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騎士之間的戰爭:將敵人從馬上打落即可,不必取其性命

2020-12-24 無名狂客

騎士武裝的城堡促進了莊園經濟模式的產生與發展。城堡比國王的軍隊更方便地對農民(佃農)提供保護,使北歐海盜、馬扎爾流寇和土匪被肅清,社會治安逐漸穩定。同時從中國傳來的胸帶挽具使馬力效率提高了2倍,以馬力拉動的重犁將歐洲廣袤的森林和平原開墾出來,拓墾和「三圃制」生產了更多的剩餘糧食,可以供養更多人口。當時馬力幾乎是人力之外唯一的能量來源,風車和水車要晚得多。

自從馬鐙普及的10世紀以後,自古人煙稀少的西歐突然人口稠密起來。英國從1086年到1300年人口增加了25%。領主和騎士對正義公平的秩序維護也促進了貿易和商品的發展。商業與人口的同步增長隨著新拓定居點的延伸和興起,在中世紀後期,歐洲掀起了一場意義非凡的邊疆擴張運動。

商品化使城市化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很多脫離莊園的農奴來到城市成為自由公民。從這種意義上說,城市就是公民的產物。在貨幣時代,國王不得不出賣部分權力以換取歲入,大憲章開創了以和平方式約束權力的先河。 城堡是封建制度的產物。騎士文化中的封建關係並不只限於授土和效忠,騎士不僅有權利和義務,還必須信守雙方的契約。如果騎士沒有盡到義務,就不得享受權利。反過來,如果國王超額索取,那麼騎士就有權進行反抗。這就是英國大憲章的歷史根源,可以說,騎士精神也是英、法等國議會制度的實際起源。如果在權力面前,只有義務而沒有權利,那就是絕對君權,是專制體制而非封建制度,也就不存在個體,而只有體制本身了。

因為騎士首先意味著一種勇敢的獨立精神,忠實於契約,而不是人身依附。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很多年後的《權利法案》仍是對騎士精神的背書,正如斯賓格勒所言,英國騎士的勝利和權利法案實際上使帝國終結了。 城堡如同騎士的一個延伸和隱喻,馬鐙使歐洲騎士最終走向裝甲化。重甲騎兵如同現代的坦克車,裝甲越厚自然防護性越好,但機動性則會越差。相比東方的輕騎兵而言,西方騎士身上的重甲具有極高的防護力,在火槍發明以前,很少有騎士在戰場大量死亡。

但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超過60磅的重甲成為騎士的沉重負擔。雖然騎士們身著重甲可以攀牆爬竿翻跟鬥,可是一旦失去戰馬,他們步行距離不會太長。尤其是在泥濘中行走時,那簡直是步履維艱寸步難行。 到了塞萬提斯時代,一名裝備齊全並有護兵跟隨的騎士,既在戰場上沒有用處,又昂貴得難以維持。騎士們的甲冑越來越華麗,比武大賽越來越奢華,他們自命不凡的社會地位同家族門第的關係越來越密切,而離戰場卻越來越遠。騎士們越來越追求榮譽,英雄崇拜與文藝復興構成了一種真實的聯繫,從而形成獨特的騎士文化和貴族傳統。

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歐洲數百個騎士家族通過通婚聯姻,幾乎壟斷了土地的支配和政治的統治,以及對社會的強大影響力,這種根深蒂固的無形力量一直延續至現代。 在傳統的城堡時代,儘管領主好勇鬥狠,不斷互相攻伐,但騎士在戰場上的爭鬥往往不以殺戮對方為目的。這主要是騎士間的默契與規約均要求善待俘虜。通常情況下,被俘虜的騎士要用自己的信譽保證在一定日期繳納贖金,然後即被放回,而且很少有騎士會破壞這種誓約。英法戰爭時,被俘的法國騎士常常與英國騎士一起舒適地生活,自由分享餐宴及運動,直到被贖回為止。

這種優待被俘騎士的傳統也包括最尊貴的國王。英國獅心王理查在十字軍戰爭時被內訌的奧地利人俘獲,英國就用重金贖回,他照樣是人們心目中的英雄和騎士國王。法王路易九世也有過同樣的經歷。 富勒在他的名著《西方軍事史》中指出:「當時的絕大多數戰役不過是個別騎士之間的肢體衝撞而已。」在中世紀,基督教國家之間的騎士戰爭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會的制約而變得較為仁慈節制。比如說所謂的「主日和平」規定,如果領主沒有做過主日彌撒,便不得在禮拜日攻打他的敵人。

因為騎士之間的戰鬥禁止使用密集隊形,再加上「將敵人從馬上打落即可,不必取其性命」的信條,往往使戰爭變成了一種決鬥。值得一提的是,騎士的僕從們是不被允許參加戰鬥的,他們的任務是幫助自己的主人披掛、上馬,或者在其落馬時加以救護。這些戰爭的文明共識類似中國春秋時代《司馬法》提出的「軍禮」。 應當說,騎士時代的戰爭基本都屬於較為文明的有限戰爭,這一時期的戰爭職業化也催生了西方最早關於戰爭的成文法。

這些法律在基督教世界得到相當普遍地遵守。在教會的壓力和羅馬法典的影響下,這些法律其實只是一些行為準則。比如殺戮俘虜不認為是錯,但殺害婦女兒童是絕對不允許的。法律對戰爭的介入,與其說是出於基督教義或者騎士的良心,還不如說是由於戰爭的商業化。在1337—1453年間的「百年戰爭」中,英法兩國都普遍地使用僱傭軍。 聖女貞德被燒死之後,把英國人最終趕出歐洲大陸的不是法國不可一世的騎士們,而是另一種新出現的專業士兵,他們沒有什麼社會地位,卻有響亮的名字——炮兵。

當哥倫布踏上新大陸的時候,法國的查理八世摘到文藝復興的一顆桃子,他用富足的國庫打造出的這支歐洲最優秀軍隊中,出現了一長列青銅鑄造的大炮。這支軍隊同300年後橫掃歐洲的拿破崙軍隊沒有什麼大的不同。儘管堂吉訶德永遠也不會承認,然而事實上,只要火炮一出現,騎士們馬革裹屍的神聖戰爭就即將成為明日黃花。

相關焦點

  • 馬鐙的發明造就了中世紀歐洲騎士的輝煌時代,重裝騎兵席捲歐洲
    馬鐙出現之前,騎兵無法充分發揮其優勢,只用於偵察、通信、小規模突擊和騷擾。偉大的漢尼拔也只是用騎兵輔助步兵衝擊敵陣。直到公元8世紀,騎兵在西方的戰爭中始終只是配角。公元733年,查理·馬特竟然用重裝步兵打敗了阿拉伯輕騎兵。
  • 明明是防禦裝備,為何歐洲鎧甲會被譽為騎士精神的象徵?
    是東方威風凜凜的將軍還是西方英姿颯爽的騎士?不過今天我們討論的是西方的鎧甲暫不論東方。那你有沒有有想過,為什麼提到歐洲鎧甲就會馬上想到騎士呢?而不是戰馬或者頭盔,佩劍呢?我們看看兩者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一、鎧甲與騎士聯繫 鎧甲是因為戰爭而產生的,但是很顯然鎧甲的對象是士兵。
  • 中世紀歐洲之騎士
    比如11世紀諾曼第公爵徵服英國成為威廉一世,慷慨賜予追隨他的騎士們土地、封為爵士,他們就以服兵役代替納稅作為對國王的報答。在這個以戰爭為目的而設計的系統中,入圍首先要有一匹馬,還有重達幾十公斤的盔甲、盾牌、長劍等裝備,身邊跟著侍從,最低配置價值幾十頭牲畜,將一般無產階級的平民排除在外,參戰之前會在軍事學校接受人馬合一及打鬥技巧的訓練,得到領主/教皇冊封成為一名真正的騎士,此後躋身貴族統治者行列。
  • 以金代贖:漫談中世紀歐洲貴族之間對待俘虜的制度性規則
    頻繁的戰爭促使很多貴族淪為階下囚,但與中國古代對待俘虜要麼殺之,要麼乾脆放了不同。中世紀歐洲的貴族們被俘虜之後,有一套嚴格的「以金代贖」的制度保障其生命安全。 一、高度城邦自治下的相對獨立性,使歐洲的貴族們一般很少有家國情懷,戰爭的輸贏對他們來說只是利益之爭 當時的的歐洲將皇帝分封的爵位主要分為五個等級,公、爵、伯、子、男,沒錯,只有你處於這五個階層你才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享受各種最優等的待遇,而除了這五個爵位之外,每天食不果腹的就是平民階級和商人階級,沒錯,中世紀的歐洲雖然各個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已經相當成熟
  • 十萬歐洲騎士對六萬蒙古騎兵,兩天後僅剩千人,原因為何
    所以,益歐洲的重騎兵於在面對蒙古騎古兵這種不按套豐路的打法毫無龔還手之力。歐左洲的傳統武器郎為刀劍短斧等容,都是近距離翁殺傷武器,而危蒙古軍隊多採禹用遠距離的弓危箭,在戰爭中扶可先發制人。蔡即使他們擁有巢最厚的戰甲,駱最精良的裝備安,但在戰鬥的魚過程中連敵人暨的衣邊都碰不衡到,那他們就段只配淪為蒙古浦騎兵的活靶子束。
  • 為什麼歐洲騎士日本武士尚武好戰,中國俠客卻只催生了武俠小說
    歐洲騎士早期就與掠奪戰爭聯繫在一起的,他們以戰爭為職業,穿著沉重的鎧甲,使用各式武器,對武力精益求精。在整個歐洲軍事系統中,騎士曾長期佔據主導地位,代表了生而為人的最高榮譽,歷史學家們一直把歐洲的中世紀稱作「騎士時代」。
  • 歐洲騎士鎧甲研究:為何鎧甲會被譽為騎士精神的象徵?
    如何在戰爭中減少傷亡,成為他們最大的問題。歐洲小國眾多,多數是面對面作戰,兵器主要以矛和重型的砍砸兵器為主,中世紀騎士文化強調勇力和果敢,因此,他們的近身作戰能力相對來說比較強。且在中世紀時期的歐洲軍隊主要是將蒙古帝國、鐵木爾帝國、奧斯曼帝國作為主要的作戰對象,而這些國家經常使用的戰鬥武器多是刀槍。因此防砍砸的鎧甲在當時的戰場上使用顯得尤為重要。
  • 名詞 戰爭、殺戮、飢餓、死亡——四騎士
    ▲不僅「四騎士」取自聖經,編劇特地為主角取名「阿特拉斯」(傑西·艾森伯格飾),這是雙肩扛天的希臘神祗之名 靠紙牌戲法把到妹子的型男阿特拉斯,看到了調戲狗血偷情男的催眠師梅裡特,看到了專找自作聰明者下手的快手傑克
  • 歐洲近代的騎士馬鎧其實只是樣子貨?
    然而,到了16世紀下半葉,隨著火器在戰爭中越來越普及,儘管全套鎧甲仍在生產,卻主要是為了禮儀展示和偶爾的馬上長矛比武所用了。更為輕型的馬用護具開始出現,比如用金屬加固的皮革馬鎧。許多時候,戰場和比武場實際所用的馬鎧僅有馬面具和馬鞍。馬面具以相似的形態在不斷變化,更輕材質的逐漸佔據上風,而在德意志這種潮流尤甚。
  • 歐洲中世紀的騎士精神
    在7世紀,阿拉伯騎兵騎著有馬蹬的戰馬揮舞彎刀衝上了歐洲大陸,這片土地上的法蘭克人與日耳曼人幾乎是同時從異教徒那裡學會了使用馬蹬,從而使自己的雙手解放出來,輕鬆自如地在馬上使用兵器作戰。11世紀至13世紀,這是騎士文化真正興起的時期,這期間由教宗發起的十字軍東徵,可說是正式為騎士賦予了宗教性質與地位,並且也正式制定了完整的騎士制度,這些制度就是日後人們所樂道的「騎士精神」。
  • 中世紀的騎士究竟是什麼?歐洲中世紀的騎士有些類似我們古代的士
    像我們代中文的騎士一詞,指的就是西歐的騎士。騎士,在中世紀的歐洲,是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許多年輕人,都想成為一個騎士。成為騎士,在當時無疑是一種光宗耀祖的事情。同時,騎士是一個爵位,是當時爵位裡最低的一種。騎士這個爵位,有些類似我們中國古代春秋時期的士。由大貴族或者是國王冊封,效忠當地的某一個領主。
  • 體驗《勇敢的心》中激動人心的戰爭,PC經典遊戲:《騎士與商人》
    慢節奏的即時戰略,在混亂之治中保衛國家今天改一改口味,不推薦Switch遊戲了,今天推薦的是一款Windows上的經典遊戲《騎士與商人》,可能大家對這款遊戲很陌生,玩過的玩家和i對這款遊戲可能會稍微有點印象,這款遊戲從世界觀設定到美術設計都在模擬歐洲中世紀的歷史
  • 高富帥的人馬刀槍——中世紀的騎士們都使用什麼武器?
    在描繪中世紀歐洲戰爭時,我們一般都認為騎士使用騎槍和劍進行戰鬥,但雖然這些武器很重要,最為有效也最為致命的卻是另外一些野蠻但實用的武器。 武器的受歡迎程度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其有效性,保養狀態和成本。但是,在戰鬥中,武器對對手的殺傷力最終決定了它的價值。 中世紀的武器很少能夠突破敵人的金屬盔甲,但是重擊盔甲帶來的內臟創傷,肢體的變形,將使敵人喪失作戰能力。武器不必殺死敵人,它只需要把對手打倒就足夠了。
  • 車田正美的大男子主義:絕不讓女聖鬥士取走敵人性命
    而女神雅典娜明明是傳說中的智慧女神和戰爭女神,擁有一招把冥王哈迪斯捅個窟窿的強悍戰力。但在聖鬥士星矢的漫畫裡,卻成了每次都會輕而易舉被敵人抓走,然後不得不依靠聖鬥士星矢等人前來營救的超級弱雞。所以你看,在車田正美的筆下和心裡,他就始終要突出星矢等五小強的男性角色,而把女神紗織小姐這樣的女性角色塑造得十分柔弱。
  • 歐洲貴族為啥那麼少:騎士比武的死法有千百種,總有一款適合您的仇人
    到了中世紀後期,傳統的騎士比武被分類為不同的類型,這其中既有大家最熟悉的馬上長槍比武,也有依然武德充沛的劍術對決。但是對於騎士們來說,穿著盛裝,用長槍將敵人打落馬下,在上流階層面前大秀一把,實在是無法拒絕的誘惑。
  • 《中土世界:戰爭之影》評測8.9分 師夷長技以制夷
    中世紀歐洲背景下張牙舞爪的醜陋獸人,代表著光明與希望的騎士,優雅的尖耳精靈,口中能吐出焚毀一切火焰的巨龍等等,光是想想這些內容都能足夠令人興奮不已,而這些美妙幻想都在《中土世界:戰爭之影》中完美的被呈現了出來。
  • 歐洲早期戰爭經典影片推薦——《天國王朝》
    △電影《天國王朝》居伊·呂西尼昂劇照影片開始,導演為我們介紹了故事背景:歐洲基督徒軍隊佔領耶路撒冷已近百年,而歐洲大陸,統治殘酷,人民貧窮,平民和貴族都希望逃往聖地尋求財富或救贖。影片故事發生地——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聖地,千百年來,三教之間在此地發生了無數次宗教之爭,直至今日,耶路撒冷仍是三教互相爭奪的聖地。
  • 冷兵問答|當一個歐洲中世紀僱傭兵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交戰雙方的僱傭兵首領互相串通並不是什麼稀罕事,而臨陣被敵人收買叛變更是家常便飯。比如在1364年,佛羅倫斯人就是依靠高價收買比薩的僱傭兵而反敗為勝。著名的僱傭兵首領約翰·霍克伍德更是在其僱傭兵生涯中多次轉換立場,很多時候這次的敵人就是上次的僱主——原因無他,僱傭兵只為出價更高的人賣命。所以,中世紀晚期崛起的瑞士僱傭兵,才顯得格外另類。
  • 中國俠客VS歐洲騎士:情懷不同,盡顯中西方文化差異
    作為行俠仗義的代表,中國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客,歐洲有勇猛向前無懼障礙的騎士。這二者之間存在相似之處,都是民間的英雄模範,深受人們的愛戴和敬佩。 而且這些士服務於各自的國家、諸侯和將相,為其出謀劃策,為其出生入死。例如虯髯客、原涉、 劇孟等,都是服務於民族大義,急他人之難、言必信行必果、鋤強扶弱的豪俠之士。
  • 中世紀歐洲騎士一匹帶裝備的好馬的價格相當於45頭母牛或15匹母馬
    馬鐙創造了一個騎士時代,健壯優良的高頭大馬為馬鐙上的騎士平添了速度、高度、攻擊力和氣勢等,而騎士的裝備更加強了這種優勢。從人到馬從頭到腳全副武裝的騎兵手持長槍衝殺的陣勢,足以嚇得敵人魂飛天外。馬匹在奔馳中的衝擊力使衝殺中的騎士化身為一支驚人的利箭。 有了一雙新鞋子,人就會想為它配上一條新褲子,然後是新上衣。對一個完美的騎士來說,僅有馬鐙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