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天瑜先生評《大秦賦》:大開倒車,淪為宣揚專制君主獨裁的御用品,對今人心智毒害匪淺

2021-03-01 大先生們

馮天瑜:勸君少頌秦始皇

 

作者:馮天瑜,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 

來源 :《論衡》;轉自微信公號——思想潮

————

約於十多年前,筆者草撰《評時下清宮戲歷史觀》,簡析《雍正王朝》等一批頌揚清代帝王電視劇的史觀偏失:把暴君美飾為愛民仁者,將盡斬同類、厲行文字獄、剿滅公論的陰謀家胤禛褒揚為「得民心者得天下」,扭曲歷史真實,惟此為甚!此類史劇,顯然從《紅樓夢》《儒林外史》《哈姆雷特》《李爾王》《戰爭與和平》等中外文學傑作社會批判的傳統上大開倒車,淪為宣揚專制君主獨裁的御用品,對今人心智毒害匪淺。值得注目的是,此後十餘年間,同類影視劇一發不可收,對專制帝王頌聲的分貝愈益高昂,可謂震耳欲聾。如電影《英雄》,啟用一流演職人員,將殺人如麻的獨夫民賊秦王盛讚為絕世英雄,連準備前往刺殺的俠士也為其感化,拜服階下,徹底顛覆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荊軻大俠形象。此乃史界、文界的一大奇葩也!令人訝異的是,繼《英雄》之後,一批頌秦的長卷電視劇接踵而至,觀眾應接不暇。時下,央視更匯集一線演員,推出七十八集巨製《大秦賦》,高調讚頌秦始皇,將《史記》等史書,《過秦論》等策論,《阿房宮》等文賦,《孟姜女哭長城》等民間故事所定格的那位絕世暴君、中國歷史上的空前大屠夫、百家爭鳴的斷送者,抬舉到政治高峰、道德聖殿;「天下苦秦久矣」一變而為「天下盼秦若久旱望雲霓」,這更是史界、文界的空前創舉。吾輩已見怪不怪,如此種種,無庸多議,現在僅就該劇歷史觀的一個癥結處試作考析,因為如上奇葩之說皆根源於此一史觀。《大秦賦》的史論依據,歸結起來是:秦王終身力行東出,掃六合,並天下,是為著解萬民於倒懸。「一天下」既然是天字第一號的正義之舉,成功實行者秦始皇當然便是天字第一號的大英雄。為辨析上說,我們首先看看,秦王掃六合,是否意在解萬民於倒懸。遍覽史籍,兼涉考古發掘材料,可以發現秦王雖講過「黔首安寧,不用兵革」一類漂亮話,但他「掃六合,一天下」,非為其他,全然為了做天下共主——超越周天子那樣分權的宗法封建共主,而是掌握全部軍政財文大權的專制集權共主。誠如唐人柳宗元、明清之際王夫之所言,秦皇所為,全然出自一己私慾。為達此目的,可以利用一切、也可以破壞一切。秦王稱帝前後的實踐,是一部奴役七國臣民的血腥歷史。幾代秦王皆奉行商鞅殘民、弱民、窮民、愚民政策。中國文化本來長於「治民」,乏於「民治」,而秦制之下,民眾更絕無問政權,有的只是服從君令,庶民任君宰割。而濫殺黎民,是秦政的家常便飯,秦將白起一次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卒(此種屠俘之殘暴程度,在世界戰爭史似無第二例),嬴政揮師攻陷趙都邯鄲、魏都大梁、楚都郢,皆行屠城,宮廷、民居洗劫空,貴胄、文物全數移往鹹陽。列國稱秦軍為「虎狼之師」決非虛誇。秦王對自國秦人也極端殘忍,除橫徵暴斂、敲骨吸髓外,還徵調數十萬黔首長年修建阿房宮(後來項羽焚燒此宮,大火延燒數十日,足見其廣大),又幾十年如一日修建驪山陵墓(尚未開掘的始皇陵估計是世界規模最大、藏品最富的帝陵,僅以其附件——秦兵馬俑規制之宏大,便可推想皇陵的偉岸),完工後,為保守陵墓機密,數以萬計的民伕格殺無論。這在世界史上亦屬罕見。觀諸全部史籍,不見秦王東出解民於倒懸的任何實例,而所見只有屍骨遍野、城垣盡毀。
但長劇《大秦賦》一而再,再而三讓嬴政聲情並茂地宣稱,東出、一天下,為的是拯救萬民於水火,還出現楚人投奔秦國的熱烈場景,這種編造實在匪夷所思。在統一戰爭過程中,秦始皇、秦二世對自己的文臣武將乃至王族親貴也極度苛酷殘忍,呂不韋、韓非、李斯、蒙恬、羋氏等有大功於秦政者,皆死於非命。秦代開啟諸朝屠戮開國功臣之惡例,這正表明中國專制君主政治是一部絞肉機。而《大秦賦》對此或輕描淡寫,或給絞肉機的操盤手嬴政虛構脈脈溫情(如對呂不韋之死痛心疾首),或百般美化謀臣間的相互殘殺(如把李斯陷害韓非寫成韓非哀亡於李斯懷抱)。統一戰爭中起重要作用的秦廷君臣(包括秦始皇本人)幾乎無一人得到好死,這正是秦政殘暴無情屬性的必然表現。對此類歷史現象,若能如莎士比亞《哈姆雷特》《李爾王》那樣加以鞭笞,則大有歷史教育作用,而《大秦賦》反道而行,竟扭曲歷史實情,為秦廷君臣塗脂抹粉,給暴虐、狡詐的秦政喬裝打扮,為一部鮮血淋漓的絞肉機披掛粉色錦緞,真不知是何用心。統一列國,一合天下,是戰國時人的共同願望。墨子多作其說,孟子有天下「定於一」的名論,韓非子有更明確具體的設計。秦國、秦王是這一歷史大勢的有力踐行者,此點必須肯定。李贄在這一意義上稱嬴政為「千古一帝」,是可以成立的。但一切範疇都不應該絕對化,皆要置於特定的時空條件下加以評價。「大一統」亦如此。一般來說,國家大統可以休止兼併徵戰,有益於經濟文化的發展,故我們贊同柳宗元《封建論》的言說,肯定秦制的統一措施諸如合六國文字於秦篆,統一度量衡,廢封建、立郡縣等等,此類秦制的歷史貢獻不可低估。這是秦王運用「惡」的槓桿啟動的歷史進步,應予肯定。然而,秦代確立的專制君主集權政治傳延兩千年並不斷強化,在中國歷史上是一柄龐大的雙刃劍,積極作用、消極作用皆不可低估。在近古以至近代,消極作用日益昭彰,君主專制集權成為阻礙中國社會近代轉型的重大惰因。故在文明轉型的近現代為君主專制大唱讚歌,把秦始皇抬到德越三皇、功過五帝的位置,讓今人對其頂禮膜拜,是莫大錯誤。歷史進步的根本標誌,並非在政治的分合治,而在文明的進步,包括生產方式、社會結構、政治制度、觀念形態進步與否。將歷史的正義性簡單歸結為政教是否大統,必陷虛妄。例如,不能說今天列國分立的西歐比橫跨歐亞的大一統俄羅斯落後。大一統的帝俄,長期充當「歐洲警察」,是近代歐洲進步的大障礙。西歐的一些分治的小國,如荷蘭、比利時、瑞士、瑞典、丹麥是現代文明的較高典範,而一統大國俄羅斯至今仍在中等收入陷阱裡苦苦掙扎。又如,芬蘭被俄羅斯「統一」時,苦難深重,而擺脫俄國這一民族監獄後,幾十年間即成為先進國家。以中古史而論,大一統成就了漢唐的昌盛,但大一統也並非社會進步的靈丹妙藥,蒙古統和了亞歐大陸,卻令東亞、中亞、東歐諸文明破壞慘重,而擺脫蒙古可汗的大一統,反而是亞歐諸國的歷史性進步。蒙古徵服金、宋,建立版圖宏大的元朝,卻使「造極」於中華的宋代文明發生大倒退。滿洲人再度大一統,然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嚴重破壞明代文明,尤其使商品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墜入苦難深淵。元、清兩度大一統固然有開疆拓土之功,但造成文明大倒退卻是事實。故對「國家一統」須作具體分析,不可籠統讚揚。值得注意的是,在冷兵器時代,完成大一統的往往是握有強力的後進人群。史上多次發生後進文明一統天下,其對先進文明的破壞,罄竹難書。以秦王掃六合而論,其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廢封建、立郡縣,皆有益於中華文明的進步,應予肯定,然而,較之魏趙齊楚,秦是落後文明,秦滅六國,在某種程度上是野蠻戰勝文明,破壞性極大,漢初賈誼、晁錯等人雄文生動展現了秦統過程中對繁榮的六國經濟文化的毀滅性破壞。從戰國中期到秦統一的百年間,人口銳減至三分之一,邯鄲、大梁、郢都等繁華都市毀滅殆盡,函谷關以東地區的文明至漢代文景之治時期方得恢復。可見秦的大一統,於民於國帶來的災難並不低於利益。秦二世而亡,是歷時最短的統一王朝,絕非偶然。唐人柳宗元肯定秦代的統一之「制」,又批評其暴虐之「政」;明清之際黃宗羲、顧炎武對專制一統之秦制與封建分權之周制,作利弊得失的具體分析,而沒有一味頌秦;近代民主主義者譚嗣同更嚴厲遺責殘暴的秦政,認為近世中國的落後與之直接相關。回到《大秦賦》所涉時代,秦朝二世而亡,連推行秦制者也以悲劇收場,從商鞅到韓非、李斯、扶蘇、蒙恬,以至於秦始皇本人,皆不得好死,而秦以後兩千多年治亂循環,治與亂皆與秦制有關;至於中國文明現代轉型比西歐、日本較為困難,也與「百代皆行秦政法」有關。既然如此,可以留下一句話:勸君少頌秦始皇,民治定比君治強。

相關推薦:梁漱溟、劉夢溪、孫隆基等著「中國文化三部曲」

「中國文化三部曲」匯集了梁漱溟、孫隆基、劉夢溪等大師的思想結晶,包括《中國文化的命運》《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中國文化的張力》三本。深入中國文化的根部,發掘民族精神的內在特質,研究中國文化的本質,直面現代社會熱點議題,延伸至對個體、社會關係、世界未來走向的分析,充滿終極關懷。

梁漱溟:《中國文化的命運》

《中國文化的命運》是梁漱溟長子梁培寬先生整理編輯的梁漱溟有關中國文化及其精神的文稿,其中三分之二是未曾公開出版的遺稿,時隔七十年之後第一次呈現給讀者。本書主要圍繞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對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影響展開,並用中西比較的視角,觀察兩種文化的根本不同,梁先生幾十年前的見解遠超今人庸論。本書可為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提供一個有價值的珍貴讀本。

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孫隆基先生把中國上下三千年當作一個「長時段」,用結構觀念——針對特定範圍的一種共時性設定——來研究中國歷史和這種歷史延續所生成的文化特徵。創造性地運用「良知系統」「身體化」「和合性」等概念來總結中國文化中對「人」的設計和「二人」關係,並進一步延伸至對個體與社會關係、國家與社會關係,國家對世界態度的分析與概括。其匠心獨運之處在於,不是泛泛地羅列出這個民族的國民的劣根性,然後提出老生常談的補救之道,而是用近乎千刀萬剮的切割,給人以深處其間而欲全力掙脫的濃烈感覺,從而達到文化批判的深遠訴求。

劉夢溪:《中國文化的張力》

《中國文化的張力》是劉夢溪先生五十餘年研究精華之集結。傳統是從過去流淌到現今的精神河流,每個人都不自覺地站在其延長線上。中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也是需要反思文化、更新傳統,使其成為社會建構的有益養分的時期。作者從傳統文化如何進入現代生活、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的關係、中國文化的特質及其價值取向、傳統的流失與重建等角度延展開來,直面文明衝突,深挖現代生活中的文化張力與內核,為中國文化的復興提供了方向。

「中國文化三部曲」:審察中國文化的經典讀本

1、頂尖學者的思想結晶,影響一代代讀書人的傳奇暢銷書。

梁漱溟、劉夢溪、孫隆基均為中國現代著名文史學者、思想家。「中國文化三部曲」集結了諸位大師數十年研究之精華,其中梁漱溟先生塵封七十年遺稿首次呈現。匠心獨運的文化批判與文化發展指南,成為了解中國文化的經典之作。

2、不拘泥於既定思維模式,高度提煉中國文化的本質特徵。

拋開各類紛爭,立足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感性觀察與理性分析相結合,運用結構主義方法,研究長時段的文化特徵和文化結構,結論長期有效,不會過時。

3、一陣見血,直指人心。敲響文化警鐘,走出文化誤區。

書中關於中國文化的金句比比皆是,諸如對中國文化根本精神的論述,對中國人民族性格塑造的解析,血緣家族作為最佳社會網絡對傳統的凝結作用的論述,對社會構造與制度的剖析等,面對文明衝突,繞開思想的陷阱,針對文化病症「開藥方」。

4、中西比較,理解中國的珍貴讀本。

運用對比的方法挖掘中西文化異同的根源,洞悉社會演進規則,使人更清晰更深刻地理解中國。

5、博古通今。傳說、故事、信仰、文獻、理論研究相結合,打通歷史、文學、經學、倫理、美學各領域,聯繫當代社會現象,多維度解剖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三部曲」從現實、歷史、典籍、遊歷等多角度多層次縱論文化多樣性、文化差異、文明的碰撞與融合、傳統與現代的關係,既有生動曲折的傳奇故事,又有縝密嚴謹的理性分析,深入淺出地闡釋了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核。

「中國文化三部曲」(全3冊)

省察中國文化、理解中國的珍貴讀本

長按二維碼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歌頌帝王將相,毒害今人心智
    此類史劇,顯然從《紅樓夢》《儒林外史》《哈姆雷特》《李爾王》《戰爭與和平》等中外文學傑作社會批判的傳統上大開倒車,淪為宣揚專制君主獨裁的御用品,對今人心智毒害匪淺。(二)值得注目的是,此後十餘年間,同類影視劇一發不可收,對專制帝王頌聲的分貝愈益高昂,可謂震耳欲聾。
  • 武漢大學資深教授:《大秦賦》,真不知是何居心.
    此類史劇,顯然從《紅樓夢》《儒林外史》《哈姆雷特》《李爾王》《戰爭與和平》等中外文學傑作社會批判的傳統上大開倒車,淪為宣揚專制君主獨裁的御用品,對今人心智毒害匪淺。值得注目的是,此後十餘年間,同類影視劇一發不可收,對專制帝王頌聲的分貝愈益高昂,可謂震耳欲聾。
  • 《大秦賦》到底宣揚了什麼?——再談毛主席「勸君少罵秦始皇」不容歪曲
    隨著《大秦賦》的播出,網上出現了對秦始皇評價針鋒相對的聲音,歷史學者馮天瑜著文《「史劇」與「史觀」》,對秦始皇及秦朝的暴政和集權專制進行了嚴厲批判,提出「勸君少頌秦始皇,民治定比君治強」。  我們知道,毛主席曾經寫了一首著名的詩《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1973年8月)》,其中有「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的詩句。
  • 文史評論|為了「天下」還是為了自己:從《大秦賦》說起
    前不久播出的歷史劇《大秦賦》因為劇情歪曲事實,且有為秦始皇「洗地」之嫌疑而遭到質疑。劇中一些歪曲事實的說法令觀眾頗感困惑,例如掃六合之前李斯和嬴政在糧倉前有這樣一段對話——李斯稱糧倉太滿了,如果再不統一天下,穀子就要爛了。嬴政回應道:「六國之民,多有不能溫飽,解天下庶民於倒懸,時不我待!」
  • 大秦賦李乃文扮演的角色解析 大秦賦李乃文演誰
    大秦賦李乃文扮演的角色解析大型歷史劇《大秦賦》定檔播出了,這部劇講的是秦始皇一生的經歷和統一六國的傳奇故事,劇中多為歷史人物,關係比較複雜。那麼《大秦賦》人物關係圖是怎樣的?《大秦賦》演員表如何?下面小編帶來介紹。至此,嬴政攬政於手,主國於秦。
  • 《大秦賦》,你為誰而賦?
    日本電影界的知名導演、和平戰士、獨立製片團體積極活動家山本薩夫先生說過:「我希望電影是傳達真實的眼睛,它批判政治和社會的謬誤,為群眾的幸福而盡力。」目前熱播的歷史劇《大秦賦》顯然並非如此。極度扁平化的人物形象,生硬的表現手法,歪曲史實粗製濫造的情節,與《大秦賦》美術總監霍廷霄」不失於歷史的真實,但又唯美」之言,實在是背道而馳。
  • 視線:《大秦賦》賦的是什麼
    該劇改編自孫皓輝的《大秦帝國》,也是這一系列電視劇的最後一部,前三部分別為《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大秦賦》在劇本打磨上歷經八年,拍攝一年,製作上可謂是大手筆。在嚴肅歷史劇不太受寵的今天,這篇「賦」火了,它到底賦的是什麼呢?
  • 一本正經的《大秦賦》是一篇什麼樣的賦?
    也許手撕鬼子的抗戰神劇看多了,年終歲尾,中央電視臺8頻道突然播放78集歷史正劇《大秦賦》,讓吳鉤引起了注意。戰國時代七雄爭霸的故事已經講了幾千年了,一本正經的《大秦賦》會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今晚,《大秦賦》播到了30多集了,吳鉤越看越覺得不對勁。
  • 《大秦賦》之蒙驁,戰功赫赫,輔佐四位秦國君主!
    《大秦賦》之蒙驁,戰功赫赫,輔佐四位秦國君主!
  • 「視線」《大秦賦》賦的是什麼
    該劇改編自孫皓輝的《大秦帝國》,也是這一系列電視劇的最後一部,前三部分別為《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大秦賦》在劇本打磨上歷經八年,拍攝一年,製作上可謂是大手筆。在嚴肅歷史劇不太受寵的今天,這篇「賦」火了,它到底賦的是什麼呢?
  • 這篇「賦」火了,《大秦賦》到底賦的是什麼?
    來源標題:《大秦賦》賦的是什麼近日,大型歷史劇《大秦賦》開播,引起觀眾尤其是歷史愛好者的熱議。該劇改編自孫皓輝的《大秦帝國》,也是這一系列電視劇的最後一部,前三部分別為《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
  • 《大秦賦》之蒙驁,戰功赫赫,輔佐四位秦國君主
    大型歷史劇《大秦賦》上線後,好評不斷,該劇雖然是以秦始皇嬴政為主線,但卻橫跨秦國四大君王,他們分別是: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莊襄王
  • 《大秦賦》冬兒上線,嬴政紅顏知己,比趙姬更受歡迎
    雖然作為一部古裝歷史正劇,主要以男人戲為主,但是《大秦賦》中卻有幾個不得不提,戲份舉足輕重的女性角色,譬如鄔君梅飾演的華陽太后,朱珠飾演的趙姬。趙姬作為千古一帝嬴政,也是本劇男主角的生母,她的重要性自然也不言而喻,倘若角色成功,勢必能為《大秦賦
  • 同光行動線上直播|馮天瑜:《明夷待訪錄》近代性考辨
    中國的政治領域存在一個沿襲久遠的宗法—專制君主體制,這種「王權支配社會」的體制決定著中國政治理念的「傳統性」。其特徵有如下幾方面。第一,國家的最高權力集中於君主手中,君權少受實質性制衡。中國的宗法—專制君主政體建立在農耕經濟基礎上,以農民為主體的民眾是貢賦、勞役的提供者,民眾安居樂業,維持簡單再生產,是國家穩定的前提。如果民不聊生,起而造反,即會導致王朝傾覆。故中國素有「君舟民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說法。因此,何以「治民」,也即如何處理專制君主政體與以農民為主體的民眾的關係問題,歷來是中國傳統政治學研討的重點,「馭民術」成為儒、道、法諸家反覆辯難的議題。
  • 《大秦賦》張揚的是什麼
    電視劇海報《大秦賦》張揚的是什麼?電視臺正在熱播電視連續劇《大秦賦》。
  • 《覺醒年代》:陳獨秀回國,「德先生」和「賽先生」即將登場
    張桐這個扮相首先就先給個滿分,記得當年的歷史書上李大釗的畫像就是如此,尤其是那個「大鬍子」,不過張桐印象最深的角色還是《亮劍》中的和尚,李大釗因為學業問題不能和陳獨秀一起回國。十月革命為近代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李大釗也隨即回國,和陳獨秀相約分別於北京、上海兩地籌建中國共產黨,同時創辦報紙《新青年》、《每周評論》,也提出了「德先生」和「賽先生」。
  • 《大秦賦》:波瀾壯闊的戰國史詩
    不得不說,「大秦帝國」系列劇集,是一部歷史鴻篇巨製。從《裂變》到《大秦賦》,整部「大秦帝國」系列劇集的時間跨度長,描繪了秦帝國的興衰史和戰國時期的變遷。《裂變》從秦還是西北邊陲蕞爾小國之時說起,歷經獻公、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一直到《大秦賦》的始皇嬴政。八代君王,時間跨度1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