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稀世寶藏被發現:「殺人魔王」沉銀與屠殺兩大傳說浮出水面

2021-02-16 國家人文歷史


《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歡迎廣大讀者分享至朋友圈

張獻忠江口沉銀一直是歷史之謎,其沉銀地點歷來眾說繪紜。2017年3月2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新聞通氣會證實,今年1月開始的彭山江口沉銀水下考古在兩個多月後取得了重大進展:出水文物超過10000件,實證確認了「張獻忠江口沉銀」傳說。至此,「大西王」張獻忠的稀世寶藏之謎終於被揭開。

1646年11月,張獻忠命隕西充鳳凰山後,大西政權宣告結束,由他聚斂的金銀財寶成為無主之物,不知去向。

這次打撈前,關於他的稀世寶藏有很多種說法,成都曾流傳一首歌謠:

據說,與歌謠配對的,還有一張「藏寶圖」,圖上標有張獻忠金銀寶藏的具體位置,以石牛和石鼓作為暗記。民國曾有人根據這張藏寶圖在流經成都的錦江中打撈挖掘,撈上的只有一些小銅錢,不見金銀蹤影。

第二種說法是,張獻忠將寶藏藏於青城山上。原因為孫可望曾奉張獻忠之命率領數百名石匠在青峰山(青城山支脈)採石,卻鮮見有人運石出山或在山中修路以及建築物。這種行為不免讓人心生聯想,張獻忠可能以採石為掩護,在青城山上秘密修建藏寶工事。

還有一種說法,在四川彭山縣的江口古鎮江道中。這個位於武陽江、錦江與岷江交匯處的古鎮,水路運輸十分便利,曾為商旅雲集之地,船桅林立。據《彭山縣誌》載:「順治三年四月,明參將楊展佔領嘉定(今樂山市中區)後,沿江而上攻佔彭山。秋,張獻忠部與楊展決戰於江口鎮,張部戰船被焚,沉沒過半,傷亡慘重,敗回成都。」許多滿載金銀的木船由此沉沒於岷江。

謎底終於揭開。

截至2017年3月15日,對「江口沉銀遺址」的考古發掘面積已有10000餘平方米,共出水文物10000餘件。這些文物包括西王賞功金幣、銀幣、大順通寶銅幣、金冊、銀冊、銀錠以及戒指、耳環、髮簪等各類金銀首飾和鐵刀、鐵劍、鐵矛、鐵箭鏃等兵器。通過此次發掘,基本確認了張獻忠江口之戰的地點,出水的萬餘件文物是確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據。

「西王賞功」銀幣

金冊

金耳環

終其一生,張獻忠給四川留下了兩個傳說,一個是關於寶藏的傳說,一個是關於殺人的傳說。

作為明末農民軍的起義領袖,張獻忠少年時代受過一些教育,粗通文字,青年時當過延安府的捕役,常受同事欺侮。走上農民起義這條路除亂世所趨外,很大程度上與他生活常受壓抑,不堪久居人下有關。明崇禎三年(1630)四月,張獻忠在延安府米脂縣率十八寨之眾投奔王嘉胤,同官軍作戰中,他「臨戰輒先登,於是眾服其勇」,很快成為一支隊伍的領導人,號稱「西營八大王」。

在同明廷的對抗中,張獻忠屢次使出詐降—反叛的招數,一步步擴大勢力範圍,於崇禎十六年(1643)佔領武昌,改武昌為都城,正式建立大西政權。是年冬,張獻忠幾乎佔據了整個湖南進而向江西發展。可就在形勢一片大好之際,張獻忠決定率領大西軍主力西進四川,自行放棄湖廣、江西,臨走之際,還不忘帶上從湘贛搜刮的金銀財寶和數十萬被強徵入伍的湖廣百姓。

關於張獻忠避而入川的決定,《明末農民戰爭史》作者顧誠認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同李自成部義軍的關係不好。他決策向四川轉移正是李自成殲滅了孫傳庭部官軍席捲西北地區之時。這時明王朝覆滅的前景已經洞若觀火,大順軍眼看就要著手實現統一全國的大業了。張獻忠非常清楚,他既然不打算併入李自成的大順軍,自己又不甘心向李自成俯首稱臣,那就只有另尋出路。」鑑於張獻忠過去曾一再進軍四川,對其各方麵條件有全面的了解,加上蜀中擁有豐富的人力、物力資源,「在大順政權行將統一全國的時候,張獻忠放棄長江中遊地方,遠離他人的臥榻,就是不難理解的事了。」

1644年春,大西軍逆江而上,水陸並進,由於四川官軍防禦力量相當薄弱,大西軍「越下牢,渡三峽,古稱天險,如蹈無人之境」。6月,大西軍破涪州取重慶,攻城之前,張獻忠派人勸說重慶守城官員投降,守城官員問張獻忠大軍此次入川意圖何在?使者回答道:「暫取巴蜀為根,然後興師平定天下。歸誠則草木不動,抗拒即老幼不留。」明官員拒絕投降,張獻忠命大西軍用火藥炸開城牆,一舉攻下重慶,抗拒軍官被張獻忠下令砍掉一隻手,斷手者經過之處,軍民震駭,紛紛瓦解。

8月,張獻忠用同樣的方式打開了成都的大門。短短幾個月時間,除遵義和石柱、黎州土司外,四川大部分地區都被納入大西政權中。不久後,張獻忠以成都為西京,改王稱帝,定年號為大順,鑄造大順通寶,設六部五軍都督府等官。

有史書曾這樣講述張獻忠和李自成的區別:「老百姓對李自成往往開門歡迎,對張獻忠則只有懼怕。」十幾年的流寇生涯,讓張獻忠習慣於攻城略地、大肆搜刮,搜刮的重點雖然是豪門大戶,但有時連普通百姓也不放過。「八大王」和「大西軍」惡名傳播之廣,嚇壞了被明廷拋棄的四川人。聽說大西軍即將攻入成都,成都居民惶惶不可終日,被斷手的據城抗拒者成為一遍遍地提醒著他們可怕的夢魘,成都居民寢食難安,「每夜呼曰:闖至矣!明日又呼曰:獻至矣!」

即便是在三百多年後,張獻忠屠四川、殺人魔王張獻忠的惡名依舊流傳於四川民間。有人甚至傳言,張獻忠在四川「殺男女六萬萬有奇」,以至清初出現了長達百餘年的「湖廣填四川」大移民運動。究竟張獻忠是不是令四川百姓懼怕,只知殺戮不知招降的兇神惡煞?在定都成都的3年時間裡,大西王朝屠殺了多少四川百姓?

以張獻忠經營四川的第一年情況來看,「屠蜀」是不符合事實的。張獻忠避而入川的本意是「以巴蜀為根,然後興師平定天下」,所以他在入川初期是非常注重團結所有有可能團結的力量的,打擊的對象僅限於與大西政權為敵的官紳,除了抵抗者之外,並不濫殺無辜。遇到頑強抵抗者如重慶、成都士兵們,則下令「割耳鼻、斷一手」,以一儆百,以便瓦解四川明軍。攻克成都後,張獻忠亦沒有屠城,儘管有《荒書》記載,「八月十一日,盡出成都軍民男女於中園,將盡屠之。俄有一物如龍尾下垂,賊以為祥,遂免死。仍逼入城」。但因種種如祥瑞或他人勸說等原因,成都大屠殺並沒有出現。

與張獻忠接觸頻繁的西方傳教士曾統計過,張獻忠在成都建立政權之初,「在朝之官統計千人」,而其中大部分是在四川吸收的。至於那些未及入仕的知識分子,在張獻忠攻克成都後,或「入學」,或「習舉業」,以至於當大順二年「開科取士」時,「應詔者不下數千」。

如果說在張獻忠入川後發動大規模屠蜀或鎮壓官僚士子事件的話,上述原明官吏轉到大西政權尋求保護,或是知識分子在新朝積極考取功名的現象是不可能出現的。無論怎樣都得承認,「大西軍佔領四川的初期,各地社會秩序比較穩定,地主豪紳既有攀龍附鳳之心,又懾於大西政權的兵威,階級衝突並不十分尖銳。因此,大西政權採用暴力鎮壓的措施相當有限,殺人並不多。」

1645年發生在重慶的一場戰役改變了張獻忠「僭位之初,假施仁義,以博民心」的想法,這年春天,明總兵曾英擊敗大西軍守將劉廷舉部,攻佔了重慶,張獻忠派大將劉文秀率幾萬士兵反攻重慶,卻被曾英部擊退。重慶失守,對張獻忠來說,不僅僅是一次軍事上的失敗,鑑於明朝將領據有綦江、黎雅、敘州(宜賓)等重鎮,四川南部淪為弘光政權夥同四川官紳地主顛覆大西政權的重要基地。

張獻忠對朱明宗室深惡痛絕,入川後即下令:

凡王府室支,不分順逆,不分軍民,是朱姓者,盡皆誅殺。

為了防範敵探奸細,還推行了嚴格的戶籍、城禁和特務制度。幾十萬大西軍的糧食問題通過沒收和打糧這種暴力方式解決,當時的四川,家有餘糧的固然主要是地主,可這種見糧就搶、見豬就殺的政策,必然會觸及一般農民的利益,這些情況發生在政權初建,敵對勢力尚未反撲時尚沒什麼危害,可一旦所有反對者在南京弘光朝廷號召下集合起來,趁機反撲,大西政權必然在四川站不住腳。官紳地主是敵對勢力,要消滅掉,於是張獻忠於1645年舉行「特科」,將來成都參加考試的各府縣生員約5000多人全部殺光,聽說自己所選「府、州、縣官,有到任兩三日即被殺害,甚至有一縣三四月內連殺十餘縣官者」,張獻忠怒不可遏,又派軍隊對當地居民實施屠殺。而僧道、醫卜、陰陽諸流,及百工技藝人,這些流民中的各類人員,自然也難逃被殺厄運。

明末張獻忠鑄 「西王賞功」 銅錢

明末張獻忠鑄 「大順通寶」 銅錢

一旦按下屠殺這個按鈕,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就像上了發條的殺人機器一樣,再也停不下來。懷疑叛亂的分子潛藏在城市中內應外合,張獻忠竟然做出「除城盡剿」的決定,分遣軍隊到所屬州縣搜殺百姓,連西京成都也不放過,《聖教入川記》中,詳細記載了西方傳教士目睹張獻忠下令將成都「城內居民一律殺絕」的殘酷情形。

為什麼張獻忠在統治四川前後期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反差,學者楊鴻基認為,大西軍之所以會發生「以殺戮為威,而剿洗之兵四出」的現象,是由於各地「義兵」把張獻忠「所置郡縣賊吏」「群起而殺之」的結果,大西軍一味用殺戮和剿洗去平息反對勢力的方法,恰恰暴露了張獻忠「非帝王之器,無綏靖之能」,也揭示了大西政權的根本弱點。

不過張獻忠之屠蜀導致四川人口急劇下降的論斷,多少有失偏頗。明朝軍閥的屠戮平民、清軍的濫殺無辜,連年兵荒馬亂導致的生產大面積停頓,人民大批量地逃亡,都是導致四川許多地方荒無人煙、人口銳減的原因,按顧誠說法,「直到張獻忠犧牲,大西軍轉入雲貴時,四川遭受的破壞還是比較有限的」。

1646年正月,人心盡失的大西政權在四川逐漸失去控制能力,只能把兵力集中在成都附近,為了挽回局勢,張獻忠命孫可望、劉文秀、王尚禮等率軍南徵,張獻忠親率大軍攻楊展於嘉定,結果在彭山江口被楊展所敗,退歸成都。就是在彭山江口,張獻忠為他的金銀珠寶埋下了伏筆。

關於江口之戰,清代蜀人筆記多有記載,如彭遵泗《蜀碧·楊展傳》載:

「獻忠忿展盡取故地,又怒川人之不服己也,大殺成都居民,率眾百萬,蔽江而下。展起兵逆之,戰於彭山。」交戰中,大風起,張獻忠船隊起火,楊展率數位前鋒前往殺敵,張獻忠軍大敗⋯⋯當時江口兩岸逼仄,前後數千艘船,首尾相銜,驟不能退。風烈火猛,勢若燎原。「展急登岸促攻,槍銃弩矢,百道俱發,賊舟盡焚,士卒糜爛幾盡,所掠金玉珠寶及銀鞘數千百,悉沉水底。」

按清人劉景伯考察,張獻忠從四川各州郡的富商大賈處掠取的錢財,少則數千兩黃金,多則上萬,這些都被裝進了張獻忠的運寶大船中,交戰失敗後,千船金銀沉入水底,張獻忠只帶少數親軍退歸成都。對於張獻忠江口所沉金銀,楊展並不知情,其後還是通過從張獻忠部下逃脫出來的船夫口中得知此事,楊展才開始組織士兵在江口打撈遺金。得益於這一批飛來橫財,楊展「自是富強甲諸將。」「於時全蜀,惟嘉定(楊展家鄉)不飢」。

由於江口沉銀數量之大,乾隆年間,有漁者在江口河中獲刀鞘一具,總督孫士毅得知此事後,立馬派人赴江口打撈數日,「獲銀萬兩並珠寶玉器等物」。後來在江口河道裡,不斷有人打撈出明代銀錠、金銀器等。2005年,江口古鎮岷江河道出土的明代銀錠,從其銘文可看出來自湖南的沅陵縣、湘潭縣、巴陵縣;湖北的京山、黃岡等地區,為崇禎時期所徵解的稅銀,而且與張獻忠轉戰路線及所佔地點十分吻合,側面證實了張獻忠江口沉銀之說。

「殺人魔王」張獻忠恐怕做夢也不會想到,他生前劫掠財富無數,命隕鳳凰山後,竟會以「散落財富」的方式為世人惦記,「施惠」於人。

(參考資料:顧誠《明末農民戰爭史》、張宏傑《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孫達人《張獻忠「屠蜀」的真相——試論大西政權失敗的原因》、張建斌《尋找張獻忠寶藏三百年》等)

我們吃火鍋常點的這道菜,卻是美國大兵最痛恨的軍用夥食

對於吃貨們來講,涮火鍋時多少要來一點的午餐肉,曾經也是不折不扣的軍用品。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點擊圖片,查看所有往期雜誌

相關焦點

  • 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曾引來盜賊,傳說水下財寶可買下整個成都府
    曾經,在四川民間,流傳著不少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傳說。明末,張獻忠攜千船金銀珠寶從成都順水南下,在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一帶遭到川西官僚楊展突襲。千鈞一髮之時,張獻忠只好忍痛將千船金銀珠寶全部沉入江底。從張獻忠江口沉銀那天起,就有無數的人前僕後繼到這裡尋寶。但因為河流湍急,範圍太大、目標不清晰而無功而返。也許正因為這樣,這批寶藏一直安然無恙在江中沉睡了三百多年。然而到了2015年,這個局面出現了轉機。
  • 張獻忠江口沉銀寶藏再公布 蜀王金寶國內首次現身
    發掘區全景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但唐文)4月20日報導 張獻忠江口沉銀考古發掘備受關注,在去年的考古發掘中先後出水文物3萬餘件,實證了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傳說。二期發掘有哪些新發現?是否能進一步揭開張獻忠寶藏之謎?今日,2017-2018年度江口沉銀考古發掘重要成果即將公布。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提前打探到,今年的發掘成果中最為重要的是一枚蜀王金寶。記者將直擊現場,帶大家看看張獻忠的「寶藏」!
  • 實拍張獻忠沉銀髮掘現場:河床果然堆滿金銀,圖8是最激動的發現
    【航拍張獻忠沉銀遺址】史書記載,張獻忠在成都搶掠了大量財物。1646年,張獻忠順岷江南下轉移財物,遭明朝參將楊展伏擊,結果張獻忠被迫將大量財物沉於江底。在張獻忠沉銀遺址的文物被發掘出水前,一直是個歷史之謎。
  • 江口沉銀之謎:歷史上張獻忠在四川是否真有藏寶地?
    2017年3月,四川江口沉銀遺址在眉山市彭山縣曝光。幾百年來,大西軍張獻忠在江口為明朝參將楊展擊敗,大批金銀珍寶落水的記述傳聞終於蓋棺論定。前後進行兩期水下考古發掘,找到多達30000餘件文物,號稱繼北京定陵之後最重要的明代考古發現。
  • 江口沉銀,驚世寶藏背後的血腥歷史
    一、大西王的驚世寶藏江口沉銀遺址」位於四川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的岷江河道內,2010年被公布為眉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布面積100萬平方米,清代以來的文獻中多記載明末大西軍領袖張獻忠曾沉銀於此。2016年12月26日,「江口沉銀遺址」進行首次考古發掘。2017年1月5日,彭山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發掘正式啟動。
  • 張獻忠江口沉銀首期考古完美收官, 3萬件出水文物全球驚嘆
    江口沉銀,引全球關注這媒體陣勢,彭山不火都不行!對於此次發掘和成果,專家一致認為江口沉銀遺址的發現是世界範圍內所發現的為數不多的批量寶藏,屬於世界級的考古發現,是定陵之後最重要的明代考古發現。為中國歷史時期晚段考古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實物資料,提升了文化軟實力,充實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
  • 眉山《江口沉銀》紀錄片連續三天
    咱眉山的江口沉銀  又!要!亮!相!全!國!啦!  這次是以紀錄片的形式  足足50分鐘!  連續三天!霸屏央視!一段流傳了幾百年的童謠,一個多少人不斷找尋的寶藏,一場改變歷史進程的大戰,一次當代中國最大規模的圍堰考古,一場足以寫入教科書的考古實踐。跨越時空,穿越迷霧,幾百年的寶藏傳說,幾萬件重量級文物,真金白銀,浮出水面,重現天日!
  • 《江口沉銀》紀錄片連續三天登陸央視!
    咱眉山的江口沉銀  又!要!亮!相!全!國!啦!  這次是以紀錄片的形式  足足50分鐘!  連續三天!霸屏央視!  「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一段流傳了幾百年的童謠,一個多少人不斷找尋的寶藏,一場改變歷史進程的大戰,一次當代中國最大規模的圍堰考古,一場足以寫入教科書的考古實踐。跨越時空,穿越迷霧,幾百年的寶藏傳說,幾萬件重量級文物,真金白銀,浮出水面,重現天日!
  • 盜墓賊發現江底「寶藏」,撈出金老虎賣770萬,涉案文物高達3億
    因為盜墓太過於猖獗和現代國家對古文物的發掘和保護,導致與很多的墓都已經被發現,然而一些沒有被找到的寶藏也是盜墓賊的首選,畢竟,有些人只會認為寶藏是傳說,為了錢,盜墓賊更會願意花時間去尋找。,李自成寶藏,張獻忠寶藏和太平天國石達開藏寶。
  • 明末張獻忠在四川「江口沉銀」屬實,一隻「金老虎」轉手賺了800萬!
    清代以來的文獻中多有記載明軍將領楊展曾在此伏擊了大西軍領袖張獻忠的船隊,四川民間也有多個版本的傳說稱張獻忠在此沉銀。據《彭山縣誌》載:「順治三年四月,明參將楊展佔領嘉定(今樂山市中區)後,沿江而上攻佔彭山。秋,張獻忠部與楊展決戰於江口鎮,張部戰船被焚,沉沒過半,傷亡慘重,敗回成都。」「乾隆五十九年,冬季,漁者於江口河中獲刀鞘一具,轉報總督孫士毅,派員赴江口打撈數日,獲銀萬兩並珠寶玉器等物。」
  • 四川「江口沉銀」再度取得重大發現!16斤重蜀王世子金印重見天日...
    2020年4月28日四川江口明末戰場遺基三期考古發掘結束再度取得重大發現!!▲ 江口鎮外錦江與岷江外江匯流處,張獻忠在這裡與明將楊展激戰,並失去了他的寶藏。郝飛/圖張獻忠「屠蜀」歷史可能另有真相?江口古鎮歷史悠久,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1646年,明末農民起義首領張獻忠率部從成都出發,沿岷江南下轉移。行至彭山江口河段,遭明將楊展襲擊,船隻被焚,大量財物沉於江底。此後,關於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傳說長盛不衰。
  • 張獻忠的《七殺詩》,殺氣騰騰,不愧是「殺人魔王」
    張獻忠(1606-1647年),字秉忠,號敬軒。他是與李自成齊名的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是"大西"國的開國皇帝。
  • 張獻忠沉銀考古出水超萬件文物 大量龍紋金器或屬明朝宗親
    在四川彭山江口古鎮的岷江江底,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到底「藏」了多少寶藏?四川考古史上首次江底考古自今年1月5日啟動以來,截止目前現場考古已進行兩個多月。 據四川在線報導,截止3月15日已發掘面積10000餘平方米,共出水文物10000餘件,包括西王賞功金幣、銀幣,大順通寶銅幣,金冊、銀冊和銀錠,同時還有戒指、耳環和髮簪等各類金銀首飾,鐵刀、鐵劍、鐵矛和鐵箭鏃等兵器。
  • 張獻忠真的屠殺過6億四川人?
    作為張獻忠諸多歷史傳說中最為知名的「江口沉銀」,終於被考古證實了。然而一謎雖解,眾謎尤存。作為明末最具傳奇色彩的起義軍首領,張獻忠身上還籠罩著哪些神秘的面紗?張大帥哥僥倖逃了一命,沒過多久,明末大起義就爆發了,張獻忠揭竿而起,自號「八大王」,從此開啟了眾說紛紜的「迷之人生」。可能有人好奇了,不就是個起義軍首領嗎?有啥可迷的?明末起義軍起初有很多股,李自成、張獻忠之外,還有一堆。
  • 彭山「江口沉銀」多多多多次霸屏央視!
    」  11月16日—18日  紀錄片《沉銀追蹤》  登陸央視紀錄頻道、四川衛視  今天小編把視頻整理出來啦  趕快收藏看起來  《沉銀追蹤》第一集 寶藏傳說  《沉銀追蹤》第二集 大西密碼  本集主要內容:眉山,以三蘇故裡名揚四海,卻因為一個延續幾百年的藏寶之謎,再添一段傳奇。與寶藏密切相關的彭山是眉山市的一個轄區。它的得名,源自中華上古傳說人物——彭祖。
  • 張獻忠沉銀文物:木鞘藏銀 龍紋金器為皇家持有
    原標題:多圖揭秘張獻忠沉銀文物:木鞘藏銀 龍紋金器或為皇家持有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本次彭山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過程中,發現一根較完整木鞘,裡面裝著多個銀錠,證實了張獻忠曾「木鞘藏銀」的傳說。記者了解到,本次出土的木鞘較為完整,周邊散布著銀錠,木鞘內部也塞滿了銀錠。
  • 嗜血皇帝大魔頭——張獻忠!
    還有一個傳說,說的也是他小時候,曾經偷過鄰居的雞,被發現後少不了挨一頓罵。他就恨恨地說,等我日後得志,這個地方的人就要像雞似的被我宰了。這些傳說,作者姑妄言之,我們也就姑妄聽之。為歷史人物杜撰符合他們性格的早年經歷,也是中國文人慣用的手法了,可信度不大高,不過大體可以了解到人們對這個人的印象。放在張獻忠身上,這種印象就是兩個字:殘忍。
  • 張獻忠寶藏重大發現!蜀王金寶國內首次現身,貴比金冊
    ◆發現明代藩王金寶實物,系國內首次。◆多枚大西政權銀錠出水,銘刻有雙流縣、灌縣、溫江縣、德陽縣等多個地名。◆發現了火器——三眼火銃,表明明代已經開始使用火器。◆大量船釘和船具的發現,為考古人員尋找沉船提供證據和線索。錦城家裡蜀王宮,春日遊看別院中。水自龍池分處碧,花從魚血染來紅。
  • 甲申隨筆(二) 江口沉銀與流寇亂起
    在據傳另一個藏寶地廣東臺山上川島,還流傳著一首關於寶藏埋藏地點的神秘詩句「欖仔對蛾眉,十萬九千四,月掛竹竿影,兩影相交地。」無數尋寶者按著這首詩的線索去尋找,全部都鎩羽而歸,不得不讓人懷疑所謂寶藏的真實性。
  • 四川老農意外撿到張獻忠印章,賣了800萬,誰知3年後「報應」來了
    」傳說,這首歌謠早在明朝末年就廣為流傳——確切地來說,當時的百姓並不認為這只是一首歌謠那麼簡單,直到300多年後,考古人員才證實了這一歷史傳說實則是一個寶藏謎。 許多歷史文獻中均有記載,在四川的岷江內,就沉澱著價值連城的寶藏!而這些關於寶藏的傳說,都離不開一個歷史事件,與一個歷史人物的聯繫更是密不可分。此人便是張獻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