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備受期待的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選擇這一天向觀眾發送新的國寶「留言」。
該片第三季於13日晚20:00,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CCTV-9)隆重開播。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 宣傳片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構建文明互鑑平臺
《如果國寶會說話》是由中宣部推薦,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國家文物局共同策劃實施,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出品的國家涵養工程。
古往今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此刻的文物,彼時是一件普通的生活用品,一件手工器物,凝聚了製作者的設計思考,更融入了時代的情緒與哲思。文物不僅是文化的圖譜,也是歷史的鏡像,如今更成了當下紀錄片創作的源泉。
《如果國寶會說話》用創新突破的表達、媒體融合的手段、國際頂級的影像來詮釋、傳播中華文明,為文物紀錄片開創了一個新樣態,形成了品牌效應,這也為該類型紀錄片未來如何傳播文化、如果創新發展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編務會議成員薛繼軍認為,文物是文化的圖譜、歷史的鏡像。《如果國寶會說話》適應網際網路時代碎片化的傳播特徵,從物證和影像兩個維度去定位整個文物的時代坐標,每一件文物都得到了極致呈現。國寶們成了跨文化、跨時空的信使,體現了文化傳播的美美與共。這樣的紀錄片對於中國人的精神構建意義重大,它是屬於中國的國家記憶,展現了深厚的歷史內涵。
文明物證豐富多元 展現開放融合風貌
「陶」醉了6000年的陶鷹鼎、照出漢代光芒的長信宮燈、「唱響我人生」的擊鼓說唱俑……《如果國寶會說話》前兩季以全新視角揭秘中華文物之美,引來網友刷屏點讚。第三季裡,來自18家博物館的25件國寶將帶領觀眾「回望唐朝」。仍舊是每集5分鐘的體量,延續了前兩季新穎的電視語言、創新的解讀方法,珍貴的館藏文物從博物館走到公眾身邊,以鄰家朋友的姿態、平和近人的風格講述歷史故事,傳達文明內涵。
第三季中,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的這25件國寶,涵蓋了書法、繪畫、壁畫、畫像磚、雕塑、造像、金銀器、兵器、文書等多個門類,多維度展示了那個時代的技藝、審美、文化和生活方式。這些文物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每一件都是文明的物證,是中華文明在歷史時空中的印跡。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大交流、大融合的時期。衝突與融合、亂離與交往,孕育了一個光芒四射、輝映千古的時代。在隋朝完成國家統一後,傳奇盛放的唐代走上歷史舞臺。
該片總導演徐歡認為,這是文人意識覺醒、藝術蓬勃發展的時期,也是中華文明呈現包容性、多元化的時期。創作組不僅關注人們耳熟能詳的「魏晉風度」、「大唐氣象」,還把更多眼光投向包括製造業、工程學、法治建設、對外貿易等方向的文明物證。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選取的文物從六朝遺韻到盛唐手筆,從靈動繪畫到時代雕刻,從國家基建到生活日常,從愛情渴望到藝術碎片,充分展現了開放融合的時代風貌。
該片總製片人史巖認為,第三季繼續了前兩季的風格,但又在內容和技術呈現上取得突破和創新,文物的厚重分量通過最現代最流行的藝術方式得到表達,《如果國寶會說話》堪稱紀錄片的「輕騎兵」。
突破傳統敘事邊界 探索視覺創新表達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縱貫魏晉至唐代,橫跨藝術、歷史、科技、考古等多個領域,因此,創作組在影像敘事方面進行了充分的探索,針對每件國寶的特點設計專屬的視覺體系。
如《立獅寶花紋錦》,以現代設計師視角解構唐代絲織品工序,用現代人易於理解的「編程」思維詮釋「大唐新樣」。又如《阿斯塔那俑與文書》,以劇場形式還原了一場發生於唐代的訴訟糾紛。再如王羲之《蘭亭序》神龍本,重現王羲之創作的場景,把觀眾帶到「永和九年」的會稽山。而銀鎏金龜負「論語玉燭」酒籌筒,則以李白、岑夫子、丹丘生三人對飲的形式,把文物相關的所有信息一一呈現……
為了實現這一系列影像敘事,創作組採用了多種技術創新手段。基於不同的文物,研究方法不同、認識角度各異,或者採用8K技術呈現文物的藝術細節;或者以沉浸式體驗回歸歷史現場;或者以大數據算法模擬書法真跡,讓觀眾成為歷史的「參與者」,而非「旁觀者」。
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副召集人梁紅對此表示,依託優質內容,《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實現了生產模式和創意內容的全面升級,片子厚重嚴謹又有審美情趣,兼具了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和產業價值。
今晚,《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正式開播。《洛神賦圖》、王羲之《蘭亭序》神龍本、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敦煌飛天等文物將率先登場,展露國寶風華,彰顯國之氣韻。曹植在洛水河畔發生了怎樣的「神仙邂逅」?《蘭亭序》為什麼令人神往?竹林七賢怎麼就成了六朝的文藝模範?青州佛造像留下了怎樣的生命痕跡?敦煌飛天又有著什麼由來?這些震古爍今的文物將在開播首日一一亮相,為觀眾開啟一幅中華文明的別樣畫卷。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
紀錄頻道CCTV-9
6月13日起
每晚20:00檔播出
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