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6 05: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山西日報新媒體記者侯璡報導:「您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注意查收!」隨著熟悉的開場提示音響起,備受期待的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於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日如約上線。來自山西的國寶——大同雲岡石窟的曇曜五窟和運城永濟唐鐵牛博物館的黃河鐵牛相繼於6月14日、15日精彩亮相,開口講故事,並接受網友們以各種精彩彈幕為列隊,夾道歡迎。
1500年之前,世界在這裡大同
「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境,綴目新眺。」酈道元在《水經注》中這樣描述位於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以西的雲岡石窟。
歷經1500多年的歲月洗禮,雲岡石窟仍以其中國雕塑史和中國建築史上的獨特地位,為世人驚嘆。開鑿於公元460-465年的曇曜五窟正是大同雲岡石窟中開鑿最早、氣魄最宏大的窟群。五窟六窟毗連成一組雙窟,規模宏偉,雕飾瑰麗,技法熟練,為雲岡藝術之精華。
「大佛,騰雲而來,本來就在空中,經由雕刻者的手,才被人們的眼睛所見。」曇曜五窟反映了北魏初期特殊的佛教文化,五尊大佛在代表佛陀的同時,也分別象徵具體的皇帝個人。這種特殊的佛教造像在印度或其他佛教先進地區從未出現過,曇曜五窟的開鑿,揭示了與印度佛教不同的「中國佛教」的開創。
「世界的樣子,我們的樣子,每一刻都是一場雕刻。」如今,那煙籠雲遮的山堂水殿早已面目全非,但這些真容巨壯的石雕卻永遠放射著不朽的生命之光。如果佛像會說話,又會如何講述1500年之前,世界在此大同的故事?
請注意,史上最重國寶出沒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第11-15集預告)
黃河鐵牛,古稱「開元鐵牛」,出土於今山西運城市永濟市(古稱蒲州)西十五公裡的黃河古道兩岸,是「蒲津渡遺址」中保存最完整、最具觀賞價值的文物。
黃河鐵牛的出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首次發現黃河古渡口遺址,四尊鐵牛也是我國發現的重量最重(每尊45噸~72噸)、歷史最久、工藝水平最高的珍貴文物,是世界橋梁史上的傳世之寶。每尊鐵牛旁均與一位牽牛鐵人相伴,分別代表著四個不同的民族,氣勢磅礴,威武雄健。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曾論斷:「浮橋地錨中,以浦津橋鐵牛錨最為著名。」
這件史上最重國寶共包括鐵牛有四尊、鐵人四個、兩座鐵山、一組七星鐵柱和三個土石夯堆。據史料稱,這四尊龐大鐵牛都是用來拴鐵索之用,鐵索又連舟組成黃河上最早、最長、最大的黃河大浮橋,是溝通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的重要紐帶。
如今,四尊大鐵牛固守的地方已遠離河道,但不變的是,它們以厚重的身姿,是唐代國力強盛,與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永恆歷史見證。
204塊玉片,與時光行走三千年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中,來自山西省博物院收藏的曲沃晉侯玉組佩一經亮相,驚豔四方。這件出土於1993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63號墓的國寶,由玉璜、玉珩、玉管、料珠、瑪瑙管等組成,共有204件。整個玉組佩展開長達2米,紋飾多用雙勾技法,工藝精湛,下端2件玉雁昂首展翅,生動活潑。
當時的人們認為,把一個世界穿戴在身上,讓億萬年生命的玉與數十年生命的人,將彼此的生命互相給予,就是人對天地萬物之愛的表達。玉,成為西周在青銅之外,留給時光永恆的禮物。整組玉佩從脖子鋪到腳邊,晉侯夫人又以長串的玉佩垂墜耳畔,以玉片覆面。口耳眉目之間,呈現萬物的容顏。
「現在看到的我,來自三千年前的西周。我在地下行走了三千年。我和時光一起行走。穿著我的繩子已經腐朽,我的二百零四塊碎片,被光線連接。」這件稀世罕有的玉之珍品,讓億萬年生命的玉與數十年生命的人,將彼此的生命互相給予,表達人對天地萬物之愛。「從禮玉到佩玉,我們把世界的美好,戴在身上」,是這組玉組佩講給今人的故事。
原標題:《《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山西兩件國寶送出留言》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