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鐙的發明造就了中世紀歐洲騎士的輝煌時代,重裝騎兵席捲歐洲

2020-12-24 無名狂客

馬鐙出現之前,騎兵無法充分發揮其優勢,只用於偵察、通信、小規模突擊和騷擾。偉大的漢尼拔也只是用騎兵輔助步兵衝擊敵陣。直到公元8世紀,騎兵在西方的戰爭中始終只是配角。公元733年,查理·馬特竟然用重裝步兵打敗了阿拉伯輕騎兵。馬鐙出現以後,大大增強了騎兵的作戰能力,人和馬融為一體,戰士在馬上可以自如、準確地揮舞兵器攻擊敵人,尤其他為近距離廝殺創造了條件,既可居高臨下地進攻,又可快速追殺和撤離,如同猛虎添翼。

歷史學家林恩·懷特這樣說: 結構簡單的發明很少有超越馬鐙的。歷史震撼和影響力也少有超越馬鐙的。戰爭新模式的必要前提由此誕生,西歐面貌的改觀由此幾成定局,由封地貴族主導的歐洲突然獲得了一種全新的專業戰法……而成全這一切的因由非馬鐙莫屬。 馬鐙之後,一支新型軍隊、乃至一種新的制度和社會結構冉冉誕生,這就是騎士制度。歐洲騎士制度源於中世紀加洛林朝的法蘭克王國,後逐漸推行到歐洲各國。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末期,中央對地方已經失去控制,撒克遜人攻入萊茵地區的法蘭克尼亞,阿瓦爾人進入巴伐利亞。

當時阿拉伯人已從非洲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徵服了整個西班牙,西班牙成為伊斯蘭教的一個中心。公元720年,西班牙的摩爾人越過庇里牛斯山繼續北進,直抵法蘭克腹地。對法蘭克人來說,不僅國家內憂外患危在旦夕,而且整個歐洲都面臨著伊斯蘭教的統治擴張。 其時,被稱為「鐵錘」的查理·馬特擔任法蘭克王國的宮相,他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軍事改革,以採邑制加快了歐洲的封建化步伐。

他把土地作為採邑,有條件地分封給親兵和貴族。凡接受採邑者,須提供相應數量的全副武裝的騎兵為國服役。因為土地的層層分封,等級制度和主從關係就此誕生。西歐的封建制度據此建立,也奠定了一個劃時代的騎士制度的基礎。

雖然鐵錘查理至死也沒有登上法蘭克王國王位,但他的兒子「矮子」丕平終於自我加冕建立了加洛林王朝。丕平的兒子查理把法蘭克王國的勢力進一步推向頂峰,通過近半個世紀的連年徵戰,到8世紀末,法蘭克王國的版圖空前廣闊,東起易北河、西至大西洋沿岸、北瀕北海、南臨地中海,幾乎囊括了整個西歐大陸,同西羅馬帝國不相上下。 公元800年聖誕節那天,羅馬教皇利奧三世親自為查理加冕並塗聖油,稱其為查理大帝,即「偉大的羅馬人的皇帝」,法蘭克王國正式成為查理曼帝國,也叫加洛林帝國。

這位從教皇手中搶過王冠的「歐洲之父」死後,帝國就陷於內戰。公元843年,《凡爾登和約》將帝國分裂為三部分:萊茵河以東地區稱東法蘭克王國;斯海爾德河、默茲河以西地區稱西法蘭克王國;北起北海,循萊茵河而南,包括羅訥河,直到中部義大利,仍承襲皇帝稱號。這就是現代歐洲德意志、法蘭西、義大利三國的前身。 很少有其他發明像馬鐙那麼簡單,而在歷史上起過像它那樣關鍵的觸媒作用。

馬鐙創造的新作戰方式,在西歐造成了一種新的社會形態:這個社會由騎士階級的貴族統治,騎士們被賦予土地,使他們得以一種新穎而高度專門化的方式專職於戰爭。這種馬上貴族也因此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行為風格及社會風尚,以及隨之而來的文明形態和思想格局。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指出,騎士文化是歐洲文明的一個重要因素,西方傳統中獨特的一夫一妻制和個人主義等文化都可以從騎士精神中找到最終淵源。

馬鐙出現以來,全速行進的歐洲騎士迅速成為一支不可阻擋的力量,他們就像堡壘和攻城炮一樣是軍事工程學的產物。由200塊鐵板做成的盔甲和20萬個小鐵環聯結而成的鎖子甲保護,幾乎任何刀劍長矛箭鏃都難以傷害他們。可以說,沒有馬,那麼也就不存在所謂的騎士精神。在將近1000多年間,馬鐙使將人和馬熔鑄成為一個一體化的戰鬥機器。

騎士文化構成的世俗文明,教士文化構成的教會文明,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齊頭並進,平行發展,最終形成一種徵服世界的西方文明,這也是歐洲中世紀留給人類最大最具特色的精神遺產。

相關焦點

  • 騎士崛起——歐洲中世紀(9)
    石器時代的高科技兵器就是石斧,而且在5000多年前的漁獵時代,西方人就已經使用戰斧了。維京戰斧的造型是之後五百年歐洲戰斧的主流。斧頭既是好用的工具(比如消防員可以利用消防斧爬樓),又是權力的象徵。只有真正的勇者,才配得上戰斧的威猛。戰斧不能太長太重,一方面,騎兵根本無法使用柄太長的戰斧,會絆著馬腿;另一方面,步兵就得雙手持斧,那就沒有辦法使用盾牌了。
  • 中世紀歐洲騎士一匹帶裝備的好馬的價格相當於45頭母牛或15匹母馬
    歷史學家林恩·懷特說過:「幾乎沒有什麼發明像馬鐙這麼簡單,但是幾乎沒有什麼發明對歷史有如此的催化作用。」馬鐙創造了一個騎士時代,健壯優良的高頭大馬為馬鐙上的騎士平添了速度、高度、攻擊力和氣勢等,而騎士的裝備更加強了這種優勢。
  • 身披鎧甲,手持長矛,奔馳在中世紀的歐洲騎兵長矛!
    中世紀是騎兵的黃金時代。手持長矛馳馬飛奔是這一時期騎士的標準形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拜佔庭重騎兵。興盛於查士丁尼一世時期的拜佔庭重騎兵的騎手們身披鎧甲,手持長矛或弓箭。 每一個經過嚴格訓練的軍人同時兼有機動的「射擊力」和「衝擊力」。西方軍史學者將這種騎兵稱為「雙重功效騎兵」。
  • 中世紀歐洲之騎士
    中世紀的歐洲存在著一種叫「騎士」的職業軍人,他們是否如浪漫色彩的文學與藝術所描述(如《仙后》),有高大上的行為準則,擁有一顆正直與善良之心,為上帝和真愛拋頭顱灑熱血,行走於江湖,打妖怪救美女守護聖杯的俠義勇士呢?
  • 中世紀的騎士究竟是什麼?歐洲中世紀的騎士有些類似我們古代的士
    壹墨帶你走進歷史長河,發掘沉睡在時間中的秘密(原創文章,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關注)想到騎士,我們第一印象就是歐洲的中世紀像我們代中文的騎士一詞,指的就是西歐的騎士。騎士,在中世紀的歐洲,是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許多年輕人,都想成為一個騎士。成為騎士,在當時無疑是一種光宗耀祖的事情。同時,騎士是一個爵位,是當時爵位裡最低的一種。騎士這個爵位,有些類似我們中國古代春秋時期的士。由大貴族或者是國王冊封,效忠當地的某一個領主。
  • 電視劇《大秦賦》穿幫鏡頭,馬鐙從北魏穿越到戰國?
    馬鐙起源於中國,具體出現時間應該在春秋戰國以後,在西漢壁畫中可以窺見蹤影,北魏時期才出現金屬馬鐙,而後馬鐙傳到了歐洲,振興了歐洲中世紀的騎兵,因此馬鐙在歐洲也被稱為「中國靴子」。 那麼在典籍中,馬鐙又是怎樣的存在呢?
  • 歐洲騎士之間的戰爭:將敵人從馬上打落即可,不必取其性命
    同時從中國傳來的胸帶挽具使馬力效率提高了2倍,以馬力拉動的重犁將歐洲廣袤的森林和平原開墾出來,拓墾和「三圃制」生產了更多的剩餘糧食,可以供養更多人口。當時馬力幾乎是人力之外唯一的能量來源,風車和水車要晚得多。自從馬鐙普及的10世紀以後,自古人煙稀少的西歐突然人口稠密起來。英國從1086年到1300年人口增加了25%。
  • 歐洲中世紀的騎士精神
    在7世紀,阿拉伯騎兵騎著有馬蹬的戰馬揮舞彎刀衝上了歐洲大陸,這片土地上的法蘭克人與日耳曼人幾乎是同時從異教徒那裡學會了使用馬蹬,從而使自己的雙手解放出來,輕鬆自如地在馬上使用兵器作戰。11世紀至13世紀,這是騎士文化真正興起的時期,這期間由教宗發起的十字軍東徵,可說是正式為騎士賦予了宗教性質與地位,並且也正式制定了完整的騎士制度,這些制度就是日後人們所樂道的「騎士精神」。
  • 明明是防禦裝備,為何歐洲鎧甲會被譽為騎士精神的象徵?
    到了中世紀的西歐各國的騎兵幾乎都是追求重裝騎兵,更不用說頂端的騎士階級了,追求卻對的防禦力和高速衝擊下的恐怖殺傷力。可以最快有效的破解對方的步兵陣隊。有人形容"一個騎在馬上的法蘭克人能把巴比倫城牆衝個窟窿"。可見鎧甲在戰爭中對於騎士的重要性極其威力。
  • 都是北歐海盜後裔,為何諾曼人成騎兵強者?有錢就任性在歐洲中世紀也一樣好使
    維京人不光是彪悍的水手和步兵,也是不錯的農夫和手藝人;而諾曼人除了保持維京人傳統外,還是強悍的騎兵,從英倫三島到拜佔庭帝國諾曼人的騎兵都是恐怖的代名詞。諾曼人的武器裝備也和維京人表親截然不同,一個是短劍、長斧、木盾、標槍風格,一個則是長劍、騎槍風格;諾曼戰士還人手一件鎖子甲,在防護能力上遠遠強於維京人親戚。
  • 冷兵問答|當一個歐洲中世紀僱傭兵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僱傭兵的傳統在歐洲由來已久,從古羅馬時代到二十一世紀,這一古老職業在歐洲一直存在著。
  • 古代蒙古騎兵,可以和歐洲重騎兵正面對抗,他們使用了什麼武器?
    古代遊牧民族的軍隊 提起古代歐洲的軍隊,很多人都會聯想到那些身披重甲的騎士,但是在古代的歐洲,重甲騎士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因為只有貴族和有錢的騎士才能購置昂貴的重甲
  • 495年前血腥的帕維亞戰役 終結歐洲中世紀歷史 火繩槍成就威名
    法蘭西斯一世率領重甲騎兵進攻時,被齊射的火繩槍擊傷,成了俘虜。帕維亞成為法國重甲騎士團最後一次進攻,該騎士團不止一次被英國弓箭手擊敗,最終在這裡被火槍手徹底擊潰。在15世紀時,早期的火繩槍就已經出現,但現在的歷史學家普遍認為帕維亞戰役才是歐洲武器裝備的決定性轉折點。它標誌著中世紀的終結,以及火藥武器佔據統治地位的新時代的到來。
  • 歐洲騎士鎧甲研究:為何鎧甲會被譽為騎士精神的象徵?
    1、歐洲作戰戰略方式的影響:中世紀的歐洲是一個黑暗的時代。由於王權受教會的掌控,中央集權十分微弱,導致了國家的不安定。騎士的天職就是作戰,戰爭多了,騎士制度也就繁榮起來。在中世紀時期,騎士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據統計,在騎士制度鼎盛時,歐洲平均每個國家有6萬多名騎士。
  • 歐洲中古時代的騎士鎧甲
    歐洲重甲騎士的個人戰鬥力極高:在法國,一名騎士的合格考試之一就是身上沒有任何護甲,然後空手與野豬搏鬥,能夠把野豬幹掉的話,才能通過。重甲騎兵身上的重甲具有極高的防護力,在火槍發明以前,少有騎士在戰場大量死亡(百年戰爭例外,但大部份的重甲騎士並非死於英國長弓的威力,而是被匕首割斷喉嚨)。
  • 從歐洲中世紀史看美劇《權力的遊戲》
    這部劇在網絡上被稱為神劇,8年引發了無數網友的追捧,但其實這部劇對新人並不太友好,很多劇情無法理解,究其原因呢,主要是因為劇中涉及到以歐洲特別是英國中世紀政治、文化為原型的場景。而且,因為原著是虛構的,那就更讓人摸不著頭腦,那麼,我們就試圖從歐洲中世紀歷史的角度來解讀劇中的一些主要設定,來理解劇中的一些有趣的設定。
  • 都文藝復興了,這個歐洲國家還在用石制箭頭打仗
    殊不知,就在歐陸諸國即將步入啟蒙時代曙光時,歐洲卻有一個「國家」,它的軍事組織、戰術、裝備技術卻宛如停滯在數百年前的維京時代,在一些重要的領域甚至帶給觀者以民族大遷徙時期的蠻族復興的奇幻感覺,這個國家就是愛爾蘭。
  • 歐洲中世紀十大著名城堡風景圖
    中世紀的歐洲,由於採邑制度的實行,使得土地的所有權被分散到各位貴族,騎士的手中,政治上四分五裂,帝國,王國,公國,騎士領地等多種多樣,大大小小的封建政治實體遍布各地。沒有人能夠說清楚他們之間的邊界,也沒有人能夠完全梳理清楚他們之間的聯繫。各等級的封建貴族之間經常爆發各種原因引發的戰爭,所以他們時時備戰,常常參戰。
  • 為什麼說蒙古騎兵是冷兵器時代最強騎兵?
    騎兵是冷兵器時代一個重要的兵種,甚至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騎兵都能在戰場上發揮一定的作用,保爾•柯察金騎著駿馬揮舞軍刀衝擊機槍陣地的颯爽英姿陶醉了整整幾代人
  • 10部中世紀歐洲鐵甲雄獅戰爭題材電影,領略歐洲大型古裝片!
    中世紀是歐洲的一個時代,一般指西羅馬帝國至東羅馬帝國滅亡的這段時間內,不過也有另一種不同的說法,說中世紀是在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這段時間,中世紀在歐洲歷史上被稱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