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湖南臺出了一檔節目《誰知盤中餐》,是一檔育兒綜藝來地,沒有多少人知道,甚至豆瓣都沒有評分,我抱著試試的心態看了兩期,結果真香了,有點「上頭」。
這個節目跟以前的《爸爸去哪兒》不一樣,沒有明星,沒有宣傳,更不可能有劇本,節目中厲行節約糧食的社會主張,緊扣「節約」主題,彰顯中華美德,以二胎萌娃的勞動鍛鍊等創新形式,這樣的形式還是之前沒有的,為的就是更好的傳播「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理念。
裡面的孩子是分別來自不同城市的二胎家庭,每站都有6組不同的家庭來到鄉村,以大帶小,要獨立在農村生活一周,要自己生火做飯,洗衣洗澡,還要下田,裡面最大的也才11歲,最小的只有5歲
現在的大多數孩子從小基本都是嬌生慣養,很難相信這些城裡來的孩子可以做到,看的時候還是為他們捏了一把汗。
實踐是檢驗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口頭的教會孩子們背《憫農》,還不如讓他們自己去切身體會,插秧,施肥等,感悟什麼叫」真正的粒粒皆辛苦「,通過這種勞動教育,把厲行節約、反對糧食這種思想根植在孩子們的心中。
因為裡面都是二胎家庭,在兄弟姐妹的相處中也出現了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見的問題,所以勞動教育給孩子,思想教育也給了父母。
首先是對孩子的勞動教育,很多家長都會思考,到底怎麼才能教好自己的孩子,我認為要教好孩子,要引導一個孩子走向獨立,節目的設定就很好的培養了這些孩子的獨立能力,大孩子帶著小孩子相互依靠
別看孩子們年齡不大,但是他們在相處的過程中還是相當成熟的,倔強的彤彤是姐姐,小小的年紀就很有集體意識,在一次收稻穀的任務中,彤彤的腳扭傷了,但不想拖累集體,加上她認為如果她沒有幫忙,就沒有辦法得到糧食,就不能給爸爸媽媽做飯吃,她不想父母餓肚子,她說:我覺得自己做勞動是一件很榮幸的事。
以前只聽過書上說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是壓根不知道稻米是怎麼來的,在節目裡可以通過插秧行動,體驗了一把種糧食的全過程,後面一起在村民家吃飯
其中一位叫大寶的小男孩說:「勞動賺來的糧食真香,謝謝爺爺奶奶,農民太苦太累了,我們一定要珍惜農民的糧食,不能浪費每一顆糧食,不能浪費每一滴汗,一粒穀子一滴汗。
這米是勞動得來的,每個小朋友吃得一粒不剩。參加完節目後看到這群孩子的採訪,都說在那邊吃飯就特別香,以前在家裡吃剩下倒掉覺得沒什麼,在知道了糧食的全過程之後,覺得一點都不能浪費。
霍啟剛郭晶晶也帶過兒子到農田體驗插秧,因為現在的孩子沒幾個是餓過肚子的,挑食和浪費變成了習慣,真的是體驗了過後才明白糧食的不易,他們真正地明白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以後也會珍惜糧食
孩子在參與勞動的過程中,慢慢養成一些好習慣,一方面因為得到結果而存在滿足感,到了下次勞動有更大的動力去行動,另一方面在勞動實踐過程,無意識培養了團隊精神、合理競爭精神並且學會了感恩
大家一起在魚塘抓魚,突然遇到了三伏天的一場暴雨,這畫面真的太美了,走向大自然,陽光,雨露,大地,立體地讓這些孩子們得到了」滋潤「,促進孩子身心的全面發展。
《誰知盤中餐》不僅僅是給孩子上了一課,更重要的是給父母上了一課。最後到父母回來的環節,父母都不敢相信這是自己孩子可以做出來的菜。孩子帶著父母一起去割稻穀,孩子跟父母解釋了什麼叫雙搶,彤彤的媽媽採訪的時候也說,自己第一次割,居然是女兒教的。
言傳不如身教,這個綜藝豐富了城裡人對於勞動的理解和認識,能讓父母與孩子一同觀看,並有所收穫體會,雖然是一小步、但走出了一大步,除了有勞動的教育,還能讓父母更好的觀察自己的孩子,二胎家庭孩子之間或多或少都會有摩擦,有時候父母也很為難,不知道怎麼面對
通過節目,父母也能更好的知道怎麼教育孩子們。
一開始看起來有點驕縱的彤彤,在爸爸媽媽離開了之後,她作為姐姐,在妹妹找不到媽媽哭鬧的時候,她主動安慰妹妹,承擔了媽媽的角色,給妹妹扇扇子,拿牛奶,表現得還是很有擔當的
而這些舉動,就像專家說的,父母平時在家都是看不到這一幕的,原來自己的孩子也可以像小大人一樣。裡面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一對叫朗朗跟開開的兄弟,朗朗和開開都很暖,小小的身體大大的成熟
哥哥成熟有擔當,比如在出現資金不夠的情況下,作為哥哥的朗朗毫不猶豫地退掉自己想吃的韭菜,給最小的另外一組家庭的妹妹買了想吃的糖果,這種捨己為人的精神值得我們點讚。
在推車回去的時候,弟弟想要坐上車,他跟弟弟說:「你是男子漢,你不能坐上去弟弟也不哭不鬧,懂事聽話,會主動幫哥哥幹活,知道哥哥不開心,還會逗哥哥,在飯不夠吃的情況下,朗朗自己吃不飽,只能抬頭忍著不哭,弟弟知道哥哥吃不飽,把碗裡的飯也弄一點給哥哥
回到棚內,主持人李銳問朗朗的媽媽:「你不擔心以後孩子吃苦受累,吃虧的都是他嗎?」媽媽回答說:「我們灌輸給孩子的就是助人為樂,你去幫助別人的事情怎麼能說是吃苦呢?老大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是自己願意的,不是被逼的。」
朗朗會教育弟弟說,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幫就幫,而朗朗的爸爸平時都會幫助弱小,兩個小孩跟著爸爸也幫助了很多人,孩子就是會通過觀察父母的行為來判斷這個是正確的,言傳身教就是家庭教育最好的素材
這種優秀品格需要從小培養,然後再發揚光大,孩子是一張白紙,需要家長去給他增添色彩。
法國學者波達斯曾說:「人的觀念、標準,深受家長影響,並根植於腦海。」
其他幾個父母都說朗朗媽媽把朗朗教得很好,但覺得是不是太委屈了孩子,他也不過才11歲,媽媽讓他必須做到這樣,你是哥哥,你是男子漢
可是當媽媽看到哥哥是不是太乖了,她開始有點愧疚,她覺得其他孩子都沒有做到像朗朗這樣。
專家跟媽媽說:「如果幫助別人是自己快樂的,就可以繼續做,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別委屈了自己,但做父母的,一定要給孩子宣洩的出口,別憋在心裡
要跟父母多溝通,不是你是哥哥,你是男子漢,你就必須做到,當真的做不到的時候,也可以哭。雖然開朗的父母已經把孩子培養得很好了,但也要學會考慮到孩子的感受。
感覺這個節目有點像升級版的《變形計》,有人覺得,這個節目是讓城裡的小孩們按照劇本去演,然後讓他們心滿意足回到城裡,而當地人繼續城裡小公主王子認為很辛苦的農活。這樣做毫無意義!
但我不認同這個觀點:《誰知盤中餐》裡,平時從不做家務的彤彤跟安安,也有了努力完成這項事情的勇氣和決心;本來把重活留給妹妹的哥哥在最後說以後會更疼妹妹,不會用柴火生火做飯的大人,也開始了學習
孩子們從一點點小事中積累並且迅速成長,體會勞動的艱辛,明白糧食的不易,也能促進形成一股不浪費的風氣,這也是我們整個社會所倡導、所需要的風氣。
你們看過這個節目嗎?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