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知識底子薄,學校專業教師缺乏……在鹽源民族中學擔任高中英語教師,張清像所有援彝教師一樣,從陌生到熟悉,從熟悉到習慣,通過改變自己,主動融入彝區生活,為鹽源教育盡心盡力。
「剛來時,第一次教學檢測時,我發現很多試卷除了選擇題之外都是空白,很多高中學生的英語水平還不如我們家鄉初中生的英語水平。」張清說,學生的基礎不好、沒有適合的學習方法、自我約束能力差導致惡性循環,最終失去了對英語的興趣。
怎樣幫助這群可愛單純的孩子提高成績、重拾自信,是擺在張清思考的首要問題。一口吃個胖子是不可能的,只有慢慢摸索,找準問題的根源,才有可能會取得突破。
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張清首先從培養學生興趣入手,積極推行以學生為中心、還課堂以學生的「動態課堂」教學模式,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其次,從習慣和方法上下功夫,採取製作單詞小卡片、評選單詞默寫日冠軍、周冠軍等方式,改變學生的習慣,增加學生詞彙量。然後,採取課前「小老師」講課,「小朗讀者」誦讀等新課改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動手動口能力,提升學生關注度,提高課堂效率。功夫不負有心人。孩子們在她的引導下,逐漸愛上了英語,愛上了多彩的英語課堂,敢舉手的多了,敢開口說的多了,敢參與活動的也多起來了,孩子們的成績也在穩步提升。
「我以前英語考40多分,現在可以考到90多分了,現在還是班上的英語課代表。」高二(12)班學生毛蘭開心的說著,我製作的英語單詞卡片張老師表揚了我好多次呢!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2018-2019學年度,張清所任教班級學困生有效轉化率達到75%以上,全班學生英語平均成績提高了16分。孩子們英語興趣大增,許多其他班的學生主動申請到所教班級上英語課,這是對她工作的肯定,也是對她最大的鼓勵。結合日常教學工作,張清撰寫的《新課改下民族地區英語教育的有效性》一文在國家級教育刊物發表,並獲得「一等獎」。
支教更是「支心」。一個有情懷的老師,關注的不僅是學生的成績,更應該通過努力去幫助他們改變命運。
「張老師,請坐,謝謝你對我們家何釗的關心啊!」學生何釗的母親說,張老師不止在學習上幫助我們何釗,在生活上也幫助我們家裡,周末都把孩子接到她那裡吃飯、補習。
為了讓失學的何釗重返校園,記不清多少次乘坐兩個多小時的車再翻山越嶺一個多小時去家訪,記不清腳上磨了多少個水泡,記不清多少次看到她家飄搖的木楞房而落淚,記不清多少次看到因為父親去世,媽媽無力撫養姐弟倆的無助而心酸。
在張清的關心下,何釗放棄了外出務工的念頭,專心投入學習,現在還是一名積極上進的學生會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