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和西醫,一直都在掐架,誰都不服誰,今天院長就來說說自己的觀點。其實我覺得中醫和中藥根本就是兩個不同的東西,中藥相對來說還是有一定的科學性的,畢竟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獎。但青蒿素是以中藥為起點,這個榮譽是給中藥的,並不是給中醫的。
在這裡要區分一下,因為中藥也無非是利用各種化學分子式的合成,來對他進行各種分子式的研究。只不過我國古代對中藥的研究方法是歸納法,就看好不好用。沒有化學,不做任何成分分析,是沒有科學上的演繹法的。所以說傳統意義上中藥的功效,就只能討論和病例的相關性,而非因果關係。你也可以說,根據經驗板藍根治感冒,這是從經驗中得到的相關性。但如果你不對板藍根進行進一步分析,你就無法回答板藍根到底為什麼可以治感冒。
在說中醫,中醫的理論體系你說到底科不科學?是否具備科學性?那可以說基本不怎麼具備科學性。科學講的是歸納,演繹,論證。當然中醫還是具備歸納和演繹的,至於論證,中醫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對法,但是說到底,金木水火土到底是什麼,沒有人知道,也無法進行論證。
所以從科學可證偽的理論來講,中醫理論必然不是什麼科學理論。它的根基就不是科學的,中醫很像是中國古典哲學的產物,如果是哲學的話,就不可能論對錯了,只能說信不信。但是不科學的東西未必沒用,很多有用的東西就未必科學。就比如好多超前的理論,在沒有技術實現的前提下,它就是不科學的。
至於中醫和西醫之間的對決,我覺得是沒有必要的,你知道邊界在哪你就不會互掐了,你把中醫理解為哲學,不要試圖找他的科學性就完了。就好比討論柏拉圖和牛頓那個更偉大,這其實沒有意義。哲學這個東西說到底並不是對不對,而是信不信。
中醫用金木水火土的思維模型來解釋世界,解釋出來你愛信不信而已。總結一下,中藥是有科學性的,中醫有點像哲學,西醫是具有科學性的,哲科都具有研究價值,但目標卻是不同的,哲學不談對錯,只講相信與否,科學追問對錯,在看是否好用。
當然總有一些賣臭豆腐非要說蛋糕不臭不好吃。
只作良心科普,用腦洞填補空白,我是院長,我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