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報記者 袁偉華
■閱讀提示
6月5日,邯鄲成安縣辛義鄉大郭莊村,隨著十幾臺大型小麥聯合收割機駛入麥田,我省小麥機收作業正式拉開序幕。全省開始由南向北大面積麥收,預計機收作業將在6月21日前後結束。
6月6日,滄州肅寧縣尚村鎮東是堤村,一個有100多人參加的「麥客」體驗比賽如火如荼,不同年齡段的參賽者重溫30多年前手工收麥的勞動場景。
從手工割麥到麥釤等簡易農具的應用,再到聯合收割機的普及使用,麥收方式的變革,也折射出時代的變遷。
「三夏」大忙裡的「休閒體驗」
6月6日,滄州肅寧縣尚村鎮東是堤村,130畝富硒小麥已開始成熟。村東頭一塊麥地上,一場別開生面的比賽正在舉行,第一組10名選手頭戴草帽,彎腰屈膝,左手攏麥,右手持鐮,蓄勢待發。
65歲的尹連社和老伴一大早騎著三輪車,從十幾裡外的邵莊鄉趕來,就是要參加這場由東是堤村組織的「記住鄉愁·傳承農耕文化」首屆農耕文化節。聽說這次活動上,會有一場割麥子比賽。「30多年沒動手割過麥子了,想再體驗一把。」
尹連社被分在頭一組。主持人手中的銅鑼一聲脆響,比賽開始。尹連社的鐮刀聞聲而動,一手攏麥,一手鐮刀翻飛,幾個起落下來,已經超出同組對手一大截。打腰子、結捆、戳放齊整,老把式乾淨利落的一頓操作,引來周圍觀眾的連聲喝彩,尹連社心下也不免得意,手頭動作沉穩下來。
幾分鐘後,隔壁「賽道」上突然殺出人影,大有後來居上之勢。尹連社一臉狐疑,扭頭一看,幾個年輕人正一路狂割,割下來的麥子被扔了一地,根本沒有成捆。「只割不收那叫割麥子嗎?開場前有沒有講清楚規矩?」
肅寧是河北小麥主產區之一。在尹連社的記憶裡,30多年前,沒有聯合收割機這種大型設備,收麥子基本靠手工。「麥收三件寶:穗多、穗大、籽粒飽。」每年6月份前後的收麥,是農家全年最重要的農事。「麥收有五忙,割拉碾曬藏。」整個麥收過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造場、割麥、攤場、碾場、揚場、堆麥秸垛、曬麥、入倉。
在尹連社看來,割麥是這幾個步驟中最累人,也是最考驗技巧的環節。
「每到麥收,全家都得齊上陣,天不亮就下地。」尹連社記得,「先割六七個麥眼,幾個人從麥眼開始往前走,伸出鐮刀,鉤住一把麥子,左手攏住麥子,右手連拉帶割就是一片麥子下去了。」手工割麥,連捆帶拴,一個壯勞力一天也只能割一畝地多一點。
有的人家,會使用一種更先進一點的割麥工具——麥釤(音shān)。尹連社說,這其實是一種簡易的組合割麥工具,有的地方也叫「麥綽子」「掠兒」。使用麥釤割麥,一人要右腿前弓,左腿微屈,右手握木柄,左右拉繩子,控制釤刀片對著麥子根部猛然發力。麥釤一次能收割六七壟小麥,比用鐮刀手工割麥效率能提高五六倍,在收割機出現之前,可以算是麥收時的「神器」。
隨著麥收進入機械化時代,各種收割機替代了人工,手工割麥和麥釤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尹連社說,收割機在農村收割小麥,基本就是這裡一戶人家,那裡一戶人家,每戶人家就幾畝地,收割完了就馬上換場地。往往一戶人家中的小麥只需要幾分鐘就搞定了,用在路上的時間反而要半個多小時。所以平均下來,機收小麥一天大概能收割近百畝地,這樣的麥收效率,不知道比以前提高了多少倍。
「時至今日,在平原地區,手工割麥基本已經絕跡。不少年輕人連見都沒見過,這也是我們搞這場體驗活動的初衷。」東是堤村黨支部書記袁建輪告訴記者,他們策劃這一場農耕文化節,組織「麥客」體驗活動,目的就是通過手把鐮刀割小麥的體驗形式,讓人們體驗勞動的艱辛和豐收的快樂,傳遞重農崇農的價值取向。
比賽開始不到5分鐘,和尹連社同在第一組的參賽選手劉建雙已經落後了一大截,滿頭大汗、腰疼到直不起來。她環顧「戰況」,決定徹底放棄了。1980年出生的她,根本沒有手工割麥的經驗,「名次不重要,體驗最重要。」
收穫儀式如同「機械展演」
6月5日,邯鄲成安縣辛義鄉大郭莊村,李嶽飛緊張地拿著手裡的對講機。他在等待正式「開鐮」的信號。
當天,河北省小麥機收暨全程機械化現場演示會在這裡舉行。10時30分,現場傳來指令:機收開始。15臺小麥聯合收割機轟鳴著駛向麥田,沉甸甸的麥穗在收割機前應聲而倒,麥稈飛舞,在金色麥浪中激起一片片浪花。
一臺臺聯合收割機來回穿梭,不一會兒,滿載著小麥停在地頭。在此等候的村民連忙把農用三輪車停在收割機糧倉下,糧倉打開後,金燦燦的麥粒順著出糧口傾瀉而出。
曹臣良捧起一把小麥,搓了搓麥糠,撿起一粒放在嘴裡,「今年小麥長得好,平均畝產能達到500多公斤。」曹臣良是當地的種糧大戶,也是向紅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我種了2000畝小麥,兩三天就能收割完。」
今年30歲的李嶽飛已經是個「老機手」。他也明白,這次儀式其實象徵意義更大。眼前這塊地,用了15臺收割機同時作業。「開鐮」當天,成安縣1500臺聯合收割機在同時作業,全縣32.5萬畝小麥將在5天之內全部收穫完畢。與此同時,全省3305萬畝小麥自南向北開始收穫,200萬臺農業機具將投入「三夏」作業。「開鐮」儀式結束後,李嶽飛和收割機車隊就要馬上轉場開赴其他麥區。
「三夏」期間,我省各地充分發揮農機大戶、農機專業合作社機具多、組織能力強、規模作業面積大、轉移速度快、便於指揮調度的優勢,組織2000多個農機專業合作社,開展小麥聯合收穫——麥秸拋撒覆蓋還田——夏玉米播種配套技術「一條龍」作業,小麥秸稈全部實現覆蓋還田,小麥收穫與夏玉米播種實現「無縫對接」。
「這在手工時代根本是不可想像的事。別說2000畝地,就是兩三畝地,收小麥、種玉米,全家上下得折騰一兩個月,是一年中最累的時候。」曹臣良說,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給規模經營帶來了可能。如今,雖然人們還是習慣把第一場麥收叫「開鐮」,但如今的「開鐮」儀式,已經成了各種新機械、新技術的演兵場。
李嶽飛注意到,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收割機更「聰明」了:小麥可以一邊收穫,一邊測產。
「車上配備了物聯網計產設備,割完麥馬上就能測出每個地塊的產量。」李嶽飛指著駕駛室內一塊液晶屏說,「這能顯示實收產量數據。收割機使用傳感器,通過物聯網技術及時計算所收割小麥的產量。」
以前,一臺小麥聯合收割機要4個人跟,兩人輪流開車,兩人負責丈量收割面積,費工費時。
曹臣良說,現在,向紅農機專業合作社引進河北省全程機械化精準變量作業物聯網監測平臺,用北鬥導航定位智能裝備改造傳統小麥聯合收穫機、拖拉機,全程管控夏收夏種的各個環節。
成安縣農業部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地在「三夏」全程機械化生產上實現了農機「四化」——農機管理信息化、田間作業自動化、生產過程數位化、經營服務網絡化,同時實現了技術路線優化、作業模式完備、農機裝備高端、農機農藝和信息化融合的模式。
省農業機械化管理局局長戎美瑞表示,今年的開鐮儀式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即示範推廣「物聯網+」農機精準作業。未來的農機將集成應用全球導航衛星、地理信息、遙感、傳感器以及無線移動通信和自動控制技術,探索建立一整套以智能化為主導、以精準作業為核心的技術體系。
據河北省農業農村廳統計,今年全省小麥播種面積3305萬畝,適宜機收面積3288萬畝。據悉,今年「三夏」期間,全省組織和調度小麥聯合收割機、拖拉機、夏玉米播種機、秸稈還田機等200萬臺農業機械投入作業。其中,小麥聯合收割機9.34萬臺,預計半個月左右河北小麥將基本收穫完畢。小麥機收率穩定在99%以上,玉米機播率達到93%以上。
「新新麥客」用上大數據
「麥客」是個古老的職業,已經延續了近百年歷史。在陝甘寧等人多地少的地區,歷史上有外出幫人收割小麥等糧食的傳統,做這種工作的人,被稱為「麥客」。每到麥收季節,「麥客」們便走出家門,開始他們的「趕場」生活。隨著時代的變遷,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包括華北地區在內的整個黃淮海小麥主產區又出現了「農機千裡走中原」的現象,農民們拋棄了手拿鐮刀、身背行李、固守在一定區域的傳統勞作方式,成為新一代「麥客」。
而近年來,麥客們更逐漸升級成為一群手拿GPS定位測量儀和通信工具、靠著智能化大數據準確把握全國各地氣候和農作物成熟時間的「新新麥客」。他們一般以家庭成員或親戚、同鄉關係為紐帶,組合成一個小型集團作業聯合體,更加高效地走南闖北、追逐麥浪。
李嶽飛就是其中一員。
每年麥收時節,他都會追逐著成熟的麥浪往返於河南、河北兩省。今年,李嶽飛的麥收遷徙從5月20日開始,「我們第一站是河南南陽,然後到河南周口,回河北先把家裡麥子收完,然後馬上北上保定、唐山。」
「今年競爭比較大,很多農戶自己也買了收割機。」李嶽飛說,他的收割機是去年剛買的,今年頭一年參與到跨區作業,「買收割機的時候只想著麥收時能多掙點錢,但等幹了這行,才知道這麼辛苦。早晨5點鐘起床,晚上11點才能摸著枕頭,有時候就是在收割機旁邊鋪個墊子。」
辛苦是自然,但跟老一代農機手比起來,李嶽飛這個「新新麥客」,比他們更新潮。
「你附近有5個村小麥已大面積成熟,最近處5公裡,價格60元每畝,收穫面積100畝。」6月5日,李嶽飛在手機上收到了這樣的信息。
以往,我省機手跨區作業常常會出現盲目跨區、無序流動現象。小麥熟了找不到機手、機手扎堆找不到活幹的矛盾非常突出。為此,我省在全國率先建設了「河北省智慧農機決策管理信息平臺(河北農機大數據平臺)」,機手可以通過智慧型手機、電腦、車載GPS等多種方式加入平臺。
通過這一平臺,可實現對作業收割機的精準定位、計畝計產、緊急智能調配、高效維修服務、作業實施軌跡可視化展示以及供需雙方有效對接等功能,大大提高了對機具的科學調度、有序轉場。
「我指揮兒子,兒子指揮機器。」今年,曹臣良又當起了「甩手掌柜」,「種地有智慧平臺,操作數據實時傳輸,玩新技術我比不過兒子。」
曹臣良兒子曹巴特駕駛著聯合收割機馳騁在田間。駕駛室內,一小塊液晶屏上,「跳」出了實收產量數據。「收割機使用傳感器,通過物聯網技術即時計算所收割小麥的產量,方便準確。」曹巴特說。
曹巴特也是一位機手,同時更是一位懂技術、曉理論的新型農民。他說,新型的收割機都安裝了自動計產信息系統,由原來的人工丈量面積和人工測定產量,變成了智能化、自動化面積和產量測定,並對小麥糧食等級進行初步劃分,對於糧食的含水量、破碎率均有完整的測定數據,並且將面積、產量、含水量、破碎率等數據傳輸到網際網路數據終端,供「智慧農場」和相關技術人員進行工作參考和技術指導。
數百畝的小麥收穫結束,聯合收割機還沒退場,玉米深松播種機已經開始了深松播種。隨著一粒粒玉米種子被精確地埋入土地,緊跟其後的自走式水肥一體機也開始澆水施肥。只用半天時間,小麥開鐮收割、玉米播種已經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