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絕大多數綜藝來說,娛樂性永遠都是節目組要考慮首要問題,畢竟綜藝本身就是以有趣好玩的風格吸引觀眾,除了兼顧方面比較多的央視外,很少有地方電視臺願意製作充滿教育意義的綜藝節目。但就在最近,憑藉著娛樂類綜藝聞名的湖南衛視卻罕見地製作了一檔原創育兒觀察類節目《誰知盤中餐》,出乎不少網友的意外。
《誰知盤中餐》是由湖南衛視和潘禮平團隊聯合出品的綜藝節目,圍繞二胎萌娃勞動鍛鍊等主題,傳播「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理念,致力深耕少兒教育全新一面,每期節目展現6組孩子離開父母后學會獨立生活、獨立做飯燒柴火的過程。雖然還是由李銳擔任主持人,但《誰知盤中餐》並沒有像《爸爸去哪兒》一樣邀請明星及其子女來參與節目,藉此提高節目受眾,而是集結了來自全國各個城市的24對二胎萌娃,以大帶小互相依靠地生活一周,完成獨特的成長之旅。(記得關注@納蘭澤 )
顯然,在《誰知盤中餐》的錄製過程中,節目組更想將小朋友們原汁原味的勞動生活展現在鏡頭面前,可這也引起了部分觀眾的不滿,覺得這檔綜藝節奏過於平緩,城市小孩子在鄉村的賣點並不吸引人。但從另一方面來看,《誰知盤中餐》本就主打教育意義,無論是選擇的二胎萌娃與其哥哥姐姐的組合,還是提倡節省糧食的觀念都與國家政策相一致,節目組可能已經接到了相關部門的要求,才立項製作了《誰知盤中餐》這檔綜藝,這樣一來,其教育意義蓋過娛樂性也就不難理解了。
實際上,《誰知盤中餐》本身也帶有一定的娛樂性,小朋友普遍都在5歲到13歲之間,心智正處於快速發展期,沒有成熟大人之間的勾心鬥角,喜怒不定,所以我們才能看到前一秒還在吵架的他們,下一刻就嬉鬧在一起的畫面。孩子們的喜怒哀樂是不用演的,觀眾看得也輕鬆。這對生下二胎,苦惱於處理兩個孩子間關係的觀眾來說正是用處。無論如何,曾一手製作出《爸爸去哪兒》系列的湖南衛視節目組對此題材相當輕車熟路,就算是教育意義比較濃厚的情況下,也能為觀眾挖掘出亮點與歡笑。
在節目中,孩子們必須自己討價買菜、摘菜洗菜、切菜炒菜,在這過程中,不但學會了生活自理,還讓孩子們在無形中增加了數學、科學、管理等各個領域的技能。這些不但是孩子們在課堂上難以接觸到的,就算在家裡,恐怕也很難有鍛鍊的機會。
面對每人10塊錢的生活費,孩子們需要好好準備到底買一些什麼菜品,怎麼分配才能好好地過每一天。如果超支了,有可能還要裁剪一部分愛吃的食物,甚至還要想辦法以物易物的方式節約開支,對於孩子來說,這樣動腦的方式,真是難得的機會。(記得關注@納蘭澤 )
在沒有大人的世界裡,孩子總是能夠快速成長。一離開父母,大娃立刻變得有大哥大姐的風範,二娃也變得懂得追隨大哥哥大姐姐的腳步,少些任性,少些對父母的依賴,更加懂得協作和關愛他人。
兄弟姐妹給關係更加親厚,還學會了融入集體,求助他人。這在任何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是非常不錯的體驗哦。希望國內其他綜藝節目組能多吸取《誰知盤中餐》的經驗,為觀眾帶來更多既具娛樂性又有一定教育意義的作品。
文|袋袋鼠 編輯|字靈 @納蘭澤自媒體編輯部
《誰知盤中餐》是由湖南衛視和潘禮平團隊聯合出品的原創育兒觀察類節目,由李銳擔任主持人。
節目圍繞二胎萌娃勞動鍛鍊等主題,傳播「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理念,致力深耕少兒教育全新一面,6組孩子離開父母后學會獨立生活、獨立做飯燒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