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紳當了宰相後,為何不像他《憫農》詩裡寫的那樣關心百姓

2021-01-09 張生全精彩歷史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唐代詩人李紳寫下的兩首《憫農》,現如今已經成為了大部分人的啟蒙唐詩。而作者李紳悲天憫人,敢於為農民發聲的可貴品質,也向來為人們所稱道。

不過,當後來李紳官至宰相,已經有能力改變農民生活狀況的時候,他似乎成了一名殘酷的剝削者,不再奉行「憫農主義」了。李紳這樣的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呢?

(憫農)

要搞清楚這件事,就得從李紳的《憫農》說起。

李紳出身官宦世家,其曾祖父是中書令李敬玄,地位顯赫。俗話說,富不過三代,隨著後來李氏家族漸漸遠離權力中心,等李紳出生時,他的父親李晤已經只能擔任縣令這樣的小官了。

李紳自小便有再次振興家族的志向。他勤奮學習,終於在後來中了進士,成為了當時的翰林學士。

有一年夏天,李紳回到亳州探訪親友,恰好碰見了同年中榜的浙東節度使李逢吉。兩人作為文人詩友,又是多年不見,自然免不了要交流一番。

當二人踏上亳州城東的觀稼臺後,李逢吉眺望遠方,心有所感之下,當即吟詩一首,詩的最後兩句是「何得千裡朝野路,累年遷任如登臺」。這意思是說,假如升官就像登臺一樣簡單就好了。

而李紳則將目光投到了田野中忙碌的農夫身上,在看到他們汗如雨下、辛苦耕耘莊稼的情景後,一時感慨萬千,於是他便吟出了流傳千古的《憫農》兩首。

(李紳)

在聽得這兩首詩後,李逢吉不禁在一旁拍手叫好,並且他還希望李紳能將這兩首詩寫下來送給自己,以留存今日同遊的情誼。

實際上,李逢吉在聽到「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一句後,心中就已經打好了算盤。這句詩表面上是在悲痛農夫,但其實是在暗指朝廷無能。像這種大逆不道的詩句,正好可以成為李逢吉高升的墊腳石。

於是在回京之後,李逢吉當即將李紳的詩句呈給武宗,告發李紳寫反詩。不過,武宗在見到詩句後,卻認為自己「久居高堂,忘卻民情」,反而李紳的詩是一種適時的提醒。李紳由此而得到了晉升。

或許是這一個險惡的朝廷傾軋,讓李紳心驚膽戰,從此他性情大變。開始變得為官暴戾,常常提升稅目,魚肉百姓。而當日那位憫農傷時的那一份「初心」,已然早已記不得了。

(劉禹錫像)

李紳在擔任淮南節度使期間,當地百姓整日擔驚受怕,很多人甚至背井離鄉,選擇奔逃向外地。而當下屬向李紳稟報此事之後,李紳卻反而說:「用手捧麥子,飽滿的總會在下面,而那些秕糠隨風而去,根本不值得在意。」

除此之外,《雲溪友議》中記載,李紳在發跡前,常常到一個名叫李元將的人家中做客,並且稱呼李元將為叔叔。而後來當李元將想反過來巴結他的時候,哪怕李元將自降輩分,稱自己為「弟、侄」,李紳都是不屑一顧。一直到李元將把自己稱作「孫子」,李紳才終於接受。

而劉禹錫的《贈李司空妓》一詩中,也表現出了李紳生活奢侈的一面。這個故事是說,劉禹錫受邀到李紳府上做客,李紳的歌伎將劉禹錫深深吸引。因此劉禹錫希望李紳將歌伎賜給自己,於是他寫下了「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這樣的詩句。意思是說,李司空見慣了這些排場,心中毫無波瀾,而我這個蘇州來的刺史,卻早已經被吸引得斷腸了。後來詩中的「司空見慣」,則成為了一個漢語成語,形容看得多了不足為奇。

李紳背叛了自己的「初心」,最終也沒有得到好下場。最終,在朝廷傾軋中,李紳受到「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懲罰,也算是報應吧。

(參考資料:《舊唐書》《雲溪友議》《唐才子傳》)

相關焦點

  • 憫農詩人李紳何以被世人嗤之以鼻?發達後奢侈和跋扈,無憫農之心
    第一首寫的是百姓辛苦幹活,但最後卻得不到糧食而被餓死。第二首寫的是對農民的同情和對浪費糧食的不滿。 兩首詩的作者李紳,在年輕的時候,確實看到百姓的辛苦,也有同情和悲憤之情,於是就寫下了這《憫農二首》,故而他被人稱為是憫農詩人。
  • 「憫農詩人」李紳的浮沉:卿本佳人,奈何為賊
    與母親相依為命的苦日子,上天似乎覺得李紳不夠慘——或許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不久之後,李紳的母親也駕鶴西遊了,從此,15歲的少年李紳算是成了父母生、天地養的孤兒了。母親的離世,對李紳的打擊極大。如果母親還在,就算在哪裡他都不會覺得自己是無家可歸的流浪兒。其實,他並沒有回李家族裡——沒有了母親,那裡的家也就不算是家了。天大地大,父母恩大,服喪結束後該去哪裡呢?到哪裡流浪?
  • 鋤禾日當午貼滿課堂飯堂,憫農作者李紳又是怎麼對待農民與糧食?
    這首詩相信全中國的百姓都不陌生,可謂道盡了古代農民生活的哀苦,體會更深者潛然淚下也無不為過。深刻的立意及易讀的特性讓這首詩傳播的非常快,且流芳百世。實際上李紳的憫農不止這一篇,嘗到甜頭的他寫了憫農三部曲。憫農二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 李紳最經典的兩首詩,千古流傳,從未間斷
    下面欣賞李紳最經典的兩首詩,千古流傳,從未間斷。李紳喜歡寫詩,他的作品明白樸實,淺顯易懂,而且總是和勞動人民的疾苦相連。白居易對李紳就很欣賞,他曾在給元稹的一首詩中說,「笑勸迂辛酒,閒吟短李詩」。因為李紳身材矮小,所以白居易就詼諧稱呼他短李。
  • 李紳的《憫農》家喻戶曉,為啥和韓愈「打架」?詩人當官不好混
    宰相李逢吉認為李紳薄情寡義,為人太不厚道,於是將李紳和韓愈紛紛貶官,兩人都沒得到好。牛李黨爭的犧牲品,李紳韓愈雙雙中計但是,在這件事中,韓愈和李紳都是受害者,他們都中了李逢吉的奸計!後來李紳也知中了圈套,還哭著向穆宗求情,勉強保住了他和韓愈沒被外調。但是一年後穆宗去世,李紳馬上被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同年韓愈也抑鬱而終,兩人結局都十分悲慘。寫出《憫農》的李紳,竟如此薄情寡義?
  • 鋤禾日當午的作者李紳,真的愛惜民力嗎,歷史告訴你
    《憫農》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其二「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其一中意思大概是寫農民播種耕作,天下都沒有閒田,可還是有農民餓死;其二描述的是農民辛勤勞作的場景。
  • 《憫農》作者李紳很冤枉
    誠如杜甫所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生於唐時、出身士族的李紳,日子過得好吃得好是肯定的。劉禹錫那首「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側面描寫了時任司空的李紳的家宴排場,給了後世一個「司空見慣」的成語。不過此詩的主旨並非是嘲諷李紳窮奢極欲的,只是題贈給李紳家妓的應景之作。劉禹錫再正直,也斷然不會公然諷刺盛情招待自己的好友。
  • 鋤禾日當午,詩人不靠譜,憫農笙歌醉,陋室戀妓舞
    李紳還不止寫了一首憫農這首詩不僅膾炙人口,詩意也簡單明了,描寫了農民的艱辛,體現了詩人對其的憐憫。所以,這首詩正確的名字叫做《憫農》。作為唐詩的代表之一,能寫出這首詩的人應該是一位心憂天下、能感同身受百姓疾苦的好人。《憫農》的作者叫做李紳。紳士的紳,是不是連名字都體現出了詩人善良的人格呢?這樣的人一定會是國家棟梁吧?你還真猜對了。
  • 寫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真實作風太讓人嘆息
    一首短小精悍的詩,僅用四句話就道出了農民種田的辛勞,糧食得來不易,呼籲人們要愛惜糧食,不要鋪張浪費。《憫農》可以說是我們最早接觸的古詩詞之一,小學生都會背,因此很多人在聲討那些浪費糧食的人時都喜歡說:「你連個小學生都不如。」如不如小學生這個不太好說,但真的不要再拿《憫農》來舉例了,詩是好詩,但作者李紳卻不是什麼清廉節儉之人。按現在的網絡術語來說,那就李紳「崩人設」了。
  • 寫下「鋤禾日當午」的李紳,後來怎麼樣了?他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
    憫農《憫農》的作者叫李紳,唐朝人,那年有個叫李逢吉的同年到亳州訪友,恰好李紳也在,於是便陪著他上了趟城東觀稼臺。這已經不是凡人的力量,於是李逢吉自嘆弗如之後怏怏告辭,《憫農》二首便從此流傳下來,成了我們上小學就得會背的佳作。李紳的《憫農》二首,題曰憫農,句句憫農,第一首寫農民的辛苦,第二首升華一點,寫農民的處境,自來詩由心生,詩如其人的緣故,鬧得大家都以為李紳,肯定是個大大的好人,然而,世人論跡不論心哪。
  • 為何老師只教你「粒粒皆辛苦」,卻從不提作者是誰?換你也不會說
    比如杜甫一生顛沛流離,他的詩大抵就避不開「憂國憂民」四個字;李白一生放蕩不羈,他的詩就避不開「豪放灑脫」四個字;王昌齡曾經居留邊塞被貶龍標,他的詩就避不開「壯志難酬」、「邊關戰場」等等之類的情思……因此,老師讓我們賞析一首詩的時候,通常都會讓我們去了解這個詩人的人物生平和當時作詩的背景。
  • 「鋤禾日當午」的作者,唐朝宰相李紳,寫起楷書,不輸名家高手
    絕大多數初學者學書法,也是從臨寫他們的法帖開始的。當然了,唐代的楷書高手還有很多,比如虞世南和褚遂良等人,也是書法史留名的高手。上面說的這些,大家都比較熟悉。今天呢,給大家介紹一位並不為大家所熟知的,「鋤禾日當午」的作者,唐朝宰相李紳。他寫起楷書,不輸名家高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朝宰相李紳寫的這首詩,小學生都學過,大家也都比較熟悉。
  • 原來跟「憫農」的作者有關
    身邊的女孩脫口而出「憫農」,我說你換一個吧,雖然「憫農」有兩首,我不知道你考我的是哪首,但我怎麼能不記得這兩首呢?那是我背會的第一首古詩,是「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古詩啊!「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 劉禹錫贈送歌妓的這首詩,不僅抱得美人歸,還創造出一個經典成語
    至於蘇州,在當時更不像現在的花團錦簇繁盛之地。劉禹錫四處奔波,上一站是和州,身為刺史的他,甚至還被手下的縣令擠兌。他三次移居,居住的還是小破屋,所以留下了千古名作《陋室銘》。懷著這樣的心情,劉禹錫來到蘇州,心情自然好不起來。劉禹錫的到來,馬上引起了蘇州文壇的轟動,更是讓另外一位詩人喜出望外。
  • 唐朝詩人李紳的B面人生
    李紳六歲時父親去世,與母親遷居到無錫,目睹了底層百姓終日辛苦勞作,卻依舊吃不飽穿不暖的悲慘現實。在沒有踏入仕途之前,李紳就是很著名的詩人,曾寫過《古風》二首(一作《憫農》二首):「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可謂世人耳熟能詳。
  • 人品與才華不成正比,這些詩人品行有虧,寫的詩卻擲地有聲
    下面這些詩人就是詩寫得好,做人卻屬實差勁。1-渡漢江唐代:宋之問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初唐時期最有名的詩人,與沈佺期並稱"沈宋"。與陳子昂、盧藏用、司馬承禎、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稱為仙宗十友。宋之問的詩才成就很高,人品卻不敢恭維,最為人唾棄的便是"因詩殺人"。
  • 翰米故事每日聽第三百六十四輯《The Peasants(I)》/《憫農·其一》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一首耳熟能詳的詩,這首詩的題目呀,叫做《憫農》。這其實有很多首詩組合在一起,我們先來說其中的第一首——《憫農·其一》  [唐] 李紳一起來聽一聽吧!憫農·其一[唐] 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