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美麗也是技術活 美麗也是技術活 收錄於話題#服飾考據2個
韓服與明代服飾的關係,每隔幾年就可以佔據一時熱點。
我個人印象比較深刻的說法就有,「韓服就是明代服飾的山寨版」,「明朝遺風在韓國」(這句話的另一個版本叫「唐朝遺風在日本」),以及這次的熱評,「韓服沿用明代服飾」與被抵制的「漢服抄襲韓服」論調。
儘管這些論調表達出來的情緒各不相同,比如「XX遺風在XX」就更像是一句懷有善意的話,但它們的內核都指向同一處——韓服(朝鮮服飾)和明代服飾說不清理還亂的關係。
要理清楚這其中的關係,首先得把「角色」分清楚。
一般人會覺得,這裡面不就是兩個「角色」——韓服和明代服飾麼?實際上,之所以可以吵得如此不可開交,不考慮情緒的原因,就服飾論服飾而言,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於沒有分清楚彼此講的都是什麼。
時間撥回到中國的明朝時期。彼時朝鮮半島上的政權是「朝鮮王朝」,王室姓李,也稱「李氏王朝」或「李朝」。
李朝是一個國祚很長的王朝。它的建立略晚於明朝,更替略早於清朝滅亡,足足超過了五百年。我們通過韓國古裝劇看到的,絕大多數演繹的都是李朝的故事,甚至於一些架空小說題材,也會默認設定在李朝。
李朝背景的架空小說改編韓劇《擁抱太陽的月亮》
人物虛擬但有明確年代指向的李朝喪屍片《王國》
正是因為李朝幾乎經歷了中國的明朝與清朝,所以從中國的朝代視角看出去,我們也可以將它劃分成兩個不同的時期。
目前,網上大量提到對李朝賜服、再造「小中華」的時期僅僅只限於明朝時期。清朝開始,朝廷就不再對李朝賜服(不過還是會送一些珍貴面料)。
賜服本身,也不是包辦李朝上下所有人的所有裝扮。而是通過服飾,幫助李朝建立相關的冠服禮制,同時也是一份自上而下的恩寵。
這個很好理解,明朝是去給李朝當宗主國的,而不是給李朝做形象設計師的。所以,李朝所稱的「衣冠文物,悉遵華制」,重點在於制度。
《明實錄》記載賜賞朝鮮服飾統計表,出自《一衣帶水 異邦華服——從<明實錄>朝鮮賜服看明朝與朝鮮服飾外交》
朝鮮太祖李成桂畫像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那平民百姓的服飾呢?
儘管缺乏這方面的足夠資料,但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出,應該是有差異的。
比如,1488年,因海難流落在江南地區的李朝官員崔溥,在他記載中國經歷的《漂海錄》中,關於冠服的回答僅是「凡朝服、公服、深衣、圓領,一遵華服;唯帖裡、襞積,少異」。但對於沿途江南江北的服飾風俗卻記載得極為詳細,包括穿什麼顏色的衣服、用的什麼布料、首飾的風格等等。
很顯然,如果與當時的李朝相近,他便不需要如此細緻地記錄了。而且,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以中國之地域遼闊,要統一不同地區的服飾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事,即便李朝與明朝相似,至少也應該存在著地域差異。
明朝滅亡之後,李朝便失去了賜服來源,它的禮制服飾開始自我發展。這個過程被稱作「國俗化」(有些「國俗化」甚至發生在明朝滅亡之前)。
這個過程發展變化的速度之快,其實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比如,在韓劇以及韓國旅遊活動裡出鏡率還算高的祭服,幾乎是在明朝滅亡的100年裡,迅速地從接近山東孔府舊藏明代服飾裡的模樣,變成了如今看起來十分侷促的樣子。
孔府舊藏衍聖公朝服
朝鮮高宗赤綃衣
國俗化不僅僅有服飾看似自然的演變,也有禮制服飾上的混亂,從而發展出一種獨屬於李朝的體系(天下的錯誤和異變都自帶防偽基因)。
比如,看韓劇時看到的一些古怪首飾,大首和舉頭美都算是翟冠的替代品。據說李朝工匠無法製作翟冠,一旦明朝不給他們,就只能做出這些奇特的成品。
左圖:大首 右圖:舉頭美
所以,即便以最粗略的劃分方式,依然可以從李朝身上劃分出兩個「角色」,明朝還「健在」時期的李朝服飾,以及國俗化以後的李朝服飾。
與天下大多數國家的古裝劇一樣,韓國的古裝劇還原程度也十分堪憂。
他們不僅把不同時期的李朝服飾都拍成李朝末年-大韓帝國時期的樣子,甚至於直接等同於現代韓服,還毫不意外地加入了各種美化。
由於韓劇的傳播影響,我們對於韓服的印象基本都來自於這些韓國古裝劇裡的影視劇戲服。這導致了很多人甚至對現代韓服本身都了解不多。
胸口不頂蝴蝶結的現代韓服女裝很多。男裝也多是短上衣與褲子的搭配,而不是搖著扇子被帽簷遮住一半臉的歐巴。
2005年,韓國承辦APEC峰會時,拿出來的服飾叫「圖魯馬吉」。對於很多中國網友而言,它就很陌生。實際上,它其實是很常用的韓服外套。
2005年APEC峰會上,各國領導人穿的圖魯馬吉
穿著韓服圖魯馬吉的男女
這裡其實又可以劃分出兩個「角色」,來自韓劇的李朝古裝戲服和現代韓服。而且現代韓服還會和北朝鮮服飾作以區分。
中國這端,在明朝的整個歷程裡,明朝服飾本身也發生著變化。不過以本文的篇幅,已經經不起更複雜的「角色」區分了。既然明朝健在時的李朝時期服飾算作一個「角色」,那麼,明朝也只能極不學術地算作一方「角色」了。
另外便是現代漢服中仿製明代服飾的部分。
現代漢服本身是一個比較龐雜且沒人說得清的體系,所以,仿明漢服最多算現代漢服的子集(也有一些做仿明服飾的人並不認同自己屬於現代漢服的一員)。又因為帶了一個仿字,各自的仿製水平與仿製心態有差異,所以仿明服飾自然也不能等同於明代服飾。
以上這些「角色」之間的關係就可以來梳理一下了。雖然因為分類比較粗略,只能將一些特例忽略了——
#
明朝還健在時的李朝服飾
受到了明朝服飾的影響,尤其是禮制服飾主要來源於明代賜服。在其他服飾上,還是保有自己的習俗。
#
國俗化以後的李朝禮制服飾
依然可以看到受到明代服飾影響的痕跡,但它並不等同於明朝服飾。
#
韓劇中的李朝古裝
對於真實的李朝服飾還原度值得商榷,也不等同於現代韓服,不應通過看韓劇的方式學習李朝服飾和現代韓服。
#
仿明漢服
如果仿製的還原程度較高,它應該是不會與韓劇相似的。畢竟,我們可以從上文看出,兩者之間還是存在比較曲折的關係的。
但問題就出在韓劇的影響力上。很多人會把韓劇裡的戲服等同於現代韓服,也難免將這些錯誤的認知延續到仿明漢服上。
比如這次處在輿論漩渦中央的帽子。
畫師本來畫的是古風混搭,比較難以評價。但是他後來給出的參考圖裡,有一張是今年某漢服秀裡的照片,就可以明顯看出帽子的問題。
首先,這個帽子的樣式就不太符合現有明代資料裡「大帽」或其他相似帽款的形象。其次,在帽子兩側插羽毛的做法顯然是受到了韓劇的影響。而僅僅那個秀場裡,這種設計就出現了多次。這就是迴避不了的問題。
畫師old先給出的參考圖例
韓服朱笠還原圖
大帽本身在仿明漢服裡流行起來也比較「蹊蹺」。明朝人遠沒有李朝人那麼喜歡戴這個,並且經典搭配也不太一樣。
李朝的搭配就像我們在韓劇裡面看到的那樣,交領道袍配黑笠。由於一般用的是李朝末期的形態,黑笠呈現出帽簷寬大、帽筒緊小的樣式。
朝鮮風俗畫中戴黑笠草笠的男子
而明朝大帽多見一些舉人標準像上,如唐伯虎的經典形象,圓領袍配大帽。
蘇州博物館唐寅展的海報
國家博物館藏《王瓊事跡圖》中的大帽圓領形象
網友浴蘭腐色的示範:左韓服,右仿明
(大帽比例參考魯荒王墓出土品,但尺寸模特不合,偏小)
關於帽子的爭論裡,還有一位隱藏的「角色」,那就是元朝。
儘管這類帽子本身並不具備獨特性,元朝服飾並不享有這類帽子的獨創發明權,但它的影響深深烙印在早期的明朝服飾與李朝服飾上。
明代曾經以「垂纓插翎」為胡俗而加以廢除,但當時的李朝(明朝健在時的李朝)卻認為「我朝不遵華制者頗多, 不必盡改也」。
從朝鮮中宗的這句話也可以印證到,所謂「衣冠文物悉同中國」,不能僅從字面就理解成Ctrl C + Ctrl V的關係。不代入情感地去看服飾,就會發現,服飾之間的繼承與發展、演變與禁絕,其實遠遠超出想像中的複雜。
韓劇本身作為影視產品,它的表達是具有美化色彩的。
比如,讓網巾貼著眉毛的上沿戴,使男演員的眉眼更加突出。但網巾本身是歸攏頭髮用的。影視劇就不需要像真正的古人那樣考慮它的功能性了。
再去看一些仿明漢服,在穿戴時竟然十分熱衷於模仿這種錯誤卻美觀的形態,甚至於網巾直接採購的就是韓式。這類打著仿明旗號、身體卻誠實仿韓的做法,顯然就不怎麼值得同情。
影視劇中的網巾和真實的網巾,PS效果,圖源韓網
這些「角色」從年代上可以繼續細分,不同的服飾也可以一物一議。
比起單純地宣洩情緒,這些燒腦的部分就顯得無趣枯燥多了。這點其實對任何一個國家的年輕人而言都是。
那些連基本歷史都沒學好的韓國網友,是可笑可悲的;但另一些覺得現代韓服、韓劇古裝就可以直接拿來當做明朝服飾使用的網友,也不遑多讓(我甚至覺得這個「拿來主義」從日本蔓延到韓國,有種抬咖的錯覺)。
多了解一點,多較真一點,讓自己的輸出更有的放矢、也更有火力,順便還能攔著自家那些仿明仿韓傻傻分不清楚的人去「送人頭」,豈不更好?
活兒姐
同樣的思考方式,也可以用來回答「日本和服是照搬的唐朝服飾嗎?」這個問題。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ao.chai@guokr.com
原標題:《「韓服就是照搬的明朝服飾」,真的是這樣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