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八一評論微信公眾號 作者:陳克文
年初,中國航天員大隊的事跡被集中報導後,有網友這樣留言:這麼「燃」的奮鬥,要想不成功都難;兩會前夕,微電影《厲害了,我的軍》點擊量達「千萬+」,有官兵跟帖:厲害了是因為奮鬥了,更厲害還需再奮鬥;3月底,「上北大、拿冠軍、打海盜」的海軍陸戰隊退伍女兵宋璽在分享自己的從軍經歷時說:「奮鬥的軍旅最精彩」……
奮鬥,一個讓人心潮澎湃的詞彙,一種帶來改變、孕育希望的力量;它是實現目標的手段,也是成就自我的選擇;它是一個時代的精神氣質,也是鏤之於心的文化基因。習主席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深刻指出,「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奮鬥精神的人民」「世界上沒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奮鬥」。擊鼓催徵,這是進軍的動員令;奮楫揚帆,這是前行的集結號。鏗鏘話語,壯志豪情,鼓舞全軍官兵同心共築強軍夢。
奮鬥,讓人生有夢不覺遠;奮鬥,讓軍功之花更燦爛。沒有奮鬥,一切夢想都是空想;沒有奮鬥,所有目標都是奢望。一部我黨我軍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艱苦卓絕的奮鬥史。戰爭年代,沒有無數先烈「壯士頭顱為黨落,好漢身軀為群裂」的奮鬥犧牲,哪來人民當家作主的紅色江山?建國之後,如果全軍官兵沒有保持革命戰爭時期的那麼一股勁,那麼一股拼命精神,我軍如何能取得新成就?沒有全軍官兵的團結奮鬥,砥礪前行,我軍又怎能在中國特色強軍之路上邁出堅定步伐……正是一代代官兵的奮鬥,定義著個人的價值,標註著軍隊的未來。
夢想還在遠方,奮鬥仍在路上。當前,改革強軍正處於河入峽谷、風過隘口的關鍵時期,「瞭望前方,雖然看得見彼岸,但不擊楫勇進,就不會抵達。」不做精神氣質上的「懈怠型」,不做價值取向上的「利己型」,不做生活方式上的「玩樂型」,把奮鬥作為永遠的座右銘,方能化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收穫歷史新的榮光。
一切成功,都是在艱辛的奮鬥中實現的。當年,在「下決心不要後方」挺進大別山時,鄧小平在給指揮員動員時說:「共產黨員的特點是越困難越有勁、越團結」。在隨後的奮戰中,劉鄧大軍不僅粉碎了敵人對大別山的圍攻,還實現了黨中央所寄望的「爭取最好的前途」。「越困難越有勁」,這是鄧小平的戰略選擇;「愈艱難,就愈要做」,這是魯迅的處世態度。冰心說:「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卻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的徵程上,沒有「容易」這個詞。敢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知難而進、迎難而上,把困難當作墊腳石,把奮鬥當作催徵鼓,強軍夢就會漸行漸近。
偉大夢想,都是在接續奮鬥中抵達的。強軍路上的奮鬥,既是「冒險的攀登」,也是「寂寞的長跑」,最怕一曝十寒,最忌半途而廢。沒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定力,沒有「千磨萬擊還堅勁」的韌勁,就可能在攀登時頂不住壓力,在長跑中耐不住寂寞。「登山不以艱險而止,則必臻乎峻岭矣。」不見好就收,不留戀「快活三裡」,像巴金在《做一個戰士》中寫的那樣,「他看定目標,便一直向前走去。他不怕被絆腳石摔倒,沒有一種障礙能使他改變心思」,就能在「單點對焦」、持續攻擊的奮鬥中,發出「屬於自己的那束執著的強光」,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任何事業,都是在提高能力的奮鬥中完成的。從來沒有兩次完全相同的機遇。奮鬥是提高素質和能力的重要途徑。闊步新時代,擔負新使命,需要有新本領。聯合指揮機關搭建起來了,如何讓自己懂聯、善聯、自覺聯?合成營成立了,怎樣使其在戰鬥中發揮最大火力效益?保障分隊成為戰鬥單元,如何實現保障鏈與指揮鏈無縫銜接?這一連串的新問題,都需要每名官兵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來適應部隊建設的發展。
1939年5月,延安召開慶賀模範青年大會,毛澤東以「永久奮鬥」為題發表講話,號召全體共產黨員、模範青年要把革命幹到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今天,面對實現強軍夢這一「新的革命」,讓我們加滿油、把穩舵、鼓足勁,永久奮鬥,用奮鬥去築夢、追夢、圓夢!
作者單位:66016部隊
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