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書單
微信號:BookSelection
被稱為「熱搜製造機」的《乘風破浪的姐姐》,前兩天迎來了總決賽。
然而,即使舞臺做得再華麗,宣傳做得再到位,它在觀眾們心中,也已經不再是開局時,那個光芒萬丈的「浪姐」了。
這就像一場萬眾矚目的盛宴,開場氣勢恢宏,入席者聞聲而來。「平均幾分鐘一個熱搜」,「姐姐們個性迥異,堅持自我」,我們都期望這場盛宴會有多麼與眾不同。
臨近散場時,卻高開低走,從豆瓣8.5的評分,一路掉到7.7分,逐漸淪為一場「以討好觀眾為目的」的「普通節目」。
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呢?
還記得「浪姐」開播時對自己的定位嗎?這是一檔「為了打造與眾不同的,有個性的女團」,為了展現30+女性的獨特魅力,找到女性在年齡、青春之外的另一種美麗——獨立、個性、做自己。
說實話,姐姐們剛到現場的時候,真的可以說是光芒萬丈,自由任性。
節目組問張雨綺:「你臉上是不是有油?」
張雨綺直接說:「這不是油,這叫高光,你不懂,故意這樣的。」
問伊能靜:「你能不能把膝蓋擋一下,不好看。」
伊能靜說:「擋不了,這是個褲子。你們能不能配合我,不要讓我配合你們。讓我舒服地坐,自然點兒行嗎?」
節目組問:「提到女團你有什麼印象?」
阿朵說:「青春無敵,有時候甚至有點二,有點瘋癲。」
寧靜說:「大家一起做一樣的動作,你看不到我。動作越整齊越看不到我,有什麼特點呢?」
結果一上來,評委先給了個下馬威:聲樂超強的丁當,被因為「聲音太好了,放在女團中不和諧」而打低分;個性十足的阿朵,被因為「太有個人特點,組建女團的話擔心很難磨合」而打低分。
那時,每個被打低分的姐姐都是不服氣的:
不是為了打造與眾不同的女團嗎?如果按照普通女團的標準來要求,那跟20多歲青春靚麗的女團還有什麼區別?
她們沒有質疑自己,而是認為,你評判者的標準有問題,我就不想那樣。
這才是真正的乘風破浪,迎頭的浪再大,我也要打破它。
然而,這樣的情況沒有維持多久。
最有科技未來感,說自己就是個AI的朱婧汐,和最民族風,也最世界風的阿朵,很快就被淘汰了。開局使喚人端茶送水的「少奶奶」黃聖依,為了討人喜歡,變得越來越小白花。
以抱一把吉他,柔聲彈唱開場的萬茜,發現「只唱歌站著不動的總是票很低」,於是後來的選曲裡,挑的全是以舞蹈為主的歌曲。
當姐姐們發現,自己的生殺大權被臺下的「小浪花們」掌控時,為了在節目裡「繼續活下去」,什麼個性,什麼做自己,早已被拋到腦後去了。
乘風破浪的口號喊得再響亮,但遊戲規則早就暴露出,這不過是一檔30歲+的《青春有你》。
主頁君每次看「浪姐」時,最心疼的環節,就是姐姐們演出完後的拉票環節。
看著一個個說著「我都三十多歲了,我就是想要做自己,是不是可以不用迎合別人了」的姐姐們,為了讓小浪花們多投自己幾票,在臺上扯開嗓子喊著「選我選我,我愛你們」時,主頁君總有一種恍惚的感覺。
說好的30+女性的獨特魅力呢?說好的與眾不同呢?乘風破浪而來的姐姐們,最終發現,你即使再有個性,不討喜就得死。
哪裡有什麼「乘風破浪」,想在節目裡繼續走下去,還是得「隨波逐流」才行。
一開始,主頁君是將「浪姐」當作綜藝來觀賞的。隨著節目的推進,我越來越發現,姐姐們在節目裡的掙扎和改變,不就是我們從初入職場,到適應職場的過程嗎?
這哪裡是什麼綜藝,簡直就是一部職場題材的象徵主義電影啊。
一個剛剛畢業,隻身面對職場的青年,腦中所想的通常是什麼?一定是追求個性、實現自我價值的訴求,要遠大於受領導喜歡,不被社會規則淘汰。
主頁君有很多這樣的朋友,開始叫嚷著:爺就是來乘風破浪,找尋自我的。沒過多久,朋友圈發圖「加班到深夜」的,一定有他的身影。
再過幾年,問他對職業的看法,往往都是:活著就好,別被開除。
「浪姐」裡包含著的,便是這樣的內捲化過程。
還記得女王範兒十足的靜靜子,剛來節目時的狀態嗎。
第一場個人秀結束後,評委杜華問她:所以你想要嘗試跳舞嗎?寧靜說:我不喜歡,我特別抗拒跳舞,但又有點想嘗試。
已被繞暈的杜華又問她:那你願意成團嗎?寧靜說:我不打算成團,因為,為什麼是我呢?
所有評委頭頂黑線。寧靜平靜地坐在他們對面,滿臉寫著:輕鬆點,姐就是來玩玩的。
再看看後來的靜靜子。幾乎場場都當隊長,「我就是想展示自己」的論調,也漸漸變成了「我需要再努力一點,不拖大家的後腿。」「我要為我的團隊負責。」
從堅決不想跳舞,到為了節目效果,冒著腰傷復發的危險,也要去挑戰最高難度的舞蹈。你可以說是因為團隊的責任心,為了姐妹的情誼,但不可否認的是,也就這短短一兩個月的時間,面對淘汰的壓力,佛系的寧靜,再也無法處之泰然了。
個性十足的青年,遇到職場規則時,就是這樣——被推著必須努力,被推著擔起責任,最後變得越來越不像自己。
而藍盈瑩,則是另一種人。節目開始時,她的人設便是一個努力又自律的女人。訓練時不僅自己要綁沙袋,還要給每個隊友發一個沙袋,表示「基本功最重要」。
可到了後來,再也沒有人強調她的「努力」了。因為人人都被逼成了藍盈瑩。不論開始多麼懶散的,只要有想贏的動力,都會變成加班加點的「奮鬥狂魔」。
藍盈瑩茫然四顧,發現要想突出,「努力」已經不夠用了,得「拼命」才行。
內卷的車輪一旦走起來,就很難再停下了。
到底什麼是內捲化?通俗的解釋就是:「寧可累死自己,也要餓死同行。」
用剝削、壓榨自己的方法,來取得一點競爭優勢。這樣一來,同行為了生存,也要被迫自我剝削。
放在「浪姐」裡解釋,就是:這是一個看排名的節目,如果所有人都做自己,輕鬆愉快地排練,跟所有人都拼了命去努力討好觀眾,它們的結果是一樣的。
然而,在輕鬆的氛圍裡,只要有幾個人開始拼命,所有人都得跟著一起拼命,才能維持之前的平衡。
放在職場裡解釋,就是一個加班競爭的過程。活兒就那麼多,原本大家都能在正常下班時間做完。但是只要有幾個人開始加班,為了不被淘汰,所有人都得被迫加班。
有趣的是,「浪姐」裡最內捲化的地方,並不是在場上,而是看不見的復活榜投票裡。
按理說在復活榜裡努力刷榜投票的人,應該是粉絲才對。自己喜歡的姐姐被淘汰了,讓親朋好友幫忙打榜,這無可厚非。
姐姐們對此原本也是佛系的。直到網上傳出許飛為了復活,瘋狂靠水軍拉票打榜。原本沒什麼復活機會的許飛,排名唰唰地往前走,那些在榜上的姐姐們就開始慌了。
為了維持原樣,只能被迫地開始打榜拉票。一人打榜,所有人都得跟著一起打。
是不是無處不內卷,無處不競爭。
現在,《乘風破浪的姐姐》總決賽結束了,我想,那些為了留下,而被迫努力,被迫討喜的姐姐們,回到她們的現實生活中,一定還會變回原來的樣子。
回看這個節目時,她們或許會疑惑:我當時是為啥,這麼拼?或許也會順帶著想起來,自己來節目之前真正的初衷和目的。
這麼一個為了展現30+女性獨特魅力的綜藝,最後終於除了「努力,奮鬥」,什麼也沒展現出來;這麼一檔開播時讓網友直呼「突然覺得年齡都不是事兒了」的節目,最後終於朝著截然相反的方向去了。
甚至有網友說:以前我都沒那麼怕老,但是看了「浪姐」以後,更恐懼年紀大了。難道好不容易活到了30多歲,還要繼續為了看人臉色、討人喜歡而活著嗎。
節目放到最後,我從姐姐們的目光裡,再也看不到輕鬆自在。如果說「浪姐」是一部職場的隱喻,那麼它無疑成為了我們最不想要的職場環境——每個身在其中的人,都在負重前行,被迫努力,一切只為了贏。
那麼是不是說我們在工作的過程中,也必定會變成「浪姐」們的樣子呢?
也不盡然。
主頁君最近看了一本書,叫做《無限的遊戲》,裡面的觀點,大概可以給予我們一些寬慰。
書中提出了一個概念:岔路口有兩個方向,一個名為「勝利」,一個名為「滿足」。
通向勝利的路,目標就是贏。衝向終點之後,曲終人散,一切都將結束。通向滿足的路旅途漫漫,直到生命終結也不能走完。但是我們可以一路駐足欣賞沿途的風景。
「浪姐」畢竟是一個節目,註定是有限的。
它只有十二期的長度,並且目的就是選出幾個獲勝者。而職場不同。雖然職場裡有一些宏觀的規則,但每個公司的生態又各有不同。
不喜歡「浪姐」規則的姐姐,能做的只有退賽和適應現狀。
而我們所面對的職場,卻是無限的。它有各種各樣的岔路,選擇上也趨於無限。
不喜歡當下公司生態的人,可以選擇跳槽、自己創業、自由職業……
更重要的是,在職場裡,我們可以自己定義「贏」的概念。有人覺得掙大錢就算贏,有人覺得找到熱愛的事業就算贏,有人覺得過上理想的生活就算贏。
不論哪種,都不需要由別人投票,來決定你的輸贏。
這麼一想,人生還是比「浪姐」,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歡迎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