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裴劍飛)AED(體外除顫器)今天起出現在北京地鐵站裡。這個搶救心臟驟停患者的醫療設備,誰都可以使用嗎?北京急救中心培訓中心主任陳志介紹,在地鐵內遇到有人需要急救,大家首先還是撥打急救電話,並尋求地鐵工作人員的幫助,使用AED雖然不需要相關證件,但由經過培訓者實施搶救,效率會更高。
市民拍攝剛剛投放的AED設備。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AED是一種能夠自動識別異常心律並給予電擊除顫的急救設備,搶救心跳驟停患者的成功率遠高於徒手心肺復甦。其最大特點是使用者無需具備專業背景,在接受一定時間的培訓後,即可使用。
今天上午,在地鐵1號線西單站,陳志現場為記者講解並展示了AED設備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在陳志進行演示的過程中,AED設備一直在進行語音提示。「AED設備的使用非常簡單,主要就是四個步驟,有的設備還有語音提示,按照提示進行操作即可,每一步都有很詳盡的說明。」
北京急救中心培訓中心主任陳志現場演示AED設備使用方法。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理論上,誰都可以使用AED,沒有資質的門檻,當然我們推薦經過培訓的人員進行使用。」他說,遇到突發情況時,市民首先要迅速撥打急救電話,然後立即通知地鐵的工作人員,由他們啟動相應的急救程序。
陳志介紹,這些AED設備都會放置在有工作人員值守的區域旁,目前,他們已經開展對地鐵工作人員的急救培訓,由經過培訓的人員實施搶救,效率會更高。
據介紹,下一步,地鐵站等公共場所內的AED設備都將在「北京120平臺」內進行定位,未來還會實現,當市民撥打急救電話後,如果這個公共場所內有AED設備,調度人員在完成派車等操作後,還將告知在什麼位置有AED設備。「到今天為止,北京地鐵內已經有5臺AED設備進入了聯網,工作人員在指揮調度平臺上能隨時查詢到,未來隨著設備的進一步增加,陸續還會進一步完善。」
■ 追問
用AED救人出現意外,要擔責嗎?
在公共運輸站點安裝AED只是一個開始,目前,我國在推廣普及AED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總體配置率並不高。除了設置的數量外,如果意外發生,普通市民還會面臨「會不會用、敢不敢用」的問題。
記者了解到,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正式實施,第184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該條也被稱作「好人法」,從法律層面保護施救者。
北京市人大代表孟令悅曾在接受採訪時提出,雖然急救免責相關法規已出臺,但公眾認知度不高,很多人拿著急救設備不敢用,擔心擔責。法律法規要讓更多人知道,救人是不用擔責的。「除了完善立法、保護搶救實施者權益,對搶救實施者予以免責保護,也建議設立相關獎勵機制,在適當的情況下獎勵搶救實施者,鼓勵培養全民主動的互助意識。」他說。
陳志在今天的演示現場也呼籲,公眾如果在地鐵內遇到需要急救的情況,都要大膽出手。
AED設備的使用非常簡單,有的設備還有語音提示,按照提示進行操作即可。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 多知道點
使用AED只需四步,有兩個關鍵事項需要注意。
第一步是開啟設備,有的設備將外殼掀蓋後即可開啟,有的需要按下開機鍵。
第二步是正確貼好電極片、連接好導線。電極片上也有相關提示,一片貼在右側鎖骨下胸骨旁,另一片貼在心尖的外下方。
第三步是AED進入自動分析的步驟。在此時必須要注意,不能有他人來幹擾觸碰患者的身體,避免造成設備誤判。在3-6秒之內,設備即會分析出患者的病情是否處於心室顫動這樣的可電擊心率,設備會發出語音提示。
第四步是充電放電的電擊除顫過程。完成自動分析後,設備會自動進行充電,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放電按鍵會閃爍,按下此按鍵後即完成了放電程序。
需要注意的是,其他人不能用裸露的手及其他身體部位觸碰患者的皮膚,以免造成誤電擊情況。
新京報記者 裴劍飛 協作記者 王貴彬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