,拿來做畫。外國人很欣賞他的畫,到北京到處找石壺的作品,那時很多人都不知道誰是石壺。這就是他的藝術,生前默默無聞。徐悲鴻是畫界的一個伯樂,幫助過很多畫家,他不會因為自己畫的好,就唯我獨尊了。只要有青年畫家是個苗子,都大力扶持。徐悲鴻認為,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應當給後代留下一些高尚有益的東西。他聘齊白石到學府做教授,齊白石很感動,覺得自己是一個拿斧子的木匠,怎敢到高等學府當教授?徐悲鴻說,我正要借您這把斧子,來砍砍北平畫壇上的枯枝朽木!」

第六篇章:美的感受美的愉悅

徜徉在中國美術館的繪畫藝術海洋,你隨時可以發現自己從來沒有的發現。鄧秋輝老師說:「我在北京生活了一輩子,置身在這座老北京城,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我小的時候就喜愛繪畫,經常到故宮去看畫展。欣賞了許多中國古代和近代名家的原著畫作,我很受益。回來慢慢地領悟和琢磨,真切地感受到藝術的博大精深。幾十年來,我在繪畫領域不斷地探索,既有對前人的繪畫研究,也有自己獨特的藝術創新,走了一條自己的路。我作畫是一種愉悅和享受,每當心情好的時候,作畫一氣呵成,那筆墨神韻自然流暢,怎麼看都舒服,都養眼。」

鄧秋輝老師覺得老北京看也看不完,他每到一個風景古蹟瀏覽,都被那裡吸引了。他說,此時那個美的環境就完全屬於你了,盡情地感受。如果你不置身其中,就不知道她究竟美在哪裡。即使到鄉下漫步,你也能感覺到大自然的美。許多畫家喜歡畫風景畫,畫日出、畫雲海、畫樹木,因為大自然太美了!關鍵就看你是否感受到了。」

美在哪裡

生活

是藝術創作的源泉

徜徉在繪畫藝術海洋

撲面而來的

是時代氣息

一幅幅美的藝術繪畫作品

帶給讀者

心靈愉悅和震撼

在聯想和共鳴中

感受畫家作品裡

傾注的愛

史詩般的畫卷

讓人沉思

美在哪裡

生命裡傳來的聲音

相關焦點

  • 配樂散文詩:白,生命的坦然
    這聲音,給人一種凝重。在馬奶酒裡,讓人對北方有著深情地回望。春天,杏花是白的。在陽光下,它孕育了春色明媚。冬天,飛雪是白的。在大地上,它呈現出銀裝素裹。這些的白,是生命的光影。有著素淡,有著清雅。它,讓我想起在世間修行的人,躲在平靜的角落,與世無爭。
  • 中國好聲音王力宏為什麼哭了 父親寫的散文詩歌詞誰寫的
    最近,在《中國好聲音》中王力宏因為一首歌哭了,這首歌叫做《父親寫的散文詩》,真的是寫的太好了,一起來看看歌詞吧!蹲在池塘邊上 給了自己兩拳  這是我父親 日記裡的文字  這是他的青春 留下留下來的散文詩  幾十年後 我看著淚流不止  可我的父親已經 老得像一個影子  一九九四年 莊稼早已收割完  我的老母親去年 離開了人間  女兒扎著馬尾辮 跑進了校園  可是她最近 有點孤單瘦了一大圈
  • 生命的預約//看夠了大地和變幻的天空//散文詩
    多少個夢裡,痛苦和幸福至是相對的表白,沒有誰是誰的全部,所有的日子必須靠自己才能度過那些煙霧繚繞的水岸。默不作聲,那些流水般的記憶,在漫無目的的等待中似乎變得無比迷茫,我們需要愛情的裝點,更需要收納時光的碎片。
  • 黃恩鵬 | 世界散文詩:在思想的隱喻裡展開或釋放(四)
    世界散文詩:在思想的隱喻裡展開或釋放(四)◎黃恩鵬而中國的新文化運動也受到了影響,它突破了人類心靈的桎梏,找到了一個理想社會應該有的:平等和自由,也為道德重建注入了新的生命之源動力。唉,我們不知道,在找到上帝之前,應該到什麼地方去奉獻我們的祈禱。隨後,人們終於想到,上帝無處不在,上帝處處都有,上帝是不可找到的神。於是,大家胡亂地下跪。(卷一)大地上令人眷戀的美啊,你的表層盛開鮮花是一種奇蹟。哦,深浸著我的願望的景色!
  • 詩電影|冷雪:金屬的聲音
    總有一些事物讓你無法觸及金屬的聲音冷雪總有一些事物讓你無法觸及,比如鳥飛去的方向,雲的位置和陽光的姿勢;總有一些事物讓你充滿奢望我是說一些金屬的聲音,潛伏在你的一生中伺機而動,它們的速度,它們的鋒利,沒有哪只鳥能超過它們,包括北風。我知道自己是多麼單薄而無力,蒼白的生命立於沼澤之上,還能留下什麼?我曾試圖走出水域,走過沙漠的中心,打開一枚果子像打開乳房,誰能將最初的水聲全部掠奪?
  • 散文詩《沉默的火焰》獲中國散文獎
    《海外文摘》雜誌社執行主編蔣建偉發表了《2020年中國散文工作報告》。本次年會共評選出散文精銳獎等4個年度獎項。河南南陽市詩人、散文作家武建華的散文詩組章《沉默的火焰》(共20章)榮獲二等獎。武建華(左三)在「2020年度中國散文年會」頒獎大會主席臺上領獎武建華的散文詩組章《沉默的火焰》共計20章。
  • 女性之美——繪畫藝術亙古不變的主題
    」成為藝術創作的核心思想,開始強調和尊重人性與科學,注重創新,打破了中世紀封建神學的思想禁錮,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的思想關懷,繪畫中的女性形象就成為繪畫藝術取材和表現的重要主題,這是歐洲藝術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也是人類思想上的一個重大突破。
  • 大雪:傾聽,雪落的聲音(美)
    仰起臉,便有一片、兩片、無數片的雪花嫋娜到發上、睫上,唇上,仿佛少女的吻,羞澀、冰涼而不失溫潤,然後,心,就在那一刻,生出幾多的憐愛和淡淡的暖……有人說:落雪的聲音,是天使的聲音,能聽見的人會幸福一生。
  • 徜徉在音樂的海洋 超動人音效的音箱推薦
    在自己的家裡擁有一款震撼動人音效的音響,相當於擁有了一片無限廣闊的音樂海洋。我們只需要閉上雙眼向後躺下,美妙的音樂便會裹挾著我們的靈魂徜徉在寬廣,並且波瀾壯闊的音樂旋律中。三路低相位失真分頻器,令高中低三隻單元的聲音銜接更順暢,準確到點和層次分明的聲音結像和全頻段的出色優美表現,將真實的臨場感帶到了用戶的耳邊。
  • 名師出高徒,李健單依純:給電影人的情書與父親寫的散文詩很感人
    人擠人的車廂裡,有一位很帥氣的青年。他戴著耳麥,聽著歌。神情有些傷感。不是巧合,是因為他喜歡。他徜徉在李健與單依純的歌聲裡。他是李健的聽友,也正是因為喜歡李健,他也喜歡東北虎戰隊裡的五位成員,同時,也成了好聲音冠軍單依純的粉絲純牛奶。單依純在好聲音舞臺深情演繹經典歌曲《給電影人的情書》,情到深處,潸然落淚。
  • 抖音這是我父親的日記裡的文字是哪首歌? 《父親寫的散文詩》讓人...
    抖音這是我父親的日記裡的文字是哪首歌? 《父親寫的散文詩》讓人聽到淚奔時間:2019-05-14 11:38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抖音這是我父親的日記裡的文字是哪首歌? 《父親寫的散文詩》讓人聽到淚奔 抖音上有很多好聽的歌曲,影視達人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首好聽的歌曲。
  • 許飛:父親寫的散文詩
    許飛第一次聽到《父親寫的散文詩許飛在《乘風破浪》裡寫萬茜從她對這些姐姐們的描述,我願意相信許飛就是一位忠於內心聲音的歌者回到《父親寫的散文詩》中,她以純淨的聲線演繹了這首軍旅作家董玉方的作品,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女孩對歷經艱辛父親的一生的理解。在這首歌的表達上,許飛所用的唱腔,幾乎是一種標準化的短促的尾音、刻意減少的修飾,而更硬的咬字方式,則傳遞了真摯樸實的情感。
  • 火箭少女傅菁現身酷我音樂《遇見詩》 和你一起在詩歌海洋裡遨遊
    傅菁生長於文藝之家,從小就受藝術薰陶,自然而然便愛上了唱歌跳舞,靠著一步一個腳印的拼搏,終於成功走向了更大的舞臺。聲音甜美的她,不僅唱歌好聽,誦讀更是悅耳,本周傅菁現身酷我音樂《遇見詩》節目之中,用美妙的聲音帶領聽眾們一起在詩歌的海洋中遨遊。
  • 梵谷燃燒生命成就繪畫藝術
    然而其實從未了解過,也不知道梵谷是如何走上繪畫藝術生涯的,也不知道他經歷了多少才畫出了哪些令世人驚嘆並為之傾倒的繪畫的,真到讀了梵谷傳-渴望生活,才發現原來幾乎每個人的成功都不是隨隨的事,每一段鮮花和掌聲背後都有著無數的心酸和付出,梵谷更甚,他甚至為了他熱愛的繪畫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 父親節,聽一首《父親寫的散文詩》
    《父親寫的散文詩》是一首由董玉方作詞,許飛
  • 夏可君:梁紹基的蠶絲藝術「如詩如禪」
    梁紹基以蠶蟲的繁殖啟發一種藝術之思,蠶之思,乃是讓藝術重新返回自然,這也是人類的歸家與返鄉。而最早打動梁紹基做出蠶絲作品的就是:當他把蠶螢釘到裝置上的大幅絲布上去時,他突然感覺到絲布上的幹螢似在薄明虛境之中蠕動,有著「恍兮惚兮,物在其中」的模糊之美。梁紹基一直在捕獲這種模糊之美,這種恍惚飄蕩的虛薄之美,也融入了雲端之意。
  • 夕陽已去,皎月方來:朱自清那些如詩如畫的散文美句
    朱自清先生一生創作無數,尤以散文著名,因此他既是一個詩人,更是一個帶有詩人氣質的散文大家。鬱達夫先生更是評價他說:「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貯滿那一種詩意。」確實,同為散文大家,比起鬱達夫擅用白描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語言更帶有一種詩意,詩人讀來猶如在讀詩一般,讓我們在語言中得到美的享受。今天就來分享一下他語言如詩的散文美句。
  • 田友泉散文詩丨美麗人生,無限風光,細細品賞
    繽紛色彩(攝影:田友泉)攝影作品與散文詩,雖都屬藝術範疇,但似乎並無必然聯繫——前者是色彩在自然界排序後,再換個地方通過電子信號讓人家還原;後者卻是碼字搬磚的夥計,沒事了就在那煽煽情葉間紅雲團(攝影:田友泉)我們總是在不斷疊加的美好視覺中,憧憬著生活的甜蜜和遙遠的景象;而生活卻在恰如其分的時間節點,饋贈予我們一路的邂逅和生命的綻放
  • 父親寫的散文詩
    幾十年以後我看著淚流不止可我的父親老得像一個影子」這首歌歌名是《父親寫的散文詩》,讓我想起自己的父親,想起我的童年時代,那時的一塊餅乾是多麼的奢侈,絛卡面料的衣服是多麼奢華,想起那時經濟的拮据和生活的苦難。
  • 紀伯倫:愛、美與智慧,是人短暫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
    除了創作詩歌、小說和散文之外,他還精於繪畫,是享譽世界的文化巨人。愛、美與智慧是紀伯倫作品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事實上,沒有哪位作家像紀伯倫一樣,將三者的關係結合得如此緊密,並將它們作為通往人性最高真理的階梯。他在作品中經常對愛、美與智慧進行細緻的描述與謳歌,認為它們足以揭示人類的靈魂和心靈的本質。紀伯倫是如何揭示愛、美與智慧的呢?一起來跟隨哲學詩畫精讀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