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高中古詩詞教學當中,有個方法叫做「知人論世」,意思是要了解詩人的生平性格和其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而更加清楚詩歌所表達的各種情境意趣,從而理解詩意,欣賞詩歌。
比如杜甫一生顛沛流離,他的詩大抵就避不開「憂國憂民」四個字;李白一生放蕩不羈,他的詩就避不開「豪放灑脫」四個字;王昌齡曾經居留邊塞被貶龍標,他的詩就避不開「壯志難酬」、「邊關戰場」等等之類的情思……
因此,老師讓我們賞析一首詩的時候,通常都會讓我們去了解這個詩人的人物生平和當時作詩的背景。但是傳詠千年的《憫農》,就是那首人人都能隨意哼來的五絕: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對於作這首詩的詩人,老師卻很少介紹其作者的故事,甚至很多人到現在連這首詩的作者都已經不記得了,這是為什麼呢?
這首詩的作者叫做李紳,是唐代中期的一位著名詩人。公元772年,李紳出生在浙江湖州烏程縣內,他的父親在烏程縣內做了個官,李紳從小的生活因此也就不算差。可就在李紳5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病故了,這讓一家人的生活開始走上了下坡路。
但李紳不認命,從小讀書就十分努力,詩才也漸漸顯露。因為自父親去世後生活變得艱苦許多,因此李紳頗能體會百姓疾苦,公元798年,李紳趕赴長安去考進士,路上看到農人在田地裡揮汗如雨,於是便作了《憫農二首》,除了上面介紹的,另一首為: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這詩都反映出了當時貧苦農人的現實生活,充滿了對百姓的關懷與同情,因此李紳一時之間也受到了包括元稹、韓愈、白居易等人的欣賞。
可考中進士又為官為相之後,李紳卻突然像是變了個人,不僅不念舊情,而且還生活奢靡、恃強凌弱、阿諛奉承。
在李紳成名之前,他曾經經常到一個比他年長的叫做李元將的家裡做客,見面就叫「叔叔」來巴結他。結果李紳發跡之後,李元將反過來找他,還自降身份稱呼李紳為「兄」,但李紳卻不高興,李元將又稱他為「叔」,但李紳還是愛答不理,直到李元將叫了李紳「爺爺」,李紳這才勉強接受了。
此外,李紳在當官之時還十分殘暴,看誰不順眼就羅織罪名,將無辜百姓關入大牢鞭打,完全沒有當年寫《憫農》時候的同情了,以至於在李紳治下的百姓都紛紛出逃。
此外,李紳在後來還投身進入了牛李黨爭,使勁巴結當時的宰相李德裕。公元845年,李紳出任淮南節度使,他看上了當地一個叫做阿顏的美女,結果卻被一個叫做吳湘的人捷足先登了。
他聽說吳湘迎娶阿顏的時候聘禮極其豐厚,於是就讓人調查了一下,結果發現吳湘居然有貪汙行為。而且吳湘還是吳廣陵的侄兒,而吳廣陵早年又跟李德裕是世仇,於是李紳立即打定主意要治吳湘於死地。
李紳給吳湘強加了「貪汙受賄」與「強娶民女」兩項罪名,並且判處死刑。但是吳湘事實上雖然卻是有貪汙行為,但是數額不多,罪不至死,而所謂的「強娶民女」更是無端構陷。說到底,李紳只是為了在取悅李德裕的同時,也報自己的一己私仇,同時還能繼續對美女阿顏下手罷了。
結果還沒等李紳奸計得逞,第二年他就病逝了,享年74歲,而那個美女阿顏,可還是十七八歲的少女呢。公元847年,李德裕被罷去了宰相的職務,吳湘案也得以平反,而李紳即使身死,但也受到了「削去三官,子孫不得仕」的處罰,當年悲天憫人的詩人,最後就成為這麼一個背負千古罵名的小人酷吏,而這也就是老師都不想跟學生說李紳事的原因了。
李紳雖然後來為官頗為殘酷,但我們還是要辯證地來看待,就像老師用《憫農》教我們要珍惜糧食,了解勞動者的疾苦,而不教我們學習李紳之後的事跡一樣。客觀來說,《憫農》的藝術價值還是很高的,因此也得以收錄在了《唐詩三百首》中。
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看看唐詩,讀讀《憫農》,由詩歌發現詩人,由詩人看見歷史,這也不失為一種樂趣。
此書原價118元,現價只需要 68元,如果感興趣的話,就趕緊購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