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江隱龍
如果在《火影忍者》中兩個主要代際中各選出三位主角,那必然是「三忍」與「新三忍」。六個人,三對師徒,兩代恩怨情仇,可以整個火影世界的故事就在他們手中華麗地擴展成一幅壯麗的圖景。而除了親情、友情、愛情的羈絆之外,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便是與修仙聖地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繫。
嚴格意義上來講,火影世界並不存在真正神與仙,號稱六道仙人的大筒木心羽衣也只能稱得上一位傑出而強大的凡人。那麼,在這樣的世界觀裡,為什麼會出現修仙聖地以及於通過修煉而取得仙術呢?
事實上,這樣的設定並不具有場合感,因為在不存在神與仙的現實世界,也一樣有著修仙聖地,而且還不只三處……
三忍
洞天福地裡的修仙之道「聖地」一詞廣泛存在於各大宗教中,多指與宗教創始人或聖徒生平事跡有重大關係的地方。如伊斯蘭教聖地麥加為先知穆罕默德的出生地,天主教聖地梵蒂岡為聖徒彼得的埋葬之處,耶路撒冷作為耶穌的受難地更是三大天啟宗教共同的聖地——在南亞、東亞、東南亞影響廣泛的佛教更以聖地眾多而聞名:從印度傳統四大聖地到中國佛教四大道場,從日本的禪院到泰國的金佛,不同的地域因為與佛法僧三寶不同的交集而具有了或深或淺的神聖光環,於是香火也延續了上千年,依然不可斷絕。
無論是麥加、耶路撒冷還是釋迦牟尼初轉法(布道)輪處鹿野苑,均是作為朝聖之地存在的。相比之下,火影世界的三大聖地更近於修仙之地,居住於相應聖地的仙獸所接觸的只是極其罕見的忍者,而非廣大虔誠的信徒。從這一角度講,火影世界的聖地與佛教聖地並不相同,而更接近於道教的聖地——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指的便是神仙居住的名山勝地。因有神仙主治,故道士多願居此修煉或登山請乞以求得道成仙。「洞天」指的是山中有洞室通達上天,「福地」則意謂得福之地,即認為居此地可受福度世,修成地仙。
洞天福地
與佛教相似的是,道教的洞天福地亦多為實指,如道家經典《雲笈七籤》所指的王屋山、青城山、羅浮山等,便分為位於河南、四川與廣東三省。在道教的語境中聖地極多,具體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十八水府、五鎮海瀆、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廬以及十洲三島,這一系列聖地共同組成了一個系統龐大而層次分明的修仙體系,從而將現實世界與神話世界相勾連。
道教的洞天福地多為山嶽,火影世界中的三大聖地分別為妙木山、龍地洞、溼骨林,洞與洞天相扣,林與山地相合,未必僅僅是一種殊途同歸。日本宗教雖深受禪宗影響,但道教的印記依然隨處可見:最遲至唐朝,道教的鬼神學說、方術科儀等文化已經在日本有了廣泛影響,689年,天武倭奴王頒布通過《飛鳥淨御原令》將「天皇」作為日本元首的稱呼並將「真人」之姓賜予天皇家族,萬世一系的日本「天皇」之名不源於神道教而源於道教,著實讓人感到幽默。同一時期的唐高宗李治其諡號也正是天皇大帝,其緣由正是唐朝以道教為尊。
以遠離俗世的洞天福地為修煉地的傳統並非為道教所獨有,天主教中亦有大量苦行僧遠離城市而在文明的邊緣地帶建築隱修院修行與祈禱,伊斯蘭教蘇菲派更是主張苦行禁慾、與世隔絕——若將火影世界中的三大聖地所蘊含的力量與現實宗教的神秘主義相類比,倒也是一種絕妙的呼應。
天皇衣冠
修驗道裡的修行之法妙木山、龍地洞、溼骨林三處雖有山、洞、林之別,但均以山為主體,這並不是偶然。在日本文化中,山自古以來便是最重要的修行場所,這一傳統可以一直回溯到山伏初創的奈良時期。
山伏又名修驗者,指為得神驗之法,而入山修行之人,而山伏的始祖,正是役行者。在歷史上,役行者通過對甲賀文化的影響而間接催生了忍者職業的誕生;在《火影忍者》中,六道仙人身上也有著役行者的投影:六道是火影世界中的仙人,而役行者也正是日本文化中的第一個「仙人」。
役行者有皇族血統,三十二歲入葛木山中的巖洞修煉,經三十餘年而得道成仙。「行者」之名為後人對其敬稱,役行者原名賀茂役君小角,正是後世大名鼎鼎的陰陽師賀茂忠行的先人,由此也可以說,役行者身上有著陰陽師與忍者兩大職業共同的源頭。通過在葛木山的長期修煉,役行者精通咒術同時可驅使鬼神,《續日本紀》中便有「小角能役使鬼神,使其汲水採薪。若用命,即以咒縛之」的記載。
役行者及八大童子
這其中的「鬼神」,主要指的是前鬼與後鬼,1992年黑巖善宏與谷菊秀共同創作的《鬼神童子》便是以這個「鐵三角」組合為主角的神怪類漫畫。與前鬼、後鬼相應,陰陽師有著複雜的式神傳說,而在《火影忍者》中,這一模式則被岸本齊史改編成了通靈獸——通過籤訂血契,通靈獸會隨時聽從相應忍者的召喚,在火影忍者中除了「中國風」十足的猿魔之外,最強的三大通靈獸也正是居住於三大聖地的蛤蟆、蛇與蛞蝓。
從役行者的生平中不難看出《火影忍者》對三大聖地的文化原型:修煉者以山嶽為基地進行修煉獲得神力,同時也通過修煉得以驅使通靈獸,甚至可以說火影世界中的聖地修煉也正是日本歷史上山伏山嶽修煉的「二次元化」。在傳說中,天皇因為聽信讒言而流放了役行者並使得後者所創造的修驗道有了「異端」的微妙色彩,然而作為日本正統的佛教也有著源遠流長的山嶽修行傳統,如701年制定的《大寶令·僧尼令》中規定修禪者若欲山居服餌須三綱提出連署方認可;自奈良時代後京都周邊的山嶽更被當作修行場所而隔離開來。役行者在被流放之後依然在夜晚飛至富士山修行,而佛教的最澄法師在受具足戒之後也隱遁於比睿山,由此看來妙木山、龍地洞、溼骨林三處的設定也是情理之中了。
至於蛤蟆、蛇與蛞蝓的設定至來自於江戶時代的《兒雷也豪傑譚》。在這一故事中,主角兒雷也善用蛤蟆妖術,其妻為綱手,善用蛞蝓妖術;而夫妻二人的敵人大蛇丸所擅長的正是毒蛇妖術。
兒雷也豪傑譚
三大聖地背後的山嶽信仰日本多山,山嶽信仰的定型也源於這一自然地貌。在日本文化中,靈魂聚集之處被稱為靈場,而號稱「三大靈場」的盡數為山,即京都的比叡山、和歌山縣的高野山與青森縣的恐山。以不同的山嶽為中心,亦發展出不同流派的信仰,出羽三山信仰、熊野信仰、御嶽信仰等均擁有著大量信徒,由此看來,山及其所屬的靈性是作為信仰的對象而被崇拜的。然而,《火影忍者》中的設定卻似乎與此相背離:三大聖地孕育了三大通靈獸,三大通靈獸為仙人之身卻通過契約而被忍者所驅使——仙為何會被忍者這一凡人所驅使呢?這一設定也能在日本傳說中找到原型。
根據《古事記》記載,日本武尊徵討伊吹山神的歸途中遇到山神所化的白豬,因出言不遜而被後者降冰雨襲擾而衰弱致死。雄略天皇登葛城山時遇到葛城山神一言主,亦恭恭敬敬地獻上武器與朝服,這兩個故事勾畫了人類與山神之間的力量對比。然而,役行者的出現終於意味著比山神更強大的人類誕生了——役行者驅使眾鬼修建葛城山與金峰山之間的石橋時受到一言主的挑戰,於是用咒術將後者束縛在古樹上,從中不難體會到人與神之間地位的轉變。
妙木山
洞與林多在山嶽之中,亦為修煉的絕佳之處。中國道教中,「洞天」之說亦與地母崇拜合扣,與銅壺、丹爐、葫蘆等符號都有著隱秘的指示意味。而林則暗含了木靈崇拜,神道教中的泛靈論推及草木,佛教中亦有「草木等亦有佛性」之說,《火影忍者》中的三大聖地背後所牽扯出的文明碎片融合了道教、神道教、佛教三大宗教的傳統,而這種混合也正是日本文化的特質。
那麼,為什麼需要在山嶽等遠離俗世的聖地修煉呢?對此修驗道有著簡潔明快的解釋。《修驗修要秘決集》中記載:「夫山伏者,即身即佛之本性,毗盧覺皇之極位也。」
龍地洞
毗盧覺皇即是大日如來,此句之意便是行者入山嶽修煉之後便不再是凡人。在《火影忍者》中,真正使用仙人模式的只有漩渦鳴人、自來也、藥師兜,而這三名忍者亦均出於三大聖地中的妙木山與龍地洞。
事實上日本修驗道的修煉方式也大幅度吸收了中國各宗教的傳統,如道教的辟穀、佛教密宗的咒術——役行者作為日本第一個仙人,其修煉方式自然也更為神秘。《火影忍者》中倒是用不短的篇幅描述了漩渦鳴人將自然力量混入自身查克拉的過程,而日本的宗教史,又何嘗不是本土神道一點一點混入道教、佛教等外來宗教的過程呢?正緣於此,火影世界中的典故才會顯得體系分明而又混亂不堪吧……
溼骨林
結語作為山嶽修煉的始祖,役行者的傳說可不僅僅影響了陰陽師與忍者——在日本著名的恐怖電影《午夜兇鈴》中,貞子的母親志津子正是因為在海中打撈出役行者的石像而獲得超能力。可以預見,中古時代通過陰陽師與忍者影響了日本民俗的修驗文化,依然會通過不同都市傳說構建出新的情節,如貞子的念寫術:用意念化成錄像帶,並且錄像帶具有詛咒的能力,是不是也能視為一種「錄像朋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