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中國古人的見面禮儀

2020-12-20 若憶閣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稱呼。從商周時期開始,就特別重視禮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周朝的時候,周公制定了一套專門的禮儀,用來規範人們的行為。後來到孔子的時候,他在周公規定的禮儀上,又做了一些必要的補充,使之完善,才逐漸形成現在我們看到的那些傳統文化。

孔聖人

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這在很多的方面都有體現。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兩件關於見面性的禮節知識。

陌生人見面時,為了方便稱呼,都要詢問對方的姓氏。在詢問的時候必須說「您貴姓?」回答的人要說「免貴姓×」。不過在古代有三個姓氏回答的時候不必說免貴,一是孔姓,因為孔子,他是萬世師表,如果回答了免貴,是對孔子的不敬;二是張姓,傳說玉皇大帝俗姓張,他是三界的主宰,如果說了免貴,也是對他的不尊重;三是當朝國姓,比如在明朝,姓朱就不必說免貴,不然就是對當朝天子的不尊敬。

拱手禮

再一個就是拱手禮,即見面時的拱手作揖。平常性的見面或者是紅事的祝願,男的左手在外做掌,右手在內握拳;女的則相反,右手在外做掌,左手在內握拳。如果是弔唁性的白事,男的右手在外做掌,左手在內握拳;女的則相反,左手在外做掌,右手在內握拳。

拱手禮

我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一座豐富的文化寶庫。後世的我們應該從中汲取營養,學習古人的智慧,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為人處事,才會有更好的發展。

相關焦點

  • 通過古代服飾文化:如何看出古人的社會禮儀、審美以及地位?
    在之後的社會發展中,人類的服飾也由最原始的保暖與遮羞功能,引申出了更多的功能,在服裝的演變歷史中,也融合了許多的文化傳統,這些文化伴隨著服飾的發展,深入人心。從古人的服飾,看當時人們的社會禮儀、審美以及地位服裝不但是人類文明的現狀,更是一個民族文明延綿的縮影。
  • 今年流行新禮儀,見面作揖不握手
    別忘了,咱們還可以「見面拱手」(作揖禮)啊!!!見面不握手,保護自己,健康他人。作揖禮比握手禮歷史更悠久相較國際通用的握手禮,中國古人傳統的拱手禮更悠久、更有歷史底蘊。甲骨文上記錄的象形「人」字,就是由拱手的人演化而來。「揖禮」源於周代以前,於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 中國古代傳統的見面禮儀作揖叩首,是如何演變為握手的?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是一個禮儀之國。在中國古代,最普遍和最流行的禮節是作揖和。一、公元前1043年,西周的開國君主周武王姬發逝世,其子姬誦即位為周成王。在過去的3000年中,這種禮儀也得到了發展。為了適應不同的場合。作揖演變成各種形式,例如抱拳禮,我們在金庸先生的很多影視作品裡都看到,比武切磋之雙方,都要行抱拳禮,以示尊重。
  • 古代人見面,為何要「作揖」甚至「跪拜」?這些禮儀是如何演化的
    作為禮儀之邦的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在5000年的歲月長河中,不僅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而且還形成了一種符合中國人,個性發展的道德標準與禮儀典範。隨著時代更迭與思想意識進步,古代中國逐漸跨入了發展的快車道。無論是國力、經濟還是禮儀,都不斷向高級階段邁進。這也是中國自古以來,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義之邦」的關鍵原因之一。
  • 作揖、拱手、叉手、萬福等中華傳統禮儀介紹
    所以很多禮學專家都認為,傳統的拱手禮不僅是最體現中國人文精神的見面禮節,而且也是最恰當的一種交往禮儀。而且也是最恰當的一種交往禮儀。原因方便:隨時隨地都可以施禮;其次衛生:沒有身體的接觸,不存在交叉感染;三是不會失禮:不分先後不會有難堪;四是男女通用。現代人拜年時最好避免在著裝和行禮上的中西結合方式。
  • 從《鶴唳華亭》的冠禮,看古人的禮儀文化
    一:冠禮的含義宋代司馬光曾在《書儀卷二》提到:冠義曰:冠者,禮之始也,是故古之道也,成人之道者,將責成人之禮焉,責成人之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行於其人, 故其禮不可以不重也意思就是:冠禮,是學習禮儀的開始,是古人的傳承下來的文化,想要成為一個被社會認可的人
  • 琴棋書畫-中國傳統文化
    「琴棋書畫」乃中國傳統「四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文雅而高逸的情懷體現。
  • 清華思客|賈璽增:工藝、生活與制度——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之美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寶貴財富,既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此時的服裝分成兩類:一類是繼承了中原文明傳統的漢式冠冕衣裳,用作祭服、朝服和較朝服更簡化的公服;另一類則吸取了北方遊牧民族的特點,使用便捷、實用的幞頭、圓領缺骻袍和烏皮靴,用作平日的常服。隋唐以後,公服和常服也納入了服飾制度的範圍。漢族傳統服制和吸收遊牧民族服飾部分特點的「雙軌制」,適應了傳統社會禮儀等級制度和日常實用的需要。
  • 【中韓文化】—— 傳統服飾
    在中韓兩國的傳統佳節中,除了豐富的傳統美食,各具特色的傳統服飾,也可謂一大亮點。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兩國的傳統服飾——韓服與漢服。      在韓國,每逢重要節日,人們大多會以傳統服飾來表現節日氣氛。以剛剛過去的中秋節(추석)為例,節日當天,不少家族仍保留著換上新制韓服,進行祭祀活動的傳統。時至今日,韓國人在傳統節日或有婚慶喜事的日子裡,都有穿韓服的習俗。
  • 中國古代人見面時會如何打招呼?淺談5個時期的常用語句和句型
    中國古代人見面時會如何打招呼?淺談5個時期的常用語句和句型人與人之間見面打招呼是一種十分基本的禮節。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成年人以及小孩,在遇到父母、老師、朋友的時候,會根據角色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問候語。這種以禮待人的優秀品質,從古代至今已經流傳了幾千年。
  • 中華文化之古代餐桌上的禮儀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早在周代就已形成完備的禮制,中華傳統飲食禮儀也比較發達和完備。《禮記·禮運》記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在周代,飲食禮儀就已形成了一套相當完備的制度。後世歷朝歷代,這些飲食禮儀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過重要作用,即使在當下也依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際交往的重要行為規範。一、宴請之禮宴請是古人社交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古人非常注重宴請的禮儀。主人宴請賓客,要以請柬相邀,當客人登門時主人要迎客於門外。
  • 古代儀式禮儀感悟
    我們的古人把禮跟儀分的非常清楚,小到一個禮儀,大到一個儀式活動,它都有兩個東西大存在,一個是形式步驟步驟都有一個一步他都有一個思想貫穿在裡面。其實禮儀是通過外在的形式外在的行為來體現一個人的道德修養,一個城市的形象一個國家的文明。
  • 古人的禮儀講究
    古人的禮儀講究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講究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對於禮儀是是十分看重的。上到朝會,下到待客都有自己的一套禮儀規範,要是不按照規矩來,就會失了禮儀,被人們笑話。在古代最常見的就是見面的一些禮儀,比如說作揖、拱手、拜、頓首等。我們祭祀神仙或者祖先都要又拜又叩,「拜」指的是可以把自己的身體奉獻給崇拜的人。「叩」就是跪下身體,頭點地表示頂禮恭敬的意思。
  • 飲食文化與用餐禮儀
    琳琅滿目的各式美食以及獨具特色的用餐禮儀,使得韓國美食越發引人入勝。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韓國的飲食文化與用餐禮儀。    韓國飲食文化   韓國人對飲食很講究,有「食為五福之一」的說法。韓國菜的特點是「五味五色」,即由甜、酸、苦、辣、鹹五昧和紅、白、黑、綠、黃五色調和而成。
  • 韓國的禮儀文化!
    韓國的文化知識白衣民族:韓國人因為喜歡白色,故被稱為:白衣民族。在韓國,白色有著純潔、明淨、善良、高尚、吉祥等寓意。另外,韓國人認為顏色和欲望是一致的,所以白色表示還有著洗淨沉浮的高尚。因此,古代的朝鮮文武大臣在宮中雖然穿著官府,但回到家後都會換上白衣。在當代,韓國人給紅包時,用的都是白色的信封。不過,韓國人參加葬禮時,穿著的是黑色服裝。
  • 用英語講中國傳統文化
    原標題:用英語講中國傳統文化   近日,百餘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和中國學生歡聚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通過微視頻大賽的方式,用英語講述一個個家喻戶曉的中國
  • 傳統文化?
    其實中國古人對飯桌上的規矩是很講究的。這些規矩,不僅反映出幾百年來中國的飲食文化,風俗習慣,也在漫長的歲月之中折射出古人們的一些價值觀念,構築了具有禮、孝、德、教為內容的中國餐桌文化。其實這「壺口不衝人」僅僅是傳統的餐桌禮儀中的一項,就和咱們小時候,家長告訴的筷子不能敲碗、不能插在飯上之類的規矩是一個意思。
  • 郭德綱教育秦霄賢「壺口不對人」持續發酵,傳統禮儀文化該不該丟
    這樣的行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是對對方不尊重的行為。對於現如今這樣年輕的一代人,一些傳統禮儀文化都處於漠視狀態,隨心所欲彰顯自我,把個性凌駕於傳統之上。,在一點一點地被蠶食,或許用不了多久,這些文化都會成為一種歷史。
  • 重溫傳統文化 古代的成人禮原來是這個樣子……
    中國古代漢族男子成年行冠禮,女子成年行笄禮。8月9日上午,玉溪市傳統美德促進會在紅塔區小廟街文廟舉辦了一場特殊的成人禮——冠禮和笄禮。活動現場,伴隨著古樂,大家身著漢服,按禮儀順序入位,並向萬姓先祖和孔夫子行揖禮。
  • 傳統家譜文化祭祖禮儀內容分享
    近年找到了以前的家譜,了解了以前冬至祭祖的禮儀,分享給大家。這是民國十三年修的家譜。我將前面一段冬至省牲禮儀翻譯成現代簡體字如下:冬至省牲禮儀行省牲禮——執事者司事——聲爆——起鼓——鳴金——奏大樂——更清奏——主祭盥手就位——詣香案前——上香(三)——獻爵(三)——止樂——讀文——起樂——主祭執盞澆牲——復位——一揖——再揖——三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