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元春判詞
只見畫著一張弓,弓上掛著香櫞。也有一首歌詞云:
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
弓是一種遠程攻擊武器。武器象徵著元春的武將身份。而遠程攻擊則比喻袁崇煥對清的作戰方案——用炮火遠程打擊的作戰方式來固守城池。香櫞是呼應賈元春的元和袁崇煥的袁。
二十年來辨是非,【此句典故出自袁崇煥擅殺邊帥毛文龍後的奏摺:惟皇上斧鉞之,天下是非之。在袁崇煥死去二十年後的南明抗清時期,天下人仍然在爭論當年因袁崇煥的錯責將他問罪處死的這個選擇是否正確】
榴花開處照宮闈。【此句是一個雙字謎,各種詩詞典故中都有榴花似火的比喻,這裡就不再列舉了。樹上盛開的榴花,宛如高處的火光,照亮了宮殿。樹上高處,是崇。火光照耀,是煥。此句指出「崇煥」二字】
三春爭及初春景,【此句是描述,元春之後的三春都想要收復失地驅逐滿人到關外,以恢復到袁崇煥時期(袁崇煥駐守寧錦與滿清曾長期對峙,以炮火截斷了滿人經山海關入中原的通道)】
虎兕相逢大夢歸。【此句是史實,袁崇煥有絕命詩,半世功名在夢中[點出夢字],忠魂依舊守遼東[點出歸字]。北京城下袁崇煥帶領兵將與皇太極的清軍大戰一番擊退清軍後,入城後失察邊情縱敵入關等數罪並議進而走到人生的終點。(虎是漢人軍隊,兕是滿人軍隊)】
賈元春判曲
〖恨無常〗 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眼睜睜,把萬事全拋。蕩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鄉,路遠山遙。故向爹娘夢裡相尋告。兒命已入黃泉,天倫呵,須要退步抽身早。
正值高官厚祿之時,突遭變故被定死罪。
就這樣拋下一直親自經營的遼東軍務人事,
在京師之中獨自無奈地走向了生命的終點。
從此再也回不到遠方的家鄉。
也給國家帶來了最後的教訓。
袁崇煥已然獲罪喪命,證明其戰術並不合適,國家在遼東軍事上是該退步抽身及早作出改變了。
袁崇煥正是手握遼東重兵的榮華富貴威風八面之時,卻轉瞬成了階下死囚,人生無常,徒然抱恨,所以袁崇煥此曲題作恨無常。
賈元春在權力場上可謂平步青雲,從宮中女史直升貴妃。袁崇煥也是如此,從小小知縣晉入兵部,在崇禎即位後更是直接躍升為遼地明軍的統帥。
同是寶玉的姐妹,賈元春在出色程度上遠不及《賈探春》,但在權勢地位上卻高於賈探春。「素乏捷才」的賈元春沒有庶出的三小姐探春那般精明強幹,但她是正出的大小姐,對賈府的影響比起探春要大很多。現實中,袁崇煥雖然不及鄭成功那般樸直優秀,但作為統帥明軍精銳的薊遼督師,他麾下勢力可是比鄭成功要大很多。
賈元春作為寶玉的姐姐,自然是「憐愛寶玉」,但她卻做出了和寶玉期許相悖的不妥事情,在端午賜禮時薄了自家黛玉而厚了外人寶釵。寶玉向來把黛玉放在心上視為家人,而對寶釵生分疏遠視作外人。
袁崇煥作為保衛國家的重要將領,但他並沒做好本職工作,辜負了國家和人民的期許,讓國家利益蒙受了巨大損失。他內鬥殺害毛文龍,極大損傷了明軍元氣,也導致滿清趁機出兵圍攻京師並在關內大肆劫掠人口錢糧,更因這些事情招來死罪徹底葬送了自己。
有些人因為袁崇煥終獲死罪的結局,繼而否定袁崇煥起初存在保衛國家的願望。這其實是不對的。袁崇煥雖然錯誤地濫用了自己的巨大權力,他也確實才幹庸常應變平平,並不適合作為軍事統帥,但袁崇煥確實有一份保家衛國的理想。他關注國家遼地軍事安危,不畏遼地苦寒,跑到那裡去勘察地形思考戰勝滿清的方法,想要為保衛國家貢獻力量,這些言行使得他從福建邵武知縣直升兵部兵備僉事。
在遼東軍事危機的末世時期,大明兵部作為最重要的國家部門,任職壓力已然很大,而去遼地統兵的風險就更大了,若戰敗失守還會獲罪入刑,但袁崇煥還是願意接受遼地統兵這樣的高風險差使。富貴險中求,雖是建功立業的捷徑,但真的也需要很大的勇氣。
賈元春升官做了貴妃後,賈府的財政情況開始退步,甚至開始面臨「精窮」的可能。「這二年那一年不多賠出幾千銀子來!頭一年省親連蓋花園子,你算算那一注共花了多少就知道了。再兩年,再一回省親,只怕就精窮了。」
袁崇煥開始統帥大軍後,國家的軍事開支也是大幅增加,按袁崇煥築城擺炮步步逼進的軍事方針,逐年虧損的國家財政其實是撐不了幾年的。袁崇煥真要實現自己說的「五年平遼」,那需要投入無盡的財富,海量招兵無限造炮,這樣子當然可以打敗滿清,但並不符合國家財政已然岌岌可危的現實情況。
袁崇煥的最大的失敗之處其實並不是他犯下錯誤,而是他的戰術方針根本不適合明末時局。除非有奇人能讓國家財政迅速騰飛,不然袁崇煥海量花錢造炮築城的戰略方針斷然無法成功。因為袁崇煥犯錯,治了袁崇煥死罪,但既沒有廢除袁崇煥的戰略方針,也沒有找到緩解財政壓力的合理辦法,這便使得大明王朝快速走向了大廈傾倒明燈燃盡的結局。
賈元春升官沒能使得賈家興旺,反而令賈家財政衰退到面臨「精窮」危機。
袁崇煥拜將也未化解遼東危局,他的不當戰略被長期奉行使國家走向末世。
「兒命已入黃泉,天倫呵,須要退步抽身早。」其實袁崇煥一步步走向死地,根源就在於他的不當戰略在明末時局下不具備成功的可行性。他沒有能力扭轉不斷衰退的局面,在無路可走的混沌之中犯下大錯。然而袁崇煥的死,並沒有真正喚醒眾人,大明沒有根據形勢早作「退步抽身」改變應對方案,而是繼續迷糊在袁崇煥的錯誤裡任由危機變重直至甲申明亡。
成王敗寇,袁崇煥敗了,功業爵位對他終究是不可觸及的夢幻泡影,但傅山先生在書中也沒有完全否定位高權重的賈元春,只是平靜地敘出了她犯的錯誤和她升官後給賈家帶來的影響,讓後人思索領悟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