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蜂鳥》故事講的是個初二女生,在家裡排行最小,跟父母哥哥姐姐生活在一起,如果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她的生活狀態,那透明是最合適不過的啦!因為無論她身上發生什麼事情都會被父母選擇性無視,比如她在家裡跟哥哥一言不合就會被哥哥欺負打罵,等她終於鼓起勇氣向父母告狀時,結果得來的只是父母簡單的一句,你倆別再打架了。一次去醫院做小手術,從診斷到術後康復回來都是自己獨來獨往,因為爸爸媽媽需要照顧年糕店的生意。
就連和閨蜜一時興起偷東西被抓。店家給她父親打電話要求賠償,女主也無法得到父親的關注,反而被被冷漠回覆:「把人交給警局就好了」。在父母眼裡,女主只要好好學習考上大學別被人瞧不起,就是最大的孝敬了。然而在這個充滿迷茫和不安的年紀,女主根本無法忍受小透明的生活。她開始叛逆,抽菸喝酒早戀蹦迪,她幾乎把校規違反了個遍。在女主看來,只有在小男友的身邊,才能感受到自己被關心;只有在學妹崇拜的眼神裡才能體會到被關注的快感。
但這叛逆得來的一切也是那麼的短暫,小男友看上去忠厚老實,其實背地裡朝秦暮楚勾三搭四,學妹原本對她崇拜不已,但一個假期過後突然冷漠翻臉,說自己已經不是上學期的自己了。她所做的一切無非是想喚起周遭的關注,然而得來的永遠是丟人的評價:談戀愛丟人,偷東西丟人,之前做手術留下的傷疤也丟人。在女主幾乎無法翻身的生活裡,唯一能讓她感到慰藉的就只有補習班的金老師了。她不會跟女主講太多大道理,但總是在她陷入迷茫的時候給予安慰和幫助。
女主這個年紀,正是建立三觀的敏感脆弱時期,總想找到一個人真正能夠懂得自己。但出乎意料的是唯一懂她的金老師也突然離世了。她記得金老師曾經說的動動手指,看似無能為力,但手指卻還能動。蜂鳥這部電影最精彩的地方就在於它通過對生活細節的細膩刻畫,表現了主角的自我成長故事,看似瑣碎,但整部電影講的正是我們自己的日常。因為並不是所有人的青春都有主角光環。
大部分人其實都跟片中的女主一樣,家境一般,成績一般,中二叛逆,而蜂鳥這部影片則通過各種環境潛移默化的表現出女主在青春期的煩惱。女主家是一個男權獨大的家庭,身為一家之主的爸爸是標準的大男子主義,一言不合就家暴,這樣糟糕的家庭關係,經常使女主脆弱而困惑,明知自己的處境糟糕,卻又找不到解脫的出路。
影片通過電視畫面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這些具有明顯時間節點的大事件看似與女主並沒有多少直接關係。因為她一直沉浸在自己的煩惱中。這樣的處理方式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戲夢巴黎,同樣是自己的青春時代的印記,但戲夢巴黎中進行的學運事件與主角產生了一種個人命運與時代的勾連。
相比之下蜂鳥沒有那麼大的影響,是用一種細膩平實的方式去講述一個女孩的成長故事,也正因如此,她猝不及防的就戳中了大多數人的心,因為青春就是在這種自我的世界中度過,很多年後回過頭來看,才會發現自己不過是時代背景下的一個渺小個體,但是總有一段青春是在尋找懂我中度過,但真正的成長恰恰是盲目尋找過後,開始懂得自己。這樣的青春沒有光環,但一樣值得被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