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耳東影業受影響較大,好在網劇《逃獄兄弟》表現不錯,但回款需要時間……」這一幕發生在2020年12月26日耳東文化產業園的辦公樓內,多名購買品今(北京)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簡稱「品今基金」)私募產品的投資者為追討逾期本金而來,卻被告知要等到耳東影業投資的電影上映才能回款。
耳東影業近五年可謂風生水起,參投《紅海行動》《邪不壓正》《西虹市首富》《反貪風暴》等熱門電影,兩次籌劃赴港上市,不過申請均被駁回。
最令投資者費解的是,當初購買品今基金私募產品,合同註明投資範圍是二級市場股票等證券資產,如今與耳東影業有何干係?
回款需待電影上映
2020年3月,大量品今基金私募產品出現逾期。投資者盧女士稱,此前想取出100萬元本金,但公司已無法走正常贖回程序,部分回款甚至為銷售人員以貸款墊付。
品今基金曾為北京品今控股有限公司(簡稱「品今控股」)100%控股子公司。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資料顯示,2012年12月21日,品今基金唯一股東由品今控股變更為自然人楊珖,而楊珖現為品今資管、品今投資等品今系公司法定代表人。此後,品今基金髮生4次法人變更。天眼查信息顯示,最近一次變更發生在2020年12月31日,最新法定代表人景小娟僅持股0.03%,新增控股股東王金榮持股99.97%。
將品今基金私募產品銷售給投資者的,是一家名為北京源石創世財富資產管理(簡稱「源石財富」)的品今系公司。天眼查資料顯示,源石財富監事吳傑同時任品今控股、品今資管等品今系公司監事。數名員工證實,源石財富與品今控股、品今基金員工都在耳東文化產業園的三棟大樓內辦公,人員、業務聯繫緊密。
2020年12月30日,品今基金客戶溝通會上,足以容納50多人的會議室座無虛席。中國證券報記者感受到會場瀰漫著詭異的氣氛:在場者除品今系工作人員,還有多位疑似「託兒」的人不時鼓掌叫好。
源石財富副總裁趙梓龍在會上表示,因耳東影業受疫情影響,無法為客戶辦理轉出資金,投資者只能籤署18個月的展期協議,等到一批電影上映後回款,一年半後按月逐步返還本金。
對於品今基金私募產品與耳東影業之間的關聯,趙梓龍表示:「實際控制人都一樣,投資方向也是一樣的。如果有影片獲得利潤,難道就不能給客戶提前兌付嗎?」
耳東影業與品今控股法定代表人同為陳碩罡,耳東影業曾兩次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請,均被駁回。2019年,耳東影業宣布完成數千萬美元A輪、A+輪融資,未披露A+輪具體投資方。
此前,耳東影業的「資本運作」引發爭議,其以跟投形式參與影視投資,再向投資者銷售部分電影投資份額。根據2020年2月26日港交所披露的耳東影業上市申請文件,耳東影業核心業務電影及連續劇投資製作管理2019年營收7.18億元。其中,佔比最高的是出售電影投資收入,即向跟投投資者溢價出售電影及連續劇投資份額。
團隊超2000人
對於資金缺口問題,趙梓龍表示不清楚。不過,一名2018年入職的前銷售人員表示,她的客戶有十人左右,累計投資2000餘萬元,目前資金存量500萬元左右,「在公司裡業績算一般」。一名2019年入職的銷售人員稱,自己帶的三名客戶共計投資250萬元,「這算比較少的」。
中國證券報記者在一個品今基金客戶群裡統計,有62名投資者主動報出信息,每名投資者逾期本金從10萬元至1700萬元不等,合計1.53億元。這僅為一個小群統計結果,品今基金總涉及金額難以估量。
關於巨額資金去向,品今系方面至今沒有給投資人回應。中國證券報記者致電品今控股市場事業部總經理趙某,在表明身份後對方掛斷電話。陳碩罡、趙梓龍等多位品今控股、源石財富高管手機號、微信已無法取得聯繫。
品今系旗下基金融資鏈條上的重要環節是公司員工。近年來,品今系持續招兵買馬,靠不停吸收新血液撐起基金「融資盛宴」。多位源石財富前員工反映,公司打著品今控股、耳東影業等名號招人,但入職後基本都是負責基金銷售工作。源石財富官網顯示,公司擁有近2000名人員。
多位前員工介紹,公司設置2至3個月考核期,到期沒有業績就面臨淘汰。新員工為保住飯碗,不僅自己買公司產品,還要拉家人、親友投資。這些員工則以「拼單」、承諾保本高收益的套路招攬投資者。根據規定,投資於單只私募基金的金額不低於100萬元。為拉來更多客戶,銷售人員鼓勵投資人通過「拼單代持」變相達到起投線。投資者唐萍(化名)說,2015年,品今基金銷售人員主動提出與唐女士籤署「拼單代持」合同,最終唐女士投資50萬元湊單購入品今基金私募產品。
中國證券報記者查詢發現,投資者購買的由品今基金管理的品今·月增益4號、騰安·銳鋒等多款證券投資基金均未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備案。
北京某大型律師所出具的法律審查意見顯示,品今·月增益4號基金等產品並非私募基金管理人發起的合規私募基金產品。基金合同顯示,該基金以有限合夥形式募集設立,並制定《入夥協議書》。但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登記資料顯示,品今基金與各位投資者並不在所謂合夥企業的合伙人名單中,現有資料也無法證明合夥企業的執行事務合伙人將該合夥企業委託給品今投資管理,因此涉嫌欺詐。
私募監管從嚴
上述律師表示,品今系事件中,存在未履行「特定對象確定」「投資者適當性匹配」程序、向非合格投資者募集資金、承諾保本保收益、未按照要求進行私募基金備案等情形,且資金存在未投資到金融工具中的嫌疑。
品今系事件並非個案,其在私募基金募集資金環節和運作環節中的問題是私募行業較常見的違規行為。2020年12月23日,北京朝陽區檢察院發布通報稱,涉私募基金亂象嚴重,突破合格投資者限制、變相利誘、濫用資金等情況頻現。
睿揚律師事務所律師孫龍龍表示,私募基金行業最常見的犯罪行為之一就是集資詐騙,其中兩種運作模式比較常見,分別是虛構合法身份及虛構投資項目,達到侵佔私募基金財產的目的。第一種,未在中基協登記為私募基金管理人,假借私募基金管理人身份非法吸收資金並非法侵佔、揮霍、濫用。第二種,雖是私募基金管理人,但發起設立未在中基協備案的產品或者是備案產品在運作中違規,虛構投資項目或者沒有投資項目直接非法吸收資金並侵佔、揮霍、濫用。
隨著私募監管體系日益完善,針對違規私募的行政處罰和行政監管日益增多,私募監管依法從嚴趨勢明顯。證監會日前發布《關於加強私募投資基金監管的若干規定》,強化私募基金行業規範。
證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證監會將按照「建制度、不幹預、零容忍」總體要求,進一步完善私募基金法律法規體系,夯實加強私募基金監管的制度基礎。
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