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披鎧甲,手持長矛,奔馳在中世紀的歐洲騎兵長矛!

2020-12-28 騰訊網

中世紀是騎兵的黃金時代。手持長矛馳馬飛奔是這一時期騎士的標準形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拜佔庭重騎兵。興盛於查士丁尼一世時期的拜佔庭重騎兵的騎手們身披鎧甲,手持長矛或弓箭。

每一個經過嚴格訓練的軍人同時兼有機動的「射擊力」和「衝擊力」。西方軍史學者將這種騎兵稱為「雙重功效騎兵」。當年的卡西林納姆會戰最能體現這種騎兵優勢。此次會戰的對手是法蘭克人,這些步兵都是富於攻擊性的老練戰士。

交戰時,拜佔庭騎兵埋伏在兩翼,正面為步兵集群。法蘭克人首先突破了前幾排拜佔庭步兵。雙方膠著於正面戰場,正好為拜佔庭重騎兵從兩翼包圍爭取時間。當法蘭克人發現時,他們已經被拜佔庭重騎兵包圍。這些老練的步兵立即擺出密集防禦陣形,準備抵抗拜佔庭重騎兵的衝鋒。但是拜佔庭重騎兵並沒有發起衝擊,而是用弓箭狂射。本來,如果法蘭克人疏散陣形,是可以減少被弓箭殺傷的,可他們害怕自己隊伍一旦分散,拜佔庭重騎兵就會提起長矛衝鋒。結果在這樣的猶豫中,法蘭克人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最後敗退。

騎兵長矛與步兵長矛有所不同,加重的槍身配合馬匹的衝擊力能發揮出驚人的殺傷力,它最為明顯的特徵是槍柄上的喇叭狀護手!

騎兵長矛特指的是歐洲騎兵的專用長矛,該矛的槍身既長又重,如果沒戰馬協助的話,根本無法使用,甚至連搬運都要依靠戰馬的配合才行。長而重的槍身雖然使得騎兵長矛擁有驚人的貫穿力,但是也存在著使用起來非常不便的缺陷。如果在緊急的遭遇戰中,騎兵本身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將長矛刺出,若是普通的長矛,就算無法突刺,起碼還能用來橫掃目標,然而騎兵長矛的重心偏後,橫掃的威力十分有限。

那麼騎兵長矛究竟如何使用呢?首先,騎兵長矛的作戰方式比較獨特,在戰鬥中並不是騎兵舉槍去刺,而是僅僅用長矛瞄準目標,依靠馬匹的衝刺來擊殺目標。這種使用騎兵長矛的攻擊方式叫做「長矛衝鋒」。長毛的突刺和戰馬的衝鋒都轉化為戰鬥的直接殺傷力。使用長矛衝鋒的關鍵一環就在於衝刺,所以,原則上騎兵選擇作戰的地點都是比較開闊的場地,他們首先會排成衝鋒隊形,在完成一次衝鋒後往往會迅速脫離戰場,令目標手足無措。不過,這並不意味著騎兵是無敵的,他們必須隨時防備從死角靠近的對手攻擊馬匹或將自己擊下馬。

中世紀早期的歐洲已經初步形成了封建騎士制度,即國王需要人員為他服役的時候,貴族都必須為國王提供一定數目的人員並配以武裝和配備。由於騎兵裝備與馬匹的費用十分昂貴,所以大多數情況下只有貴族才具備參加戰爭的資格。查理曼大帝就是歐洲早期封建制度的建立者和受益者。憑藉著貴族騎兵的支持,查理曼建立了盛極一時的加洛林帝國,而這些貴族騎兵則被後人稱為「加洛林重裝騎士」。這些持長矛衝鋒的騎兵是公元8世紀騎兵的代表。

相關焦點

  • 中西方冷兵器大比拼,刀槍劍戟對戰長矛彎刀,誰更勝一籌?
    其中,矛長1.5-6米不等,馬其頓的長矛達6米;羅馬人慣使短矛,長約1.5-2米,但重達4-5公斤,用以投向敵人,打亂其陣形,而後以短劍肉搏。到了中世紀時期,歐洲的主要兵器是刀、劍、斧,即便是中世紀後期,刀、劍、斧依舊是騎士的標配。
  • 騎士崛起——歐洲中世紀(9)
    上次講到了中世紀騎士的裝備有了升級,從鎖子甲變成板甲,因此對付板甲的武器也相應升級了。那麼,對付重型板甲士兵的利器就是戰錘。重擊型的武器對付重型鎧甲相當有效果,而且造價相當低廉,使用的技巧也比較簡單。但戰錘缺點就是太重了,一般人是揮舞不動,特別壯實的人才能使戰錘,比如雷神。怎麼辦?只能把錘頭做小一點吧。
  • 明明是防禦裝備,為何歐洲鎧甲會被譽為騎士精神的象徵?
    2、社會環境的賦予 (1)國王的影響 據史料記載在英王亨利二世的軍隊條例中第一條規定:「凡佔有一處騎士採邑的,應置備一副鏈甲、一頂頭盔、一面盾牌和一支長矛,每個騎士置備多少鏈甲、頭盔、盾牌和長矛,應以在自己領地內所佔有的騎士採邑多少為準」這裡就明確要求了成為騎士的準則,而鎧甲的數量也被做了要求
  • 歐洲近代的騎士馬鎧其實只是樣子貨?
    一直到1550年以前,只要重裝甲騎兵仍配備傳統長矛,那麼全套馬鎧便依舊常見。所有的裝備,上至馬面具頂部的紋章標識,下至馬鞍,均以各種精巧的工藝進行裝飾。然而,到了16世紀下半葉,隨著火器在戰爭中越來越普及,儘管全套鎧甲仍在生產,卻主要是為了禮儀展示和偶爾的馬上長矛比武所用了。更為輕型的馬用護具開始出現,比如用金屬加固的皮革馬鎧。許多時候,戰場和比武場實際所用的馬鎧僅有馬面具和馬鞍。
  • 中國古代單兵護甲與西方鎧甲之爭,到底誰更先進實用?
    看到重甲這個嗎,的確有點密不透風,感覺很笨重,這是西方中世紀重鎧甲。 古斯塔夫的瑞典騎兵,中世紀末尾(呂欽會戰被認為是中世紀最後一場戰爭),已經開始簡化,只剩胸甲和部分護具
  • 重騎兵:光著腚怎麼也算重騎兵?
    重騎兵衝鋒因為是根據匈牙利的輕騎兵改的,還有人說這是重騎兵,因為他們衝鋒在第一線,今天先跟大家聊聊什麼是重騎兵和輕騎兵。至於那些什麼龍騎兵獵騎兵,我們以後有機會再講。 大多數人的印象裡重騎兵就是裡三層外三層的鐵甲,帶著面罩舉著長矛,朝敵人陣地猛衝。輕騎兵背著弓箭挎著彎刀,穿一層比毛背心厚不了多少的鎧甲朝敵人放箭。
  • 中世紀騎士的一套裝備,有多麼複雜和昂貴?
    戰意中的騎兵可謂是鐵蹄所到之處,寸草不生啊!特別是西方的騎士,更是強的離譜!    那麼今天這篇文章,就來簡單說說,作為一名中世紀西方的騎士,到底需要哪些基本裝備!    長矛是由鐵製的矛頭配上木製的矛杆組成的,和早期的騎兵相比,騎士的長矛更粗更長,方便在馬上戰鬥。    一般來說,長矛的長度都不低於兩米,到了14世紀末,甚至有四米的長矛。
  • 二戰:德國閃擊波蘭真的出現「戰馬長矛戰坦克」的場景了嗎?
    現在我們談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賴以成名的「閃擊戰」比較知名的戰例,閃擊波蘭算是比較經典的,其一當時的波蘭相比於德國,無論是從地域還是人口都不算是一個小國;其二早在一戰時期波蘭就已經完全依附於英法兩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在一戰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英法掌握著歐洲發展的方向,德國進攻波蘭無疑是挑戰歐洲大陸上英法兩國制定的秩序;其三
  • 馬鐙的發明造就了中世紀歐洲騎士的輝煌時代,重裝騎兵席捲歐洲
    馬鐙出現之前,騎兵無法充分發揮其優勢,只用於偵察、通信、小規模突擊和騷擾。偉大的漢尼拔也只是用騎兵輔助步兵衝擊敵陣。直到公元8世紀,騎兵在西方的戰爭中始終只是配角。公元733年,查理·馬特竟然用重裝步兵打敗了阿拉伯輕騎兵。
  • 弓箭、弓弩、火槍都沒有淘汰它,野豬長矛:我才是狩獵冷兵之王
    狩獵,特別是群體性圍獵是歐洲從中世紀以來流傳的重要文化和體育傳統。同中國近代之前的王朝一樣,這種圍獵活動兼有體育運動和軍事訓練的目的。在圍獵活動中,既要使用遠射兵器,如早期的弓箭、弓弩,後來的火槍,也要使用各種專門的冷兵器。
  • 那麼中世紀騎士的一套裝備,有多複雜和昂貴呢?
    戰意中的騎兵可謂是鐵蹄所到之處,寸草不生啊!特別是西方的騎士,更是強的離譜!    那麼今天這篇文章,就來簡單說說,作為一名中世紀西方的騎士,到底需要哪些基本裝備!    長矛是由鐵製的矛頭配上木製的矛杆組成的,和早期的騎兵相比,騎士的長矛更粗更長,方便在馬上戰鬥。    一般來說,長矛的長度都不低於兩米,到了14世紀末,甚至有四米的長矛。
  • 歐洲中古時代的騎士鎧甲
    歐洲重甲騎士的個人戰鬥力極高:在法國,一名騎士的合格考試之一就是身上沒有任何護甲,然後空手與野豬搏鬥,能夠把野豬幹掉的話,才能通過。重甲騎兵身上的重甲具有極高的防護力,在火槍發明以前,少有騎士在戰場大量死亡(百年戰爭例外,但大部份的重甲騎士並非死於英國長弓的威力,而是被匕首割斷喉嚨)。
  • 二戰中的義大利,被衣索比亞的大刀長矛打敗
    二戰中的軸心國,都是硬茬,德國把整個歐洲打得滿地找牙;日本橫掃亞洲,美國長達兩年在太平洋戰場被動挨打。只有義大利,入侵非洲國家衣索比亞,竟然灰溜溜地撤軍了。義大利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簡直是笑話。一戰時,整個歐洲都打亂套了,義大利宣布中立,後來看協約國勝利已成定局,匆匆對德國宣戰,被整個歐洲笑話。二戰中,義大利的表現,被稱為習慣性投降。義大利入侵的衣索比亞,真的靠大刀長矛嗎?歐洲殖民時代,整個非洲都被瓜分完了,義大利在1890年侵入衣索比亞,成為「保護國」,並且一再驅逐英國勢力。
  • 以少勝多,1241年蒙古軍秒滅歐洲三個騎兵團割下九大麻袋耳朵
    在網絡上有這麼一個故事,在蒙古西徵進攻波蘭時,有一群光膀子的波蘭農民長矛兵去拼蒙古騎士。意思就是兩軍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輸的很慘。蒙古騎兵動如脫兔,迅速分散以避開歐洲人的正面衝擊,同時以密集的弓箭齊射攻擊敵人。波蘭騎兵在蒙古陣營裡左衝右突,所到之處蒙古騎兵盡皆閃避,只圍繞著他們不停地放箭,就是不和波蘭騎士們近距離廝殺,讓波蘭人的長矛重劍毫無用武之地。博列斯拉夫公爵發現自己勢單力薄,傷亡漸增,於是撤回本陣。亨利手下的這支騎兵由條頓騎士團、聖殿騎士團、醫院騎士團組成。
  • 中世紀騎士鎧甲那麼重穿上後怎麼打仗?
    高大的戰馬,光鮮亮麗的鎧甲,高尚的騎士精神,行俠仗義、救死扶傷的美德等等。在這其中,最令人感興趣的就是騎士的那身行頭了——騎士鎧甲。  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他們的鎧甲那麼笨重,穿在身上打仗怎麼打仗?  今天小編帶你解開謎團!  在歐洲歷史上的中世紀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西方的重裝騎士一直都是西方人所慣用的主要攻擊力量。
  • 詳解胸甲騎兵、龍騎兵、驃騎兵、獵騎兵、槍騎兵
    胸甲騎兵、龍騎兵、驃騎兵、槍騎兵、獵騎兵是15世紀到19世紀的歐洲騎兵兵種。
  • 軍史上流傳最廣的謠言,波蘭騎兵打坦克到底是怎麼回事?
    該謠言流傳廣泛,充斥各種軍事影視、書刊、網絡,說是在當時的戰鬥中,波蘭騎兵遇到德軍坦克不知其性能,手持中世紀的長矛,向坦克發起決死衝鋒。德軍一時蒙圈,但很快清醒過來毫不留情地用坦克的機槍和火炮狂射,並開動坦克無情碾壓,英勇的波軍騎兵慘遭屠戮。書寫了一曲令人慨嘆的悲歌。事實真是如此嗎?今天聊聊。
  • 中世紀歐洲之騎士
    中世紀的歐洲存在著一種叫「騎士」的職業軍人,他們是否如浪漫色彩的文學與藝術所描述(如《仙后》),有高大上的行為準則,擁有一顆正直與善良之心,為上帝和真愛拋頭顱灑熱血,行走於江湖,打妖怪救美女守護聖杯的俠義勇士呢?
  • 被小兵用長矛從肛門捅死的日本將軍
    有一個死得最窩囊的日本將軍,死法很奇特,是被一個小兵用長矛從肛門捅死的。      這個叫森秀樹的日本軍人,極其熱衷於軍國主義,他尤其著迷於中世紀的那些騎士。於是,森秀樹在1930年,成功成為騎兵大佐,他也成功地成為自己想像中的那種在馬背上作戰,疾馳於一片土地之中的騎士。
  • 高富帥的人馬刀槍——中世紀的騎士們都使用什麼武器?
    在描繪中世紀歐洲戰爭時,我們一般都認為騎士使用騎槍和劍進行戰鬥,但雖然這些武器很重要,最為有效也最為致命的卻是另外一些野蠻但實用的武器。 騎槍較大且不易攜帶,廉價的長矛就成了合適的替代品 矛,釘錘 雖然刀劍普及,但是一般來說,長矛對於普通步兵來說更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