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之塔·何為民紙上作品集》封面
近日,木版教育信託理事、著名藝術家何為民博士的《風之塔·何為民紙上作品集》(Tower of the Wind: Works on paper by Weimin He) 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2月22日,《風之塔》新書發布會在牛津大學聖盧克禮拜堂 (St Luke's Chepel) 舉行。
《風之塔》新書發布會現場 攝影:Francis Gerard
木版教育信託秘書長鄭海瑤、理事利茲.瑞德女士以及巴大瑋教授參加了發布會。參加發布會的還有牛津大學前任副校長約翰.胡德爵士 (Sir John Hood)及夫人,牛津大學格林坦普頓學院院長丹尼絲.萊福斯理勳爵,阿什莫林博物館前館長克里斯多福布朗勳爵,牛津大學拉什金美術學院院長安東尼.哥德納 (Dr. Anthony Gardner) 博士, 牛津布魯克斯大學國際出版中心主任費安格 (Angus Phillips),牛津孔子學院外方執行院長張曉晨,中方院長侯慧,阿什莫林博物館東方部主任瑪麗卡.藍若思(Mallica Kumbera Landrus)等70餘位嘉賓。
牛津大學前任校長約翰.胡德爵士致辭 攝影:Francis Gerard
2009年至2015年期間,何為民博士作為牛津大學唯一駐校藝術家,在六年時間裡以素描、水彩 、水墨及版畫等紙上作品形式,創作了數以千計反映牛津大學綜合校區建設與修復過程的作品。《風之塔》收入了這期間畫家創作的近300件紙上作品。作品表現內容包括:拉德克利夫醫院舊樓群拆遷,倫敦博物館考古隊考古挖掘,薩默維爾學院學生宿舍建設,傑裡科健康中心建設,拉德克利夫醫療中心的重修,牛津大學數學樓建設,布拉瓦尼克政治學院建設,伯德利韋斯頓圖書館重建以及與建築項目相關的人物素描等。
《風之塔》新書發布會現場 何為民發言 攝影:侯慧
《風之塔》新書發布會酒會現場 攝影:嚴繼霞
牛津大學綜合新校區的倡導者和時任牛津大學校長的約翰.胡德爵士在畫冊前言中提到:「何為民成功地抓住了建築工地的精髓 - 人與材料以及拆遷,挖掘和建造的過程。他精湛地捕捉到了建築工作的實體本質。……, 風之塔位於拉德克利夫綜合校區的北部邊界,在格林坦普頓學院的校園內。風之塔做為貫穿該藝術項目的核心主題,在他的許多作品中都有不同形式的呈現。《風之塔》藝術項目是一個重要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記錄。牛津大學是一所古老大學,但在許多方面,是一個具有前瞻意識的現代機構,這個機構與一位傑出的藝術家之間產生了富於遠見的合作成果。我讚賞之。」
《風之塔》這部書的文字部分以原大英博物館東方部副主任、木版教育信託高級研究員龍安妮博士的長文《具象的轉型》為主體。龍安妮博士對何為民自少年時代到今天的藝術生涯進行了簡要回顧,並以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藝術教育的演變為背景,對何為民近年所運用的不種藝術樣式進行了詳盡分析與評述。
作為人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但凡有重大工程,大都有相關藝術家參與,例如最早的地鐵建設,煤礦工業等各個領域,幾乎都有藝術家創作作品。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最透納,他具有浪漫氣息的作品反映了英國工業革命期間大西部鐵路建設。
有將近八百年歷史的牛津大學,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全世界學子夢寐以求的國際頂尖大學。為了在新時代保持牛津大學的國際領先地位,自2009年起,牛津大學斥資18億英鎊,在原拉德克利夫醫院舊址開闢綜合新校區,建設一流基礎研究設施和學生宿舍,以吸引最優秀的學生和學者到牛津大學來。牛津大學拉德克利夫天文臺綜合新校區的建設,堪稱牛津近八百年歷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校區建設項目。為此,牛津大學於2009年公開招聘藝術家創作關於這一重大改造項目。
2014-16年,大約70餘件何為民作品圖片在牛津大學綜合校區長廊陳列
何為民在自敘中談到:「對於我個人,面對的不僅僅是一個單純拆遷與重建工程的工地,我面對的是一片有著豐厚歷史積澱的土地。在德拉克利夫醫院主樓的弗洛裡實驗室,曾經誕生了醫學史上具劃時代重要意義的藥物之一,在過去的近八十年拯救了全世界難以數計的生命。在這片土地上,考古人員發掘出了新石器時代以及青銅時代人類遺留,發現了安格魯撒克遜時代的古墓群,以及十九世紀的在醫院附近埋葬的大量人類遺骸。這片土地記錄了數千年以來的生與死,盛與衰,記錄了宗教的力量,見證了科學的神奇。而今,二百多年前天文學家薩維爾倡導建立的天文臺依然佇立,在醫藥發展上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德拉克利夫醫院主樓被修復如故,鑲滿彩色玻璃的聖盧克禮拜堂也修繕一新,與這些古老建築毗鄰的一座座現代化的建築拔地而起,歷史,現實與未來,都在此融為一體,來自全世界不同種族,不同信仰的的精英人才薈萃於此。經濟、政治、科學與宗教等多學科彼此為鄰,這塊土地正在成為孕育未來文化的搖籃。作為一個來自中國的藝術家,能夠近距離親歷這段歷史並以畫作反映這段歷史變遷,於我,是一個極為難得的機遇……」
《風之塔》的簡介中提到:「憑藉各種技術和不同的媒材,何為民生動地描繪了具有活力的牛津大學新校區建設工地。從拆遷過程到考古調查和重建,何為民對東西方藝術的體驗,以及他對這兩種文化的理解,都為他的創作帶來了獨特的視角。他的作品主要以紙上的水性媒材,捕捉了表現對象的本質。『風之塔』系列作品還展示了何為民藝術中從黑白到色彩,從實寫到意象的風格演變。」
英國木口木刻家協會會長勞倫斯先生(Peter Lawrence)在看到畫冊後評價說:「何為民的作品中表現的是工地特定時刻,然而這些作品卻可以清楚地讓人聯想到場景的過去與未來。作為藝術家,這種重構場景的方式很聰明。總體來說,這些作品是歷史性視覺記錄與個人自由表現的完美結合。」
何為民《風之塔》作品集內容包括:
拉德克利夫天文臺區速寫:
拆遷場景速寫,記號筆,圖畫紙,42 x 59.4 cm 2009
拆遷場景速寫,記號筆,圖畫紙,42 x 59.4 cm 2009
相較於用記號筆去「畫」工地,我更傾向於去「寫」圖像,因為我相信「寫」能更直接地帶有一個人心理上的DNA。-何為民
拉德克利夫天文臺區水墨作品
工地寫生冊頁,毛筆,墨,水彩 2010 - 2011
建設中的薩默維爾學院新校舍,冊頁,毛筆,墨,水彩 41.6 x 55 cm 2010-2011
靜默的輓歌 -冊頁,毛筆,墨,水彩 2010-2011(局部)
工地奏鳴曲 - 薩默維爾學院新校舍 冊頁,41.6 x 55cm 毛筆,墨,水彩 2010
冊頁上的繪畫實踐,教我學會接受和擁抱「錯誤」,感謝錯誤,而不是害怕錯誤。-何為民
建設中的數學研究院 水墨系列 59.5 x 43.5 cm 2013
作為以畫筆為媒材的「建設者」,我筆下的的建築也常常需要「拆除」和「重建」。-何為民
建設中的布列瓦尼克政治學院 水墨系列 43.5 x 59.5 cm 2014
建築工人肖像速寫系列
建設者, 毛筆/水彩,42 x 27.9 cm 2013
在精英文化盛行的牛津,建設者的重要意義經常被忽視。是他們把決策者與設計者的意圖轉化為現實。不知為什麼,我對於畫「成功人士」通常缺乏興趣,而這些最樸實,最平凡的人卻總能讓我體驗到繪畫的樂趣。或許我自認為就是他們中一員的緣故。- 何為民
韋斯頓圖書館水彩系列
- 牛津大學博德林圖書館館長 理察.歐文登(Dr. Richard Ovenden) 在《風之塔》短文中說:
「牛津是一座由石頭構築而成,散發著永恆氣息的城市。攝影發明者塔爾博特將這座城市描述為「天才棲息的地方」。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堅固的外觀掩蓋了城市和大學建築物不斷變化和更新的現實,尤其是博德利圖書館。何為民用他瑰麗的韋斯頓圖書館的水彩畫捕捉了這樣一個過程。他描繪的戲劇性的拆遷和建築場景著眼於大學永遠存在的相持與相生中:他的形象完美地傳達了牛津的活力與恆久。通過他豐富的調色板,他向我們展示了這些建築從一個結構到另一個結構的過渡點的美感。在一個曾經是眾多藝術家主題的城市中,何為民近乎取得了奇蹟:他在主題和方法上都開拓了原創性,並以獨特的眼光和驚人的美感完成了它。」
韋斯頓圖書館水彩系列 42 x 29.7cm 2013
韋斯頓圖書館水彩系列 29.7 x 84cm 2014
英國是一個公認的水彩畫王國,但我希望我的水彩是個人化的,源自內心的,我自信我內心感受之獨特,所以我水彩的著色原則是讓畫面色彩追隨內在的我,而不是相反。-何為民
「風之塔」黑白木刻系列
「風之塔」是拉德克利夫天文臺的別名,落成於1794年,為牛津大學格林坦普頓學院主建築,也是牛津大學新校區的地標建築,何為民的作品中「風之塔」不斷以各種角度出現在畫面中,此景如同浮世繪藝術家葛飾北齋的《富士三十六景》中的富士山。「風之塔」這也是此畫冊名稱的由來。
「風之塔」系列 木刻,畫面尺寸:36 x 26cm 2009 - 2012
「數個世紀以來,風之塔見證了鬥轉星移與世事變遷。從天文學角度來看,六載時光可能比一眨眼快一百萬倍,但這六年是我生命中漫長而重要的時期。我一直不情願使用「記錄」這個詞。從我這看來,「記錄」似乎是一種客觀而冷漠的活動; 運用現代科技,通過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內即可以輕鬆地完成建築場景的表面「記錄」。然而,我逐漸接受「記錄」這個詞,因為我認為這些作品確實是我自己對世界著名大學歷史轉型的「記錄」。這些作品同時也是我生命軌跡的記錄,揭示了我內心的掙扎與歡樂,迷茫與信心。這六年是探索和發現自己的旅程,是我思考和審美歷程的記錄,這種經驗促使我與過往訣別,把我的生活和藝術推向一個新的方向。「 -何為民
風 . 塔 木刻,畫面尺寸:20 x 15 cm 2019
藝術家簡介:
何為民,博士,擅長版畫。祖籍江西省金谿縣,1964年生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少年時師從李明先生學畫。1986年畢業於哈爾濱師範大學美術系油畫專業,獲學士學位。1988年入魯迅美術學院攻讀研究生,先後師從路坦與全顯光教授學習石版畫藝術。1991年獲碩士學位,同年到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任專業畫家。1999年留學英國奧斯特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攻讀碩士與博士學位。2005-08英國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東方部博士後研究員。2009-15為牛津大學駐校藝術家。現為牛津大學格林坦普頓學院研究員,牛津大學拉什金美術學院客座教師,英國木版教育信託理事,英國皇家版畫家協會會員(RE),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美術館(省版畫院)專業畫家。版畫作品為中國美術館,大英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等多家專業機構展覽與收藏。2009年在英國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舉辦個人版畫素描展。出版:《現代版畫精選》(合編,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50-2006-阿什莫林博物館收藏中國版畫》(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出版社,2007)、《阿什莫林博物館的新生- 何為民版畫素描集》(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出版社,2009)等。2019年牛津大學出版的《風之塔·何為民紙上作品集》為何為民博士在英國出版的第三本英文專著。
《風之塔·何為民紙上作品集》目前僅限英國發行。相關事宜請聯繫(英文):carol.thomas@admin.ox.ac.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