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美的繪畫藝術海洋——生命裡傳來的聲音
作者:劉麗(琉璃)
走進中國美術館,徜徉在美的繪畫藝術海洋,撲面而來的是濃鬱的文化氣息。漫步在美術館繪畫展廳,邊觀賞一幅幅美的藝術繪畫作品,邊感受藝術帶來的心靈愉悅。那畫面、色彩、線條交織的繪畫詩章,呈現出真善美的境界,讓讀者看到畫家對藝術的領悟,對大自然和生活的感受,對美的不懈追求和探索精神。
第一篇章:經典的繪畫作品就是美味
徜徉在中國美術館的繪畫藝術海洋,中國書畫研究會、海峽兩岸書畫家聯誼會畫家鄧秋輝,向記者談起了自己對繪畫藝術的感受,以及讀者如何提升個人藝術修養。他說:「作為一名畫家,一個老北京人,我經常到中國美術館來參觀,品位繪畫藝術的美。因為這裡匯集的是中國乃至世界的藝術精品,帶給人們的是一種精神愉悅和享受。經典的繪畫作品就是美味,讀者在品位她。這就像一個廚師做的美餐一樣,你吃完以後還想吃,還想品其味道。」
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扶犁回望——楊立舟·王迎春藝術回顧展」,帶給人的是一種心靈震撼。鄧秋輝老師說:「《黃河在咆哮》、《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太行浩氣傳千古》《農樂圖》等經典名作,雄渾厚重,氣勢磅礴,反映的都是重大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畫作即生動樸素,又能聞到泥土的清香。這就是繪畫藝術的力量,讓我們看到老畫家的藝術創作理念,感受到藝術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真正的畫家總是把美的東西奉獻給社會。」
徜徉在中國美術館的繪畫藝術海洋,一幅幅美的藝術作品,讓人凝神關注,久久沉思。畫家鄧秋輝老師不僅熱愛藝術,也研究藝術。他說:「我有自己欣賞美的標準。外表花裡胡哨的作品,實際是在刺激人的感官,放在嘴裡一吃,沒什麼味道。我們學東西是有選擇的,就像交朋友一樣,一接觸,很談的上來,就會自然的交流下去。我曾經看過一個外國藝術家辦的展覽,很大的一塊畫布,塗的全是黑色的,像一塊黑板,沒有任何筆觸,這位藝術家還給這幅畫起了個名字。他說,自己心裡就這麼想的,就表達出來。他到底在表達什麼,讀者不懂。他把藝術搞到頭了,給頹廢了,自己還覺得自豪。人家越看不懂,他越自豪,覺得自己水平高啊。有的人就這麼怪,老是強調自己的個人感受,不去想別人的感受。那麼多的文字,那麼多的理由,那麼多玄妙的理論,讓你看不懂,這是藝術嗎?過去的一些大藝術家、大畫家,講不出更多的道理來,可他創作的東西,百看不厭,是樸素自然的東西。藝術講究手底的工夫,光有理論不行,還要有實踐。這就像老師講課,有的老師講課有滋有味,特別生動,他是雜家、學問家,海闊天空什麼都懂。所以,我認為,畫家的繪畫技法不是主要的,更主要的是心裡有東西,能出新東西。」
第二篇章:生活是畫家創作的源泉
徜徉在中國美術館的繪畫藝術海洋,觀賞一幅幅宏大的繪畫作品,我們發現真正的畫家總是從生活中提煉素材,生活是畫家創作的源泉,是創作的根基。作品裡面蘊涵著深厚的底蘊和情感。鄧秋輝老師說:「藝術家總是創作自己熟悉的東西,對他感受最深的東西。然後,再現生活、呈現生活、反映生活,這樣創作出來的東西就格外生動感人。巍巍太行山,滾滾黃河水是楊立舟、王迎春兩位畫家永不枯竭的創作源泉,他們有自己的創作主題,他們曾經多年在西北生活,很熟悉那裡的土地和生活。繪畫本來就是生活的真實寫照,繪畫作品賦予了畫家豐富的情感,那觸動心靈的東西,畫家感受到了,自然就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色彩,當呈現到畫面時,就顯得特別生動。」
生動感人的畫作,不僅感動自己,也會感動別人。「藝術作品要感人,畫家必須自己先感動。」鄧秋輝老師告訴記者:「如果畫家脫離自然,脫離生活,你反映的是什麼呢?總不能整天畫奇異的夢境,畫誰也看不懂的東西,哪一個觀眾願意接受自己看不懂的東西?我們欣賞藝術大師黃胄先生的作品,發現他的作品畫的都是大西北,因為他一直在那裡搞創作,非常熟悉那裡的一草一木。黃胄先生認為生活是多彩的,生活中有那麼多善良的人們,美好的事物,你畫也畫不完,寫也寫不完。」
生活是畫家創作的源泉,即使從生活中提煉素材,也需要畫家重新感受和創作。畫家鄧秋輝老師說:「誰都喜歡美的東西。到大自然裡去,你看到山有山的美,水有水的美,萬物有萬物的美。即使是一匹野馬也有自己獨特的形體線條美。畫家徐悲鴻為了畫奔跑的馬,常常跟在馬車後面,觀察馬是怎麼跑動的。他畫的《奔馬圖》,氣勢雄壯,催人奮進。畫家齊白石擅長畫蝦,他的蝦是活的、動的、透明的。他畫花鳥、蟲魚、山水,都是他熟悉的鄉間生活。在他那裡,哪怕一把鋤頭,一棵白菜,樹上的果子,小蝦、小青蛙、小蝌蚪、小雞,都能出神入畫。齊白石說,沒見過的東西,沒有仔細研究過的東西,他不畫。生活在於觀察,繪畫需要基本功,但不是死的,更不能照搬模仿。」
第三篇章:繪畫作品隨時代創新
徜徉在中國美術館的繪畫藝術海洋,我們發現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家們的繪畫作品也在不斷地創新,譜寫時代的新篇章。鄧秋輝老師說:「筆墨當隨時代!這是我們自古的繪畫訓條。繼承傳統和發展創新並不矛盾。流傳下來的繪畫精品,是那個時代的創新產物,今天的畫家如何創新呢?即使是簡單的線條也能表達生活的本質,」
徜徉在中國美術館的繪畫藝術海洋,讀者欣賞到畫家楊立舟的「草原賽馬和陝北牧歌」系列繪畫作品,這些作品凝聚著畫家豐富的想像和情感。畫家楊立舟說,拿出作品說話,才能算數。不是嘴上功夫,理論家把人說糊塗了。草原賽馬熱烈歡騰,一匹匹馬從畫家眼前飛馳而過。當有人問楊立舟,你畫的馬為什麼沒有眼睛?楊立舟回答:「草原萬馬奔騰,無數匹馬從我的眼前瞬間流過,我的心也隨著馬飛奔,進入那種狀態,畫的馬全都沒有眼睛,我表達的是速度、是時間、是動感、是轉瞬即逝。」他告訴正在學畫的朋友,一定要看畫家的原著作品,少走彎路,那樣才知道什麼是真東西。
畫家進入人我兩忘的境界,周圍的一切仿佛都凝固了。藝術不可重複,就像畢卡索只有一個,不可能有第二個。
鄧秋輝老師說:「筆墨當隨時代!這是我們自古的繪畫訓條。繼承傳統和發展創新並不矛盾。流傳下來的繪畫精品,是那個時代的創新產物,今天的畫家如何創新呢?開合、轉承、起收,是相互聯繫的。古人講究留白,疏密有致,這就如同一個放風箏的人,手裡的線在於自己調整,不能太緊,也不能太松。一個畫家必須得耐得住寂寞,真正去研究藝術。如果整天想著出人頭地,譁眾取寵,投其所好,是搞不出真正作品的。一個畫家下筆之前,先想自己的畫能值多少錢,有了目的性,他能畫出好作品嗎?畫家一定要畫自己的東西,最起碼畫面要美,即使普通人也能欣賞。」
第四篇章:震撼人心的作品和讀者產生共鳴
徜徉在中國美術館的繪畫藝術海洋,我們聞到了濃厚的時代氣息,美的作品之所以能和讀者產生相互共鳴,是因為裡面有豐富的內涵。謳歌勞動美,暢想中國夢。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鐵建與大路文化」為主題的大路畫展,反映的是當代建築工人的情懷和奉獻精神,作品有對祖國建設者的歌頌,有對勞動美的禮讚,有對壯麗山川的描繪。讀者看到的是實實在在的感人場景,是親切地、樸素地、真實地工作寫照。「大路畫展」的畫家們始終把藝術創作聚焦在普通的勞動者身上,謳歌時代建設者的默默奉獻精神。鐵路畫家董吉祥,曾參與青藏鐵路一期工程建設,他的《天路——青藏鐵路圖卷》表現的是青藏鐵路及沿線豐富多彩的生活,他把對青藏鐵路的情思和建設工地的體驗,濃縮到這幅史詩般的長卷裡。他創作的國畫《下工》,親切自然,反映的是建築工人下班的那一刻。工人們樸實厚道,相互打著招呼,提著水瓶的工人獨自走路,好像在想什麼;一位工人老大姐,站在工地喊夥伴收工。畫面場景簡單,人物平凡,讓讀者仿佛看到自己的家人,可敬可愛的勞動者形象注入心中。
「我曾參與建設了中國第一條地鐵,我曾參與建設了第一條磁懸浮,我曾參與建設了第一條高鐵,我曾參與建設了第一條海底隧道。」大路畫家們足跡踏遍了名山大川,雪域高原,荒山野嶺,他們既是建設工地的直接感受者,又是繪畫藝術的美的傳遞者。大路畫家張衍海創作的版畫作品《頂天立地》,給人一種心靈震撼。茫茫雪域高原,幾位工人在海拔幾千米的山頂上架電纜線,領隊拿著報話機正在和山下聯繫。工人們頭頂藍天,仿佛能和白雲握手;遠處雪山連綿不斷,讓讀者想到電纜不知還要鋪設多長。油然產生對數勞動者的尊敬,感受到他們為現代化建設所做的艱苦的默默的奉獻。
鄧秋輝老師在觀看大路畫展時,感慨地說:「真正的藝術繪畫作品是有生命力的,大路畫展反映了時代精神,謳歌了時代精神,這一點很重要。一個真正的畫家總是深入到火熱的生活當中,他不是整天坐在畫室裡,憑空想像,杜撰一個什麼,游離現實生活。只有震撼人心的作品才能和讀者產生相互共鳴,這樣的作品不是偶然的,不是趕時髦,是時代的產物。凡是氣勢磅礴的繪畫作品,都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我們看畫家陳逸飛創作的油畫作品《佔領總統府》,整幅畫中那位胸掛衝鋒鎗的升旗戰士,那面在半空冉冉上升的飄蕩的紅旗,給人印象太深刻了,整個畫面充滿一種氣勢,一種動感,預示著一個新時代到來。戰士升旗的姿勢,是模仿不出來的,即使是拍照能有這樣的效果嗎?」
作為一個北京人,鄧秋輝老師熱愛北京,感受著北京悠久的濃厚的文化。一次,他到國家圖書館看到遼寧省書畫展覽裡,一幅唐代書法家懷素的字,覺得太好了。第二天,他又去看,告訴工作人員自己想把這幅字拍下來,回去品讀。按規定禁止拍照,可人家看到他那麼真誠,那麼熱愛藝術,就破例讓他拍了下來。因為那幅字早已印在鄧老師心裡了。
因為常看書畫展,所以鄧秋輝有自己的欣賞水準。他說,搞畫展、出畫冊,不要是為了出名,宣傳推銷自己。繪畫作品要經得住考驗,不能違反繪畫規律,自己感覺自由了,放開了,無章無法,畫的臉變形了,扭曲了,不講比例了。這是真正美的作品嗎?有些所謂畫家、書法家,字畫一點都不美,也敢辦展覽,不管美還是不美,圈子裡的人互相吹捧。忘了讀者是在欣賞藝術。有的人希望別人認可自己的畫,畫的每個紋理都那樣逼真。這是畫的嗎?如果我畫的和你的一樣,你照相得了。
第五篇章:畫外之畫畫外工夫
徜徉在中國美術館的繪畫藝術海洋,你會被濃厚的藝術氛圍薰陶、感染。畫外之畫,畫外工夫。看名畫家的作品,看的是意境,是無聲語言。鄧秋輝老師認為,繪畫就是美感。繪畫內容要豐富,不能一張紙一個線條一個點,你要表達什麼?中國繪畫講究意境,外國人看中國文化有深厚淵源,我們是有根基的。晚清畫家吳昌碩擅長寫意,他把金石篆書融入繪畫中,完全做到了書畫同源。他的畫富有韻律感,即使是一朵花,一棵草,一個樹枝,都顯得那麼有力,富有生機,這就是他的風格。他的寫意畫梅,畫的是梅花的靈性,梅花早已在心中湧現,靈感來了,隨即抓住。歷代畫家都主張師造化,師造化就是以自然為師,畫家筆下畫的是凝固的、精練的對大自然的表達,所以,比自然界的東西更美,更令人賞心悅目。
看名畫家的作品,看的是畫外的畫。畫家李可染作畫時,善於發揮自己的想像,追求畫面意境的表達。他還善於用黑墨襯託白、襯託亮,畫面渾厚,富有生活氣息。
畫外之畫,畫外工夫。許多大畫家一生專注繪畫,遠離世俗,不求功利。他們生前寂寞,身後名揚天下。畫家陳子莊認為能啟發人的藝術品是好東西,因其能啟發人之本心。他在《石壺論畫語要》一書中說,和者,活也,是充滿生命力。如果人的思想境界高了,筆墨不變可自變。
鄧秋輝老師說:「陳子莊筆名石壺,人們稱他是中國的凡高,他的畫筆到心到,隨機成畫,天然純樸。他那時候,紙張雖便宜,也仔細用,就連包點心的紙,都捨不得扔,拿來做畫。外國人很欣賞他的畫,到北京到處找石壺的作品,那時很多人都不知道誰是石壺。這就是他的藝術,生前默默無聞。徐悲鴻是畫界的一個伯樂,幫助過很多畫家,他不會因為自己畫的好,就唯我獨尊了。只要有青年畫家是個苗子,都大力扶持。徐悲鴻認為,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應當給後代留下一些高尚有益的東西。他聘齊白石到學府做教授,齊白石很感動,覺得自己是一個拿斧子的木匠,怎敢到高等學府當教授?徐悲鴻說,我正要借您這把斧子,來砍砍北平畫壇上的枯枝朽木!」
第六篇章:美的感受美的愉悅
徜徉在中國美術館的繪畫藝術海洋,你隨時可以發現自己從來沒有的發現。鄧秋輝老師說:「我在北京生活了一輩子,置身在這座老北京城,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我小的時候就喜愛繪畫,經常到故宮去看畫展。欣賞了許多中國古代和近代名家的原著畫作,我很受益。回來慢慢地領悟和琢磨,真切地感受到藝術的博大精深。幾十年來,我在繪畫領域不斷地探索,既有對前人的繪畫研究,也有自己獨特的藝術創新,走了一條自己的路。我作畫是一種愉悅和享受,每當心情好的時候,作畫一氣呵成,那筆墨神韻自然流暢,怎麼看都舒服,都養眼。」
鄧秋輝老師覺得老北京看也看不完,他每到一個風景古蹟瀏覽,都被那裡吸引了。他說,此時那個美的環境就完全屬於你了,盡情地感受。如果你不置身其中,就不知道她究竟美在哪裡。即使到鄉下漫步,你也能感覺到大自然的美。許多畫家喜歡畫風景畫,畫日出、畫雲海、畫樹木,因為大自然太美了!關鍵就看你是否感受到了。」
美在哪裡
生活
是藝術創作的源泉
徜徉在繪畫藝術海洋
撲面而來的
是時代氣息
一幅幅美的藝術繪畫作品
帶給讀者
心靈愉悅和震撼
在聯想和共鳴中
感受畫家作品裡
傾注的愛
史詩般的畫卷
讓人沉思
美在哪裡
生命裡傳來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