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近日,記者從北京經開區科技創新局了解到,經過專家評審,2020年,經開區共為包括智能網聯汽車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在內的16個平臺予以認定掛牌,使得經開區掛牌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總數達到59家,協同創新已成科創新趨勢。這背後,是經開區為支撐北京市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不斷優化區域科技創新環境,加快形成協同創新生態的縮影。
據悉,由企業委託的C-V2X「四跨」互聯互通應用示範項目,實現國內首次「跨晶片模組、跨終端、跨整車、跨安全平臺」展示,該項成果由經開區企業北京智能車聯產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建設的平臺提供服務。基於該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的服務能力、影響力和取得的成果,2020年,北京經開區正式掛牌智能網聯汽車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在北京經開區,打造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成為提供創新公共服務的重要載體。科技創新局相關負責人說,「依靠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形成一定的產業集聚,通過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有助於行業內的中小微企業享受低成本的公共技術服務,既有利於培育出行業內更多的龍頭企業,也有利於國內外中小企業和高端人才的回歸併使其紮根於此」。
比如,由安諾優達公司建設的面向精準醫療的基因大數據平臺,面向各類醫檢所、藥企、科技服務公司等,提供生育健康、腫瘤篩查、致病基因檢測、病原微生物檢測和疾病風險評估服務,平臺2019年就服務企業85家,一批中小型創新企業在家門口享受到服務的同時,也為安諾優達創造了超2300萬元的收入。同樣,由愛普益建設的醫學檢驗服務平臺,聚焦醫療檢驗服務,15家區內企業在家門口就享受到優質服務,助力企業打通轉化的「天塹」。
實際上,龐大的市場需求也吸引了一批企業致力於提供公共技術平臺服務。曾經在知名外資醫療器械研發企業、國家醫療器械質量監督中心工作近20年的黃文廣在北京經開區註冊成立水木醫療,構建從醫療器械研發到上市的全鏈條專業服務平臺,解決國產醫療器械合規性、可靠性的痛點。在經開區的指導下,掛牌的醫療器械工程化+檢驗認證註冊+CRO平臺,實現為客戶的全周期服務。成立以來,已經為上百家醫療器械研發企業提供諮詢、指導服務。按照規劃,水木醫療將不斷完善檢驗和研發能力,建立更多的醫療器械專業研發測試實驗室。
建好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同樣成為經開區推進協同創新,吸引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入區發展的「砝碼」。小馬智行、啟迪雲控、行易道、紅旗智行等一批創新企業落子經開區,也是看到了包括智能網聯汽車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在內的優質資源及經開區完善配套的基礎設施。「經開區的創新生態環境更適合我們創新發展。」自動駕駛行業排名前列的小馬智行相關負責人說,經開區提供的包括公共服務技術平臺在內的一些創新資源彌補了企業的短板,加速了企業的創新速度。
近年來,北京經開區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不斷激發科技創新活力。中試基地規模和數量、創新中心的層次和數量不斷攀升,同時,打造大中小企業融通型特色載體,推動臨床研究醫院建設,支持建設標準廠房、通用類研發用房,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承載能力;做優創新配套服務,通過搭建應用場景、打造科技金融支撐體系、升級服務平臺、進一步細化政策等措施,優化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環境,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成果轉化承載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