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愛樂樂團駐團指揮張尹芳
文 | 唐若甫
1986年對於臺灣的文創產業是一個特殊年份。不僅是臺灣的最高級別表演藝術中心——位於臺北的兩廳院呼之欲出,旗下的重量級演出場所兩廳院音樂廳於次年建成,更重要的是政治氣氛有所鬆弛,帶動文化和傳媒發展。未雨綢繆之中,兩家文藝院團於1986年先後成立,分別為經由公有制改組為財團法人制的臺灣愛樂樂團(NSO)和純粹民營的朱宗慶打擊樂團。這兩家樂團多有體制不同之處,在曲目、運營、理念和結構上亦少有相通之處,但卻不無以臺灣之光雄踞,影響力輻射至內地,也遍及國際。2016年恰逢這兩支島內頂級樂團的30周年誌喜,探究他們的發家與心得體會,其實也是從深層次洞悉臺灣文創發跡之奧秘。
自信精銳的文化之音
自2010年起,通過三次內地巡演,臺灣愛樂樂團在內地樂迷面前嶄露頭角。雖然寶島的西洋管弦樂最早可以追溯到馬思聰時代,但臺灣愛樂的建立才是上世紀下半葉之事。1986年,臺灣當局的教育職能部門集結新生代優秀音樂家成立了聯合實驗管弦樂團,以打造頂尖交響樂團為目標所成立。其後與內地的交響樂團相仿,樂團幾經改制,不無折騰。首先1994年樂團更名為音樂廳管弦樂團,被編入到新近成立的臺北中正文化中心託管。2005年,隨著中正文化中心實行財團法人製成為臺灣第一個行政法人制單位,也就是樂團的上級機構轉企,樂團更名為臺灣愛樂樂團(NSO)。
2005年至2014年間,樂團以中正文化中心下轄的樂團運營,獲得傲人成績。首先是兩任總監先後發力。旅德的簡文彬和2010年上任的呂紹嘉均為華人指揮翹楚,在德國重量級歌劇院任職,呂紹嘉更曾擔任大名鼎鼎的柏林喜歌劇院首席指揮。總監的加持下,樂團專業水準迅速攀升。其次,樂團聘請老一輩德國體系下如今碩果僅存的君特·赫比希擔任首席客座指揮。雖然赫比希指揮的水平與水準並不連貫,但經過嚴格德國樂隊長體系培養的他在德奧曲目方面自有一套,也心傳給了臺灣愛樂。在此基礎上,樂團近十年來做到了令內地同行業為之汗顏的成績,比如獨立上演音樂會版的華格納《尼伯龍根指環》全集、《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和理查·施特勞斯《莎樂美》、《埃萊克特拉》,挑戰管弦樂極致。2015年初的歐洲巡演也得到諸如《金融時報》、《歌劇》和德國《新標點》等刊物不錯評論。
2014年中,樂團再次迎來改制。起因是其上級機構中正文化中心改組為臺灣表演藝術中心,下轄臺北兩廳院、高雄衛武營文化藝術中心和計劃今年下半年開張的臺中歌劇院三大演出場所,外加臺灣愛樂樂團和其他11處室內展演場所,共計席位13203座。這一做法有點類似於英國的巴比肯藝術中心、南岸藝術中心、紐約林肯藝術中心、華盛頓甘迺迪藝術中心和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希望以統一調配但鬆散管轄,享有高度自治且獨立核算的機構,勾勒出一個特定地區的文化圖景。作為該中心旗下惟一一支交響樂團,臺灣愛樂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比如接受的財政撥款從原先的佔年度預算的30%銳減至可以忽略不計,因此無論是商業贊助還是聽眾售票都面臨空前壓力。由於樂團獨立尚不到兩年,因此還未有出具獨立的財算報表,故此文尚無法對樂團的預算、開支、收入及財政結構等報表做系統分析。
然而通過過去8年來,無論是簡文彬時代或呂紹嘉時代的音樂會觀摩,還是參與擁有臺灣愛樂大量主力成員的海峽愛樂樂團2010年及2012年的兩度兩岸巡演的前後操作,筆者都能感受出臺灣愛樂的高度專業和職業化運作。樂團長久以來的執行長邱瑗以果敢和創意著稱。在她的帶領下,樂團發展出了一套獨特的品牌音樂會,其中就有每年年底的一套兩場新年音樂會。不同於大量上演圓舞曲或者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新年音樂會,臺灣愛樂新年音樂會一直以標新立異打動人心,比如筆者現場觀摩的呂紹嘉指揮的馬勒《第二交響曲「復活」》,還有中國首演的勳伯格《古雷之歌》,不僅考驗樂團的訓練成效,更在宣示新時代和新年的開啟。2015年年末的新年音樂會,筆者再度有幸到訪。由樂評人焦元溥撰寫腳本並改編的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配上特製的動畫效果投影在兩廳院音樂廳管風琴前的大屏幕上,再加以金馬獎影后張艾嘉一人分飾14個角色,打造出一臺奇幻與溫暖兼修,老少鹹宜的跨年音樂會。
臺灣愛樂在新年音樂會上演出《仲夏夜之夢》。
擁有99名團員,每年演出約75場次,以「生動,精緻,悸動」為使命宗旨的臺灣愛樂還有一個顯著特徵,那便是女性團員比例高,超過半數。一般來說,在越是先進社會的地區,樂團中的女性比例越高,比如北歐諸國。NSO的弦樂聲部乃至圓號聲部都由大量女性成員,無疑是其尊重女性,形態先進之處。
民營院團的看家法寶
在臺灣的管弦樂團中,除了臺灣愛樂,還有與它處於同一級別但一直受制於體制鉗制和人事糾紛導致萎靡不振的臺灣交響樂團(NTSO),半職業化但享有極高聲譽的臺北愛樂樂團,市屬的臺北、臺中及高雄交響樂團。加上其他的地方級及大專院校的職業樂團,臺灣的九支交響樂團肩負起了並無管弦樂傳統的寶島對管弦樂的大量期盼和滿足。
在這些機構所代表的大型省級樂團生態的另一端,是中小型樂團的蓬勃圖景。臺灣的獨立文創生態一直生龍活虎,不管是林懷民的雲門舞集,還是賴聲川的戲劇坊、吳興國的當代傳奇劇場、英年早逝的李國修的屏風表演班,都是個中佼佼者,令內地同業肅然起敬,在觀眾中亦屬於票房保證。在音樂界,也有這樣一個無法繞過的名字,那便是朱宗慶。
建團之初的朱宗慶打擊樂團
1986年元旦過後,朱宗慶與一乾子弟圍爐結義,懷揣對打擊樂的熱愛,在滿腔熱情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之下,成立朱宗慶打擊樂團,朱宗慶擔任創始人兼藝術總監。發展至今,該樂團已經建立起了一套獨特的集合打擊樂演奏、教學、研究和推廣四大目標的生態環境。這一小環境不僅立足於樂團30年來的近200首委約作品,委創製作的近60面銅鑼,20張CD,16屆臺北國際打擊樂夏令營,17次中國巡演,32度國際巡演,還有遍及臺灣的27個教學點和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的教學部門,更有三個梯隊的演奏團員組成的三支打擊樂團及近百套成熟的音樂會曲目可供隨時調用。步入朱宗慶打擊樂團,就像是進入了一個琳琅滿目的「大院」或蘋果專賣店,自給自足的大院內從學校到理髮店一應俱全,蘋果商店的各線產品牢牢把控了人們對3C產品的需要。朱宗慶打擊樂團以及其教學系統就像一套完整的產業鏈覆蓋到了播種和收割的全部過程,自給自足,但又樂於分享,並且是可持續發展。
朱宗慶打擊樂團30周年慶典音樂會
如果說臺灣愛樂僅僅是一個演出機構,直到2014年才成立NSO學苑致力於育英的話,那朱宗慶打擊樂團從1986年建團伊始便確立了整套模式和模塊化運營。如今這套管理體系層次分明,每個行政人員都分工明確,辦公室分為教學系統和團部兩大塊,獨立運作但又千絲萬縷。朱宗慶很大程度上已經從舞臺上退出,轉而教授打擊樂博士培養青年才俊。
也許用創始人本人的話來總結三十年創團心路歷程最為合適不過。在一篇題為《跌撞成長的舞臺經驗談》一文中,朱宗慶提到了民營院團必須具備的素質。「首先,要在殘酷舞臺上保有一席之地,專業的能力與視野、技藝與好奇心。其次,表演藝術工作體現了團結就是力量,這句話的精髓,即使是個人的演出,也必須仰賴表演者與技術和行政人員相互配合。再者,為促成美好結果,自律與團隊紀律便顯得不可或缺。最後,分享的熱情,是多數表演藝術的天職,無論何時、何地,以真誠懇切的心情去做藝術的表達,應是不變的初衷。」
總而言之,要具有專業、團隊、紀律、熱情四項核心精神,思考人才、舞臺、內容三大環節,這便是朱宗慶創辦運營民營樂團並形成如今氣候的看家法寶。
也許說到容易做來難,冰凍一尺非一日之寒,臺灣愛樂和朱宗慶打擊樂團所代表的大型演藝機構及民營樂團,折射出臺灣文創生態30年來的氣象萬千。唯有付出,才有收穫。在看到臺灣文創日新月異的同時,更需體驗和洞悉其當家人的艱辛不易,才顯「他山之石」為我所用的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