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天瑜:勸君少頌秦始皇
作者:馮天瑜,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
來源 :《論衡》;轉自微信公號——思想潮
————
約於十多年前,筆者草撰《評時下清宮戲歷史觀》,簡析《雍正王朝》等一批頌揚清代帝王電視劇的史觀偏失:把暴君美飾為愛民仁者,將盡斬同類、厲行文字獄、剿滅公論的陰謀家胤禛褒揚為「得民心者得天下」,扭曲歷史真實,惟此為甚!此類史劇,顯然從《紅樓夢》《儒林外史》《哈姆雷特》《李爾王》《戰爭與和平》等中外文學傑作社會批判的傳統上大開倒車,淪為宣揚專制君主獨裁的御用品,對今人心智毒害匪淺。值得注目的是,此後十餘年間,同類影視劇一發不可收,對專制帝王頌聲的分貝愈益高昂,可謂震耳欲聾。如電影《英雄》,啟用一流演職人員,將殺人如麻的獨夫民賊秦王盛讚為絕世英雄,連準備前往刺殺的俠士也為其感化,拜服階下,徹底顛覆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荊軻大俠形象。此乃史界、文界的一大奇葩也!令人訝異的是,繼《英雄》之後,一批頌秦的長卷電視劇接踵而至,觀眾應接不暇。時下,央視更匯集一線演員,推出七十八集巨製《大秦賦》,高調讚頌秦始皇,將《史記》等史書,《過秦論》等策論,《阿房宮》等文賦,《孟姜女哭長城》等民間故事所定格的那位絕世暴君、中國歷史上的空前大屠夫、百家爭鳴的斷送者,抬舉到政治高峰、道德聖殿;「天下苦秦久矣」一變而為「天下盼秦若久旱望雲霓」,這更是史界、文界的空前創舉。吾輩已見怪不怪,如此種種,無庸多議,現在僅就該劇歷史觀的一個癥結處試作考析,因為如上奇葩之說皆根源於此一史觀。《大秦賦》的史論依據,歸結起來是:秦王終身力行東出,掃六合,並天下,是為著解萬民於倒懸。「一天下」既然是天字第一號的正義之舉,成功實行者秦始皇當然便是天字第一號的大英雄。為辨析上說,我們首先看看,秦王掃六合,是否意在解萬民於倒懸。遍覽史籍,兼涉考古發掘材料,可以發現秦王雖講過「黔首安寧,不用兵革」一類漂亮話,但他「掃六合,一天下」,非為其他,全然為了做天下共主——超越周天子那樣分權的宗法封建共主,而是掌握全部軍政財文大權的專制集權共主。誠如唐人柳宗元、明清之際王夫之所言,秦皇所為,全然出自一己私慾。為達此目的,可以利用一切、也可以破壞一切。秦王稱帝前後的實踐,是一部奴役七國臣民的血腥歷史。幾代秦王皆奉行商鞅殘民、弱民、窮民、愚民政策。中國文化本來長於「治民」,乏於「民治」,而秦制之下,民眾更絕無問政權,有的只是服從君令,庶民任君宰割。而濫殺黎民,是秦政的家常便飯,秦將白起一次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卒(此種屠俘之殘暴程度,在世界戰爭史似無第二例),嬴政揮師攻陷趙都邯鄲、魏都大梁、楚都郢,皆行屠城,宮廷、民居洗劫空,貴胄、文物全數移往鹹陽。列國稱秦軍為「虎狼之師」決非虛誇。秦王對自國秦人也極端殘忍,除橫徵暴斂、敲骨吸髓外,還徵調數十萬黔首長年修建阿房宮(後來項羽焚燒此宮,大火延燒數十日,足見其廣大),又幾十年如一日修建驪山陵墓(尚未開掘的始皇陵估計是世界規模最大、藏品最富的帝陵,僅以其附件——秦兵馬俑規制之宏大,便可推想皇陵的偉岸),完工後,為保守陵墓機密,數以萬計的民伕格殺無論。這在世界史上亦屬罕見。觀諸全部史籍,不見秦王東出解民於倒懸的任何實例,而所見只有屍骨遍野、城垣盡毀。相關推薦:梁漱溟、劉夢溪、孫隆基等著「中國文化三部曲」
「中國文化三部曲」匯集了梁漱溟、孫隆基、劉夢溪等大師的思想結晶,包括《中國文化的命運》《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中國文化的張力》三本。深入中國文化的根部,發掘民族精神的內在特質,研究中國文化的本質,直面現代社會熱點議題,延伸至對個體、社會關係、世界未來走向的分析,充滿終極關懷。
梁漱溟:《中國文化的命運》
《中國文化的命運》是梁漱溟長子梁培寬先生整理編輯的梁漱溟有關中國文化及其精神的文稿,其中三分之二是未曾公開出版的遺稿,時隔七十年之後第一次呈現給讀者。本書主要圍繞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對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影響展開,並用中西比較的視角,觀察兩種文化的根本不同,梁先生幾十年前的見解遠超今人庸論。本書可為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提供一個有價值的珍貴讀本。
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孫隆基先生把中國上下三千年當作一個「長時段」,用結構觀念——針對特定範圍的一種共時性設定——來研究中國歷史和這種歷史延續所生成的文化特徵。創造性地運用「良知系統」「身體化」「和合性」等概念來總結中國文化中對「人」的設計和「二人」關係,並進一步延伸至對個體與社會關係、國家與社會關係,國家對世界態度的分析與概括。其匠心獨運之處在於,不是泛泛地羅列出這個民族的國民的劣根性,然後提出老生常談的補救之道,而是用近乎千刀萬剮的切割,給人以深處其間而欲全力掙脫的濃烈感覺,從而達到文化批判的深遠訴求。
劉夢溪:《中國文化的張力》
《中國文化的張力》是劉夢溪先生五十餘年研究精華之集結。傳統是從過去流淌到現今的精神河流,每個人都不自覺地站在其延長線上。中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也是需要反思文化、更新傳統,使其成為社會建構的有益養分的時期。作者從傳統文化如何進入現代生活、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的關係、中國文化的特質及其價值取向、傳統的流失與重建等角度延展開來,直面文明衝突,深挖現代生活中的文化張力與內核,為中國文化的復興提供了方向。
「中國文化三部曲」:審察中國文化的經典讀本
1、頂尖學者的思想結晶,影響一代代讀書人的傳奇暢銷書。
梁漱溟、劉夢溪、孫隆基均為中國現代著名文史學者、思想家。「中國文化三部曲」集結了諸位大師數十年研究之精華,其中梁漱溟先生塵封七十年遺稿首次呈現。匠心獨運的文化批判與文化發展指南,成為了解中國文化的經典之作。
2、不拘泥於既定思維模式,高度提煉中國文化的本質特徵。
拋開各類紛爭,立足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感性觀察與理性分析相結合,運用結構主義方法,研究長時段的文化特徵和文化結構,結論長期有效,不會過時。
3、一陣見血,直指人心。敲響文化警鐘,走出文化誤區。
書中關於中國文化的金句比比皆是,諸如對中國文化根本精神的論述,對中國人民族性格塑造的解析,血緣家族作為最佳社會網絡對傳統的凝結作用的論述,對社會構造與制度的剖析等,面對文明衝突,繞開思想的陷阱,針對文化病症「開藥方」。
4、中西比較,理解中國的珍貴讀本。
運用對比的方法挖掘中西文化異同的根源,洞悉社會演進規則,使人更清晰更深刻地理解中國。
5、博古通今。傳說、故事、信仰、文獻、理論研究相結合,打通歷史、文學、經學、倫理、美學各領域,聯繫當代社會現象,多維度解剖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三部曲」從現實、歷史、典籍、遊歷等多角度多層次縱論文化多樣性、文化差異、文明的碰撞與融合、傳統與現代的關係,既有生動曲折的傳奇故事,又有縝密嚴謹的理性分析,深入淺出地闡釋了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核。
「中國文化三部曲」(全3冊)
省察中國文化、理解中國的珍貴讀本
長按二維碼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