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才思敏捷者,很多人都會想到七步成詩的曹植,不過在歷史上還有一位比曹植七步成詩更誇張的文人,傳聞他作詩可以八叉手而成韻,被世人稱為「溫八叉」,他就是溫庭筠。不過溫庭筠雖然才思敏捷,卻有些太過恃才傲物,得罪了一眾權貴,導致他屢試不中,一生際遇坎坷,潦倒度日。
有道是「有其父必有其子」,溫庭筠的兒子溫憲也繼承了父親的才學,年紀輕輕便頗有詩名,按理來說科舉中第應該不難。不過溫憲和溫庭筠一樣,同樣喜歡寫一些諷刺權貴的詩文,這自然也是讓當權者對他不喜,所以溫憲進士考試也是屢試不中,和父親溫庭筠如出一轍。不過,溫憲的運氣比父親要好些,遇到貴人相助,最終如願考取功名。
話說一次進士考試放榜之後,溫憲趕忙去觀看榜文,結果不出意外又是名落孫山。而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落第,再加上他對自己才學的自信,也知道這是有人從中作梗,但是作為一介布衣他縱使有滿腹悲憤又能如何?於是無奈的溫憲回到暫住的崇慶寺借酒澆愁,酒至正酣,溫憲內心的不平不吐不快,於是便揮毫在寺院牆壁上寫下一首詩:
《題崇慶寺壁》(唐.溫憲)十口溝隍待一身,半年千裡絕音塵。鬢毛如雪心如死,猶作長安下第人!
這首詩可謂字字是淚,滿是悲切。前兩句描寫的是艱難處境,家中十餘口處於貧困潦倒的境地,都在等著自己能夠得以金榜題名回去。離家半年,家人都在千裡之外,沒有一點點音信。詩人的艱難處境在這兩句中表現得可謂淋漓盡致,讓人不忍卒讀。
詩的後兩句則是詩人自己落第的感慨。如今的自己人雖未老,但鬢髮已然斑白,但卻依舊只能作為科舉落第者困在長安城中,自己早已是心如死灰,不抱什麼希望了。這兩句將詩人心中的無奈和憤懣和盤託出,讓讀者不由為詩人的不幸遭遇而心生同情。
而正是這首詩,最終成為了溫憲命運的轉折點。當他題詩後不久,當時的宰相鄭延昌來崇慶寺上香,在寺廟的牆壁上讀到這首妙詩,心有感傷之餘也是起了愛才之心,於是便命人尋得了此詩的作者溫憲。等回到京城,鄭延昌便馬上找到了當時掌管科考的官吏,親自舉薦了溫憲,而最終溫憲也得以如願,終於高中進士,開啟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不得不說寫得一手好詩,在唐代是真的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溫憲的前半生和自己的父親溫庭筠何其相似,但就是因為落第後在崇慶寺題的這首詩,卻讓他被愛才憫才的鄭延昌所賞識提拔,得以不再重蹈溫庭筠覆轍,也算是幸事。
其實因為一首詩而改變命運的事,不僅發生在唐代,在宋代也曾發生過。宋仁宗時期,有一位書生名為姚嗣宗,自感報國無門便憤憤然在驛站的牆壁上題寫了一首詩,詩云「踏碎賀蘭石,掃清西海塵。布衣能效死,可惜作窮鱗。」這首詩被當時的一位大官無意間讀到,很賞識他的才華,於是便立刻向朝廷舉薦了他,最終這位書生終得平步青雲。
從這些「一詩改變命運」的故事中,其實我們可以領悟到一個道理,那就是機會總是不期而遇的,我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遇到,但是在此之前我們都需要豐富自己,只有這樣等機遇來臨時我們才能抓在手中。要不如果沒點真才學,這兩位書生又怎麼會迎來自己命運的改變呢?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