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層從30跨越到50+的姐姐們,在舞臺上青澀、笨拙的模樣,成了《浪姐》不同於傳統流水線女團選秀的地方。
但賽程過半,原本熱度頗高的《浪姐》似乎逐漸風平浪靜。
據藝恩數據顯示,《浪姐》正片單期播放量有所下滑,但播放量穩定在2億以上;加更版播放量則持續走低,目前播放量穩定在1億。豆瓣評分已由開分8.5分下降至8.1分,口碑明顯有下滑趨勢,最終能否保持在8分以上,目前無法給出明確定論。
最初,在觀眾們在一眾男團女團選秀中審美疲勞之時,《浪姐》橫空出世,30位30+姐姐重新出道,進行同臺競技,這妥妥的是「一齣好戲」啊。
看過首期之後,唯一的感受就是爽。有多久沒看到過這樣讓人眼前一亮的非常直觀的、酣暢淋漓的體驗,但是《浪姐》做到了。
最初覺得《浪姐》是選秀中的一股清流,但是現在,卻口碑下滑,原因是什麼呢?
觀眾們最不滿的,是《浪姐》的賽制,現場投票與觀眾所想差異大,參與感變低。
《浪姐》公演排名會產生全員晉級的安全團,危險團中現場觀眾喜愛度排名最低的幾位姐姐將會離開。
淘汰名單,則完全是「觀眾喜愛度」決定。「觀眾喜愛度」由每次公演現場500名浪花,投票選出三位喜歡的姐姐,由高到低進行排名。
101系選秀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觀眾的參與度高,粉絲決定選手去留,這樣的賽制,起到了一定「固粉」的作用。
但《浪姐》不需要粉絲參與,僅靠現場觀眾投票,看熱鬧的路人們只能佛系看戲。看戲者,遠不如參與其中的用戶粘性強。
節目最初,按照vocal、dance、x(無限可能)模式進行分組,姐姐們根據擅長能力及導師建議,選擇所在領域。
到正式比賽領域區分成擺設,所有人混在一起作戰。從賽制上來說,其實早已經陷入傳統工業化女團選拔怪圈。
隨著節目的進行,出現了「快歌炸舞臺,慢歌被淘汰」的局面。
比如第三次公演的《花樣年華》組,除了吳昕,鄭希怡,黃聖依,張萌,其他組員都是被迫選擇。
成團後,成員們要求改編歌曲,想要更燃更炸的舞臺,給觀眾衝擊力。而音樂總監趙兆卻認為,這樣的表演具觀賞性與藝術性。
姐姐們選擇服從,但最終投票結果卻再一次證明,在《浪姐》裡,舞蹈編排多又炸的快歌才能贏。
既然快歌一定能贏,那麼慢歌在節目中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呢?製造衝突麼?讓選擇慢歌的姐姐被淘汰麼?打造勁歌熱舞的流水線女團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