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IPO不順的耳東影業能否走出困境?
很顯然,耳東影業迅速從一家不知名影視公司,變身一家影視投資、製作、院線、藝人經紀等全產業鏈影視公司,背後離不開品今控股的供養。
雖然目前尚不得而知清流報導真實與否,但金妹兒已經在網上搜索到多位投資者曝光品今控股理財產品到期不兌付的消息。
或許,這就是耳東影業急切上市的根源所在。
2019年12月,耳東影業向香港聯交所遞交招股書,不到2個月,被香港聯交所發回。
於2020年2月再次遞交招股書,香港聯交所不再受理,耳東影業的IPO過期自動失效。可以看出,耳東影業IPO之路極為不順。
但看業績,耳東影業甚稱靚麗。
據招股書,截止2017至2019財年,耳東影業收益分別1.75億元、3.80億元及8.1億元;毛利分別為4419.2萬元、9141.4萬元及2.38億元;毛利率分別為25.2%、24.0%及29.4%。
而靚麗業績背後,有相當部分是來於參投電影的收益。
招股書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耳東影業確認收入的項目有《葉問4》《我和我的祖國》《銀河補習班》《老師好》《反貪風暴3》《西虹市首富》《邪不壓正》《紅海行動》《殺破狼·貪狼》《使徒行者》《翠絲》《逆流大叔》和《骨妹》等62個項目。
62個項目總收益達12.61億元,其中,收益超過2000萬的項目共有17個。
(圖據招股書)
注意,這14個項目中只有3個是耳東影業主控的,剩下11個都是跟投的形式。
說白了,耳東影業就是靠深厚的影視資源,跟投優質影視項目,拿到份額,隨後向第三方投資者轉讓部分或全部跟投權益賺差價,或是不轉讓份額參與票房收入分成,或是賣版權來賺取收入。
耳東影視的打法充滿了濃濃的金融味——判斷項目盈利能力,然後動用人脈關係密集參投,分銷賺差價或參與分成,像極了VC,押對了爆款就是IPO上市套現立場,沒押對也有PE接盤賺個差價。
如今,明顯流淌著金融血液的耳東影視,背後公司資金鍊瀕臨斷裂,自身IPO不順,且缺乏造血功能(主控影視項目),又將何去何從?
來源:金融投資報
共2頁 上一頁 [1] [2]
搜索更多: 耳東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