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一、破譯八經卦卦符的初象(基本卦象):☰為天、☷為地、☳為雷、☴為風、☵為水、☲為火、☶為山、☱為澤。八卦初象是由經卦三爻的陰陽關係決定的。二、論述八經卦的卦德(基本屬性、卦義):☰健、☷順、☳動、☴入、☵陷、☲麗、☶止、☱說。經卦的卦名源自經卦的卦德。卦名的文字雖有變遷(《連山》《歸藏》八卦卦名,帛書八卦卦名),但始終不離於經卦的卦德。三、闡述八卦類象與古文字的關係:八卦類象由初象和卦德所引申,還有因古文與卦符的關係而定。本節同時也是對《周易·說卦傳》的解讀。
☰為天、☷為地、☳為雷、☴為風、☵為水、☲為火、☶為山、☱為澤。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說卦傳》第三章列出了八卦的初象:乾為天,坤為地,艮為山,兌為澤,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周易·大象傳》一律使用經卦的初象,而不用經卦的卦名,《大象傳》淵源甚早,可追溯到《連山》(詳見《周易密鑰》:從《周易》中尋找《連山易》的蹤跡),這說明初象實為最初的卦名。故《乾坤鑿度·古文八卦》云:「☰古文天字,☷古地字,☴古風字,☶古山字,☵古坎字,☲古火字,☳古雷字,☱古澤字。」坤,先秦兩漢時期寫作巛,巛即坤卦的卦符。水、火的古文與坎卦、離卦卦符相同,即使是到了現在,水、火二字的楷體結構從左到右組成是:∧一∧(六一六,坎卦)、一∧一(一六一,離卦),仍與坎離卦符相合(先秦、西漢時期陰爻寫作六或八,六即∧)。古文獻說黃帝大臣倉頡造字(距今約4900年),考古發現的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距今約3500年)。八卦是符號,它與文字的起源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八卦主要起源於刻畫符號或結繩,刻畫符號、結繩是為了記事,是人類抽象思維、數理思維的開始。八卦、六十四卦是符號演化的成熟階段。八卦是數學思維與類象思維精微結合的產物,體現了華夏民族高度的文明形態。而文字主要起源於象形圖畫,甲骨文仍然以象形為主(甲骨文以前可能還有蝌蚪文),經過金文、篆體、隸書,最後演化為楷書。八經卦「☰天,☷地,☴風,☶山,☵水,☲火,☳雷,☱澤」,體現了上古時期古聖賢的大智慧,莊子所謂「《易》以道陰陽」也。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6500年前的伏羲氏代表了我們祖先的集體智慧,上古之人善於形象思維。伏羲氏觀察在人之上有天,在人之下有地,於是初步有了天人地的「三極」(三才)思想,又看到鳥、獸、樹木、人體按形象自然分為三個層次,如一棵樹,不能從中間切開分成兩層,因為中間是樹幹,只能按形象分成樹冠、樹幹、樹根三部分,人體也是按形象自然分成頭(上肢)、軀幹、下肢三部分。從「遠取諸物」再到「近取諸身」,人的四肢自然分成三部分,十個指頭除了兩個拇指外,其餘八個指頭都是三節,正與八經卦三爻若合符節。陽為動,陰為靜,天運動不已,為剛健之最,故乾為天為純陽,故☰為天。分三層,以示天高也。大地柔順於天,地為純陰,故☷為地。分三層,以示地厚也。李光地《周易折中·<啟蒙>附論》:「風即天氣之吹噓,而下交於地者也」。☴二陽動於上,象天氣之吹噓,底下一陰爻代表大地,故☴為風。☴風,☰之下兩爻疊加於☷上爻之上。留☷上爻,地表也,象風能吹動地上萬物也。☰天之下只留兩爻,去掉上爻,象風不能吹動天頂之日月星辰,而能吹走天下層之密雲也。李光地《周易折中·<啟蒙>附論》:「山即地形之隆起,而上交於天者也」。☶二陰在下為地,上升隆起交接於天,頂上一陽為天,故☶為山。古人觀察陰雨時雲層瀰漫山頂,雲層為天之最低處,為☰初爻,故☶是☰初爻疊加在☷上兩爻之上。水,指水流,溪流、河流也,與澤水有別。古人觀察泉水自地中湧出,認為水在地中流,《孟子·滕文公下》「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地為純陰☷,中間加一陽爻表示流動的水(陽為動),故☵為水。☵上下陰爻表示地或兩岸,中陽爻表示水體,水何以屬陽?郭店楚簡《太一生水》:「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尚書大傳·五行傳》「天一生水」,鄭玄曰「天一生水於北」。《說卦傳》第四章「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以☵的基本物象為雨,水來自雨,雨來自天,故曰「天一生水」。按照現代科學的解釋,滔滔河水、川流不息,其動能皆來是太陽能的儲存,水力發電的原理就是把水蘊含的部分動能(來源於太陽能,即陽氣)轉化為電能。火,古人觀察火焰不能獨立存在,必依附於草木而燃,柴草、木料燃燒時總是外邊先燃燒,故☲的中心為陰爻,上下(外圍)為陽爻。先儒皆以離卦一陰附於二陽,此強解之誤。離為光明炫麗,明為陽,暗為陰,是明附於暗,二陽附於一陰也。附,浮也,附著於外也。離的本象為火,這個火要怎麼傳?《莊子·養生主》:「指窮於為薪,火傳也。」薪為柴,火必須依附柴而燃。火為陽,柴為陰,離卦為陽附於陰也,其理顯而易見。離卦的主爻是中柔爻,陽附於陰,故以陰為貴也。古人認為:雷即陽氣鬱於地中,而搏擊奮發者也。明明是天上打雷,☳陽爻為何位於最底下呢?豫卦《大象》曰:「雷岀地奮,豫。」此言雷自地中出。《國語·周語》載,幽王二年(前780)西周三川地震,史官伯陽父說:「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陽爻在二陰爻之下,「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史官說的正是震卦。現代科學尚沒有破譯雷電的成因,古人認為雷電與地震的原理相同,雷電與地震的能量都是蘊藏在大地中,震卦初爻為陽,應該是指地球存儲的電荷,正如特斯拉所說的「地球就是一個擁有超大容量的球形電容器」,當地震和火山爆發時往往會伴隨著有雷電發生,就是地球電容器在放電,雷電與地震的區別只是發生的位置不同,雷電一般發生在雲層中,或者是雲層與大地之間,地震則發生於地下的地殼中。由此可見古聖先賢之大智慧。☳雷的卦象是一陽位於二陰之下,☳上邊的兩個陰爻代表大地,最下邊的陽爻代表陽氣潛藏於大地之下。《白虎通》:「雷者,陰中之陽也」,古人認為陽氣於冬季便潛藏在地下,《禮記·月令》:「仲春,雷乃發聲」,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動物。蟄是藏的意思,陽氣潛藏於地下也。《說文》:「雷,陰陽薄動,雷雨生物者也。」《春秋·玄命苞》:「陰陽合為雷。」《淮南子·墜形》:「陰陽相薄為雷。」春季陽氣上升衝出地面而與陰氣相搏發出聲音則成雷。《逸周書》曰:「秋分之日,雷始收聲」,到了仲秋,陰氣上升,於是潛藏於底下的初陽得不到引發,於是「雷始收聲」。古人發現人們除了直接抬頭可以看到天空,湖泊澤海也可以照見天空。故澤即乾天下於坤地,是地中見天也。☱陰爻下有兩個陽爻,兩個陽爻代表天,這是位於地表之下的「天」,所以是澤。故☱為澤。坎為流動之水,江河泉井之類(井水為地下潛流水),中陽爻象水流,上下陰爻象河岸,動為陽、靜為陰也。兌為蓄積之水,湖泊澤海之類,上陰爻為岸,下二陽為水,《釋名》曰:「下而有水曰澤,言潤澤也。」水流低洼,蓄積廣闊而為澤,故兌卦中爻、下爻皆為陽。澤水靜謐,水平如鏡,照見萬物,故《說文》曰:「澤,光潤也。《雜卦傳》「兌見而巽伏也。」此訓兌之義最確切,兌為澤,取義於天光倒映入水,人見而悅;見即「現」,義為澤現天光。巽為入,入即伏而不見。
☰健、☷順、☳動、☴入、☵陷、☲麗、☶止、☱說。經卦的卦名源自經卦的卦德。卦名的文字雖有變遷(《連山》《歸藏》八卦卦名,帛書八卦卦名),但始終不離於經卦的卦德。陽為動,陰為靜,天運動不已,為剛健之最,天為純陽,☰的卦德為「健」,☰的卦名乾,帛書《易》作「鍵」(乾、健、鍵,上古音皆是元部群紐),乾為金,故又寫作「鍵」。
1.聞一多認為:健通建,建為北鬥,北鬥又稱斡,斡通乾,故《周易》☰卦名為乾《說卦傳》:「乾,健也。」帛書《易》乾寫作鍵。建,健,鍵三者通用。宋沈括《夢溪筆談·象數一》:「正月寅,二月卯,謂之建,其說謂鬥杓所建」。即言北鬥星鬥柄所指曰建。「正月寅,二月卯」,就是正月建寅,二月建卯,由此類推,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醜。這樣「乾」表運行的北鬥星,「建」表北鬥星的運行。聞一多先生在《周易義證類纂·乾》中說:「乾為乾溼本字,其繁文即乾。卦名之乾,本當為斡,斡者,轉之類名,故星中北鬥亦可曰斡。古人想像天隨鬥轉,而以北鬥為天之樞紐,因每假北鬥以為天體之象徵,遂亦或變天而言斡。」乾字從乙,乙,物之達也。乙,通乁,乁古同「移」。夏天晴朗的夜空,滿天星辰,唯有北鬥七星從大地上望去在一段時間內明顯地旋轉移動位置,故乾字從乙表其特徵,意即旋轉移動的星座,「用在天空旋轉移位的北鬥七星表示天體」(見:何金松《漢字形義考源》,武漢出版社,1996年出版)。乾與斡通,斡,旋也,斡旋。《天問》「斡維焉系」。王逸《楚辭章句》:「斡,轉也;維,綱也。言天晝夜轉旋,寧有維綱系綴其際?」「斡」指天體的運轉,「維」則指決定、制約著天體運轉的樞紐。丁晏《楚辭天問箋》、聞一多《天問疏證》釋「斡」為「蠡柄」、「杓柄(鬥柄)」,均指北鬥七星柄部的三顆星。段玉裁註:「上出也。此乾字之本義也。自有文字以後。乃用為卦名。而孔子釋之曰:健也。健之義生於上出。上出為幹(乾),下注則為溼,故幹與溼相對。俗別其音,古無是也。從乙。乙,物之達也。物達則上出矣。倝聲。倝者,日始出光倝倝也。然則形聲中有會意焉。」章太炎《八卦釋名》也以乾為倝。《說卦傳》「離為乾卦」,幹繁體字作乾,乾有朝陽和乾燥兩義。先天乾,在後天離位,乾與離互為借象。秦簡《歸藏·乾卦》:「天曰:朝朝。不利為草木,贊贊稱下……」。乾,秦簡《歸藏》作「天」,乾為天。「朝朝」,即《說文》「倝者,日始出光倝倝也」。「不利為草木」似《說文》「上出為幹」,乾燥不利於草木生長。可見《說文》與《歸藏》同義,此義《周易》已不用矣。
3.以《列子·天瑞》、郭店楚簡《太一生水》和《說文》論證卦名「乾」的由來戰國中期郭店楚簡《太一生水》:「上,氣也,而謂之天。」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達於上者謂之乾。凡上達者莫若氣,天為積氣,故乾為天。」愚以為:卦名「乾」起源較晚,可能晚於帛書《易》用的「鍵」字,估計是隸書、楷書形成的戰國中、晚期。「乾」篆體由倝、乙組成,而楷書偏旁已成「乞」,乞與氣古文同。乞、氣甲骨文寫作「三」(三橫,中間略短),與☰同,乞、乾音近,天為積氣,故☰卦名為乾。大地柔順於天,故坤為地為純陰,☷坤讀若「順」,坤卦的卦德為順,帛書《易》作「川」,實為「巛」(川、河流,是坎卦),蓋《說文》「順,理也,從頁從巛。」《廣雅·釋詁》:「巛,順也。」戰國《行氣銘》:「巡則生,逆則死。」「巡」即「順」。順(文部船紐)、訓(文部曉紐)、巡、馴(文部邪紐)皆是巛(坤:文部溪紐)的同源字,音義也接近。歐陽修云:「以巛為坤……漢人皆爾。」如《大戴禮記·保傅》:「易之乾巛。」《後漢書·輿服志下》:「黃帝堯舜垂衣服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巛》。」漢人把☷地的卦名定為坤,《說文·土部》:「坤,地也,《易》之卦也。從土,從申。土位在申。」坤為地,坤為西南,地支申位,七月。坤,熹平石經《周易》作「」,帛書《易》作「川」,當是巛字之變。《字彚補·八部》:「,《歸藏易》坤字。」結構如[申/六]、[臾/八],臾,從申。六,從入從八。坤在申位,六、八,陰數。秦簡《歸藏》坤字結構自上而下作[∧∧臼介]或[∧臼六]。臼字,蓋玉龜之象形,∧、介、六,皆陰爻之筮數。以玉龜藏筮之爻枚,歸藏(龜藏)之義(2007年凌家灘第五次發掘出土了三組佔卜工具:數枚玉籤和盛玉籤的三個龜形玉筒)。《歸藏》坤字從申,後天八卦坤在西南申位,知後天八卦商代已有,幹寶雲後天八卦為《連山易》可信。李光地《周易折中·<啟蒙>附論》:「風即天氣之吹噓,而下交於地者也」。☴二陽動於上,象天氣之吹噓,底下一陰爻表大地,風為地上之最剛健者,故☴為風。風之卦德為入,風無孔不入也。章太炎《八卦釋名》:「巽、選聲類同,《廣雅·釋詁》:『選、納、妠,入也。』《說文》:『入,內也;內,入也。』《堯典》:『內於大麓』;《五帝紀》說「堯使舜入山林川澤」,《列女傳》言「選於林木」。是故選者,入也。孔穎達《周易正義》:「巽者,卑順之名。《說卦》雲『巽,入也』,蓋以巽是象風之卦,風行無所不入,故以『入』為訓。若施之於人事,能自卑巽者亦無所不容。然『巽』之為義,以卑順為體,以容入為用,故受『巽』名矣。」李守力按:巽入,陰物沉於陽氣之底也。入,《說文》:「內也。象從上俱下也。」段玉裁《說文注》:「入,內也,自外而中也。象從上俱下也。上下者,外中之象。」《淮南子·天文訓》:「道始於虛廓,虛廓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清妙之合專易,重濁之凝竭難,故天先成而地後定。」按佛經和現代星雲學說,星球形成之初,雲氣旋轉,塵埃積聚於內,正是巽卦之象。巽為沉澱、沉積、積累,故為算,算有累計、積算、面積、體積、容積、乘積等。小畜卦上九體巽,故《象》曰「德積載也」;升卦《大象傳》「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坤為順德,巽為積為高。《大象傳·姤》曰:「天下有風,姤;後以施命誥四方。」《大象傳·巽》曰:「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巽·彖》繼承了《大象傳》的思想,故曰「重巽以申命」。巽,初文從二卩[jié],像二人一前一後,朝同一方向跪坐著,順從之意。巽、遜古同音假借。卩與節、跪、厀[xī],皆為古今字。卩,又作卪[jié]。卩,《說文》:「瑞信也。守國者用玉卪,守都鄙者用角卪,使山邦者用虎卪,士邦者用人卪,澤邦者用龍卪,門關者用符卪,貨賄用璽卪,道路用旌卪。象相合之形。」節、命、令、印皆從卩。命,《說文》:「使也。從口從令。」令,《說文》:「發號也。從亼[jí]卪。」印,《說文》:「執政所持信也。從爪從卪。」顨[xùn],《說文》:「巽也。從丌[jī]從[zhuàn]。此《易》顨卦為長女為風者。」註:臣鉉等曰:「,亦選具也。」巽,《說文》:「具也。」具,古文字形雙手捧鼎。《史記·五帝本紀》言黃帝「獲寶鼎,迎日推筴[cè]」,筴即策。古選、撰、算、筭通用。選、撰本字為巽。巽,帛書《易》作「筭」[suàn],《說文》:「筭,計歷數者。」算,《說文》:「數也。從竹從具。讀若筭。」此以籌策置於寶鼎為佔算之具,巽卦九五「先庚三日,後庚三日」正是太陽曆歷數。巽為風,為時節,故有時節、月令、夏令、時令、夏小正之稱。巽九五「先庚三日,後庚三日」,人法天令而行。李光地《周易折中·<啟蒙>附論》:「山即地形之隆起,而上交於天者也」。☶二陰在下為地,上升隆起交接於天,頂上一陽為天,故☶為山。八經卦(小成卦)、六十四卦(六爻卦)爻位皆是自下向上,☶為陽爻升至最上,已無所去處,故☶之卦德為止,猶如人遇山而止也。止,《說文》:「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徐鉉註:「初生根幹也。」又《廣韻》:「停也,足也。」止、基、足、根,義近。草木之足為根,人之足後稱跟。根與跟,皆從聲符艮得義。艮,帛書《易》作「根」,可互證。《釋名》曰:「艮,限也。」艮、限古通用。艮(限)字古文,上為目,下為側立人身,與目背向。故《說文》「艮,很也。從匕目」之「匕」是側立背向人形之訛。從「限」字古文看「艮」字本義:艮為背,艮為無見,艮為止。「限」字會意:人遇阜(高大土丘)難行而止。王弼深得艮字本義,注艮卦卦辭曰:艮其背,目無患也。……背者,無見之物也。無見則自然靜止,靜止而無見,則「不獲其身」矣。「相背」者,雖近而不相見,故「行其庭,不見其人」也。艮卦☶剛爻居於最頂上,故艮的衍生字「很」、「狠」、「艱」都有表示程度高之義。青州方言「崗」,是「很」、「非常」的意思。崗好,即很好。崗俊,即很俊。崗,即山崗,艮為山,艮為很。可見,青州方言「崗」來源於艮卦。「坎,陷也」,一陽陷於二陰之中。陷,人或動物(屬陽)掉入坑坎中為陷(屬陰)。臽(xiàn):小坑,「陷」的本字。臽字甲骨文是人踏入坑坎的形象。臽,《說文》「小阱也。從人在臼上。」《周易·繫辭傳》「掘地為臼」,臼猶坑也。「坎」,傳本《歸藏》作犖(luò),秦簡《歸藏》作勞。李學勤以為「犖」是「勞」的假借,蓋《說卦傳》以坎為勞卦也。熹平石經《周易》作欿(kǎn),坎之古字。《釋文》:「坎,本亦作埳,京、劉作欿。」帛書《易》作贛,坎之通假字。離的本象為火,火必附著於木柄方可燃燒發出光和熱,☲中陰爻為載體,上下附著於陰爻而炫麗也。離,從隹,隹即鳥。「離」通「鸝」。《說文》:「離,黃倉庚也。」離黃、倉庚,與黃鶯、黃鸝通用。黃鸝不但羽衣華麗、鳴聲也悅耳,故「離為麗」。陽爻為美(坎為美脊馬,陽爻居中也),鸝之炫麗亦像☲。鸝,有☲附麗之性德也。離卦由附麗而得名。離,秦簡《歸藏》作「麗」,更接近原始。《說卦傳》《序卦傳》皆言「離,麗也」,離與麗通,是《周易》以「麗」為卦德,以「離」為卦名也。古人認為雷與震皆是地中潛藏之陽氣奮出也,雷發於地上,震發於地下。☳的卦德為動,震動,即振動,「振」是晚起字,震、振的本字皆是「辰」,故震卦名帛書《易》作「辰」。辰為東方蒼龍,《左傳·僖公五年》「童謠雲『丙之晨,龍尾伏辰』」或為辰龍之徵,魯僖公五年為公元前655年,早於孔子出生104年(孔子:前552年~前479年)。《吳越春秋闔閭內傳第四》:闔閭元年(公元前514年)「子胥乃使相土嘗水,象天法地,造築大城。……吳在辰,其位龍也,故小城南門上反羽為兩鯢鱙以象龍角。」 這說明「辰為龍」在孔子的春秋時期已是成熟理論。馬王堆帛書《二三子》:「二三子問曰:《易》屢稱於龍,龍之德何如?」孔子曰:「龍大矣!」如是三次。陽為大,故龍為陽,故辰為震,震為龍,然乾卦六陽爻皆稱龍。《易傳》孔子曰「龍德而隱」、「龍蛇之蟄,以存身也」。故☳的初爻象龍存身也,辰為龍,故☳卦名帛書《易》作「辰」。《說文》「震,劈歷振物者。」震即雷。《小雅·十月之交》「燁燁震電」,《左傳·隱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電。」《左傳·僖十五年》「己卯,晦,震夷伯之廟。」《爾雅》「震,動也」,故《周易》☳卦名為震。《說文》:「澤,光潤也。」澤即乾天下於坤地,是地中見天也。《雜卦傳》「兌見而巽伏也。」見即「現」,義為澤現天光,人見而悅。《莊子·天道》:「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古人最初以湖泊澤水為鏡,臨卦上坤地下兌澤,臨,監也,監,鑑也,鏡也。(兌為澤水,兌為監為鏡,鏡從金。兌,秋也,秋屬金也。《周易》鮮用五行,故在《周易》兌屬澤水。)兌《大象》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習,《說文》「數飛也。」《釋文》:「習,重也。」講習,是知識的再複製,猶如澤水之鏡像是對外界之實象的「複製」(重也),佛家稱根本智為大圓鏡智也,是以鏡為智慧明照之喻。巫,《楚語》曰:「古者民之精爽不攜二者,而又能齊肅中正,其知能上下比義,其聖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如是則神明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可見巫在上古時期是偉大的先知,可以溝通上天。澤,以水為體,故從水。睪讀yì,釋、譯是其衍生字。睪,上目下幸,暗中察看之義,《說文》「目視也。從橫目,從幸。令吏將目捕罪人也。」段玉裁註:「司視也。從目。各本作從橫目。今隷作睪。凡從睪之字同。今吏將目捕辠人也。此以漢制明之故曰今。漢之吏人攜帶眼目捕罪人。」(猶如今之「耳目眾多」一詞,替人刺探消息的人稱為「耳目」。)幸,《說文》:「吉而免兇也。」《前漢·高帝紀》:「願大王以幸天下。」《注》:「晉灼曰:臣民被其德,以為徼幸也。師古曰:幸者,可慶幸也。故福善之事皆稱為幸。」又《小爾雅》:「非分而得曰幸。」澤字所含的目與幸,與巫的含義密切相關,巫為神之耳目,唯神可以為人賜幸(福善之事,吉而免兇),因此澤有恩澤、恩惠之義:《莊子·大宗師》「澤及萬世而不為仁。」《尚書·多士》「罔不配天其澤。」澤為巫說明人類之初並沒有以人充當巫師,人們直接把湖泊水澤視為上帝的耳目,當「兌」出現時,才有了第一個巫師(伏羲)。《周易·說卦》為什麼以「兌為巫」?先儒語焉不詳。我們首先從「兌」字入手分析,「兌」,從八、兄,兄,從口從兒。八,《說文》「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八,左右分,表示陰陽之分別,伏羲以八卦類象於萬物。兄,《說文》長也。《通論》「口兒為兄。」兄為祝的本字,《說文》「祝,祭主讚詞者,從人口,從示。一曰從兌省。《易》曰:兌為口,為巫。」(段玉裁:祝從兌省,此可證虙羲先倉頡制字矣。)《徐曰》「按《易》,兌,悅也,巫所以悅神也。」兒者,人在下,以兄敎其下也。《精薀》從人從口,以弟未有知而誨之。在黃帝發明文字之前,伏羲時期(仰韶文化之初)和神農時期通過口耳相傳(口授)傳播知識,大巫伏羲作八卦(仰韶文化只有符號,沒有文字),然後傳給其妹女媧,「兌」字最初也許只是女媧對哥哥伏羲的稱呼:「兄」(祝),「兄」字頭上的「八」表示伏羲通八卦。「兌」字的本義是巫祝口授陰陽八卦於繼承人,巫祝髮出的咒語由於是通神狀態自發脫口而出,故以「兌」字表兌卦。兌為兄,兄即祝,巫祝即上古最早的老師、長者、智者,所以自古稱老師為先生(見於帛書《易傳》),兄,為長者,也就有了哥哥的意義。兌字分上中下三部:八、口、兒。故「兌」字本義是,長者(智者、巫)把陰陽
八卦知識
口授於後生小
兒。八,在兌字的上部,八,音ba,a(a啊,元音,韻母之首)和b(b爸,聲母之首)是小兒學習說話之前最早發出的音節,說明語言最早的音節也是「八」。上天將天道傳授給巫,八,即陰陽分別和八卦類象。口,是巫進入通神狀態自發脫口而出的咒語(祝),這是人類語言的雛形。兒,又為人,表示弟子在祭臺下傾聽師巫發出的咒語(祝)。「祝」字見於中醫經典《內經》。如《素問·移精變氣論》:「黃帝問曰:餘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靈樞·賊風》:「黃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勝,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可祝而已矣。」《靈樞·官能》:「疾毒言語輕人者,可使唾癰咒病。」《禮記·曾子問》:「祫祭於祖,則祝迎四廟之主。」鄭玄註:「祝,接神者也。」 巫,《說文·巫部》:「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祝,乃與巫同類職業者,故《易》曰「兌為巫」,而有巫祝之稱。巫祝者,皆乃上古時期高級知識分子,他們曉天文、懂地理、知人事,而且最重要的是能與鬼神相通,故有「神職官員」之稱。 這個「兌」字本義「兌為祝」的現象在宗教中普遍存在,如密宗的心咒,耶穌門徒被聖靈充滿說方言等。按照腦科學,語言中樞是由運動中樞分化而來,當巫與神溝通時處於極度靜謐的狀態,靜極生動,於是精微的宇宙信息(八風八卦)感應身心,使身體內外產生自發動功(「降神以舞」是身體肢體的運動,俗話說「跳大神」),最終刺激語言中樞從運動中樞分化出來,語言(咒語、祝)脫口而出(自胸腔至口腔發出咒語,是身體內部的運動),因此,語言起源於原始宗教。人類文明演變的軸線是:宗教——語言——文字。《周易》的「兌」和「說」兩個字的意義不同,《周易》古經之「兌」是悅義,「說」在古經(卦爻辭)是脫義,「說」在《易傳》是悅義,而「說卦」、「故知死生之說」的「說」是解說、學說之義。☱澤的卦德為說,孔子時期的「說」字以喜悅之義為主,兼有解說之義。而文王、周公時期以「說」字表示解脫,「兌」字表示喜悅。☱澤帛書《易》卦名為「奪」,敓為奪的本字,秦家嘴「卜筮祭禱」簡文有「有敓(祟)見於司命、老童、祝融、穴熊,癸酉之日舉禱……」,「吉,無咎無敓(祟)」,天星觀1號楚墓卜筮禱詞簡文頻繁出現「有敓(祟),以其故敓(祟)之」。敓,從兌從攴,兌為巫祝,攴為戒尺擊打,故敓本義為神的責罰。祟,《說文》「神禍也。」故釋敓為祟。這裡的敓是兌為巫的引申。奪(敓)、脫可通用,如《水滸》第二十一回有「這唐二又把宋江打奪了去」,「你這廝怎敢打奪了兇身」,打奪即打脫。敓、脫的本字都是兌,兌為秋季,兌為附決,到秋季附在莊稼植物上的種子、果實、葉子皆脫落(決裂)。從澤到奪、兌的轉變還有古音相近的關係,澤,鐸母定紐,敓、奪、兌,都是月母定紐。☱澤《周易》卦名為兌,這是取了敓、說、悅、脫的本字。(1)兌的主要衍生字:說、脫、悅、蛻、敓、稅、銳。敓,奪的本字,兌,帛書《易》作「奪」,敓(奪)是兌為脫、為附決、為毀折的引申。秦家嘴「卜筮祭禱」簡文有「有敓(祟)見於司命、老童、祝融、穴熊,癸酉之日舉禱……」,「吉,無咎無敓(祟)」,天星觀1號楚墓卜筮禱詞簡文頻繁出現「有敓(祟),以其故敓(祟)之」。敓,從兌從攴,兌為巫祝,攴為戒尺擊打,故敓本義為神的責罰。祟,《說文》「神禍也。」故釋敓為祟。這裡的敓是兌為巫的引申。稅,是兌為脫的引申,是官方從商人盈利中抽脫一部分。兌換、兌現詞語也是來源於此。銳,《說文》「芒也。」芒,《說文》「草端也。」草端必尖銳。銳是兌為毀折、兌為附決,以及兌為西方秋屬金而引申。擇與澤皆從睪,卻與釋、譯的意義(兌為說的引申)無關。愚以為:擇之義源自兌,兌從八,八,《說文》「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於是擇就有了選擇之義。《說文》「擇,柬選也。」如《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子產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孟子·梁惠王上》「牛羊何擇焉。」睪的衍生字含有繹、驛。繹為陳述,是「兌為說」的引申。《尚書》「庶言同則繹。」孔傳:眾言同則陳而布之。《禮記》「射之為言者繹也,或曰舍也。繹者,各繹己之志也。」孔穎達疏:繹,陳也,言陳己之志。《方言一》「繹,理也。絲曰繹之。」繹,從糸,故《說文》「繹,抽絲也。」又引申為絡繹不絕。絡繹即駱驛,往來不絕也,《後漢·郭伋傳》「駱驛不絕。」《玉篇》「驛,譯也,道也。」《增韻》「今之遞馬。又傳舍也。」鐸,為大鈴,是金屬樂器。《白虎通》引《樂記》八音:「土曰壎,竹曰管,皮曰鼓,匏曰笙,絲曰弦,石曰磬,金曰鍾,木曰柷敔。」「壎,坎音也;管,艮音也;鼓,震音也;弦,離音也;鍾,兌音也;柷敔,乾音也。」鐸與兌的古音皆是鐸音(鐸母定紐)。
(本文引自李守力著《周易詮釋》,最新修訂日期為2020年5月23日 ,為文化傳統平臺原創發布,本連結可用於個人學習分享,機構轉載請聯繫本平臺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