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人格」與「完整自我」
造成情人間強烈吸引的原因之一是完整之我」的追尋。
上帝是最有幽默感的,就像祂在自然界中創造磁鐵「異性相吸」的現象,研究人間愛情關係時,我們也常見「急驚風」與「慢郎中」,「外向」者與「內向」者,「活潑的」與「穩重的」,「分析型」與「感性型」之間,彼此強烈相吸的現象。
當一個人遇見一位身具自己「影子人格」的異性時,心中常會有歡喜雀躍的感覺,因為對方彰顯出自己所缺乏(或已被潛抑,消逝了)的人格特質。例如,當「分析型」的男性與「感性型」的女性相遇時,彼此常會充滿新鮮歡愉。她豐盈流暢的情意,往往會挑動他長久壓抑心底感性部份的人格。
與她在一起時,他那被深埋陰暗地窖的「影子人格」開始見到陽光,感受一股從外注入,活潑新鮮的生命力,使他深受吸引,覺得自己好似脫胎換骨一般,受桎梏的心靈,頓時得以自由釋放。這個異性相吸,彼此各得一線生命契機,使自己塵封枯萎的「影子人格」重見天日,得到露水滋潤,與自己「顯性人格」整合,發展出一個較完全,較成熟人格之過程,我把它稱為「完整之我」的追尋。
愛上母親的影子——「強迫性重複」
某個擁有一份人人稱羨高薪職位的青年才俊,平日也有許多年輕貌美的女士對他表示好感,為何他對身旁這些品貌雙全的美女毫不動心,自己的三段戀情觸目驚心。
他第一次深深愛上的對象,是位患有憂鬱症。第二次愛上的對象,是位患有「厭食暴食症」(Bulimia) 的女子,情緒強烈起伏。他第三次愛上的對象,是位有夫之婦,因丈夫外遇,剛被拋棄,為情受盡折磨,極為悽楚可憐。這個愛竟然也像前面兩段情一樣,痛苦到不得不分手的地步。
如果我們了解這位年輕人成長過程中所受的傷害,與未能滿足的重要心理需求,我們就較能明白他為何老是愛上悽楚可憐的女性。原來,他是家中獨子,十二歲那年,父親有了外遇,突然之間就拋妻離子。原本夫妻感情不錯,一有外遇,父親就像許多外遇者一般,開始多方挑剔,責怪妻子有令他無法忍受,而永遠不可能改的缺點。向妻子表示從未愛過她並提出離婚。最後母親一病不起,臨終之前他聽到母親喃喃自語:「我仍然愛著你(丈夫),你為何離開我?」 這番話使他痛徹心肺,一面流淚看著母親斷氣,一面發誓他永遠不要再掉淚,他要做個成功的強者。
再來看看這位年輕人三次所愛上的對象,身上都帶有他母親憂傷、痛苦的人格特質,不知不覺地,他深深地受了這三位女性的吸引,潛意識中,他要回到類似過去受傷時的心理狀態。在過去,他無法借著自己的愛與努力使母親痊癒,現在,他仿佛重新得到機會,能借著愛與努力,去醫治這些心靈受傷的女性,潛意識深處,他也企望著她們能快樂起來,把他在成長過程中無法得到的呵護與關愛加倍地給他。
以上這種心理現象,就是深度心理學所講的「強迫性重複」。筆者在從事臨床心理學治療時,接觸過不少這類的個案。有些男士對溫柔體貼的淑女毫不「來電」 ,但卻深深迷上冷豔高傲,沒好臉色,老是挑剔,永不滿足的女性。後來發現,他們都有好強,好掌控,標準極高的母親。從小不管他們多努力要做好,卻總達不到母親的標準,無法取悅母親,討她歡心,從她身上得到溫馨的母愛。難怪他們成長後,容易被這些身具母親心理特徵的女性所吸引。「Risk defines Rewards 」(危險程度決定酬償程度的高低)。這類像母親一樣「危險,難討好」的女性身上,也最具「酬償能力」,有能力讓他們較深刻地感受到所缺乏的母愛。
他們迷上這類女性,往往因為潛意識中希望能再有一次,借著自己的努力或成就,使這些冷傲的女性得滿足,變溫柔,從她們身上得到「 無條件」的母愛,讓他們受傷的心靈終於能得到安息的滿足。
「依附型」(Attachment Theory)
為什麼一個平時很獨立的女孩,戀愛後會對男友十分依賴?
為什麼小小的分手會使人做出異常的事情甚至威脅生命?
為什麼有外遇時丈夫對原配會冷若冰霜、面若閻羅,但對並不及原配的情人卻曲意討好、柔情似水?
因為母嬰關係與戀人關係有著很大程度的類似:在一起時的心理滿足和所謂的分離焦慮;「被無條件接納」的心理需求和「最被重視」的心理需求(如果嬰兒發現母親不理它,就會哭鬧來引起母親的注意,期望母親產生內疚來更好的滿足自己)。所以有人戲稱所有相愛的人心理年齡都會降到3歲以下,退化成為父女或者母子關係。
下面介紹一下依附實驗,將母嬰引入一間有玩具的房間,觀察母親離開一會兒再回來過程中嬰兒的反應,發現了四種典型的表現:
a.安全型依附:母欲離去時嬰欲挽留,表現出不快樂,母不在時無心玩玩具,母回來後張手希望被抱,被抱一會兒後就要下地接著玩兒。這樣的嬰兒長大後在戀愛中表現較好,包容、諒解、易相處,尊重愛人,不論你需要個人空間還是親近時,他/她都可以給你。
b.逃避型依附:母欲離去時嬰兒無反應,母回來後也無反應,通過儀器發現嬰兒也有焦慮情緒,只是不表露出來。這與母嬰平時的相處經驗有關,嬰兒學會了不期望母親能長時間相伴。這類的戀人,表現為比較冷漠,但是內心很需要愛情,只是不知道該怎樣去愛,他們更傾向於通過網絡等其他非面對面的渠道尋找感情。
c.焦慮型,不安全型依附:母欲離去時嬰哭喊不從更甚於a,母回來後還要打母親,很久之後才會安靜下來,邊玩邊看著母,怕母親再離去。給予這類戀人的忠告是:首先懂得怎樣當一個快樂的單身,才能在關係中找到快樂。
d.紊亂型依附:母欲離去時嬰表現慌亂,不知道該怎麼辦,母回來後亦不知道該怎麼辦,有時會出現張開手要抱的同時後退不讓母接近。因為嬰兒希望愛的對象——母親,也是造成其痛苦的對象,愛恨交織。這種類型的戀人一般受傷很多,分手時常會做出比較出格的事,致命吸引。
孩子在前三年的經驗最重要,可以一直影響其行為到青春期,對於他們的情緒,只能進行輸導而不是圍堵,父母要做到「情感教練emotion coach」的作用而不是「情感駁回」,舉個例子:
孩子的寵物狗死掉了,哭泣不止,母親抱著安慰說「我很理解你現在的悲傷情緒,媽媽以前養的一隻貓也死掉了,……」,這就是情感教練;
父親來了卻直接訓斥:「哭什麼哭?狗死了再買一條!」這就是「情感駁回」。
曾經有個女學生來向我訴苦,說花前月下,她依偎在A懷裡,正想說「月亮好圓好亮啊」之類的話,A忽然冒出一句:「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的腳已經踩上去過了!」頓時讓她覺得雖然近在咫尺,心卻離得比地球到月亮之間的距離還遠。
安全型的人在四種當中是最適合做愛人的,但是數量比較少,即使是紊亂型的愛人,只要找到領航船,繞開暗礁安全停泊也不是不可能的。
最理想的是安全型的——「包容、諒解、易相處,尊重愛人」。如果缺乏交流的技巧,就是逃避型,「表現為比較冷漠,但是內心很需要愛情,只是不知道該怎樣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