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隔離餐,粒粒皆辛苦

2021-02-17 聊德語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中德雙語報菜名。

素材是入境上海後某隔離酒店14天的集中餐。

Wie wird in der Quarantäne in Shanghai gefuttert?

 

Hey, heute versuchen wir, einige chinesische Gerichte auf Deutsch zu benennen. Als Beispiel wird das zweiwöchige Essen in einem Shanghaier Quarantäne-Hotel dienen.

以下是中文版。

標配:

一個饅頭、

一個包子(豬肉包和素菜包輪流)、

一顆白煮雞蛋(有時候感覺味道是茶葉蛋,但外觀看不出)、

一碗粥(大部分是白米粥,偶爾小米粥或八寶粥)、

一盒常溫牛奶和一包榨菜。

還送過兩次燒麥和玉米!

感覺在過年!

 

早飯放在塑膠袋裡(包括一次性餐具),由全副武裝的工作人員按點放在隔離房間門外的小板凳上。

全部放完飯後,工作人員會在微信群裡通知「送餐完畢」。

在屋裡其實也能聽到工作人員開著對講機、推著車、穿著隔離服、鞋套走路,還有裝飯塑膠袋之間摩擦的聲音。

 

隔離酒店的工作人員在送飯,板凳上的飯是新的,地面上的飯是上一頓沒取的或是需要清理的垃圾。

(工作人員發到集中隔離微信群中的圖) 

 

隔離酒店大廳裡的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發到微信群中的圖)

 

這張圖和右邊的圖好像是一天的早飯,其實不是。早飯重複率太高了,後來就沒再拍照。   

標配:

(葷素搭配的)四菜一湯、

(永恆不變的)白米飯、

一個水果(多數情況下是蘋果、其次是香蕉、橘子和兩顆冬棗),

一盒酸奶/乳酸飲料/冰紅茶。

除了菜和湯的種類和當天的午餐略有區別外,數量和分量不變。

 

請看圖說話,用德語報菜名

(參考答案見德語版推送)

外宣中餐文化,重溫傳統禮儀

(課程思政的植入有些明顯)

總結一下:

蔬菜類:

清炒菜花、清炒或蒜蓉小白菜、炒剛白菜、炒油麥菜、炒空心菜、炒西葫蘆、蒜蓉金針菇、炒豆皮、西芹百合、豆芽炒粉條、西紅柿炒雞蛋、炒藕片、炒豆角、炒青豆、炒青筍、燉白蘿蔔、燒茄子、涼拌黃瓜、涼拌西紅柿、辣味調海帶……

 

肉類:

炸豬裡脊、炸雞肉、燒鴨(有可能是燒鵝)、土豆胡蘿蔔燉雞肉、燉牛肉、燉羊肉、燉排骨、獅子頭、滷雞腿、白灼蝦、炒魚片、雞蛋木耳炒蝦仁、豆腐包肉、蘑菇炒肉絲、冷切香腸、肉末雞蛋羹……

 

§ 湯類:

西紅柿雞蛋湯、紫菜湯、青菜湯、銀耳湯、枸杞湯、醪糟湯、漂著油花其他啥也沒有的鹹味兒湯……

§ 費用:每人每天100元。

住宿費另算(聽說上海是200到450元/間/天不等)。

§ 可申請加米飯(微信群內前幾天有人申請飯菜加量,工作人員說可以加飯,但飯量足夠,依據他們的經驗,隔離人員過了前兩天吃中餐的新鮮勁兒都會大量剩飯)。

§ 如發現飯菜不衛生(如發現菜品中有頭髮),給免費換一份。

§ 聽群裡工作人員說,趕上過節還給加餐,比如粽子、月餅。咱沒遇上。

§ 聽群裡工作人員說,趕上過節還給加餐,比如粽子、月餅。咱沒遇上。

§ 不允許外賣。14天內可網購或請親朋送必需品共計三次。每天15點至15點半消毒後派送。網購或親朋送的食品必須密封包裝(如方便麵、香腸、獨立包裝的小麵包、咖啡粉、杯裝奶茶粉如某飄飄等,不允許外賣已製作完畢有密封蓋的杯裝奶茶)。

§ 每天15點至16點間集中清理垃圾。需隔離人員將當日垃圾放在屋內備好的黑色垃圾袋中,密封繫緊,放在門外。

我被隨機分配到的隔離酒店沒有冰箱,但有陽臺。除了牛奶、酸奶、榨菜這些有外包裝的食物,還有蘋果和香蕉等可以去皮的水果,如果當天沒動,可以存起來;其他飯菜即使沒能吃完也很難常溫保存到隔天再吃,所以只能打好包放到門外。

乾淨衛生,搭配均衡,有碳水、肉奶蛋菜。聽微信群裡(我們入住後,工作人員給每層樓建立一個微信群,解除隔離後自動解散)的工作人員說,他們要先自身消毒,然後盛飯,然後再把飯盒消一遍毒,再統一送到每一間隔離房門外,放在小板凳上。

我是從來沒吃完過(尤其是早餐中的饅頭和榨菜,午餐和晚餐中的米飯)。

看微信群裡大家的反饋,沒人申請過早餐加餐,剛入隔離的前兩天有兩三人申請午餐晚餐加餐。(工作人員說可以單加一份米飯,但不允許住在相鄰房間的家人分享對方沒吃完的飯)。

因為一口氣盛幾百人的飯需要時間,打包後需要消毒,派送的過程也是一間接著一間(我住在7層,是頂層,我們同一層的微信群裡有60多人,去掉工作人員5至10人,有些房間還住了兩口子或一家多口,但一間房只派一人入群,估計一層50間房,一頓需要送約60份餐,就算只住三層,加上工作人員,一家隔離酒店一頓飯也要準備200份),所以就算我們在送餐後立刻吃飯,飯也很難是熱的。

更別說由於送餐的時間很難精確(早:7點半至8點半,午:11點半至12點半,晚:5點半到6點半。沒有責怪工作人員的意思,有時候他們需要臨時接剛到的入境人員或處理密接、體溫稍高的已入住人士),餐到後我有時正在上網課,所以取餐的時間只能繼續後滯(比如早飯如果7點35前到不了,8點有課的話,7點45就開視頻就位了,飯只能等9點半以後的大課間再去領;再或者傍晚有從5點10分到6點45的課時,就希望晚飯能晚送一會兒。)

我的胃比較結實,飯涼了照樣吃。

辛苦胃不好、習慣吃熱餐但偶爾吃不到的隔離朋友了。 

清真或對某種食物過敏的人士需提前說明。

本人比較幸運,不挑食。

看微信群的聊天記錄有三件事可以分享給大家:

(就不說是男是女,國人還是外籍人士了,因為性別和國籍或者年齡都不應該成為ta被區別對待的理由)

一是有一位對蘑菇過敏嚴重,但早餐的素包子裡有蘑菇,ta吃了一口才發現,醫生很快就來查看了,聽說最後無大礙,以後也對ta的餐飲更加注意;

二是有一位嚴格素食主義者(vegan)。怎麼說呢,感覺工作人員已經在關照了,但因為這類飲食習慣在境內太小眾,很多地區對它的理解是「不吃肉、魚蝦蛋奶都能吃」。

這位隔離人員也很不好意思,不想給工作人員增添太多麻煩,也不想被群內的其他隔離人員噴成篩子,只看ta在群裡說「請只保留饅頭、大米粥和水果就好,其他的送來也浪費」,隔離人員說「這樣容易營養不良,而且餐費不減」。

三是微信群裡有朋友申請吃一頓非米飯的主食。負責餐飲的工作人員回覆說:一是很多主食不方便做成大鍋飯,二是有些主食廚師不會做。

幾個小建議:

§ 習慣喝咖啡或茶的朋友可以回國時帶一點兒,或者網購(但不是每個隔離酒店都允許)。

§ 吃不慣中餐或隔離地特色菜的朋友也是,要麼自己帶、要麼爭取網購。

§ 煙友和酒友得辛苦點兒,我被分配的隔離酒店(有陽臺、排風扇和空調)禁止抽菸。

聽說可以網購酒,但是啤酒沒冰箱可放;

葡萄酒還得買酒起子,一天喝不完也沒法存;

感覺只能對瓶吹白的了……

萬一喝多了睡著了沒能在每天兩次敲門查體溫的第一時間把門打開就要細思極恐了。

工作人員在微信群中說:

「安全比浪費重要」。

意思是,

為保證工作人員和隔離人員的安全,

沒法物盡其用,即使是不是密接、三次核酸都陰性,食物都是有進無出,出來的食物,不管有沒有碰、能不能再消毒都會被當作「有害垃圾」集中處理。

結束隔離後,我存了十三包榨菜、約十個蘋果、三五根香蕉、幾盒牛奶和酸奶。

也就是說,本人除了在第一周的周末(因為好奇/無聊)打開了一包榨菜,其他隔離日早餐中的榨菜我都沒動;每頓午餐和晚餐都會送一個水果,14天下來就是28個,我不吃香蕉,除了把一共送過三四次的橘子消滅了之外,每天最多能再吃一個蘋果。

(回家上稱,發現胖了兩斤)

剩下的這一堆,如果在隔離期間放到門外,肯定就當垃圾處理了;隔離群的不少朋友跟我一樣,想著等自己被證明不是密接且第二次核酸結果也是陰性順利出隔離後,這些有外包裝或可去皮的食物完全可以送給有需要的人。

工作人員的回覆是:

沒有回收機制,

他們不需要,

也不能聯繫到有需要的人。

如果我們把這些沒有開封的食物留在酒店,會被統一銷毀;可以帶走,但是大部分人都需要繼續車馬勞頓返回居住地,這些食物本身的體積基本相當於一件20寸的登機行李。我看好多留學生都帶了兩件託運行李、一件登機箱加一個背包,在沒人幫的情況下很難帶著這些行李活動,更別說再買一個登機箱裝這些沒吃完的食物了。

我出隔離後把蘋果和牛奶送給一位住在離隔離酒店不遠的好朋友了(香蕉和榨菜ta也不吃,酸奶沒送是因為沒放冰箱擔心鼓包,這幾樣我打好包留在了隔離酒店的桌上)。

謝謝好友不嫌棄。

也謝謝在我結束21天隔離後重返崗位時熱情擁抱我的同事和同學。

一起約著吃了頓食堂,

好像一個平凡而溫暖的冬夜:)

相關焦點

  • 小燕子作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文/圖灑灑一想了很久,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的詞來形容小燕子作詩是怎樣的嘔心瀝血,忽然,想起田裡的農民伯伯種莊稼是辛苦的情形,好吧,小燕子也差不多!就借用了其中的一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真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幸苦。
  • 一堂生動的德育課,龍山小學孩子們體驗「粒粒皆辛苦」
    我市開展 「粒粒皆辛苦」 青少年短視頻大賽線下示範活動 龍山小學孩子們體驗「粒粒皆辛苦」
  • 一組手繪圖帶你真切感受啥叫「粒粒皆辛苦」
    華亭本土草根畫家嚴永芳老伯的一組手繪圖,帶你真切感受「粒粒皆辛苦」。↓03耥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辛勤的汗水才能浸潤出飽滿的稻穀。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請自覺踐行舌尖新「食」尚堅決對浪費行為說「不」將「光碟行動」進行到底!
  • 能寫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人為何人品會這麼差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是唐代詩人李紳最著名的代表作《憫農二首》,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估計是中國人就沒有不會背誦的唐詩之一。
  • 寫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真實作風太讓人嘆息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首短小精悍的詩,僅用四句話就道出了農民種田的辛勞,糧食得來不易,呼籲人們要愛惜糧食,不要鋪張浪費。《憫農》可以說是我們最早接觸的古詩詞之一,小學生都會背,因此很多人在聲討那些浪費糧食的人時都喜歡說:「你連個小學生都不如。」如不如小學生這個不太好說,但真的不要再拿《憫農》來舉例了,詩是好詩,但作者李紳卻不是什麼清廉節儉之人。
  • 溫柔女版演繹農夫《粒粒皆辛苦》粵語說唱 - 阿細
    關注公眾號後記得置頂公眾號 我不允許你錯過我翻唱《粒粒皆辛苦》阿細
  • 傳承節儉之風 武漢未成年人"光碟就餐"體會"粒粒皆辛苦"
    在家吃飯,付韓鈺做到吃多少盛多少,不剩菜不剩飯,同時還引導妹妹愛惜糧食,用一些小獎勵的方式讓妹妹做到光碟行動,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外出吃飯,付韓鈺更像小大人般提醒父母使用「N-1」的點餐方式。  「我們不僅自己做到不剩飯不剩菜,還要用手中的小喇叭,用快板、小曲在苑區、樓棟將節約理念『唱』進小朋友心裡。」付韓鈺說道。
  • 有聲作文《粒粒皆辛苦》朗讀者:張藍兮
    朗讀者:重慶渝北區金鵬實驗小學六年級2班  張藍兮  指導老師:劉俊巧《粒粒皆辛苦》"粒粒皆辛苦"!         我望著那衝破地平線的太陽,心裡再三斟酌著。作文投稿說明:
  • ...⑦|聽「粒粒皆辛苦」裡的愛,金鐘獎獲得者馬薇演唱《愛的節度使》
    川報觀察記者 李婷「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春播一粒種,夏灑萬滴汗」伴隨著一句句稚嫩的童聲歌謠。
  • 馬仕健喜獲兩項殊榮 表彰大會現場演唱新歌《粒粒皆辛苦》
    10月28日15:00,2020中國優秀文藝工作者表彰大會啟動儀式在深圳舉行,中國文化藝術人才庫授予馬仕健中國優秀文藝工作者獎和中國文化事業發展貢獻獎兩項殊榮,在表彰大會現場,馬仕健也為大家帶來了《粒粒皆辛苦》這首還未出爐的光碟行動之歌,引發了現場來賓們的大合唱,掌聲四起。
  • 【圖集】登封的娃娃深刻領悟「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讓「節約」走進課堂在課堂中融入愛惜糧食的內容登封市各基層學校,特別是幼兒園和小學根據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特點,積極進行學科融合,把「節約糧食」相關內容整合到教育資源中,與小學思想品德課程和幼兒園語言、繪畫課程相結合,組織學生體驗種植過程,收穫相關知識,切身體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思想內涵
  • 為何老師只教你「粒粒皆辛苦」,卻從不提作者是誰?換你也不會說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對於作這首詩的詩人,老師卻很少介紹其作者的故事,甚至很多人到現在連這首詩的作者都已經不記得了,這是為什麼呢?這首詩的作者叫做李紳,是唐代中期的一位著名詩人。公元772年,李紳出生在浙江湖州烏程縣內,他的父親在烏程縣內做了個官,李紳從小的生活因此也就不算差。可就在李紳5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病故了,這讓一家人的生活開始走上了下坡路。
  • 幾粒剩飯背後隱藏國家強大的秘密!
    | 圖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國人都耳熟能詳的詩句,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 李粒粒LiLiLi:粉底液買錯色號怎麼辦?
    李粒粒LiLiLi:粉底液買錯色號怎麼辦?李粒粒LILILI 李粒粒LILIli/出品 ▼ 相信很多女孩都經歷過買錯粉底色號, 興高採烈地買回家後發現色號太白太黃太黑! 花了錢買的粉底液, 竟然不適合自己的膚色!
  • 誰知盤中餐:城裡萌娃的鄉村初體驗,感知勞動的辛苦
    最近,湖南臺出了一檔節目《誰知盤中餐》,是一檔育兒綜藝來地,沒有多少人知道,甚至豆瓣都沒有評分,我抱著試試的心態看了兩期,結果真香了,有點「上頭」。,粒粒皆辛苦」的理念。實踐是檢驗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口頭的教會孩子們背《憫農》,還不如讓他們自己去切身體會,插秧,施肥等,感悟什麼叫」真正的粒粒皆辛苦
  • 收麥人: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變遷
    李嶽飛說,他的收割機是去年剛買的,今年頭一年參與到跨區作業,「買收割機的時候只想著麥收時能多掙點錢,但等幹了這行,才知道這麼辛苦。早晨5點鐘起床,晚上11點才能摸著枕頭,有時候就是在收割機旁邊鋪個墊子。」 辛苦是自然,但跟老一代農機手比起來,李嶽飛這個「新新麥客」,比他們更新潮。
  • 開朗兄弟自食其力體會粒粒皆辛苦
    由湖南衛視出品的《誰知盤中餐》火爆上線,你看了嗎?《誰知盤中餐》作為一檔原創育兒觀察類節目,來自全國的各個城市的48個萌娃組成。是一檔組織二胎家庭孩子們到農村體驗獨立生活的節目,在一周的時間內,讓孩子們學會加工食材、做飯、生活自理。並明白什麼是責任,如何照顧好弟弟妹妹等。
  • 【厲行節約 反對浪費】秦嶺腳下感受豐收喜悅 割稻打穀更知「粒粒...
    位於西安市長安區王曲街道蛤蟆灘200餘畝稻田金燦燦鋪滿田野,由華商傳媒集團旗下華商報、華商網、二三裡資訊聯合林間山莊共同主辦的「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為主題的農耕體現活動正在進行,十裡蛤蟆灘時隔三十餘年再次瀰漫著稻香,有豐收的喜悅,而大人和孩子們揮鐮割稻、腳踏打穀揮灑汗水,也讓在場所有人更加深刻體會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誰知盤中餐》生活課堂暖心上線 讓孩子們體驗插秧勞動
    為傳播「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理念,湖南衛視《誰知盤中餐》今晚(周三)22:00繼續暖心生活課題。在二胎萌娃勞動鍛鍊的主題下,6組孩子離開父母后學會了獨立生活、獨立做飯燒柴火。本周,孩子們將繼續自食其力。
  • 湖南衛視《誰知盤中餐》採購插秧勞動生活課堂暖心上線 在勞動中收穫在收穫中成長
    由湖南衛視和潘禮平團隊聯合出品的《誰知盤中餐》本周三22:00繼續暖心播放。節目圍繞二胎萌娃勞動鍛鍊等主題,傳播「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理念,6組孩子離開父母后學會了獨立生活、獨立做飯燒柴火,這周,孩子們還會有什麼新的突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