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循跡漫聊
前兩天跟大家聊了聊翼騎兵,很多小夥伴都對這個很感興趣,讓我講講其他五花八門的騎兵,比如說龍騎兵、槍騎兵、胸甲騎兵、手槍騎兵、獵騎兵,其實這些騎兵都屬於輕騎兵和重騎兵這兩大種類裡的一個分支,上次講的翼騎兵也被包括在內,有人說翼騎兵是輕騎兵。
重騎兵衝鋒
因為是根據匈牙利的輕騎兵改的,還有人說這是重騎兵,因為他們衝鋒在第一線,今天先跟大家聊聊什麼是重騎兵和輕騎兵。至於那些什麼龍騎兵獵騎兵,我們以後有機會再講。
大多數人的印象裡重騎兵就是裡三層外三層的鐵甲,帶著面罩舉著長矛,朝敵人陣地猛衝。輕騎兵背著弓箭挎著彎刀,穿一層比毛背心厚不了多少的鎧甲朝敵人放箭。
其實重騎兵與輕騎兵的劃分依據有兩種,一種是按照馬匹大小來分,騎阿拉伯馬的是重騎兵,騎蒙古馬的是輕騎兵,騎金毛的是袖珍騎兵。另一種被西方史學界普遍認可的是按照作戰定位劃分。
蒙古輕騎兵「放風箏」重騎兵準備正面衝擊
重騎兵主要用在正面作戰,通常是結成陣列突擊敵方步兵的薄弱環節,這種戰術讓騎兵必須披上厚重的盔甲,手裡拿上長槍、長劍準備短兵相接。輕騎兵一般用來偵察,或是在趁敵不備時發動突襲,總結起來就是「敵駐我擾,敵疲我打」,這種戰術與重騎兵大相逕庭,因此不怎麼需要鎧甲或者不披甲,騎手所持的武器也以近戰的彎刀和弓箭。
也就是說,西方史學界認為,只要這支騎兵負責剛正面,哪怕是他們光著腚那也是重騎兵,如果他們負責其他的髒活累活,就算穿成高達也只屬於輕騎兵。
我們在史書或者電影中看到的重騎兵,都是穿著鋥光瓦亮的板甲,手裡舉著高聳入雲的長矛,長矛上還會掛著家族的旗幟,如果光武帝劉秀能看見這畫面,絕對得說:「仕宦當做重騎兵」。
歐洲板甲騎兵
就憑劉秀的身份當重騎兵還真挺費勁,劉秀只是個落寞皇族,重騎兵可都是一頂一的貴族出身,家裡少說也得趁一座小城堡,否則養不起這麼多裝備。
一個重騎兵的鎧甲要有幾十公斤重,上下馬得需要別人攙著,這麼笨重也就決定了他們幹不了那些偵察、迂迴、襲擾的輔助工作,當然他們也懶得幹,當時歐洲騎士普遍認為自己上戰場只應該承擔正面突擊的任務,要是幹別的就是對自己家族的侮辱。
奢侈的板甲
於是西歐就把這些活外包給了僱傭軍,這些僱傭軍主要是匈人、保加爾人等遊牧民族,發展到中世紀末期和近代就有了西歐最著名的輕騎兵隊伍——匈牙利驃騎兵,還有拿破崙一直想要但得不到輕騎兵——俄國哥薩克。
這些輕騎兵不在體制內,沒有國家編制,裝備都來自於繳獲和搶劫,一些僱傭軍因為總打勝仗,能獲得很多戰利品,便有了足夠的財力給自己裝備重甲,甚至比那些重騎兵的鎧甲還要厚。
輕騎兵的任務看起來有些雞肋,但實際上必不可少,蒙古西徵時曾與歐洲騎兵之間爆發了萊格尼察戰役,戰鬥剛開始,歐洲騎兵就排成隊列衝向敵陣,蒙古的輕騎兵卻不跟你硬碰硬,而是一鬨而散,重騎兵為了追趕他們也分散開了。
蒙古騎兵VS歐洲騎兵
騎士團首領們一下子就意識到了問題,趕緊召回部隊,重新列隊衝鋒,但蒙古人又一次散開。這樣一來騎士們便陷入兩難境地,散會被各個擊破,聚會被包抄並切斷退路。有一種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覺,而且這棉花還是棉裡帶針!那根針就是蒙古人那出色的射箭技術,往往騎士團好不容易拉近了距離,蒙古人回頭一箭把他連人帶甲射個窟窿。
歐洲騎兵在蒙古輕騎兵的騷擾下根本組不成密集隊列,這時候蒙古重騎兵就衝過來把他們一波帶走,蒙古的重騎兵不像我們想的那樣,牧民披著羊皮拿兩把刀就是重騎兵了。
他們有不錯的冶鐵技術,武器和鎧甲和歐洲騎兵不相上下,這幫人一衝上來就把戰鬥變成了一邊倒的屠殺,故事的結尾很多人應該都聽過,蒙古人殺了所有俘虜,光是割下來的耳朵就裝了9麻袋。可以說重騎兵和輕騎兵單獨作戰都會被人抓住弱點,二者只有通過默契配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戰果。
西漢馬戟騎兵
和歐洲相比,中國在漢朝的時候就批量生產出重騎兵需要的裝備了,比如說人和馬穿的重甲、近戰用的環首刀,衝鋒用的馬戟。那麼中國這時候到底有沒有重騎兵?
這麼說吧,因為中國古代沒有專職衝擊突破的騎兵部隊;但會有承擔正面作戰的騎兵。這個概念叫「突騎」,說白了就是用於衝鋒陷陣的精銳騎兵。
等到中國真正確立了重騎兵和輕騎兵兩個兵種已經是金朝,鐵浮屠和拐子馬。
大宋將士肉身抗鐵騎
講到這就該聊聊重騎兵的沒落,火藥的出現讓重騎兵遇到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敵人,他們的鎧甲已經不能保證他們的生命安全,而且打造一套鎧甲花費能換幾十支滑膛槍,一名重騎兵的培養成本更是能換幾十名滑膛槍手。
因此我們只能在文學作品中腦補全身重甲的騎士們化身鋼鐵洪流,狠狠一夾馬肚子,頂著箭矢與長矛從步兵的頭頂一躍而過,衝入敵陣中便是一陣腥風血雨。這曾經是戰場上最血腥的部分,也是戰爭電影中最激動人心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