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書友會第2004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老中醫》大家都追著看了嗎?選了三篇書友投稿的觀後感,不知讀者怎麼看?(編輯/王超)
淺議電視劇《老中醫》
作者/王昆文
何謂老中醫?——我總覺得目前正在熱播的這部電視連續劇《老中醫》所表現和塑造的老中醫形象差了那麼一點兒,即真實性。它與歷來我所認識和了解的、我心目中的那些老中醫形象不太吻合,也不太相似,似乎還隔著那麼一層皮。
從劇的開頭,老中醫翁泉海捲入的那一場官司就使人有些疑惑:翁僅僅是應邀出診給一個重病患者看病,而且已經有言在先,向患者家屬說明了其預後不良,此不過是盡人事而已。但隨後卻被患者家屬無端告上法庭,要翁承擔所謂醫療事故的罪責。這在中醫歷史上是很罕見的——何況這樣的事情在翁身上就在此劇中還不止發生這一次。請問:在當時中國的中醫醫療環境和醫患關係是如此的惡劣不堪麼?
尤其是作為全劇主角之一的老中醫趙閔堂,在本劇的前面部分劇情中,其所作所為更離一個普通而真實的老中醫的形象和狀態相距甚遠,其言行誇張做作顯得太過了些,給人一種完全是在演戲的味道。(這是不是在戲說中醫呢?)像他這樣的人不能說完全沒有,但僅只是極個別的,(而且不會集若干不良品行於一身),故不應把他這些方面盡情渲染,從而有損中醫形象。
所謂老中醫,歷來給人的印象是嚴肅、穩重、不苟言笑,對患者坦誠相待,耐心細緻,處方謹慎,下筆再三斟酌,決不敷衍塞責。他們醫德好,臨床經驗豐富,治病有一定的療效,誠所謂「博涉知病,多診識脈,屢用達藥」,「九折臂終成良醫」。這樣的老中醫普遍受人尊重,不論在任何朝代皆如此,何況那些知名一方的老中醫就更不用說了。怎麼會被人蒙著眼睛或被捆綁、押解著去給人看病呢?有的甚至還被舉刀逼著?
再說趙閔堂在此劇中又是一個什麼樣的老中醫呢?他開著一家診所,室內掛著一幅「術冠中西」的條幅,作為上海有點名氣的老中醫,開頭不是以正面人物的形象出現的,而多數時候是在反襯另一個老中醫主角翁泉海。
翁醫德高,醫術好,精勤好學,對患者關懷備至,甚至主動叩門去為患者診治,還親自煎好藥送上門,哪怕遭受冷遇而碰壁。他還發慈悲之心,主動帶著徒弟及藥材去到發生霍亂傳染病的礦場免費救治工人,不惜遭人嫉恨或被傳染,甚至被人打擊和傷害。
而趙閔堂呢,卻一直顯得有些猥瑣,心眼小、醫德差、虛偽、不誠實,裝神弄鬼或故弄玄虛,醫術不高而喜自我吹噓。什麼神龜探病,什麼懸絲診脈,什麼用老虎鬚及原配之蟬蛻一對做藥引……還有他作為去南京請願抗議「廢止舊醫案」的代表,卻中途裝病退出,等等。總之,他患得患失,整日為追求名利而絞盡腦汁,每每被其悍婦妻子所指使,而令人啼笑皆非。難怪其徒弟小鈴醫都說他是「一文錢能捏得出水的人」,在醫德和做人方面不值得為師。
全劇把趙閔堂作為一個老中醫的主角之以上行為過分渲染(尤其是劇情的前面部分,包括與其妻及其徒之間的互動),我認為是不太適宜的,這是全劇的缺陷——儘管它能為劇情增加一些笑料。
但它難免不使人產生疑惑:難道老中醫竟是這種人麼?
須知,無論在什麼時代,老中醫的主流和多數都不是那樣的人。雖然在劇情的後面部分,編者又把趙塑造成了一個正面人物:他有愛國心,痛恨日本侵略者,為了使患病的日本兵服藥無效,他偷偷修改了藥方。最後他因此而被日本人殺害。他的此種行為當然令人尊敬,此又另當別論。不過,此種劇情轉化好像有些勉強和生硬。
當然,這部電視劇也有它出彩的地方,比如剛播出的第二十四集、第二十五集就比較好看,即關於中西醫打擂和中西醫結合問題之爭。前者是對中醫藥療效的肯定;後者是關乎中醫發展的方向,都至關重要。尤其是中西醫結合之爭的這一集拍得不錯,相當精彩,也值得人們深思。翁泉海與其父親之間矛盾尖銳,可謂針尖對麥芒,不可調和。翁父請出祖宗來教訓翁並痛擊之,但翁仍堅持不改,說他至死不渝。
由此可見中西醫結合之爭已約百年,這場論戰仍在繼續,至今仍在困惑著廣大的中醫藥工作者。「結合」之路是否正確?是否能走得通?它給中醫事業發展帶來何種影響?中醫究竟應當向何處去?人們還在彷徨,還在思索。
這部劇沒有迴避這個中醫的要害問題。它使我們不得不思考:在當代還有多少堅持用中醫思維治病的老中醫?他們一輩子矢志岐黃,衷心不改,甘守清貧,精心帶徒,為中醫源源不絕地輸送新鮮血液。
這樣的老中醫在城市醫院裡已經越來越少,在農村更難尋覓。現在,為什麼一大批中醫大學畢業的本科生卻都紛紛報考西醫研究生?我們的中醫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如果中醫自學成才的路被阻斷或不被重新開放,那未來的老中醫在哪裡?
總之,這部電視劇還是花了不少的精力和心血來打造,至少他把以往在熒幕上很難作為主角來宣傳的中醫藥題材隆重地搬上了舞臺,使人眼前為之一亮。該劇編者的初衷和出發點還是好的,是為了弘揚和宣傳中醫,是為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對中醫有更多更深的了解與認識。從而相信中醫,走近中醫,使祖國優秀的傳統醫學發揚光大。對此,這當然應當充分肯定。
但由於劇本本身存在的缺陷與不足——主要是掌握的寫作材料還不夠豐富,作者非中醫專業人士,對中醫的認識有限,因此憑想像和虛構的成分略顯多了一些。故對這一部專業性較強的劇作表達得不是那麼完美及理想,這是可以理解的,也應當包涵。科普和宣傳中醫,誠非易事,我們還有很長甚至很艱難的路要走。——振興中醫,吾儕有責!
文學作品的靈魂就是真實(藝術的真實,也包含現實的真實)——哪怕它是虛構的,經過加工再創造的,但只要能給人以真實感,就有感動人心的力量。同樣是關於中醫藥的題材與故事,即電視劇《老中醫》與《大宅門》;同樣是屬於中醫藥的兩塊招牌,即「泉海堂」與「百草廳」;它們又都是由同一個名演員(陳寶國)領銜主演。但有人認為,從打動人心的力量上說,《老中醫》不如《大宅門》;「泉海堂」不如「百草廳」。是否真的如此呢?
其實,《老中醫》這部電視劇,還不如以民國時期一位上海的著名中醫陳存仁先生為原型來塑造,來構建。因為他就是老中醫的優秀代表,一生致力於弘揚祖國傳統醫學而做出了卓越貢獻。《中國藥學大辭典》就是他編的。他一生的事跡足以編寫出一部內容豐富且真實感人的劇作《老中醫》,而且用不著多少誇張、渲染和虛構。
劇作完全可以以之為中心來反應民國時期的老中醫們的奮鬥歷程和從醫業態。何況陳存仁就是當年到南京請願的五位中醫代表之一,他書寫下了一段真實而生動的記錄。
著名中醫程門雪曾有詩讚他「佔盡江南一角春」。這個真實存在過的老中醫,其史實比目前正熱播的電視劇《老中醫》生動和豐富。
大家不妨閱讀其著作《銀元時代生活史》,書中順帶介紹了老中醫謝利恆、丁甘仁、丁仲英、秦伯未、張贊臣、姚公鶴等人。作家阿城說:「寫老上海的書,這一本最好。」我也在此特向各位同仁推薦。
去你的《老中醫》
作者/陳建彬
聽說最近央視的《老中醫》挺火的。聽聞此劇其實是在春節前。本來作為學醫之人,對此類型題材還是很期待的,但對此劇卻一點都提不起興趣。
首先,《老中醫》這名字起得實在沒水平,一看就覺得欠缺專業度。韓國有部漢醫題材的片子叫《醫道》,沒看過,但光從名字說,高低立判。國內另一部中醫題材的片子《神醫喜來樂》,名字一看就明了:戲說、喜劇、親民。而這《老中醫》真是不知所謂。
其次,老中醫就等於好中醫嗎?絕對不是!小流氓,不悔改老了成老流氓。一個庸醫,如果不思進取、不求上進,成老中醫,卻也是老庸醫。
真是應了廣東人的一句話「不怕生壞命,就怕改壞了名」,但也從一個側面看出導演團隊的不專業。
上周末,老爸看劇,我跟著瞥了幾眼,也證實了原來的猜想。其中更有幾個場景看了頗讓人失望。
場景一:主角翁泉海治一個頭痛欲裂病人效果不佳,說南京有某醫有個家傳治頭痛秘方,想去南京求方。
場景二:隱藏身份的弟子向翁泉海坦陳自己的身世,說自己是XXX的兒子。翁泉海說:XXX是很好的醫生,他治肺病有三個秘方。
場景三:翁泉海為了感謝一中醫朋友在父親的事上幫忙,欲以家傳幾百年的補腎秘方相贈。
秘方、秘方、秘方,說來說去都是秘方!你幹嘛不起名叫《老秘方》啊?中醫的精髓在於幾張秘方嗎?當然不是。早有歷代名醫將自己的學術思想與處方通過著作毫無保留的公布出來了。如:漢代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唐代孫思邈著有《千金方》、《千金翼方》,幾千年來已累積了幾萬條方子,還需要什麼秘方?
和劇中主角翁泉海同一時代的民國名醫張錫純也著《醫學衷中參西錄》並予以出版發行,將理法、醫案和處方全部公之於眾,並通過舉辦函授學校,設館課徒,培養中醫人才。
新中國中醫名家胡希恕也說過他沒有秘方,有的只是理法方藥。
今時今日,拍個劇你還守著幾張秘方,未免太LOW了吧。
另外,這導演到底有沒有做過時代背景調查啊?劇中民國時代的中醫師個個都西裝革履,真是讓人難以置信。劇中那個徒弟給大小姐扎針,投飛槍般的持針和手法,針還沒透皮就彎了。這樣大小姐很疼的。哎,能專業一點嗎?好好向人家王家衛導演學學好嗎?一點誠意都沒有。實在讓人看不下去。
原寄望通過這些影視作品推廣,讓民眾更加了解中醫藥,想不到來的卻是「中醫黑」。
嗚呼哀哉,只能感嘆中醫界無有學識之士出來挑大梁啊,反而讓牛鬼蛇神成了代言人。
如何做好中醫人
作者/小炻
近期央視播出《老中醫》看了幾集,稱作良心之作。這其中不僅僅是指幾位老戲骨精湛演繹以及那種在民國時期提出「中醫廢止案」背景下,中醫人以仁心、濟世情懷,厚重前行的歷史質感。更是因為作為中醫一份子,看到劇中運用方劑時的藥物加減,體現中醫精妙而感嘆。
電視劇中第三、四集講一孕婦懷死胎,中醫用藥為其下胎一段。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學中醫的看到翁泉海用藥爐火純青,最後把婦人治好,確實佩服。
我並不了解當時民國,西醫醫療水平。現在門診遇此類婦人,一定不會如此大費周折,常規就是轉婦產科手術,要以病人安危為前提,因為下胎用藥辯證不對,用藥不精準,很有可能會導致大出血。
拋開這些,說說劇中用藥。
翁泉海在給病人治療前,同行趙閔堂也給孕婦看過,兩人都是以古開骨散方為底,不同之處就是翁泉海將趙閔堂的一味藥「川芎」換作「川牛膝」,死胎下,婦人治癒。
這兩味藥有什麼區別?中醫人都知道,牛膝和川芎都有活血之功,但牛膝藥性走下,除了活血化瘀,還有引諸藥下行;川芎藥性走上,除了活血行氣,擅治上部疾病。兩味藥放到方劑中都有「引經」作用,而針對婦人下胎,牛膝下行更適合,這是其一。其二,牛膝又分川牛膝,懷牛膝,產地不同,藥效也略有不同。川牛膝側重活血,懷牛膝偏於補肝腎。劇中特別點明,翁泉海用的就是川牛膝,箇中味道,讓人拍案叫絕。
隨著劇情,劇中於運來在翁泉海身邊唱方:「川桂枝、上廣皮、雲茯苓、姜竹茹、潼蒺藜……」,都是認認真真、地地道道的道地藥材。
這才是講究的中醫,方子要辯證對症治病,離不開方子裡每一味藥材從產地、摘種、炮製等嚴格要求。
恰好近期發表在權威雜誌《胃腸病學》上一篇《中國大陸藥物性肝損傷發生率及病因學》提到:「導致我國藥物性肝損傷的主要藥物是:各類中草藥和膳食補充劑(保健品)(佔26.8%),抗結核藥物(佔21.99%),抗腫瘤藥或免疫調整劑(佔8.34%)……」,其中提到中草藥所佔藥物性肝損傷比例,在網絡上引發新一輪中醫黑們自嗨。
我覺得文章提的並沒有問題,陳述的是一個事實(原文全篇未見,暫做假設),但真正引起中草藥藥物性肝損傷的本質原因是什麼?是以正規中醫大夫用藥為主,還是民間遊醫亂開藥以及自配自服造成肝損傷為主(民間自古不缺在自我治病方面自感藝高,而膽特大的人)?
這兩種比例結果,是有本質區別的,前者叫醫源性損傷,後者叫自戕式損傷。所以不能以一個中草藥肝損傷籠統等於中醫用藥,這是不嚴謹的,也不能解決問題本質。
一直都覺得中、西醫這兩種醫學體系,其實就是站在不同位置看疾病:都有自己擅長的一面,也有自己看不到的盲區。而以彼此盲區,對比彼此優劣,都不應該是打擊對方的手段。
比如開頭提到《老中醫》中,治療婦人死胎,我相信,今天,但凡是正規中醫大夫,都會建議病人行手術治療。比如臨床見到消化道穿孔病人,明確手術指徵,也不會有哪個中醫大夫還要接診讓吃中藥吧。
再比如,我們診所門診看過一病人:中年女性,既往反覆外感,此次感冒一月餘,服用了各種感冒藥,並且多次輸液後,感冒越來越重。病人症狀:汗出不止、胸悶、氣短、乏力,頭重難以抬起,脈左右都是細弱。學過《傷寒論》都知道一段條文:「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給病人用了桂枝加附子湯,三付藥,立馬收效。
這個病治的明明白白,有理有據的。而很多中醫人治病,也都如此,還要有人說中醫不科學,中醫看病憑僥倖嗎?
說實話,挺佩服某一群人,對於自己未知的領域能特別自信地評頭論足。張嘴就說中醫不科學。要知道中醫不是不科學,而是這些人根本就不用科學態度探究中醫本源,再做結論。
對於不懂的東西,應該先調查,才有發言權。
回過頭,再說中草藥藥物性肝損傷的問題。丁香園就關於這個問題,近期發表一篇舊文《兩個痛不欲生的肝衰竭病人,都是因為吃它了……》(感興趣可以搜文看一看),丁香園的寓意不過多評價,文中作者的態度是很中肯的。只不過,很遺憾的是,兩個痛不欲生的患者服用的「土三七」,個人分析不是來源正規醫院和正規大夫建議。因為入藥的「三七」和「土三七」是兩回事,我們診所以及供貨商從來不供「土三七」。
這種悲劇,我在臨床醫院工作時,也是經常遇到,還有無證中醫大夫,祖傳中醫給病人開出的有明顯毒副作用,大劑量的中藥組方,造成肝衰竭。讓人痛心不已。
至此,也為我們中醫人提出中草藥如何用藥安全的問題(這應該是個大問題),如若像《老中醫》中,藥物來源講究道地藥材,如若可以大力宣傳,明確糾正大部分國人印象中中藥無副作用的誤解,讓對中藥心存敬意,是不是也是盡一份中醫人的心?
「是藥三分毒」,不僅僅是說有些中藥有毒副作用,也是告訴大家,即使如大棗、人參、黃芪、生山楂、枸杞子等藥食同源的藥物,辯證不對,也會產生不良反應。
有病求正規醫生,是最明智的選擇。
看《老中醫》,讓我作為中醫人反思了很多,對比民國時期的中醫環境,而今也並不樂觀。
這也就要求我們中醫人,更要潛心貫注。畢竟對於病人而言,臨床療效才是根本。
如吳鞠通所說:「進與病謀,出與心謀。」
推薦閱讀:
民國名醫往事:用汽油桶裝診金
名醫丁仲英在抗戰時期被綁票的故事
I 版權聲明
I 投稿郵箱 tg@lingl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