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文西畫過六七幅美女肖像,幾乎每一幅作品裡的主角都有一些健康問題。那位「抱銀鼠的女人」右手僵硬的手指透露出一種莫名的緊張,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她應該患有某種焦慮症。更驚人的是,弗洛伊德分析了達·文西的許多作品,認為「這是達·文西繪畫中經常出現的特徵,與畫家本人潛意識底層的神秘、悸動、焦慮有關」。正如出生於西西里島的病理解剖學家佛朗哥教授所言:「畫家恐怕不會意識到,他們在描繪人物的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那個時代困擾人們的疾病。」林鳳生在《名畫在左 科學在右》一書中歷數了「名畫裡的病人和病人畫的名畫」,視角獨特,妙趣橫生。
崇尚寫實的西方經典繪畫特別注重對人物的描述,人物畫和肖像畫因此成為繪畫中的獨立分支。一些世界名畫裡的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以至觀者在賞畫時,不僅能夠欣賞畫家的精湛畫技,還能對畫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狀況產生感性的了解。
鑑貌辨色——換一種角度看肖像畫
魯迅先生說:一部 《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我們欣賞繪畫何嘗不是如此!以達·文西的名畫《蒙娜麗莎》為例,有些人關注她那神秘的微笑,也有人注意到她浮腫的臉龐和腫脹的手指,認為她是已經懷胎三月的少婦,傳統的寬大的孕婦裝束更是從側面佐證了這一判斷。北京電視臺《養生堂》節目的一位嘉賓認為:《蒙娜麗莎》的模特是一位「三高」女士,因為這位美女雙眼的內眥各有一塊小小的凸起,在醫學上稱為黃斑瘤,或者脂肪粒,這是一種黃色的脂質酸沉積在皮膚下形成的症狀。同時,這位嘉賓在蒙娜麗莎的雙手上也發現了一些良性的皮下脂肪瘤的痕跡,由此判斷這位模特的膽固醇超標,所以認為她是一位飲食不怎麼健康的女性。
達·文西《蒙娜麗莎》局部,注意蒙娜麗莎雙眼內眥的黃斑瘤
達·文西畫過六七幅美女肖像,幾乎每一幅作品裡的女子都會有一些這樣或者那樣的健康問題。他的另一幅肖像畫《抱銀鼠的女人》,畫中穿著時髦的米蘭貴族服裝、額頭繫著髮帶的女子據說是米蘭公爵盧多維科·斯福爾薩的情婦。請注意女子撫摸著銀鼠的右手,僵硬的手指透露著一種莫名的緊張,根據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分析,她應該患有某種焦慮症。
達·文西《抱銀鼠的女人》
當然,通過鑑貌辨色、審視外貌來大體了解被觀察者的身體狀況和所患疾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有豐富的醫學專業知識才行。義大利帕勒莫大學病理解剖學教授佛朗哥就是一位喜歡藝術而又有專業知識的教授。幾年前他在義大利佛羅倫斯舉辦的一場歐洲病理學大會上,向與會者介紹了自己近幾年的一些研究成果:他用醫學專家的眼光來審視一些世界名畫,居然發現許多畫中人疾病纏身,有的人還病得不輕呢!上面所說的蒙娜麗莎模特體內的膽固醇偏高,也是他率先提出來的。人們普遍認為這位模特是麗莎·德爾·喬康多——一名嫁給絲綢商的義大利女子。
出生於義大利西西里的佛朗哥教授在病理解剖學研究方面造詣頗深,「名畫和疾病的關係」是他近些年來業餘研究的新課題。為探究畫中人的疾病,佛朗哥研究了100多件藝術品,包括文藝復興時期的名畫、古埃及的雕塑和近代的一些畫作。他告訴我們:「雖然古代的作品大多數是宗教畫,但是畫中的人物,無論是貴族騎士、貴婦、天使、聖母瑪利亞還是神話中的英雄,都以那個時代的人物為模板,因而會顯露出當時的人所患疾病的徵兆。」他說:「我看畫的眼光和美術家們不一樣,就像數學家聽音樂的方式不同於音樂批評家。」佛朗哥認為:「畫家恐怕不會意識到,他們在描繪人物的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那個時代困擾人們的疾病。」佛朗哥教授在兩幅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肖像畫中,發現了畫中人患有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馬方症候群,從而聲名遠揚。這兩幅作品是現存於華盛頓美國國家美術館的《年輕人畫像》(波提切利作品)和《長頸聖母》(帕爾米賈尼諾作品)。
波提切利《年輕人畫像》
這幅是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畫家波提切利的名作《年輕人畫像》,請注意畫中頭戴紅帽的年輕人,他的手指如女子一般纖細,小手指有一點變形,顯然患有某種遺傳性疾病。在另一幅幾乎同時期的畫作、義大利畫家帕爾米賈尼諾的《長頸聖母》中,瑪利亞的脖子和肢體也格外細長。事實上,許多年來人們早就注意到她頎長的頸項,故藝術史上稱她為 「長頸聖母」,以為這是一種變形的繪畫風格。經過佛朗哥的研究才知道畫中的聖母瑪利亞是一個病人!
帕爾米賈尼諾《長頸聖母》
佛朗哥認為:兩位畫中人都患有「馬方症候群」,因為他們都有著異常消瘦的身材和細長的手指。
馬方症候群又名蜘蛛指(趾)症候群,俗稱蜘蛛病,屬於一種先天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有家族史。患這種病的人自然生存壽命平均僅為32歲,在發病後3個月內的死亡率在70%以上。此病於1896年由法國兒科醫生馬方首次報導,故以其名字命名。
佛朗哥在一次接受義大利《新聞報》採訪時說:「每一幅畫中的人物都在向我們展示人類最敏感和脆弱的特徵,而這些都不依賴畫家本身的意志和感知。」他還表示,在拉斐爾的名作《雅典學園》中,以義大利畫家米開朗琪羅為原型繪就的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出現在最引人注目的位置,圖中人物腫大的膝蓋顯然是尿酸過量的結果,是腎結石患者的一個典型症狀。佛朗哥認為這很可能是因為米開朗琪羅在創作西斯廷教堂壁畫時只以麵包和紅酒作為食品的緣故。
拉斐爾《雅典學園》中的赫拉克利特
手舞足蹈——用肢體語言反映病情
除了肖像畫之外,有人物群像的宗教畫和風俗畫裡也常常有病人的形象,當然這時候畫家主要通過人物的肢體語言來傳遞他們的健康信息。
尼德蘭風俗畫兼風景畫畫家勃魯蓋爾曾畫過一幅《聖維塔斯舞蹈病》,畫的是當地人正在跳一種「白痴舞」,即模仿舞蹈病患者手舞足蹈的模樣(有如我國的醉拳模仿醉漢的行為)。畫中有四位裝扮成患者的舞者,假裝痙攣,被人架著行走,還不停掙扎,使隊伍陷入極度混亂,配以高亢的吹奏樂曲,場面熱鬧而充滿動感。歷史學家告訴我們,畫中人表演的舞蹈病是一種當時廣泛流行的疾病,是以痙攣的不隨意運動為特徵的身心失調,患者瘋狂的行為影響到中世紀各地區的社會安定。該病由後來的醫學家西德納姆命名。據分析,這種病是由於食用了發黴的黑麥角麵包中毒引起的,發病時肢體痙攣,動作瘋狂而乖張。
勃魯蓋爾《聖維塔斯舞蹈病》
勃魯蓋爾是文藝復興鼎盛時期尼德蘭繪畫的傑出代表,也是唯一可以與丟勒匹敵的北方畫家。他出生於布拉班特公國佛蘭德省布雷達,是勃魯蓋爾家族眾多畫家的前輩。有人稱他為「農民畫家」,但這麼說並不恰當,因為他雖然常常畫農民,並對他們表示深切的同情和關心,但他見多識廣又很有教養,也是許多人文主義者的朋友。他喜歡用象徵和誇張的手法來描繪農村的自然風光和民俗生活,還善於用繪畫來講解當地流行的民間諺語,《盲人》就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畫中有一群盲人,沿著陡坡一個拉著一個向前挪動,步履蹣跚、相依為命。可是第一個盲人已經跌進了一條深溝,後面的人還渾然不知,可以想像他們的前途是何等糟糕!
這幅畫詮釋了尼德蘭諺語「一個瞎子不要給別的瞎子帶路——沒有好下場」。勃魯蓋爾對盲人的刻畫惟妙惟肖,並對他們的失明狀況作了醫學專業的描繪:第一位角膜上有一層白點狀的角膜翳——角膜白斑症;另一位抬頭朝天的盲人患有眼球萎縮症;第三位盲人露出了摘掉眼球的眼眶;而走在最後的盲人,眼睛顯然患過嚴重的炎症,眼皮已經無法睜開……重視疾病患者的外在形體表現是許多名畫家的特點,他們對瘸子、麻風病人和肝病患者的描繪都極其精確,往往根據畫面就可以診斷疾病。
勃魯蓋爾《盲人》
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拉斐爾精心繪製三年還沒有完成的巨作《耶穌變容圖》 , 講述了《聖經》裡的故事:有一個患重病的孩子,由父母帶來請耶穌為他驅邪。他們向上帝禱告:「上帝啊!可憐可憐我的孩子吧!」上帝為了救治這個病重的孩子,飄然來到了「光明之海」。拉斐爾畫了一個正在犯病的孩子,他眼珠上翻,大口張著嘴,似乎想高喊些什麼,上肢僵硬呈痙攣狀態。有觀者認為孩子患了歇斯底裡症,也有人說他患的是癲癇病。
19世紀的法國歇斯底裡症專業醫生沙爾科認為,拉斐爾的畫畫得並不準確。他在《藝術作品中的鬼魂附體者》一書(1886年)中說:「只有他的身上出現了病態反應……他痙攣的動作不僅古怪而且矛盾。雖然他的眼珠上翻,但這種體態完全不是得病的徵候。大張的嘴好像在高喊些什麼,這和僵硬的上肢所表現的痙攣狀態是對立的。另外他痙攣的樣子極不自然,右手垂直上舉著,而右手的姿勢沒有任何特點。左臂向下伸,肌肉緊繃,手腕用力,五指使勁分開。我在歇斯底裡症患者發生痙攣時,從未見過他們的胳膊有這種狀態。而且,年幼的患者兩腿站得很穩,走路的姿勢顯得很正常,和上身動作的不協調相比,兩條腿好像不是他的。拉斐爾似乎在這個人物中把不真實、矛盾的東西混合在一起了。」
在拉斐爾的畫裡居然出現這樣的低級錯誤,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我仔細思忖明白了。因為繪畫是一種有缺陷的藝術形式:它是一個平面的、瞬間定格的畫面,既不能夠發出聲音,也無法展示一個連續的動作。它只能通過一個典型的姿態來表現人物的病態,因此強化患者的肢體語言,把動作畫得誇張一點,由此來吸引觀眾的眼球也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做法。
拉斐爾《耶穌變容圖》
蛛絲馬跡——畫中留下了畫家的健康印記
倘若畫家本人患有某種疾病,觀者也可以從他們的畫中看出一些端倪來。畫家年老多病,畫技逐步退化是常有的事情,而觀者和研究者也可以藉此了解畫家的身體狀況和他的「精氣神」。一般來說,影響畫家創作的主要疾病有二:一是視力衰退。原來人的眼球前部的黃色晶狀體不僅是一個可以調節焦距的透鏡,還起到了濾色鏡的作用,它為黃綠色光的通過大開方便之門,對藍色和紫色的光有一定的吸收和阻礙,並截然切斷了波長小於400納米的紫外線部分。年老的畫家較少使用藍色或紫色,就是因為隨著年齡增大,眼睛晶狀體的黃色加深,眼睛就看不見一般的藍色與紫色了。俄羅斯畫家列賓晚年應博物館邀請修補他的早年名畫《伊凡雷帝殺子》,誰知這幅畫被列賓塗得青一塊紫一塊,不堪入目。原來,他年老之後,眼睛的黃斑發生變性,虹膜色素沉積而變為黃色,仿佛眼前隔著一塊黃玻璃,發生辨色失誤。這就造成原來該用紅色、橙色的地方,卻被他塗上了藍色和紫色(黃加藍等於紅,黃加紫等於橙),把畫弄糟了。列賓改動過的作品究竟糟糕到怎樣的程度,現在已經看不到了,但是筆者找到了一幅差不多的名畫,那是印象派大師莫奈晚期的作品。
莫奈《日本橋》
這幅是莫奈82歲時畫的《日本橋》。原來就有白內障的他由於晶狀體黃色沉積又患上了黃視症,看到的一切都泛黃色,在畫中可見一斑。他哀傷地說:「紅色對我來說像泥巴,橙色太淡,許多顏色都離我而去。」畫中出現的少許紫藍色,據記載是他憑顏料錫管上的標籤來辨認的,因為此時的莫奈已經分不清顏色了。莫奈在接受第二次白內障手術時,醫生摘掉了他的晶狀體,於是他看出去一切東西又都成了紫色,不得不去配了一副黃色的濾色鏡才能看清東西。後來的抽象畫派推崇莫奈晚期畫出了「最柔和、最朦朧、最迷幻的美麗作品」,讓我覺得有一點匪夷所思。
影響繪畫的第二種疾病顯然是大腦受到損傷,如腦外傷、癲癇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等等。凡·高將天穹上的星體畫得異常明亮,還加上不規則的弧線襯託,這是因為他的癲癇病讓他產生了幻覺——星體竟如此輝煌。
凡·高《星夜》
1889年9月,他在一次嚴重犯病的6周後,創作了兩幅自畫像。用綠色勾勒的眼睛表現出呆板和木訥,粗硬的紅色鬍鬚、鬱悶的嘴、眉稜骨高聳——構成一張重病之後憔悴的臉。在一片冷色調的銀灰、銀綠和藍色的背景下,凡·高棕色的頭髮猶如一團燃燒的火焰。他的衣服在那些線條的旋轉、爭奪與分崩離析中喪失了自我,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備受精神折磨的患者。
凡·高《自畫像》
前文提到達·文西的《抱銀鼠的女人》,畫中女子的手有點僵硬。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分析了達·文西的許多作品後認為,這是達·文西繪畫中經常出現的特徵,與畫家本人潛意識底層的神秘、悸動、焦慮有關。(達·文西曾受到過犯同性戀罪的指控,精神上也有疾患。)
20世紀以來,隨著人的平均壽命的增加,一些老年性疾病的發病率也在增加。例如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德·庫寧在70歲後記憶力明顯下降,被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痴呆),所以在他後期的作品裡,那種賞心悅目、線條流暢的感覺已經蕩然無存。讀者可參考本書《德·庫寧、波洛克:美國抽象表現主義之行為畫派》一文中的介紹,此處不再贅述。
事實上,在治療精神疾病時,利用病人手繪圖研究各種類型的失認症和記憶缺失症的方法早已經開展,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就像查特吉教授說的那樣,藝術是一扇窗口,在人類的健康這個意義上來說,它能夠展現當下的特徵、記錄歷史的真相,甚至能夠治癒特定的病症。而反過來,健康和疾病對於藝術又何嘗不是豐富和升華。(作者:林鳳生)來源: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