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廉穎婷
□ 本報通訊員 羅鑫 姜永安
7月的四川省大涼山腹地梭梭拉打村,連日的降雨澆透了日漸富庶的彝家土地,幼兒園的朗朗讀書聲傳遍整個山谷。
迎著晨曦,一位皮膚黝黑的軍人邊與村民聊天,邊領著大夥走進田間的蔬菜大棚。
圖為布哈(左三)和村民展示養蜂成果。
他就是武警四川總隊涼山支隊某大隊政治教導員布哈。自2017年擔任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梭梭拉打村駐村扶貧幹部以來,布哈帶領151戶607名貧困群眾全部實現脫貧。
73歲的老阿媽的惹伍甲莫望著布哈忙碌的身影,豎起大拇指說:「共產黨,瓦吉瓦(好得很)!布哈,卡沙沙(謝謝)!」
種下希望的種子
長期以來,昭覺縣戴著國家重點扶貧開發縣、四川省深度貧困縣兩頂帽子。身為梭梭拉打村駐村扶貧幹部,布哈知道自己肩上沉甸甸的擔子——帶領1779名鄉親兌現武警部隊扶貧脫貧「三年規劃」,徹底把這兩頂帽子甩出大涼山。
他一頭扎進村寨,遍訪全村522戶家庭。一天下午,布哈在走訪途中遇到一名醉酒村民,對方看到布哈便嚷嚷起來:「我啥子都沒有得到,我不歡迎你。」
圖為布哈和幼教點小朋友一起跳舞。
醉酒漢子是村裡的貧困戶尼惹爾日,家裡殘破不堪,每天酗酒。村裡已將尼惹爾日家列入民俗村統一改造規劃,但整修改造還得再等一陣子。
布哈一邊向武警涼山支隊匯報情況,一邊幫尼惹爾日找工作。只要村裡的事一忙完,他就帶著尼惹爾日往縣政府、鄉政府跑。
時任昭覺縣四開鄉鄉長的馬秀英既欽佩又感動地說:梭梭拉打村有這麼強的扶貧幹部,鄉親們一定能早日過上好日子。
3天後,規劃方案調整,布哈立馬帶人對尼惹爾日的房子進行改造整修,還為尼惹爾日在磚廠找到一份工作。
曾經滿腹牢騷的尼惹爾日一個勁地說「卡沙沙(謝謝)」,並表示要請布哈監督他戒酒,從此開始新生活。
布哈深知,一個地方想要徹底脫貧,教育扶貧才是治根本、管長遠的方法。以前,梭梭拉打村只有一個幼教點,40多個孩子擠在兩間陰暗簡陋的教室裡。在寫給武警四川總隊的脫貧幫扶建議中,布哈將援建幼兒園作為頭等大事呼籲。
2019年9月,武警愛民幼兒園正式建成投入使用,可容納200多名孩子接受高質量的免費學前教育。
圖為布哈向幼教點孩子們講述名人故事。
這期間,有兩個孩子引起布哈的注意,他們是爾古阿衣和馬子拉。兩個孩子都是單親家庭,爾古阿衣父親去世、母親改嫁;馬子拉母親病故,父親一人撫養5個孩子。成績優異的兩個孩子隨時可能因貧困輟學。
他回到部隊與戰友們說起這兩個學生的情況,兩名戰士當即決定資助這兩個孩子。
布哈的妻子阿呷在彝鄉學校當老師,兩人長期堅持家庭式扶持,不僅資助爾古阿衣、馬子拉這種特困戶的孩子和孤兒,更給予他們親人般地關懷。這些年來,他們共資助、幫扶18個彝族貧困學生,其中有兩人考上大學,一人考上了研究生。
3年來,通過布哈多方協調,武警四川總隊幫助村裡修通了公路、修好了水渠,356戶人家住進新居,家家配發了愛心藥箱。此外,村裡還建起電子商務站、3期蔬菜大棚、5個水衝式公用廁所、25個封閉式垃圾池。
引來金鳳凰
布哈了解得知,梭梭拉打村的婦女基本都會彝族刺繡,如果能形成規模化生產、暢通銷售渠道,可以增收不少。
繡娘賈巴伍呷聽了布哈的想法後心動不已。可後來發現,自己的作品想要拿到市場出售,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實在太大。
圖為布哈(後排左一)帶領村民發展彝繡產業。
「彝繡不僅是一個家庭、一個村莊的希望,更是對民族文化最好的弘揚與傳承。」為此,布哈4次拜訪昭覺縣民間彝繡專家阿合久都和中國彝族服飾收藏家阿吉拉則,請他們幫助培訓村裡的繡娘。兩位專家得知布哈來意後,答應擔任梭梭拉打村彝繡項目技術指導。
經過半個月培訓,賈巴伍呷技藝大幅提升,並在縣裡彝繡大賽評比中獲得一等獎。
在賈巴伍呷的帶動下,村裡百餘名繡娘加入彝繡隊伍,連的惹伍甲莫也加入進來。
梭梭拉打村通過發展刺繡,採取「非遺+時尚+電商+扶貧」模式,讓貧困群眾每年穩定增收2000元以上。
梭梭拉打村的林地資源非常豐富,獨特的氣候條件使得各類花卉花期很長,是養殖蜜蜂的天堂。布哈動員梭梭拉打村在校大學生俄洛瓦達返鄉創業,打算在村裡成立中華蜂養殖專業合作社,採取「合作社+技術能手+貧困戶」模式,將梭梭拉打村養蜂產業發展壯大。
合作社成立了,蜂箱、蜂種也採購回來了,可俄洛瓦達和村民不會育蜂、預防病蟲,取蜜也只會最原始的方法,合作社面臨著技術難題。
通過四處走訪,布哈終於找到大涼山名氣最大的「養蜂王」宋文學。宋文學技術精湛但性格孤傲,很少有人能請得動他。為請到宋文學擔任技術顧問,布哈三番五次往他家跑,甚至承諾劃分股份給他,都被婉言謝絕。
一次,布哈休假回家陪妻子過生日,聽說宋文學到西昌辦事,借著給妻子買禮物的機會,早早便到市裡等待。可一整天過去,禮物忘了買不說,人也沒等到。
宋文學被布哈的熱心所感動,主動提出到梭梭拉打村養蜂,並將他養殖基地的優良蜂種部分投入到合作社。現在,梭梭拉打村的養蜂合作社已步入正軌,不斷為村民帶來可觀的收益。
如今,在布哈的扶貧日記上,一組組數據令人欣喜:村裡貧困發生率由2017年的34%實現歸零,151戶貧困戶在短短兩年內實現全部脫貧,人均年收入達6200元左右,比2019年國家貧困戶脫貧退出標準高出2000多元。
送錢送物不如送個好支部
7月1日,梭梭拉打村委廣場前,每月一次的黨建會正在召開。這次黨建會議題不多但都很重要:一是研究確認在本村退役軍人、在讀大學生中發展的黨員苗子;二是討論下一步聖女果、螺絲椒的銷路問題。
圖為布哈走訪孤寡老人。
「送錢送物,不如送個好支部。」為此,梭梭拉打村黨支部與武警涼山支隊昭覺中隊黨支部結成對子,讓這個脫貧攻堅的「一線指揮部」更加堅強有力。
梭梭拉打村村主任尼惹爾從,曾經終日酗酒,村民們見到他都躲得遠遠的。布哈找到尼惹爾從,勸導他戒酒擔起黨員、村主任的責任,沒想到卻遭到回絕:我家人都管不了,你憑什麼管?
布哈決定去尼惹爾從家裡。等尼惹爾從喝得微醺時,他用彝語和尼惹爾從拉家常,誠懇地向尼惹爾從表達了希望改進村委會工作風氣的願望。
過了一段時間,尼惹爾從主動找到布哈說,已經戒酒兩個月,並表示一定會全力配合武警部隊建設彝家新村。
在尼惹爾從的帶頭支持下,布哈用部隊黨支部的標準,通過落實組織制度、規範組織生活、嚴格黨課教育、舉行民主測評等工作,在村裡建起黨員學習活動室,組織黨員到附近火普村、成都戰旗村參觀學習、開拓視野。
現在,尼惹爾從每周都會與村兩委成員一起學習,一同研究村裡產業的發展方向。大到如何持續擴大村內產出,小到怎樣設計一款刺繡內容、算好貧困戶的每一筆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