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湖南衛視上線了一檔節目——《少年說》,節目組扛著攝像機走進全國12所中小學,在每個學校搭建了一個「勇氣臺」,鼓勵同學們前來「喊話」,意在釋放新一代青少年們的成長心理。
節目的初衷是好的,同學們也勇敢的走上「勇氣臺」喊話。
可是他們喊話對象是誰呢?是家長。
其中有個小女孩的喊話,引起了網絡上很多人的討論。
又是別人家的孩子!女孩表示自己很努力,卻一直不被「看見」。
誰知這個媽媽聽完後反客為主,列出123條又把女兒「教育」一通。
大意是「我的對比很客觀沒有問題,跟人比較是敦促你養成好的學習方法」,到頭來還是:老娘是對的,你要聽我的!
臺上的女兒一開始還昂著頭,被數落得立馬萎下去了。
女兒再次鼓起勇氣說自己不適合激將法,長期打擊會讓自己感到自卑。
媽媽倒是很坦白:打擊你是為你好!
聽完媽媽的話,女生簡直沒法再聽下去,轉身跑掉,在臺下痛哭起來。
接著看其他孩子的告白,好多是被家長懟下臺的。
許多中國父母都堅信,只有對孩子嚴厲、懲罰,甚至是打擊才能到達教育的效果。
不能說懲罰是無效的,因為懲罰確實有效,能夠立刻中止不當行為。
但是,長期來看效果是什麼?我們往往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
但如果長期來看結果是負面的話,家長就得提防這些看似有效的做法。
長期受到懲罰/打擊的孩子,通常會出現下列一種或全部的現象:
1. 憎恨(Resentment):不公平!我無法信任大人。
2. 報復(Revenge):現在你們佔上風,但是我會討回來的。
3. 叛逆(Rebellion):我就偏要違反你的想法,以證明我不需要照你的話做。
4. 退縮(Retreat):偷偷摸摸(下次就抓不到)或削弱自尊(我很壞)。
在懲罰底下,孩子們通常不知道自己正在做出以上的反應,但是孩子未來的行為卻是建立於這些潛意識裡的。
例如,孩子可能會認為「我很壞」,於是繼續表現出惡劣的行為。
另一個同樣認為自己很壞的孩子,可能會變成一個過於討好他人的人(對肯定上癮),以求取他不認為自己值得的愛。
所以,成人要更警覺,自己的行為會產生什麼樣的長期效應,不要被短期的結果而蒙蔽了。
大人怎麼會瘋狂到以為:想要讓孩子表現得更好,我們必須先要讓他們感覺很糟?
你自己回想一下,上次你覺得受屈辱、遭遇不公的時候,是什麼感覺?
你有覺得想要合作,或是想要表現得更好嗎?
回想一下,上次有人意圖通過「讓你難過」來激勵你改進表現的時候,是什麼感覺?
你有被激勵、想要表現得更好的感覺嗎?
就算有,那種感覺好嗎?
還是你對自己、對他人都出現了負面感覺?
這到底是激勵你放棄,還是激勵你繼續掩飾,以避免未來的羞辱?
孩子在懲罰底下出現的感覺和潛意識的決定,並不能幫他們發展出正面品德。
太嚴厲或太溺愛都是父母和老師不喜歡的,可是他們又不知該如何是好。
於是搖擺於這兩個無效的選擇之間,一下子嚴厲管束,直到受不了自己的暴君態度,一下子又轉變到溺愛,直到受不了自己的孩子被寵壞、需索無度。
接著又回到嚴厲管束。有些孩子好像非用嚴厲管束來對付不可,但這時會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研究顯示,受到大量懲罰的孩子會變得非常叛逆,或是乖順到讓人害怕。
正向教養不採用任何歸咎、羞辱或是痛苦(不管是生理或心理的)來作為刺激的手段。
換句話說,溺愛對成人和孩子都是一種羞辱,會製造出不健康的相互依賴,而不是自給自足與合作。
正向教養的目的是達到當下的負責與合作,以及長期的正面結果。
簡・尼爾森(Jane Nelsen ED. D.)《《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
你屬於鼓勵型家長還是打擊型家長?
關注一下嘛,有驚喜噢
▼ 點擊【閱讀原文】查詢全國門店地址