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凝望著最初的凝望,望見生命的力量之和。六千年,仿佛剎那間,村落成了國,符號成了詩,呼喚成了歌……」
「此刻,我們寫出的橫豎撇捺,曾經一筆一畫地刻在骨頭上。因為刻骨,所以銘心……」
在畫面、音樂、旁白相互交融之中,《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為我們留下許多感動。
那麼,《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又會帶給我們怎樣的驚喜與感動呢?
讓我們跟著國寶去旅行吧!
第二季節目以「超級連接,超越想像」為主題,秉承著對文明包容、對文化新解的態度,繼續構建中華文明的視頻索引,解讀多個維度的信息,重建一部基於物質遺存的中華文明史,向觀眾打開一扇了解中華文化的窗戶。
節目製作團隊從300多萬件國寶,近百家博物館,幾十處遺址中,精選出100件頂級文物。這100件文物分4季播出,共100集,每集5分鐘。
第二季時間跨度是戰國秦漢。這是中國歷史上由分裂的諸侯國走向大統一的時代。秦漢時代開創的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範式,以及創製的政治制度和形成的國家觀念,奠定了後來兩千多年的基礎。這一時期的物質與文化成就,均達到了古代史上的第一座高峰。其所創造的時代風貌和人文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代表之一。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的反差萌海報深受大眾喜愛,而發布會上亮相的第二季反差萌海報再次給觀眾帶來了驚喜。跪射俑的「放低自己」、曾侯乙編鐘的「Duang」、擊鼓說唱俑的「C位」等等,國寶們用最親切時尚的語言與觀眾對話。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還有各種「高科技」讓國寶活起來,多光影採錄、微痕提取、高精三維,甩了美顏濾鏡不知道幾條街,還有通過音頻VR技術與電影全景聲實現的耳機影院,國寶就在你耳邊說「悄悄話」。
接下來就跟隨小編去認識其中一些有趣的國寶吧~
1972年,在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阿魯柴登出土。它展現了戰國時期,北方民族貴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代表著草原的榮光,這集又叫做「你好,我的對手」。如何包容大氣地看待對手?文明的融合對時代發展有何意義?就讓它來啟發我們一下吧。1978年湖北江陵天星觀1號墓出土,它叫鎮墓獸,曾被放在墓穴中,用來保護墓主人的安全。它雙眼圓睜,它吐出舌頭,它不是青銅,是溫暖的木頭。在古典時代,一個地區的氣候,往往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所以,我們才可以在楚人的藝術中,看到豐富的自然形象。
1980年冬天,在臨潼秦始皇陵封土的西側,一號銅車馬出土,車馬高152釐米,長225釐米,車輿、駟馬、配飾一應俱全。車馬以青銅鑄造,馬身佩戴金銀裝飾的配件,局部施以彩繪,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所發現禮制最高、形象最完整的古代車馬。
玉,石之美,它們是等級的體現,也是生死的寄託。南越國,雖遠在嶺南,卻和中原地區對玉的追逐一樣濃烈。喝酒的玉杯,裝飾的玉佩,還有護體聚魂的玉衣……嶺南的君王也痴迷於每一方玉片中。縱使君王已故,玉亦隨身。
霍去病墓石刻包括馬踏匈奴、臥馬、躍馬、臥虎、臥象、石蛙、石魚二、野人、野獸食羊、臥牛、人與熊、野豬、臥蟾等14件,另有題銘刻石兩件。
這些石雕採用了線雕、圓雕和浮雕相結合的手法,按照石材原有的形狀、特質,順其自然,以關鍵部位細雕、其它部位略雕的浪漫主義寫意方法,突出對象的神態和動感,給我們留下了一組年代最早、數量最多、風格粗獷古樸、氣勢豪放的陵墓石雕藝術珍品。
嘉祥縣洪家廟出土。凹面線刻。畫面分兩層:上層為孔子見老子,其中的小童為項橐。孔子手中拿一鳩仗。鳩仗是古代封建統治階級標榜尊重老人的信物,由朝廷發放。相傳上端的鳩鳥為不噎鳥,用以祝福老人健康長壽。
1957年出土於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東漢崖墓,為東漢明器,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東漢擊鼓說唱陶俑高56釐米,以泥質灰陶製成,俑身上原有彩繪,現已脫落。陶俑頭戴幘,左臂下挾一圓形扁鼓,右臂平直,手執鼓槌欲擊,兩臂戴有瓔絡珠飾。陶俑上身赤裸,下穿長褲;身屈,蹲坐在地面上,赤足,右腿揚起,腳掌向上,張口,露齒,眯縫雙眼,露出活潑詼諧憨厚之態,動作誇張,活現一俳優正在說唱的形象。
長毋相忘」銀帶鉤鉤體為龍首形,鉤身錯金,圖案為流暢的圓渦形雲氣紋。這件文物出土自大雲山漢墓,是江都王劉非送給自己的嬪妃淳于嬰兒的定情信物。「它像兵符一樣,自中間一分為二。兩個半扇的內壁,分別以陰陽文刻有『長毋相忘』四字,動人的情話,安全地隱在鉤身之間,這是只屬於它主人的情深意切。
如果我們走得很慢很慢,也許會聽到國寶的心裡話。千百年了,人類從未走遠,一直在愛著、活著,訴說著自己的生命與文明。與為中華文明代言的國寶同行,我們仍然可以窺見千百年前人們的敬畏、信仰與愛,看到那個時代的光輝。
這個夏天,和小編一起傾聽國寶的聲音吧~
收看路徑——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 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