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泱泱國風》(指揮:陳燮陽)在臺北國父紀念館演出。
1月15日至17日,《印象·國樂》(指揮:何建國)在臺北「國家戲劇院」連演3場。
兩部原創大作展現國家水準
空曠的舞臺之上,滋潤渾厚、行雲流水般的畫卷徐徐展開,氤氳之氣撲面而來。舞臺左側,一襲白衫、手握二胡的樂隊首席唐峰緩緩登臺,深情鞠躬致意,「這個舞臺,很少有機會讓我們演奏者說話……」
1月15日至17日的臺北「國家戲劇院」,《印象·國樂》不僅讓演奏家說話,而且讓他們走到觀眾的身邊。亦音樂會,亦舞臺戲劇,亦行為藝術,亦國樂講堂,與眾不同、飽含創新的《印象·國樂》大幕一開,便驚豔全場。一連三場,場場爆滿。每場掌聲超過40次,場場都有觀眾感動落淚。大家在驚呼,國樂也可以「像大片一樣唯美」!
臺灣著名作家劉墉感言:「富裕變得更有能力使文化精緻,富裕變得更有空間讓支流進入主流。許多沒落和失傳的,被注入新活力和創意,氣勢磅礴、燦然大觀。昨晚全家在臺北欣賞了王潮歌編導、中央民族樂團演出的《印象·國樂》,聽到許多敦煌壁畫上的樂器發出動人的旋律。演出結尾,滿場觀眾起立鼓掌,很多人擦眼淚。感動、感慨!包括我!」
面對「臺下觀眾在感動、臺上演員也在落淚」的激動時刻,王潮歌在謝幕時說:「國樂從敦煌壁畫、大漠風沙中走來,一直走了1000多年。我們從祖國大陸的北京、蘭州、上海、杭州……一路走來,穿越海峽,從那一邊走到了這一邊。我們臉對著臉,心對著心,中國人很棒,我們的國樂很棒!」
從北京到臺北,飛機飛行的時間是3個多小時,而從北京的舞臺走到臺北的劇場,中央民族樂團精心準備了兩年。
兩年前的2013年1月,中央民族樂團以兩岸文化交流為主的試驗性演出之旅,曾到訪臺中、高雄、嘉義等地。「那時,我們就開始策劃臺北巡演。」中央民族樂團團長席強說,「為了展示國家藝術院團精湛的藝術水準和良好的精神風貌,這一次,我們帶來了最有代表性的節目。無論《印象·國樂》,還是《泱泱國風》,都體現了大陸國樂創作、演出的最高水平,是具有導向性、示範性和代表性的優秀劇目。」
據了解,《印象·國樂》是中央民族樂團傾6年心血籌劃、3年時間磨鍊,攜手著名導演王潮歌共同打造的鴻篇巨製。與傳統音樂會由七八首曲目組成不同,《印象·國樂》突破常規,整場音樂會只有兩個主旋律,通過不同的樂器、不同的演奏家去演繹、去發展。該劇自2013年8月首演以來,已在國內20多個城市巡演50多場。此次來臺,則是該劇首次走出大陸。
早先一天登上擁有2500人坐席的臺北國父紀念館的《泱泱國風》,創作思路源於《詩經》的「風、雅、頌」,首創於2009年,是近年來中央民族樂團弘揚傳承優秀民族音樂,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創作推出的經典音樂會品牌,也是該團在各地採風學習後的成果展示,盡擷各地民族音樂之精華。如今,該劇每年在全國各地演出七八十場。在著名指揮家陳燮陽的指揮下,《泱泱國風》以傳統民族管弦音樂會的形式展示了祖國各地的優秀民族音樂和中央民族樂團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的顯著成果。
正因如此,中央民族樂團的此次臺灣之行,在島內備受矚目。臺灣文化藝術界尤其是國樂界人士幾乎傾巢出動。每場必到的臺灣「骨灰級」音樂發燒友陳紹箕告訴記者:「即使是往日少有露面的大佬們,這一次也陸續出現在各個劇場。中央民族樂團的7場演出,更像是臺灣文化藝術界的盛會。」
很多臺灣國樂界人士表示,中央民族樂團的演出不僅成全了臺灣國樂界的聚會,而且以生動的示範回答了過去困擾臺灣國樂界的課題:國樂究竟應該走什麼樣的路?國樂應該如何為人民大眾服務?
超強藝術陣容盡顯大團風採
1月18日,中央民族樂團與新竹青年國樂團在新竹同臺演出(指揮:劉沙)。
《印象·國樂》演出結束後,中央民族樂團藝術家為觀眾籤名。
王次恆、吳玉霞、唐峰、趙聰、馮曉泉、曾格格、馮滿天、魏育茹、朱劍平、吳琳、金玥、吳學偉、陳莎莎、丁曉逵、繆青、路寧、段超、劉蓓、於源春、王展展、田維揚等一大批老中青三代演奏家出場時,臺下總是掌聲與吶喊聲一片。
大幕之後,舞美人員連連感嘆:到哪裡,都是主場!
席強告訴記者,過去樂團的獨奏演員很少,但經過近幾年的體制改革和推陳出新,樂團已湧現出一大批青年演奏家。「目前,樂團裡40%的演奏員可以擔任獨奏演員任務,這在海內外的民族樂團中是不多見的,這是樂團在培養藝術人才機制中產生的活力。」
不拘一格的用人制度,人盡其才的培養理念,在此次赴臺巡演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1月13日,在臺北國父紀念館演出的《泱泱國風》中,箜篌與樂隊合奏的《空谷幽蘭》成為當晚的亮點之一。箜篌,這一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老樂器,在演奏家吳琳的指尖下,像一株靜靜盛開在山谷中的蘭花,悠久且芬芳。不過,令一些業界觀眾感慨的是「樂團的大膽創新」:敢把任何一件樂器從樂隊中推到前臺。
他們或許不知道,近年來樂團分別舉辦了笛子演奏家王次恆《南山截竹恆北鬥》獨奏音樂會,琵琶演奏家吳玉霞《玉鳴東方》獨奏音樂會,琵琶演奏家趙聰《指上天下》獨奏音樂會,笛子嗩吶演奏家馮曉泉、曾格格《泉釋風格》獨奏音樂會,箜篌演奏家吳琳《空谷幽蘭》獨奏音樂會,作曲家王丹紅《弦上狂想》作品音樂會。
「無論是哪種樂器、哪個聲部、哪個演奏家、哪個作曲家,只要有能力,樂團都會傾力培養,給他們鍛鍊實踐的機會。」席強說,樂團在培養人才的機制上,不是論資排輩,而是根據每個演奏員的才華量身定做音樂會。
正是這些不同尋常的舉措,造就了中央民族樂團如今的豪華藝術家隊伍。
此次赴臺巡演的藝術家中,駐團指揮家何建國在2014年執棒了樂團委約創作的70多部作品中的60多部,是中國民族音樂的優秀指揮;生於1978年的指揮家劉沙被譽為中國新生代民族音樂指揮的優秀代表……
28歲即擔任樂團首席的胡琴演奏家唐峰,更是該團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典型代表。該團樂隊中,「60後」「70後」演奏員如趙聰、馮曉泉、曾格格等,業已成名;「80後」演奏員所佔比例超過40%,大部分已成長為樂隊聲部首席和業務骨幹。
青年作曲家姜瑩儘管未隨團赴臺,但她是巡演陣容中最耀眼的幕後英雄:《印象·國樂》的總作曲、《泱泱國風》壓軸之作——《絲綢之路》的作曲。《印象·國樂》裡似電影大片般震撼的主題曲,被海內外華人樂團競相演奏的民族管弦樂曲《絲綢之路》,讓其大名響徹寶島。1月19日,在與臺中市大雅國小的互動交流中,該校小學生國樂團告訴前來交流的藝術家:《絲綢之路》是他們平時排練的重要曲目。那一天,他們為中央民族樂團各聲部首席表演了《絲綢之路》。交流中,他們說心中最期待見到的藝術家便是作曲家姜瑩。
以商演形式開展兩岸文化交流
1月13日,在臺北國父紀念館演出《泱泱國風》;1月15日至17日,在臺北「國家戲劇院」連演3場《印象·國樂》;1月18日、20日、22日分別在新竹市文化局演藝廳、臺中市中興堂、臺南市文化藝術中心演出《泱泱國風》,7場演出,全部是市場化運作。
「有別於以往的兩岸文化交流,我們此次全部是以商業演出的形式開展的。」席強說,市場化運作對節目的品質要求最高,但更容易讓觀眾主動接納,也可以讓優秀的民族音樂直達人的心靈。
為了吸引主流人群和高端觀眾,此次7場演出均選擇了臺北、新竹、臺中、臺南的主流演出場所。而為了配合市場營銷,2014年12月16日,中央民族樂團在臺北召開新聞發布會,席強、王潮歌與數名演奏家提前一個月為巡演進行專題訪談和宣傳、為營銷造勢。
功夫不負有心人。據演出代理、臺灣威景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馮志美介紹,開票不久,大部分場次的門票即銷售一空。巡演開始前一周,全部門票售罄,這在臺灣的演出市場並不多見。
據記者了解,此次巡演的門票價格並不便宜。以《印象·國樂》在臺北「國家戲劇院」的票價為例,門票共6檔,分別是新臺幣500元、800元、1200元、1600元、2500元和3500元,整體票價在戲劇院的所有演出中算中等偏上,而在國樂演出市場中屬於最高票價。
「橫跨大半個臺灣來看你!」在1月15日《印象·國樂》的首場演出現場,記者遇到了大量從臺中、嘉義、臺南和高雄來的觀眾。新竹市青年國樂團的50多位演員更是集體包車前來觀看。
從未看過國樂的觀眾走進了現場。「聽朋友推薦,試著來聽聽。買了12張2500元(新臺幣)的票。」臺灣全球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鼎盛營業處業務經理甘允珍說,「第一次看,我和朋友們都很感動。它讓我重新感受了歷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厚重。《印象·國樂》的表演形式很特別,我非常喜歡那個介紹敦煌樂器的演出部分。」
30多歲的臺北市民王信中並不是音樂迷,卻在2014年12月16日新聞發布會的次日購買了兩場《印象·國樂》的門票。「之前看過很多關於中央民族樂團的介紹,得知這是大陸最優秀的樂團。我看過《歌劇魅影》,看過太陽馬戲團的演出,覺得《印象·國樂》完全可以與它們媲美。」王信中說,「我是一個不懂音樂的人,《印象·國樂》卻讓我感覺很棒。儘管聽不懂音樂的專業水平,但民族樂器和多媒體的綜合演繹讓我能看得下去,並且能讓我這個不懂國樂的人,下次還想來看國樂。」
在臺灣國樂團從事行政工作的蘇頌惟告訴記者,沒想到國樂變成音樂劇後有這麼好的呈現。敦煌那段讓她特別感動,覺得藝術家好像是從千年的敦煌壁畫上走下來的。她說,這樣的演繹方式非常容易讓從沒有接觸過民樂的年輕人接受。
許多臺灣國樂團體和各個大專院校的教授、學生們在看過《印象·國樂》之後,皆呼意外,連連感嘆「國樂也可以這樣演」!私下交流時,臺灣不少國樂界的同仁對中央民族樂團的藝術家半開玩笑地「怪罪」道:「你們讓我們臺灣國樂今後怎麼演啊?」
臺南藝術大學教授湯良興說,與幾年前相比,中央民族樂團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有朝氣、熱情,不僅人才濟濟、新創劇目多,而且指揮到位。曾任臺北市立國樂團、臺灣省立交響樂團團長、指揮陳澄雄也不吝溢美之詞:把那麼多有獨奏能力的優秀演奏員聚集在一個樂隊,併合奏出悅耳的篇章,中央民族樂團展現得非常默契!
讓民樂走進寶島進行文化幫扶
展示樂團新創曲目、演繹臺灣民樂作品,是此次中央民族樂團臺灣巡演互動交流的一大特色。在《泱泱國風》的曲目中,琵琶與樂隊演奏的《絲路飛天》是趙聰作曲並演奏的新創曲目,近年來她不僅表演,還創作了一些深受觀眾喜愛的琵琶曲,該作品剛剛入選國家藝術基金首批支持項目;二胡、大提琴與樂隊合奏的《菊花臺》由陳燮陽根據臺灣歌手周杰倫的同名作品編曲,由青年演奏家段超、田維揚以中西器樂對話的形式呈現。
源於傳統並接地氣的節目,得到了寶島觀眾的認可。開放包容的互動交流,也受到了肯定和歡迎。1月18日,在新竹的《泱泱國風》演出現場,後排坐進了一位特殊的觀眾——剛剛卸任的新竹市市長許明財。這位在任期間大力推動民樂發展的平民市長對中央民族樂團的演出以及與新竹青年國樂團的配合讚不絕口,並希望中央民族樂團常來,多以這種方式推動兩岸文化交流。
當晚的演出,上半場由中央民族樂團獨立演奏,劉沙執棒;下半場則由新竹青年國樂團的近40名演奏員替換部分中央民族樂團的演員,由劉沙和臺灣指揮家劉江濱輪流執棒。
要知道,新竹青年國樂團並非專業院團,而是以音樂院校學生為主的業餘團體。演出結束後,劉江濱感慨地說,中央民族樂團不愧是國家民族樂團,儘管彩排時間有限,他們反應很快,配合呈現非常好。能與他們同臺演出,對新竹青年國樂團來說,是非常幸運和難得的。
事實上,除了7場商演之外,中央民族樂團開放了大部分彩排現場,供當地民樂團體和愛好者前來觀摩;每場演出拿出部分門票送給當地慈善機構。在臺中的正式演出之前,該團還派出了由樂隊隊長魏育茹帶隊、包括樂團首席唐峰及各聲部核心骨幹在內的小分隊,前往臺中市大雅國小,與小學生樂隊進行交流,這是國樂走進臺灣的大中小學進行民族音樂的普及與弘揚。
席強說,國樂的傳承離不開兩岸音樂界的共同努力。作為國家藝術院團,中央民族樂團始終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責任,傳承和弘揚優秀民族音樂,是「一輩子、兩輩子、三輩子」代代相傳的歷史使命。
1月19日,中央民族樂團各聲部首席在臺中市大雅國小與小學生樂隊交流。
《泱泱國風》演出結束,著名指揮家陳燮陽向觀眾致意。
《印象·國樂》謝幕,導演王潮歌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