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角度看:中國式一見鍾情

2021-02-19 九型人格那些事兒

影子人格完整自我


造成情人間強烈吸引的原因之一是完整之我」的追尋。

上帝是最有幽默感的,就像祂在自然界中創造磁鐵「異性相吸」的現象,研究人間愛情關係時,我們也常見「急驚風」與「慢郎中」,「外向」者與「內向」者,「活潑的」與「穩重的」,「分析型」與「感性型」之間,彼此強烈相吸的現象。

當一個人遇見一位身具自己「影子人格」的異性時,心中常會有歡喜雀躍的感覺,因為對方彰顯出自己所缺乏(或已被潛抑,消逝了)的人格特質。例如,當「分析型」的男性與「感性型」的女性相遇時,彼此常會充滿新鮮歡愉。她豐盈流暢的情意,往往會挑動他長久壓抑心底感性部份的人格。

與她在一起時,他那被深埋陰暗地窖的「影子人格」開始見到陽光,感受一股從外注入,活潑新鮮的生命力,使他深受吸引,覺得自己好似脫胎換骨一般,受桎梏的心靈,頓時得以自由釋放。這個異性相吸,彼此各得一線生命契機,使自己塵封枯萎的「影子人格」重見天日,得到露水滋潤,與自己「顯性人格」整合,發展出一個較完全,較成熟人格之過程,我把它稱為「完整之我」的追尋。

愛上母親的影子——「強迫性重複


某個擁有一份人人稱羨高薪職位的青年才俊,平日也有許多年輕貌美的女士對他表示好感,為何他對身旁這些品貌雙全的美女毫不動心,自己的三段戀情觸目驚心。

他第一次深深愛上的對象,是位患有憂鬱症。第二次愛上的對象,是位患有「厭食暴食症」(Bulimia) 的女子,情緒強烈起伏。他第三次愛上的對象,是位有夫之婦,因丈夫外遇,剛被拋棄,為情受盡折磨,極為悽楚可憐。這個愛竟然也像前面兩段情一樣,痛苦到不得不分手的地步。

如果我們了解這位年輕人成長過程中所受的傷害,與未能滿足的重要心理需求,我們就較能明白他為何老是愛上悽楚可憐的女性。原來,他是家中獨子,十二歲那年,父親有了外遇,突然之間就拋妻離子。原本夫妻感情不錯,一有外遇,父親就像許多外遇者一般,開始多方挑剔,責怪妻子有令他無法忍受,而永遠不可能改的缺點。向妻子表示從未愛過她並提出離婚。最後母親一病不起,臨終之前他聽到母親喃喃自語:「我仍然愛著你(丈夫),你為何離開我?」 這番話使他痛徹心肺,一面流淚看著母親斷氣,一面發誓他永遠不要再掉淚,他要做個成功的強者。

再來看看這位年輕人三次所愛上的對象,身上都帶有他母親憂傷、痛苦的人格特質,不知不覺地,他深深地受了這三位女性的吸引,潛意識中,他要回到類似過去受傷時的心理狀態。在過去,他無法借著自己的愛與努力使母親痊癒,現在,他仿佛重新得到機會,能借著愛與努力,去醫治這些心靈受傷的女性,潛意識深處,他也企望著她們能快樂起來,把他在成長過程中無法得到的呵護與關愛加倍地給他。

以上這種心理現象,就是深度心理學所講的「強迫性重複」。筆者在從事臨床心理學治療時,接觸過不少這類的個案。有些男士對溫柔體貼的淑女毫不「來電」 ,但卻深深迷上冷豔高傲,沒好臉色,老是挑剔,永不滿足的女性。後來發現,他們都有好強,好掌控,標準極高的母親。從小不管他們多努力要做好,卻總達不到母親的標準,無法取悅母親,討她歡心,從她身上得到溫馨的母愛。難怪他們成長後,容易被這些身具母親心理特徵的女性所吸引。「Risk defines Rewards 」(危險程度決定酬償程度的高低)。這類像母親一樣「危險,難討好」的女性身上,也最具「酬償能力」,有能力讓他們較深刻地感受到所缺乏的母愛。

他們迷上這類女性,往往因為潛意識中希望能再有一次,借著自己的努力或成就,使這些冷傲的女性得滿足,變溫柔,從她們身上得到「 無條件」的母愛,讓他們受傷的心靈終於能得到安息的滿足。

依附型Attachment Theory


為什麼一個平時很獨立的女孩,戀愛後會對男友十分依賴?

為什麼小小的分手會使人做出異常的事情甚至威脅生命?

為什麼有外遇時丈夫對原配會冷若冰霜、面若閻羅,但對並不及原配的情人卻曲意討好、柔情似水?

因為母嬰關係與戀人關係有著很大程度的類似:在一起時的心理滿足和所謂的分離焦慮;「被無條件接納」的心理需求和「最被重視」的心理需求(如果嬰兒發現母親不理它,就會哭鬧來引起母親的注意,期望母親產生內疚來更好的滿足自己)。所以有人戲稱所有相愛的人心理年齡都會降到3歲以下,退化成為父女或者母子關係。

下面介紹一下依附實驗,將母嬰引入一間有玩具的房間,觀察母親離開一會兒再回來過程中嬰兒的反應,發現了四種典型的表現:

a.安全型依附:母欲離去時嬰欲挽留,表現出不快樂,母不在時無心玩玩具,母回來後張手希望被抱,被抱一會兒後就要下地接著玩兒。這樣的嬰兒長大後在戀愛中表現較好,包容、諒解、易相處,尊重愛人,不論你需要個人空間還是親近時,他/她都可以給你。

b.逃避型依附:母欲離去時嬰兒無反應,母回來後也無反應,通過儀器發現嬰兒也有焦慮情緒,只是不表露出來。這與母嬰平時的相處經驗有關,嬰兒學會了不期望母親能長時間相伴。這類的戀人,表現為比較冷漠,但是內心很需要愛情,只是不知道該怎樣去愛,他們更傾向於通過網絡等其他非面對面的渠道尋找感情。

c.焦慮型,不安全型依附:母欲離去時嬰哭喊不從更甚於a,母回來後還要打母親,很久之後才會安靜下來,邊玩邊看著母,怕母親再離去。給予這類戀人的忠告是:首先懂得怎樣當一個快樂的單身,才能在關係中找到快樂。

d.紊亂型依附:母欲離去時嬰表現慌亂,不知道該怎麼辦,母回來後亦不知道該怎麼辦,有時會出現張開手要抱的同時後退不讓母接近。因為嬰兒希望愛的對象——母親,也是造成其痛苦的對象,愛恨交織。這種類型的戀人一般受傷很多,分手時常會做出比較出格的事,致命吸引。

孩子在前三年的經驗最重要,可以一直影響其行為到青春期,對於他們的情緒,只能進行輸導而不是圍堵,父母要做到「情感教練emotion coach」的作用而不是「情感駁回」,舉個例子:

孩子的寵物狗死掉了,哭泣不止,母親抱著安慰說「我很理解你現在的悲傷情緒,媽媽以前養的一隻貓也死掉了,……」,這就是情感教練;

父親來了卻直接訓斥:「哭什麼哭?狗死了再買一條!」這就是「情感駁回」。

曾經有個女學生來向我訴苦,說花前月下,她依偎在A懷裡,正想說「月亮好圓好亮啊」之類的話,A忽然冒出一句:「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的腳已經踩上去過了!」頓時讓她覺得雖然近在咫尺,心卻離得比地球到月亮之間的距離還遠。

安全型的人在四種當中是最適合做愛人的,但是數量比較少,即使是紊亂型的愛人,只要找到領航船,繞開暗礁安全停泊也不是不可能的。

最理想的是安全型的——「包容、諒解、易相處,尊重愛人」。如果缺乏交流的技巧,就是逃避型,「表現為比較冷漠,但是內心很需要愛情,只是不知道該怎樣去愛」。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一見鍾情是見色起意?「一見鍾情」是真的嗎?
    一份名為「關於戀愛經驗的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有55.2%的人有過一見鍾情的經歷,其中男性佔61.1%,女性佔50.6%,說明一見鍾情不僅存在,還存在男女差異。男性一見鍾情的概率更高一點(單相思),也更容易被對方的外表所吸引,而女性更加看重對方的內在。
  • 心理影評|心理學角度看《摩天大樓》:她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女人就應該以家庭為重,成績不好的孩子就是壞孩子連同人品一併被否定,婆婆永遠不可能將兒媳婦當成自家人等等,這些偏見和標籤,也無時無刻不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然而劇中,卻以反轉的形式,向我們展示了我們人生其實存在著很多種可能性——門不當戶不對的夫妻感情和睦,情比金堅;有錢人家的千金卻在努力的搞事業,還因為家裡重男輕女被送去女德班;染髮打架的不良少女擁有著為朋友兩肋插刀的真性情;而看似可憐的孤寡老人,卻是虐待孩子,逼死妻子的人渣。現在社會之中,不是所有的人都完全了解你。至於那些不實的評價,聽聽就行。
  • 心理學:你「自拍」的角度,暴露了你的性格
    -01 發自拍與自我印象管理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那些特別喜歡發自拍的人,往往是出於對自我形象的一種管理 但在看自拍的人眼中,這種形象落差往往是巨大的。 對於熟悉你的人來說,你的自拍照,他們會覺得尷尬,甚至是陌生。 而對於那些不熟悉你,甚至沒有見過你本人的人來說,他們往往會覺得:你太過自戀,每天發那麼多自拍照。
  • 愛情心理學丨愛不在於開始,而在於維持
    在心理學上,不論是一見鍾情還是日久生情,都是愛情正確的打開方式。先來聊一下心理學中的日久生情。再來聊一下心理學中的一見鍾情。心理學認為一見鍾情是對理想的投射。而在生活中的一個時刻,你發現了一個人符合你理想對象都有的特徵,給你帶來視覺上和心理上的巨大衝擊,這就是一見鍾情的出現。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一見鍾情也可以很深刻。
  • 從心理學角度談談作家方方的「受害者情結」
    心理學中有一個治療方法叫「敘事療法」,敘事療法最常用的一種方式就是寫作,寫日記,寫隨筆,寫文章,但是它區別於文學寫作的地方在於「敘事療法」有明確的心理學指導以及心理健康目的,可以說,寫作是一種心理問題轉化與升華的最有效的途徑。
  • 看電影學心理學
    速速投稿郵箱453972583@qq.com讓心理學滋養每個心靈!學習了心理學後,我們好像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可以用新的眼光去看文學作品、電影、美劇。用心理學的眼光,可以看到之前看不到的精彩、深刻。比如,之前也看過布魯斯•威利演的《靈異第六感》,但後來學了心理學才發現,原來老布演的角色是一個兒童心理諮詢師呢,他與小孩的交往中也滲透著兒童心理諮詢的痕跡,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有心理依據的。比如,之前也看過大衛•林奇的《穆赫蘭道》,當時就把它當成一部燒腦片了,後來學了心理學才發現,這是一部向弗洛伊德致敬的片子,整個片子都在講夢的機制,心理防禦機制,邏輯非常嚴謹。
  • 從心理學角度看安陵容——一個內向高敏者
    站在主角角度看安陵容,自然是心機深沉不露,陰毒等等,但如果我們換個視角,其實這就是一個內向的人,這個詞在我們的環境裡一直都是略帶貶義的,比如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陽光、開朗、外向,要合群啦,畢業後工作後領導也是希望員工要好好溝通和互相配合工作,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內向是性格缺陷,會產生心理疾病。
  • 從《包寶寶》的臺前幕後,看中國式親情的「吞噬」之愛
    由此讓我們想到了短片中的劇情,也恰巧是「中國式親子關係」的寫照:母親悲憤交加地將小包子吞進肚子裡的一幕,是短片中的高潮,讓不少觀眾震撼,這份震撼來自極致的情節設定,更來自對親子關係的微妙隱喻——最不願孩子受傷的母親,卻因極致的保護欲,對孩子造成了最大的傷害。
  • 心理學:多角度看問題,這個世界的模樣取決我們看待它的不同角度
    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我們都知道要多角度看問題,但是有時候就是沒辦法做到這一點。這可能是因為我們被一種叫做「稀缺心態」無意識的俘獲了我們的注意力,降低了我們的心智的容量。
  •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漢尼拔系列影片
    人具有生物和社會的雙重屬性,他的社會屬性無疑是缺失的,那些電影中的角色大抵如此,因此從心理學的角度上,幾乎不能對他們進行分析和研究。但是漢尼拔不同,作為電影的一個人物,他是如此的貼合人們對於變態殺人狂的想像:冷靜而優雅,同時不缺乏暴力的美學。睿智而瀟灑,同時還在社會這個框架之內。他沒有同理心,然而還殘存著人類最基本的感情。
  • 影評 |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這部奧斯卡提名影片《喬喬的異想世界》
    今天,要和大家推薦一部我看了三遍、由於疫情影響延期近半年、今日終於順利上映的高分影片《喬喬的異想世界》。
  • 中國式母女關係 |《喜福會》
    我雖不喜歡用「中國式」這樣的字樣來概括中國人整體的心理和行為特徵,因為人總是千差萬別的,但站在文化比較的角度,不得不說《喜福會》中描繪的四對母女的關係頗具「中國式」的特色。這樣中國式的母愛既有不合理的期望,又有超乎尋常的付出;母女間既有相互怨恨的隔膜,又有血濃於水的深情。
  • 《哪吒之魔童降世》:從心理學角度解析「角色效應」對孩子的影響
    哪吒實在是中國神話體系中的熱門人物,流量大王,很多人都願意為此奉獻電影票,不過這一版的哪吒卻和平時有些許不同。當我在看這部電影時,我感受到了之前看哪吒未曾感受到的東西,導演很聰明地加進了很多元素,將這部傳統的中國神話故事演繹得生動精彩。
  • 情人節,讓心理學教你愛情的學問,0.2秒就能一見鍾情,讓ta心動
    這些禮物不外乎首飾、鮮花、口紅,鮮少有新意,能送到女孩心坎上的,你的方案是否能夠打動伊人心,要看你們是否互相存在吸引!那麼,我們能不能有辦法讓別人喜歡上自己呢?讓心驚肉跳成為怦然心動如果你想讓你喜歡的人也喜歡你,那麼一起去看看恐怖電影也許有效果。這種身體影響感覺的情況,還出現在運動之後。
  • 從心理學角度看是這樣的
    那麼這些常見的夢境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擁有怎樣的含義呢? 夢中的考試意味著你處於焦慮之中。 從心理學視角來看,夢境其實是一種將個體思維變為虛幻產品的過程。夢境隱含著一種假如其能夠成真,那麼身體便會感受到的滿足感,從而產生一種快感。
  • 一見鍾情和日久生情哪個更靠譜?
    在綜藝節目《我們戀愛吧》裡,男二夏侯直言自己的每一任女朋友都是一見鍾情,觀察員朱正廷說:一見鍾情的分手概率太高了,還是日久生情更可靠!對此網友表示,朱正廷你變了,戀愛觀察類綜藝果然讓人迅速成長哈哈哈哈!調侃歸調侃,我自己也比較傾向於朱正廷的觀點,一見鍾情雖然更浪漫,但是日久生情也更甜蜜。
  • 從心理學角度解析:如何去做「選擇」?
    既然是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我們就要說說人格,因為人格在我們做選擇的時候佔了很大的成分。弗洛伊德把一個人的人格分為三個我,本我,自我,超我。應該來學習完成學業或者是工作了,自己還是想要看一會兒視頻,追一會兒劇。 這些種種的心理衝突都會帶來兩個結果,一個是滑向深淵,另一個是走向輝煌。 有這麼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人剛從農村到城市裡來務工,由於沒有什麼學歷,所以他只能去從事力工,就是做搬運這樣的工作。最開始他認識的和他交往的人也都是從事這樣工作的。
  •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真愛你的男人,會有這幾個特徵
    所以在異性交往的時候,懂得一些心理學的知識是非常必要的。今天我們就講述一下,怎麼從異性交往的心理學角度,來判斷男人是不是真愛你?一、他漸漸變得喜歡粘著你,有一種依賴感都說戀愛中的女人像是一隻慵懶的貓,想隨時隨地的去黏著男人。這個比喻顯然是比較貼切的,當女人愛上一個男人的時候,她在心理上有一種依賴感。
  • 愛情心理學系列之愛情三要素
    關於愛情心理學,有太多東西可以講。
  • 從心理學角度看,有這3種異常喜好的女人,很容易愛上「渣男」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有這三種異常喜好的女人很容易被渣男所吸引。 參考資料:《愛情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