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江隱龍
以日本戰國為時代背景的漫畫《火影忍者》在許多細節的處理上頗為穿越:小到諸如眼鏡、手錶等隨身攜帶的物件,大到實驗室、遠程聯絡中心等科學色彩濃厚的場所。相對「混亂」的科技樹給這個半架空的忍者世界增添了很多有趣的情節,也讓不同時代的日本文化得以突破時間線而「同臺競技」,從而塑造出一種傳統而古典的蒸汽朋克風格。在這些穿越的細節中,有一樣在日本戰國時代並不存在的美食幾乎貫穿了整個故事的劇情,那便是主人公漩渦鳴人的最愛:一樂拉麵。
歷史上的日式拉麵直到20世紀初才由江河日下的清帝國傳入日本,距忍者風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整整三百年,忍者與日式拉麵之間自然不可能有任何交集。在《火影忍者》中,獨自生活的漩渦鳴人還經常吃使用一次性容器的杯麵——作為方便麵的一種,這種杯麵的歷史更為短暫,直到1971年才由日清食品公司發明出來。雖然方便麵自發明伊始便被許多食客視為「垃圾食品」,但蘊含於其中的文化追求,卻還真與忍者有著種種的不謀而合。
那麼,被漩渦鳴人所鍾愛的日式拉麵與方便麵之間有什麼聯繫,在歷史上又是如何登場的呢?故事的開端,依然在與日本一海之隔的中國。
一樂拉麵館
日式拉麵裡的中國故事這時的中國還不能稱為清朝,但也不是明朝——準確的說,中原大地大致以長江為界一南一北並立著兩個敵對的政權,北方是最終一統江山的清朝,南方則是明亡後其皇室建立的幾個小朝廷。從這幾句話中不難嗅到中國當時的戰火氣息,而中國麵條與日本的第一次照面也正孕育在這片兵戈鐵馬中。
清與南明對峙期間,民間的復國運動亦如火如荼。明末與南明二度奉詔特徵未果而被稱為「徵君」的朱之瑜為「反清復明」七次渡海至長崎籌措資金,終因無力回天而在長崎旅居。朱之瑜躋身於「明末清初五大家」,其聲名遠播於東瀛,一入日本便受到水戶藩第二代藩主德川光圀的禮遇而至江戶講學。為表達敬意,德川光圀在朱之瑜抵達江戶後親自下廚為其接風,而朱之瑜也投桃報李做了一碗藕粉扁條面回請,而這碗扁條面,便成了中國「拉麵」與日本人的第一次會面。
日式蕎麥麵
日本傳統的烏龍麵與蕎麥麵均為切面,而朱之瑜所制的扁條面屬於抻面,是貨真價實「拉」出來的拉麵。不過朱之瑜的扁條面在日本驚鴻一瞥之後便再無後續,日式拉麵直到明治時期才重新出現並普及開來——這種普及的源頭依然來自中國,而那時的中國正是朱之瑜千方百計想要滅亡的清帝國。
日式拉麵發源於橫濱南京街。早在日本侵華之前,明治政府曾與清朝籤訂過一份平等的《日清修好條規》,其中規定「兩國所屬邦土,亦各以禮相待,不可稍有侵越……準聽商民來往貿易」。在此基礎上,橫濱劃出一片中華街作為「清人居留地」,因明治時代的日本人習慣稱中國人為「南京人」,故中華街又名「南京町」或「南京街」。中國人在哪,中國麵食便在哪,很快南京街上湧現出了很多小飯館,因為規模小,店中賣得少有大菜,更多的是平民化的麵食,於是與日本傳統切面不同的拉麵漸漸在橫濱流傳來開。日本人自然不太能分得清這種異國風味,初期稱這些麵條為「柳面」、「龍面」或「支那面」,經長時間的磨合一律將南京街中的麵食稱為「拉麵(Ra-Men)」。中國麵食本是鹹味湯麵,後與醬油文化相結合後便成為日式拉麵的雛形,日式拉麵那些中國味十足的別名如「支那蕎麥」、「南京蕎麥」等,也正淵源於南京街裡柴煙晨炊的中國小飯館。
朱之瑜與德川光圀
源於中國各派麵食的日式拉麵並不是「拉」出來的——廚師們將小麥粉等原料倒入制面機壓制,成型之後便成了又細又長的日式拉麵。雖然並沒有「抻拉」的技法更與朱之瑜的軼事無關,但在日本人心中朱之瑜依然是日式拉麵的始祖,而日式拉麵中的「朱舜水明面」據傳也正是德川家族流傳下來的。為什麼不是叫「朱之瑜明面」呢?這源於德川光圀對朱之瑜的尊重:德川光圀以朱之瑜為師不敢直呼其名諱,朱之瑜遂以故鄉「舜水」為號,而「舜水先生」之稱呼,在日本倒遠遠比朱之瑜更為著名了。
《日清修好條規》籤訂於1871年,而日本戰國時代大致結束於豐臣氏滅亡的1615年,活躍於日本戰國的忍者們,自然是無緣品嘗到日式拉麵的美味了。
日式拉麵
方便麵譜寫的新美食篇章歷史上的日式拉麵與忍者無緣,但拉麵日後的發展卻在無意中與忍者料理的文化精髓相契合,這還要從日式拉麵在日本的流行說起。
雖然日本浸淫中華文化幾千年,但中華料理傳入日本的時間卻晚近得多,尤其受明治時期的西化運動的影響,中華料理在日本的影響甚至無法與西餐相比。1879年,東京開的第一家中華料理餐館永和齋走得還是精英路線,遠非普通庶民所能消費之地。直到1882年由日本人所創的來來軒開業,中華料理才開始走上平民路線。來來軒以大眾為消費對象,食譜多為粵菜中的餛飩、燒賣、包子等點心,而其招牌醬油拉麵以雞骨、豚骨為湯頭,一碗僅賣六文,一時風靡東京——這其中的雞湯拉麵最終在安藤百福手中孕育出了方便麵,這是後話。
日式拉麵的興起正逢日本食肉風潮的開始,原本食肉甚少的日本人在西化的過程中也逐漸接受了肉類,食肉甚至被視為「文明開化」的表現,於是日式拉麵自然而然與營養聯繫起來。豚骨與配菜置入水中慢慢煮,直到黏性十足的膠原蛋白將開水滲透成濃鬱醇厚的湯頭,這種方式煮出來的拉麵,不補才是怪事。味道、營養與潮流三者合一,日式拉麵很快與烏龍麵、蕎麥麵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態勢,很快就從中國的舶來品蛻變成日本國民小吃。
日式拉麵館
不過從日式拉麵到方便麵,中間還隔著漫長的歷史——世界上第一包名為「雞湯拉麵」的方便麵誕生於1958年,已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第十三年。
持久的侵略戰爭使得日本在戰後陷入了物資緊缺的危機。當時美國對日本進行了大量的麵粉援助,麵粉能做成西式麵包,日本政府也因此大力倡導國民以麵包為主食。然而,從東京到北海道依然處處存在著食物匱乏現象,更不用提相較於簡單幹澀的麵包熱氣騰騰的拉麵顯然更有誘惑力——就在此時,厚生省收到了一個公民「獎勵傳統麵食」的請求。厚生省的行政人員對此不置可否,而那位公民並沒有氣餒,轉而獨自開始了方便麵的研製,這位公民便是「方便麵之父」安藤百福。
安藤百福
安藤百福研製方便麵的想法由來已久。他年輕的時候曾見識過這樣的悽涼場景:一座不知名小城的城郊,一個破舊的拉麵攤映著清冷的天光緩緩升起一團霧氣,瘦弱的老闆將當天第一份拉麵投到了滾燙的鍋裡。攤前早已排起了二三十米的長隊,飢餓的人群在寒風中眼巴巴地等待著拉麵出鍋……從那時開始,安藤百福便立場發明一種好吃、安全、廉價又能長期保存的食品。在厚生省吃了閉門羹後,安藤百福從妻子炸天麩羅中汲取了靈感,終於發明了開水衝泡即食的方便麵——這一年,東京鐵塔竣工與一萬日圓鈔票的出現似乎更引人注目,沒有人想到,最終改變了世界的卻是這個名為「雞湯拉麵」的快餐食品。
安藤百福稱方便麵為「被飢餓催生的靈感」,然而在1964年的日本便傳開了吃方便麵會中毒的流言,後來經調查發現是食物已經過了保質期——有鑑於此,安藤在每包方便麵上都註明了生產日期,這也是世界上的首次嘗試。不過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最終將方便麵列入「十大垃圾食品」之中,當時安藤百福已年近百歲,聽到這個消息卻不知心裡是何感受。
方便麵博物館
忍者料理裡蘊藏的「食之道」雖然與忍者的世界毫交集而且還被定性為垃圾食品,但方便麵「好吃、安全、廉價又能長期保存」的追求卻與忍者料理不謀而合。方便麵,顧名思義,其最主要的特點便是方便,無需鍋碗瓢盆,僅一碗開水便能泡出一頓美味的麵條,這是風餐露宿的忍者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與忍者契合度更高的是杯麵:1971年,同樣又是安藤百福的靈光乍現發明了杯麵,第二年日本發生了舉國震驚的「淺間山莊事件」,日本恐怖組織赤軍旅脅持人質長達十天,而與之作戰的機動部隊在事件過程中用以充飢的便是剛剛誕生不久的杯麵。若是忍者時代方便麵便已問世,如此實用的食物想必會很受忍者們的歡迎吧——由此看來,漩渦鳴人對拉麵與方便麵的熱愛,倒也是如此順理成章。
架空歷史的《火影忍者》中出現了各個時代的美食,其中出鏡最多的莫過於拉麵。在TV版第168集「燃燒吧,水桶腰,攪一攪拉長了煮好撈上來」中,「一樂拉麵」店老闆手打的女兒被料理忍者們綁架,言明除非手打能在料理比試中勝過他們才願意釋放人質——在手打遭遇困境時,漩渦鳴人和兩個忍者朋友挺身而出,用忍術螺旋丸、部分倍化術與怪力抻出了極具韌勁的拉麵,最終徵服了料理忍者們的腸胃。
「一樂拉麵」店老闆
食色性也,忍者也是凡人,自然對美味有著自然的追求。然而在歷史上,忍者的夥食卻只能側重於安全、廉價、長期保存,而犧牲對色、香、味的追求了。同時,為了保證能以單手支撐體重,忍者必須將體重控制在六十公斤以下,因此必須非常克制自己的飲食,一個吃貨是不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忍者的,因為方便麵固然符合忍者的需求,但會不會讓忍者「發福」就是一個問號了。
忍者食要求低熱量、低脂肪、高蛋白質,故其主食主要是糙米、小麥、番薯等粗糧,而其配菜則多為豆腐、味噌以及常見的蔬菜。除此之外,會增強體臭的食物統統被禁食,如韭菜、大蒜、生薑等均不在以忍者食中出現,由此看來如「老壇酸菜」、「咖喱牛肉」等味道的方便麵,還是與忍者無緣了。
「i ta da ki ma s」
在忍者眼中,杯麵可以看做是攜帶食,而且還是「豪華版」的攜帶食。忍者身上常帶有乾燥芋頭與蒸熟的米丸,這二種攜帶食均可用熱水衝泡服用,與後世的方便麵有異曲同工之效。
還有一些食物更富傳奇色彩,比如傳說「吃一粒能扛一天」的兵糧丸。兵糧丸的製作工藝非常複雜,以藥物、糖類、燒酒、果仁等為原料擠壓搓揉成丸狀,一天服務幾顆便可以提供一天活動必須的卡路裡。還有以多種植物、水果及酒類調製的水渴丸,可以通過促進唾液分泌而緩解乾渴——當然,為《火影忍者》中犬冢牙的忍犬赤丸在食用兵糧丸後可以與犬冢牙發動組合忍術,這便是藝術加工了。
「忍者五道」為「食、香、藥、氣、體」,其中食排第一,忍者食可以說是最能體現實用主義的飲食流派。只可惜,安藤百福晚生了幾百年,不然在戰國時代,他說不定能成為一名偉大的料理忍者呢。
一代人的回憶
結語拉麵乃至於日後的方便麵與忍者料理在美食的追求上有著如此的契合,不能不說是一種文化上的緣分。然而,《火影忍者》與拉麵的緣分卻不止於此:正宗的日式拉麵裡往往會有一片白底紅渦卷的薄片,名為「鳴門卷」,又被稱為「鳴門渦卷」,這種「鳴門卷」以魚為原料做成薄片,中間染上粉紅色捲起來,四周以花刀削過,其型令人聯想鳴門漩渦,故得此名。鳴門漩渦是日本奇景,位於日本四國島德島縣鳴門市與淡路島兵庫縣南淡路市之間的鳴門海峽,大潮時,甚至可達時速20公裡,是「世界三大漩渦」之首——而《火影忍者》主人公漩渦鳴人之名以及其漩渦狀的家紋,也正取材於鳴門漩渦。
忍者在歷史中未能邂逅拉麵,這種「關公戰秦瓊」式的會面終於在《火影忍者》中得以實現。而當漩渦鳴人一次次在一樂拉麵館中大快朵頤時,不知身為創作者的岸本齊史又在思考著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